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跨國民族關係問題
高鮮菊1 王春情2
(1.廣西民族大學 東協研究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7;2.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 民族研究院,越南 河內 100803)
[摘 要]越南的一些少數民族與在其他國家的某些民族有同源關係,他們之間形成跨國民族關係。跨國民族關係對越南北部山區、西原地區和南部地區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和社會關係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這種跨國民族關係在日益擴大,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越南的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產生消極影響。因此,要加強對越南跨國民族關係的研究,尤其是基於跨國民族關係的思考之上,制定更多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民族政策,加強對跨國民族關係的管理。
[關鍵詞]越南;跨國;國家發展;民族關係
一、引言
跨國民族關係,是指一個民族與分布在不同國家的同族之間的關係,無論國家之間是否有邊境接壤。跨國民族關係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
在越南,有46 個民族在其他國家有同族。由於受到歷史因素、全球化和革新政策的影響,跨國民族關係飛速發展,尤其是1986 年迄今,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到國防、安全等多個領域中,越南的京族(越族)和其他許多少數民族的跨國民族關係均有所體現。越南的跨國民族關係不僅與邊境接壤的中國、寮國和柬埔寨這3個鄰國有關,還與許多非邊境接壤國家有關,如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
本文主要介紹當前形勢下越南的跨國民族關係現狀和影響,並從越南國家總體層面以及分別從北部山區、西原地區和南部地區三個地區層面,提出管理跨國民族關係的建議和對策。
二、越南的跨國民族關係現狀(一)北部山區
越南的北部山區與中國、寮國接壤,大約有30多個少數民族生活在這裡,其中大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中國和寮國遷徙到此;與此同時,也有部分又遷回發源地。
在越南與寮國邊境接壤地區的經濟關係中,貨物貿易在雙方邊境的集市和許多村莊中較為常見。越南的京族商人與當地少數民族商人一起,收集農產品和天然產品,進行國際貿易。許多越南家庭,借用或者租用寮國的土地進行耕作,從事服務業工作,或種植鴉片。在越南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越南民眾經常去中國打工、跨國運輸貨物,或從事勞務中介等工作。
由於受到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影響,存在結義、跨境婚姻和經濟關係等情況,各民族的跨國家庭、跨國親戚、跨國親家、跨國朋友關係發展迅猛。值得注意的是跨國婚姻的狀況,僅儂族就有成千上萬對越南—中國跨國夫妻,他們大多數沒有登記結婚。越南和寮國接壤的邊境,仍有自由移居現象發生。從民生便道穿過越中、越老邊境線而非法出境的情況相當普遍。邊境地區的某些地方還存在非法傳教問題。與邊境另一側的同族聯手進行跨國走私、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違法情況愈加複雜。
跨國文化關係在越南—中國邊境地區和越南—寮國邊境地區的發展形式最為豐富,主要表現為參加家庭和家族儀式,參加民族共同的節日慶典。這裡的少數民族非常喜歡源自中國、泰國和美國等國家製造的本民族傳統文化產品,如服裝、音樂光碟和電影製品。
(二)西原地區
該地區與寮國、柬埔寨接壤,居住著50 多個民族,其中只有12 個民族是本土民族,其餘主要是1975 年以後從越南北部山區遷移而來的民族。當越南對美戰爭結束和越南實現南北統一時,一些當地民族開始遷徙至美國和其他國家。
西原地區在經濟領域的跨國民族關係還沒有發展起來:人們主要是互市交易,以及從國外親戚那裡獲得經濟援助或禮物,與跨國同族的貿易往來幾乎沒有出現。
在社會和文化領域,嘉萊族、埃地族和墨農族的跨國關係網絡較其他民族更加發達,並且趨於擴展。主要原因是政策接軌和國際經濟合作,國家之間往來便利,聯絡通信條件良好,在柬埔寨和其他國家的同族形成並發展了涉及政治、社會、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許多組織。
