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次深化的旅遊和經濟社會關係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在漸次深化的「旅遊和經濟社會關係」認識裡,旅遊業並非對自身產業特點和規律一直有清醒篤定的認識,而是在經濟社會的超快速發展中逐步深化自我認識,漸次形成產業自覺的。

同時,這些認識的形成與國家對旅遊產業的定位不是同步,而是超前至少3~5年,甚至8~10年。沒有這些超前的理論和觀點,就不會有對旅遊產業定位的認識基礎。回頭看,每次國家對旅遊業決策出臺之前,都有一個大量實踐總結和新認識形成的理論提升高峰期,很多精彩的觀點都在這段時間集中呈現。或者是反因為果——正是大量貼近實際的、客觀和深入的思想認識和理論觀點,引導和形成旅遊業發展的正確定位,形成正確的政策措施。

第一時段,改革開放設計者醞釀的破冰階段

改革開放思想形成過程中,各方面人士都對發展旅遊業提出過建議,鄧小平從1977年到1986年10月涉及旅遊業的談話有32次,談話的對象有黨和國家主管經濟的領導和率先開放的「廣東省委負責同志」,有著名的華僑和工商界人士,包括廖承志、榮毅仁、包玉剛等人,還有李光耀等外國政要。從這些著名的談話看出,這些從改革開放恢復經濟出發的建議,都力推旅遊業的開放和窗口作用,認為旅遊業是「投資少,見效快,沒有還不起外債的問題」的最優選擇,同時包含著旅遊業可以成為中國的無煙工業的重要產業思想。

這是當時名副其實的「高層研討會」「巔峰對話」,在這些具有「改革意識」和「國際視野」認識之後,才有了定位不凡的旅遊發展戰略,有了國家體制的調整和旅遊業改革開放的整體方案,有了行、住、吃、遊、購、娛幾大要素困難連續突破的各種「大招」,也才有了納入「七五計劃」的戰略舉措。最終形成了旅遊業的閃亮登場,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支新銳和特種部隊。

第二時段,產業認識的基礎階段

「談話」指導旅遊業起步,繼續發展則需要完整的戰略,從外事轉型而來的旅遊業還特別需要經濟理論支撐。1987年,國務院主管領導谷牧同志建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專家孫尚清領銜,組織制定國家層面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這是當時國家「七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是第一次比較系統的,經濟學範式的旅遊業研究。

這次研究形成了「旅遊業朝陽產業」的基本觀念,形成了「國內旅遊市場是基礎性市場」的基本判斷,形成了「中國旅遊業應當適度超前於當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發展」的戰略思想。這些觀念對旅遊產業更加適應中國國情的發展作了重要的理論鋪墊,為此後旅遊業積極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提供了思想滋養。尤其是「適度超前發展」的理念,在不平衡不協調的發展中,把握了趨勢一端和方向一端。

第三時段,「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集中討論

有兩個堅實的現實基礎,使本次認識和討論比此前的社會參與度更寬:一是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國民經濟內向型調整需求緊迫,結構調整不再是宏觀任務,每個地區每個行業都在被衝擊之後有「切膚之痛」;二是「七五」「八五」「九五」,越來越多的地區因為旅遊業發展獲得成功,地方政府和相關業界更深刻認識到旅遊業的「多種功能」,認識到旅遊業「在地方經濟的優越性」,發展旅遊的積極性深植城市和目的地政府。

原國家旅遊局、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大規模研究,從大量社會實踐中總結,形成的旅遊業與經濟社會關係的認識更全面,其對國民經濟的作用認識更有深度,特別是提出的系列政策意見,涉及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等多個方面。之後的政策成果展現部分消除了發展障礙,有效推動了旅遊消費,直接推動了假日旅遊的形成。至此,旅遊業成為社會熱點,研究者、關注者陣營發展壯大起來。

第四時段,旅遊業綜合產業的觀念發展完善階段

先期的「旅遊業綜合產業」的觀念,落腳點往往在加強「部門之間」合作協調這個工作層面。旅遊越發展,「大旅遊」的觀念越拓展,於是認識突破了「部門協調」的邊界,進入旅遊業產業邊界的規律層面。市場「說話」,從國內旅遊到全民休閒,從擴大產業底盤到大範圍的社會參與,從對網際網路等科技要素的「擁抱」,到旅遊企業和各行各業的「主動全面結合」,旅遊邊界一破再破,旅遊業積極主動進入了「融合發展協同發展」的新階段。「市長發言」,30個省(區、市)培育旅遊支柱產業的探索,300多個城市建設特色旅遊目的地的實踐,深化了「市長們」對旅遊和城市、旅遊和鄉村、旅遊和生態、旅遊和文化建設、旅遊和扶貧攻堅、旅遊和西部發展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關係的認識。

