我介紹今天的廣東美食之前,必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人。
外省的朋友可能不清楚其實廣東人是分為廣府、客家和潮汕三大民系的。而三大民系的形成,是中原漢人與嶺南土著長期融合的結果。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三大民系的人民長期各自保持其生活習俗、文化意識和性格特徵。而今天阿城介紹的則是與客家人有關的——鹽焗雞。
可能大家有點好奇,什麼是客家人:
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相反,他們起源於中原漢族,是漢民族的一個分支。作為一個群體,客家人可以被稱為一個民系。顧名思義,客家即「客而為家」,他們是歷史上多次大遷徙的見證者,遠離了自己曾經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稱為客家人。
關於客家人的來源,一般認為是由北方人南遷而來。歷史上「五胡亂中華」、「安史之亂」等戰亂讓許多平民百姓流離失所,一部分難民逃離到南方,所以客家人一般分布在江西、福建、廣東、臺灣等地。當然,現在客家人在海外也多有分布。
而今天介紹的鹽焗雞正是客家人南遷的產物。 而不是無窮鹽焗雞腿哦!
關於鹽焗雞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則是: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搬遷到一個地方,經常受異族侵擾,難以安居,被迫又搬遷到另一個地方。在居住過程中,每家每戶均飼養家禽、家畜。
在「逃亡」、遷徙過程中,活禽不便攜帶,便將其宰殺,放入鹽包中,以便貯存、攜帶。到搬遷地後,這些貯存、攜帶的原料可以緩解原料的匱乏,又可滋補身體。
鹽焗雞就是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運用智慧製作,並聞名於世的菜餚。起初,客家人將宰淨後的原只雞先用鹽堆醃製、封存,要食用時,直接蒸熟即可,即現在的「客家鹹雞」。
還有種說法是一位長樂商人從外地買了一隻肥雞,準備帶回家中過春節,但路途遙遠,活雞不易攜帶,便將雞宰殺用鹽包封在包袱裡,行至半途,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找不到吃的,只好學著叫花雞的辦法,把雞用紙包住,再糊上泥巴放進火堆中煨熟來吃,出乎意料,這樣弄出來的雞肉味道非常好。
要做正宗的梅州鹽焗雞,少不了煤爐、鐵鍋和一鍋子的粗鹽。
人們將殺淨晾乾後的整隻嫩雞包上草紙,埋入炒過的熱鹽中用文火焗熟,便成了鹽焗雞。用鹽焗的做法既保持了雞肉的鮮嫩,又讓鹽分慢慢滲入肉中,還將油分析出,讓鹽焗雞皮脆肉嫩,鮮香可口。
不放任何多餘的調料,僅僅用鹽就調製出如此美味,難怪,在中國的烹飪辭典裡,鹽是百味之首。它的使命,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種肌體的質地。
鹽焗雞最常見的吃法就是手撕。
待雞出鍋放涼,拆骨,撕下雞肉,雞皮切小塊,再裝盤上席。撕成小條的雞肉儘管看起來比較幹,但由於肉質纖維變短了,所以嚼起來不會起渣,也更容易將雞肉的鮮香溶入口中。
除了香嫩的雞肉外,鹽焗雞的雞皮也很有特色。由於雞在鹽焗前是晾乾的,雞皮含水少,煨熟過程中雞皮漸漸變得脆嫩,嚼起來的口感能用「奇妙」二字來形容。
好的鹽焗雞外焦內嫩,口感絕佳,香滑的雞皮和耐嚼的雞肉混入口中,挑逗著口腔。
通過食道進入胃中,直接俘獲了挑剔的胃,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
如果再以沙姜油鹽佐食,風味更佳,簡直是雞肉狂熱分子的福音。
(部分照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往期精彩回顧▼
而你又有什麼關於寫作的故事,關於寫作的想法呢?
寫東西亦或是閱讀之於你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歡迎留言評論,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你對我們有什麼建議,
或想分享出你的故事。
歡迎後臺留言,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