在越南與寮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各民族之間探親、婚姻、宗教團體活動非常普遍。在越南和柬埔寨接壤的邊境地區,還存在與社會政治有關的問題。2001 年西原地區發生暴亂,有部分當地人非法越過邊境,在柬埔寨同族的幫助下,進入該國的聯合國難民營。
宗教對民族共同體的鞏固作用力正在日益擴大,跨國宗教因同族的關係而發展迅速,在嘉萊族、墨農族、埃地族、格賀族等西原地區民族的基督新教團體中最為明顯。各宗教團體還集結了自由遷徙的全體赫蒙族,國內其他地區甚至寮國、柬埔寨、美國等國家的同道中人。宗教—政治關係廣泛存在於同族之間,如分離自治主義者與散布於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福爾羅」勢力、「德伽自治國」勢力、「德伽基督新教」「德伽福音教」勢力也存在同族關係。
(三)南部地區
越南的南部地區與柬埔寨接壤,除京族(越族)外,主要有3 個少數民族,即高棉族、華族和佔族。1975年以後,尤其是在西南邊境戰爭和1978年驅趕「難民」事件之後,大量高棉族遷移到柬埔寨,華族人和佔族人遷移到東南亞和其他各大洲的多個國家。
由於歷史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跨國民族關係在高棉族、華族和佔族三個民族中的發展,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所區別。
在經濟領域,跨國民族關係在華族和一部分佔族中得以發展。對華族人而言,1986 年之前,他們大多得到了國外親戚的經濟支持;但自1986 年以後,華族人與跨境同族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前,海外華族人的資本對越南的南部地區華族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胡志明市,華族人企業與全球40多個國家、地區(主要是和同族)進行商業貿易。其中,中國、新加坡、泰國和柬埔寨等國家與華族人的經濟關係最為密切。在佔族人中,與跨國同民族的經濟關係主要發生在柬埔寨、馬來西亞和美國等國家,以從事小型貿易為主。至於高棉人,這種關係大部分存在於其與柬埔寨的同族之間,主要涉及僱傭勞動力、自然資源開發和小型貿易等。
該地區各族的跨國社會關係,主要存在於家庭、家族、婚姻、教育以及一些社會組織的聯繫中。邊境地區大多數高棉人家族和佔婆人家族,以及在胡志明市的華族人,都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各國都有親戚。家庭和宗族關係通常以探親的形式進行,同族相互支持,並提供幫助。這三個民族的跨國婚姻都日益增多。比如華族中的海寧華支系,有將近60%的女性嫁給中國臺灣人。在教育方面,越來越多的華族、佔族學生到國外留學。在安江的佔族人通常讓子女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留學,在胡志明市的華族學生則更多是到中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留學。各民族參加的跨國社會組織,通常是宗族的或宗教的。高棉族中,有一些極端分子甚至參加了國際反動組織。在越南的南部三角洲平原地區,特別是越南和柬埔寨的邊境地區,高棉族的抗議和暴動,都與在柬埔寨和其他國家的反越南組織的極端分子有關係。跨國走私,特別是在越南—柬埔寨邊境地區十分猖獗,尤其是利用高棉族的跨國民族關係轉移貨物避稅,造成邊境地區社會的不穩定情況。
在文化關係方面,三個民族都非常重視與跨國同族之間傳統文化價值的交流分享,如服飾、音樂和語言。傳統宗教與跨國民族關係密切相關,例如高棉族的南傳佛教、佔族的回教以及華族的會館信仰。因此,許多高棉族的佛寺、佔族人的清真寺和華族的會館,均獲得外國組織和個人的財力和物力支持。
三、跨國民族關係的影響(一)北部山區
1.積極影響
北部山區的跨國民族關係,對一些社會經濟領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這種關係有助於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改變產業結構,提供更多產品的消費機會。許多家庭都有條件拓展跨國關係,甚至轉換為強大的經濟力量,尤其是一部分岱族、儂族和赫蒙族,他們的社交網絡更加豐富。跨國民族關係也為雙方同族和他族的人民創造了擴大交流的機會,促進了雙語和多語交際,使各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價值得以分享和保持。
2.消極影響
在越南與中國邊境的一些地區越南部分民眾,農作物種植、牲畜養殖、消費市場,以及僱傭勞動力的收入,主要依賴於鄰國的民族或企業,使得這些地區的民眾不太注重內部生產力的發展,而是期待通過跨國經濟活動獲得不穩定收入,甚至被利用於販運違禁品、販毒、拐賣婦女和兒童等違法行為。跨國民族關係增加了非法移民的數量,給邊境地區的社會秩序、國家安全,特別是對該地區的人口、戶口管理及社會關係增加了複雜性。來自國外的外來文化產品的滲透,也影響著越南的國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本色的傳承。國內外反動組織分子還利用該地區的跨國民族關係,破壞越南國內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甚至意圖建立所謂「寮蒙王國」(苗族獨立王國)。