國家層面,旅遊業逐步完善了關於「旅遊產業是綜合性產業」的核心認識,形成了《旅遊法》、「旅遊+」戰略、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其自覺推進與各領域事業發展的共生作用、促進作用、輔助作用、催化作用、承接作用,在國家主要社會經濟政策的各個重大戰略中,同步共振,進一步發揮出戰略產業的積極作用。

第五時段,現在進行時

認識的重點是旅遊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新的協調發展。新時代,在「改革創新綠色協調共享」的發展觀念指導下,旅遊業綜合產業的理論基礎將繼續成長,醞釀新的「蝶變」。

「全域旅遊」的理論基礎是旅遊業的綜合性,對一個地方的發展,「全域旅遊」可以成為「綜合」「協調」的蝶變平臺,在抓旅遊的過程中,實現「五位一體」的綜合發展,這個價值超過當地旅遊業發展。在這裡,全域旅遊重新解構了地方旅遊業,「全域旅遊」貢獻的重點是社會綜合效益,所以正在深入研究和有待突破的是新時代旅遊業整體上如何實現新的協調發展,重點是旅遊業自身的素質、水平和質量。旅遊業的兩個目標——「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兩者之間是永恆的相互成就相互促進,一句老話,矛盾運動。矛盾運動永恆,我們對矛盾運動的認識不會停滯。

每10年一個認識周期,對旅遊業認識越來越深刻,旅遊業和社會經濟的依存關係一直有被動和主動兩套不同價值觀的認識系統:「被動者」看,旅遊需要環境支撐,沒有環境支撐就沒有旅遊;「積極者」看,改變環境就是旅遊業的協同和帶動功能!而且旅遊對環境支撐這個大要求,只有和國家戰略綁在一起才有實現的可能。

「主動」「被動」兩套認識系統。旅遊業緊跟國家大戰略,源於自信還是自覺?每個歷史節點上都會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旅遊業能有如此大的功能麼?」 「這是不是在跟風?」「太想成蝶」「操之過急」。社會有疑問,業內有爭議。40年曆程整體做答,確實有用,還真不是瞎起鬨,不是好大喜功,不是不甘寂寞。

40年的經驗還說明:旅遊業的戰略其實不是戰略,而是國家戰略的政策工具。全域旅遊、大旅遊、旅遊+、區域旅遊、旅遊目的地、優秀旅遊城市、鄉村休閒旅遊、智慧旅遊、生態旅遊,本質上都是旅遊產業政策工具,旅遊業通過這些載體,融入大戰略,實現次戰略;通過這些載體,對接各個部門,構建共同的目標平臺;通過這些載體,引進更多市場主體,實現旅遊供給的完善和提升。

