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農村裡的朋友,想必小時候都沒少吃過野果吧,特別是在夏季的時候,農村野外的野果那叫一個多,如覆盆子、刺梨、八月炸、樹莓、貓屎瓜、金櫻子、地稔、龍葵等等,筆者能說出幾十種小時候吃過的野果。
可以說農村野外的那些野果,是許多90年代以前的農村娃童年的回憶,畢竟那時候農村生活不好,賣錢買零食吃,這些好吃的野果自然就成了那個年代農村娃最喜愛的零食了。
下面筆者給大家分享農村一種奇特野果,外形酷似小燈籠,您若見到,那真的是福氣。
一看到形似燈籠的野果,估計不少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已經猜出是什麼了,沒錯,就是酸漿,因其果實的外形酷似小燈籠,所以在農村裡又被稱作「燈籠果」,而生長這種野果的野草便被稱作了「燈籠草」。
在筆者的印象當中,以前這酸漿可是非常的常見的,在農村的路邊、田邊等地隨處可見,而因其果實外形奇特,那時候許多農村娃還常把它摘下來當玩具玩呢。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燈籠果不僅能玩,它還有著很高的價值,不僅能吃,其全草還可做草藥入藥。
酸漿是我國本土的一種茄科酸漿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其植株一般不高,只有80釐米左右,其適應性和生命力很強,除了路邊、田邊以外,在山坡、草地、石縫中、水庫邊等地都能見到它,並且在我國的分布也非常的廣,北至東北,南至海南,幾乎都有分布。
不過一般在荒山裡生長的比較多,在筆者印象中,以前農田附近可是非常多的,在田裡幫父母幹活的時候,就經常在田邊採摘一些酸漿果實來是,如今隨著除草劑的使用,幾乎很難見到了,想要找到它就得去山裡了。
由於酸漿在我國分布很廣,除了被叫做燈籠果以外,還有著酸泡、掛金燈、姑娘兒、姑娘果等稱呼。在未成熟的時候,它的小燈籠呈綠色,裡面的果實呈青色,這個時候不適合吃,因為味道非常的酸。
而成熟以後,它的小燈籠呈黃色或橙黃色,裡面的果實也同樣呈黃色或橙黃色,這個時候就可以使用了,其味道酸甜,相當的好吃。
如今在我國的東北、四川等地區,不少農民朋友已經把酸漿當做水果來栽培種植了,經過不斷的優化改良,酸漿也已經培育出了多個品種,分別有紅色的紅酸漿果,黃色的黃酸漿果以及紫色的紫酸漿果。
經過人工種植培育的酸漿果,並沒有野生酸漿的那股酸味,而是甜味十足、無澀味,並且個頭也比野生的酸漿更大,因此如今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不過其價格自然就貴了不少,據種植酸漿的果農說,市場上一般要20元左右一斤呢。
而酸漿除了能當水果吃以外,其本身還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在藥材中酸漿又被稱作「天泡子」,據《全國中草藥彙編》所記載,天泡子主要有著清熱祛溼、止咳祛痰的功效,所以食用酸漿也同樣能起到一定的食療價值。
酸漿一般在6月份就會開始結果時,最佳的採摘時間在8月到10月,也就是說馬上就可以採摘酸漿了。但是前面筆者也說了,由於除草劑的使用,如今在農村野外很少能看到大片生長的野生酸漿了,所以您若是見到,那真是福氣了,不放採摘回家哦。
讀者朋友們,你小時候吃過酸漿嗎?歡迎留言交流,說說你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