(二)西原地區
1.積極影響
西原本土民族與鄰國民族之間長期維持著良好關係,為該地區和該群體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在經濟方面,跨國民族提供資金、消費品、糧食和食品援助,在面臨困難時,這些援助的人力物力幫助解決了當地多戶的實際生活問題。在社會和文化領域,跨國家庭、跨國宗族及跨國文化的發展,也被視為一種資源而存在其價值。在政治、國防、安全和傳統民族關係方面,各民族之間的友好關係,有助於維護邊境地區的穩定,為越南與周邊國家構建了友誼橋梁。
2.消極影響
一些外國組織利用書信、錢貨的郵寄之便,寄錢或資料以支持有政治動機的活動。通過資助項目等手段,意圖歪曲歷史、非法傳教,賄賂敵對勢力,引誘不滿分子,製造民族分裂,為「福爾羅」「德伽自治國」等反動組織培植力量。上述反動活動,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影響到當地各民族與越南民族國家共同體之間的關係。
(三)南部地區
1.積極影響
跨國民族關係,特別是華族和佔族的跨國民族關係,對該地區的經濟結構產生深遠影響。1975 年至1986年期間,華族在城市的經濟結構以服務業和手工業為主,現在還發展出商業貿易、工業製造。至於佔族,之前的經濟結構主要是自然開採(捕漁業)和手工業生產,現在已轉向商業貿易、手工藝和服務業。這些轉變使家庭和個人的收入增加,在華族的商業階層中出現了一些億萬富翁。除了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之外,跨國民族關係還有助於豐富社會生活,促進民族文化價值的分享和交流。
2.消極影響
胡志明市的華族人、越柬邊境的高棉族人和回教佔族人中,大部分在國外有親人,他們的社交網絡複雜且難以控制。同時,與生活著較多同族的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化——尤其是越南與柬埔寨、越南與中國等國家關係的變化,都深刻影響到許多族人的情感和生活。迄今,仍然有不少華族人認同於越南和中國這兩個國家。越柬邊境一部分高棉族與柬埔寨親屬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對越南民族國家的意識較模糊。
四、越南跨國民族關係的思考(一)跨國民族關係的分析結論
在民族的歷史背景,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和全球化的影響下,跨國民族關係在越南正迅猛發展,不僅與接壤鄰國,而且與其他各洲國家的同族、他族發生關係。這些關係對越南各民族,特別是邊境地區各民族生活的影響日益加深。從越南北部山區、西原和南部地區三個區域來看,儘管跨國經濟關係只在邊境的某些民族或具有經商傳統的民族中發展,但社會和文化關係在所有這些被研究的民族中都普遍存在。
跨國民族關係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關係的緊實基礎、文化關係的多樣性,以及經濟關係的重大貢獻——增加家庭收入,改變經濟結構,吸引外國投資,從而促進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發展越南的社會經濟某些領域。
除了積極因素之外,三個地區的跨國民族關係都存在影響社會穩定和國防安全的消極因素。其中,在北部山區,越南各民族大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都依賴於境外的同族或企業。通過民生便道越境走私、販運毒品、拐賣婦女和兒童的狀況難以控制。甚至還有國內與外國同族勾結,意圖建立「竂蒙王國」。在西原地區,形成了意圖建立、鞏固「德伽自治國」的跨國宗教民族團體,還出現了「福爾羅」組織——解放被壓迫民族聯合陣線。在南部地區,通過跨境同族關係非法走私的情況仍然難以控制。另一方面,在越南的部分高棉族和柬埔寨同族的關係,也對南部地區的國家主權有著長期影響。在上述這三個區域中,均出現了跨國移民管理、跨國婚姻、邊境地區戶籍戶口管理等問題。
越南的跨國民族關係呈日益發展趨勢,不僅影響經濟、社會、文化領域,還涉及到政治、國防、安全領域。當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或戰爭時,那些國家可能會利用跨國民族關係,例如,打著西原地區赫蒙族、高棉族、佔族和其他許多民族的幌子,圖謀破壞越南,越南必須對此保持警惕。
(二)管理跨國民族關係的對策建議
1.國家層面的總體管理策略