旅遊業的自覺,來自大戰略和大趨勢。

(作者為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

相關焦點

  • 國家宗教局:旅遊和經濟不是宗教場所主要社會功能
    國家宗教事務局一司負責人2012年10月24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需要的場所,旅遊和經濟不是其主要社會功能。國家宗教事務局等10部門近日聯合下發文件,就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提出意見,制止和糾正佛教寺廟、道教宮觀「被承包」、「被上市」等現象。
  • 越南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跨國民族關係問題
    跨國民族關係對越南北部山區、西原地區和南部地區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和社會關係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這種跨國民族關係在日益擴大,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越南的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產生消極影響。因此,要加強對越南跨國民族關係的研究,尤其是基於跨國民族關係的思考之上,制定更多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民族政策,加強對跨國民族關係的管理。
  • 王毅:深化兩岸關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
    王毅:深化兩岸關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 2012年05月08日 21:4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沁園春·雪》:論社會經濟與文學的關係
    但當我讀到《沁園春·雪》的創作背景和相關的故事時,我的腦海裡突然間就奔出「社會經濟與文學的關係」這幾個字來了。那麼,到底,社會經濟與文學有無關聯呢?我從一些資料上了解到,曾經有很多人認為,經濟的發達或落後,同文學的發達與否沒絲毫關係。
  • 政經縱橫丨黃冬婭:政商關係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
    202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宣布成立政治經濟研究院,這是上海交大為研究國內政治經濟發展而打造的高端智庫和理論創新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政治經濟研究院聯合新華網思客推出「政經縱橫」系列訪談欄目,就我國社會發展、經濟增長以及專業人才培養問題對專家進行採訪。
  • 從土地制度和稅賦制度看唐宋兩代的社會經濟關係
    導語: 唐宋兩代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大盛世,其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也備受後人們的關注。關於從唐至宋的社會經濟關係變革,筆者認為應當圍繞兩大方面進行詳細介紹,其一是土地制度,其二是稅賦制度,兩大方面相互關聯,以社會階層的轉移為連接點,循序漸進。
  • 探尋「社會保障之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辨析
    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釋放現有生產關係下所容納的生產力,從而在根本上有利於經濟發展。其次,在經濟運行層面上,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需要避免「簡化論」「片面化」「普適性」「教條化」四大誤區,進而在國家治理和經濟運行兩個層次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全面、科學地分析評價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 智慧旅遊從根本上改變旅遊經濟格局
    智慧旅遊從根本上改變旅遊經濟格局 2016年05月29日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
  • 逐步加深的旅遊與生活關係的認識
    社會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人的發展。人的生存發展狀態就是社會發展階段的體現。人的更充分的發展,就是社會發展的「更高級」階段。旅遊和個人生活的關係,從來都是旅遊的基本關係,是最重要的基本關係。
  • 中國-南亞經濟和社會發展地方合作願景
    與會代表高度評價中國-南亞合作論壇的平臺作用,認為論壇有助於深化中國與南亞國家間的了解與信任,有助於在中國與南亞國家之間建立起一種更加緊密的新型互利夥伴關係。鑑於中國各省(區、市)和南亞國家各省(邦)對推動雙邊關係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會代表同意通過一個可行的中國與南亞經濟和社會發展地方合作願景,旨在推動互利交流合作、建設開放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攜手建設中國-南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 全域旅遊背景下吉林省旅遊業-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性研究
    本期逸仙旅研推薦李秋雨等發表在《地理科學》上的文章《全域旅遊背景下吉林省旅遊業-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性研究》。文章以全域旅遊為研究視角,藉助對比分析確定吉林省旅遊業-經濟-社會-生態環境間協調性在中國的地位,運用障礙度診斷法分析影響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
  • 論經濟社會發展與婦女發展的關係
    三是性別意識未能完全納入決策的主流,男尊女卑傳統觀念的嚴重存在,影響和制約著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成為貫徹男女平等的障礙。一些婦女主體意識淡薄,發展能力不強,使得婦女發展的各種資源難以變為發展的成果。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促進婦女的發展樹立男女平等發展觀。
  • 蓬萊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
    、發展、穩定的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穩定中促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促進社會穩定;始終堅持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 民族旅遊經濟及其發展環境的關係分析
    摘要:石林縣不僅是一個少數民族(彝族)聚居縣,同時也是一個 旅遊 業 發展 相對成熟的縣,它的民族旅遊 經濟 的發展與它所處的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以及人文環境密切相關,只有在充分了解這些關係的情況下,才能合理利用周圍的發展環境來加快石林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
  • 黃岡市政府門戶網站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黃岡市經濟和社會...
    研究制定《黃岡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組織和動員全市人民推進發展和改革,開創黃岡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為「十一五」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較好條件。
  • 文化地理學與社會地理學的關係
    它研究地表各種文化現象的分布、空間組合及發展演化規律,以及有關文化景觀、文化的起源和傳播、文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環境的文化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如何理解-教育與政治經濟
    既然是社會活動,那麼教育或多或少的都會與社會發展各種各樣的關係,那麼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希望今天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社會包括三大方面——政治、經濟、文化。今天我們首先來介紹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教育與文化的關係,我們可以在後續內容當中進行詳細介紹。這一部分在我們教師招聘考試當中,可以以選擇題(單選、多選)、簡答題的形式備課。
  • 淺談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摘 要:在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中,旅遊業發展的步伐加快,文化遺產旅遊作為一個新的亮點,在旅遊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而面對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困擾者眾多專家,本文我就二者之間的矛盾做一簡單的分析,並且針對二者之間矛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 做好文化旅遊文章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訪文縣縣委書記蘇彥君
    2014年,在文縣縣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健康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1.14億元,同比增長8.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61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56元,同比分別增長7.8%和13.8%。
  • 讓文化產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堅持質量與效益並重,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以「網際網路+」「文化+」為依託,文化產業實現與製造、建築、設計、信息、旅遊、農業、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活力,為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