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發展的含義是什麼?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什麼關係?
答: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是兩個相互聯繫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產品和勞務的實際產量的增長,可以用GNP、GDP的總量或其人均數來衡量。
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的增長,還包括生活質量的提高、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等的總體進步。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生活質量提高、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等的總體進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經濟增長,二者密不可分。
對發展的定義多種多樣,目前,託達羅對經濟發展的解釋廣為流行。託達羅將發展定義為「一個社會或社會體系向著更加美好和更為人道的生活的持續前進」。其中有三個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觀念。
首先,人類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護。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可以稱為「絕對不發達」。全部經濟活動的基本功能無非是向儘可能多的人提供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個公認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種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尊嚴的感覺,一種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他人實現其目的的工具的感覺。所有的民族、所有的社會都在尋求某種基本形式的自尊。這種自尊的性質和形式可能因時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社會流行的觀念將物質福利當作美好生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質上欠發達的人們要感到有尊嚴就變得困難了。發展因此是一個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獲得尊嚴的途徑。
最後,發展的含義中還應包括自由的概念。這裡的自由並不是政治或意識形態意義上的,而是一種更基本意義上的自由,是指拜託自然界、愚昧、他人、苦難、風俗習慣和教條主義的奴役。
按照這種觀點,發展是改進人民生活質量的過程,其目標是滿足基本需要、提高人類尊嚴、擴大選擇自由。
2、為什麼用經濟增長指標不能全面衡量經濟發展的水平?
答: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產品和勞務的實際產量的增長,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總量或其人均數來行兩。
根據GDP和GNP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以下缺點:
首先,這個指標沒有包括非市場或非貨幣化的經濟活動。如家務勞動、發展中國家尚未商品化的農業活動等,由於不通過市場進行交換,不能通過貨幣表現出來,在GDP中無法得到反映。
其次,它無法反映收入分配狀況和經濟福利水平。人均GDP相近的國家,收入分配狀況可能有很大的差異。財富及財富的增加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與分散到大多數人代表著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而這很難通過GDP反映出來,同時,它也不能反映出社會的經濟福利水平。這是因為福利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同時福利又具有很大的主觀性。
再次,在進行國際比較時,這一指標往往會因匯率的折算、各國相對價格結構的差異以及不同的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等問題出現較大的統計失真。在比較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時必須對各國的GDP指標進行技術處理,並按照匯率折算成統一的貨幣單位。而匯率只能反映貿易品(以及跨國流動的資本)的價格,無法反映非貿易品(如基礎設施和大部分勞務)的價格。各國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不一樣,這就造成按匯率來折算各國GDP失真。一般說來,低收入國家的非貿易品相對價格較低,因而居民的實際收入要比按匯率折算的收入高。
最後,不能說明經濟增長過程中所付出的社會代價。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環境汙染、生態失衡、人口膨脹、資源耗竭等代價不由市場交換的各方承擔,不反映在市場價格以及GDP系列指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