第一,參照與越南有同族的國家,將越南的社會經濟發展政策,尤其是保存和發揚民族文化特色的政策,與這些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比較,並制定和實施越南的相關民族政策。可參考中國對壯族、苗族、瑤族、彝族、漢族,寮國對泰族、苗族、克木族,柬埔寨對高棉族、佔族,泰國對苗族,美國對苗族、嘉萊族、埃地族和墨農族的政策及其實施。
第二,制定邊境地區發展戰略,重點是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及該地區人民的民族國家意識提升戰略。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還應注重家庭經濟發展,教育、衛生和文化發展。增強當地民族邊防部隊力量。鼓勵和優先考慮越南國內的京族青年志願者到邊境地區安身立業。促進與民族國家意識有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的活動,利用基層文化機構、越南語—少數民族語言雙語加強對國家地圖、國旗、國歌、國家領袖等方面的宣傳。
第三,在民族政策及其實施效果方面,加強越南與國際之間,特別是與越南有同族的國家之間的經驗交流、信息交換。越南國家民委、國會民族委員會、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教育培訓部、文化體育旅遊部,應聯合各省一起,在研究、參觀、培訓、文化交流等上述建議有關內容方面實現合作。
2.北部山區的管理策略
第一,進一步發展邊境地區的社會經濟,尤其是改善邊境農民跨境打工的情況。建議增加對邊境地區各民族的投資;為各民族建設一些社會經濟中心,例如岱族、儂族、瑤族(在諒山、高平),赫蒙族(在河江、老街、義安),哈尼族、倮倮族(在老街、萊州),泰族(在奠邊府,山蘿)。
第二,有效控制通過民生便道越過邊境自由移民的情況、跨國通婚不登記狀況以及走私、販毒、拐賣婦女兒童等活動。越南應配合鄰國,對兩國邊民的往來作出特殊而靈活的規定;更好地組織人民安全網絡;發揮權威人士的作用。
第三,管理好宗教活動,特別是在邊境地區的基督新教和邪教,制止與「竂蒙王國」有關的所有行動。加強對從事民族和宗教事務幹部的培養力度,加快推進邊境地區的全民國防建設,配合寮國及寮國人民革命黨,制止任何與「竂蒙王國」相關的活動。
3.西原地區的管理策略
第一,在發揮良好傳統關係的基礎上,為發展各民族的跨國經濟關係創造更好的條件。充分利用各邊境地區的優勢,制定適當的經濟發展方案和項目,以增加當地民族的參與為導向,吸引外國資源,建設次區域跨國貿易中心。
第二,及時發現和鎮壓國內外敵對勢力為政治目的而利用民族、宗教問題進行破壞的活動。推進幹部工作,特別是發展邊境鄉社的地方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應對好宗教需求,依法管理宗教活動;及時將越南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通知給國外生活的西原民族宗教團體,使其能夠正確理解並與國內親人、所在地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加強當地民族群體的國防和安全工作。
4.南部地區的管理策略
第一,加強越南—柬埔寨邊境地區的社會管理。應加強邊境地區的戶口、戶籍管理。仔細審批加入越南國籍的柬埔寨公民;對越柬兩國邊境地區人員的往來以及跨國婚姻,應創新機制和管理方式。
第二,防止國外利用跨國民族關係損害越南國家安全的一切行動。進一步發展以高棉族、華族、佔族人為核心的幹部力量建設。在促進民族大團結事業中,要特別注重教育的京族(越族)、高棉族、佔族、華族四個民族開發南部地區的歷史,發揮京族在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繼續制定針對華族、佔族和高棉族三個民族的發展政策。提高對華族、高棉族和佔族政策的有效性;發揮華族和佔族在跨國經濟關係中的優勢,從而加大他們對南部地區發展的貢獻;為高棉族、佔族和華族建立一些社會經濟發展中心。
[基金項目]2015 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廣西沿邊地區跨境民族語言文化傳承個案研究」(15CYY003);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廣西沿邊地區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生態研究」(YCBZ2017047);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創新團隊項目。
[作者簡介]譯者:高鮮菊(1983-),女,湖南邵陽人,廣西民族大學東協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跨境民族語言文化研究;著者:王春情(1956-),男,越南河內人,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民族研究院前院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