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漸次深化的「旅遊和經濟社會關係」認識裡,旅遊業並非對自身產業特點和規律一直有清醒篤定的認識,而是在經濟社會的超快速發展中逐步深化自我認識,漸次形成產業自覺的。
同時,這些認識的形成與國家對旅遊產業的定位不是同步,而是超前至少3~5年,甚至8~10年。沒有這些超前的理論和觀點,就不會有對旅遊產業定位的認識基礎。回頭看,每次國家對旅遊業決策出臺之前,都有一個大量實踐總結和新認識形成的理論提升高峰期,很多精彩的觀點都在這段時間集中呈現。或者是反因為果——正是大量貼近實際的、客觀和深入的思想認識和理論觀點,引導和形成旅遊業發展的正確定位,形成正確的政策措施。
第一時段,改革開放設計者醞釀的破冰階段
改革開放思想形成過程中,各方面人士都對發展旅遊業提出過建議,鄧小平從1977年到1986年10月涉及旅遊業的談話有32次,談話的對象有黨和國家主管經濟的領導和率先開放的「廣東省委負責同志」,有著名的華僑和工商界人士,包括廖承志、榮毅仁、包玉剛等人,還有李光耀等外國政要。從這些著名的談話看出,這些從改革開放恢復經濟出發的建議,都力推旅遊業的開放和窗口作用,認為旅遊業是「投資少,見效快,沒有還不起外債的問題」的最優選擇,同時包含著旅遊業可以成為中國的無煙工業的重要產業思想。
這是當時名副其實的「高層研討會」「巔峰對話」,在這些具有「改革意識」和「國際視野」認識之後,才有了定位不凡的旅遊發展戰略,有了國家體制的調整和旅遊業改革開放的整體方案,有了行、住、吃、遊、購、娛幾大要素困難連續突破的各種「大招」,也才有了納入「七五計劃」的戰略舉措。最終形成了旅遊業的閃亮登場,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的一支新銳和特種部隊。
第二時段,產業認識的基礎階段
「談話」指導旅遊業起步,繼續發展則需要完整的戰略,從外事轉型而來的旅遊業還特別需要經濟理論支撐。1987年,國務院主管領導谷牧同志建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專家孫尚清領銜,組織制定國家層面的《旅遊經濟發展戰略》。這是當時國家「七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是第一次比較系統的,經濟學範式的旅遊業研究。
這次研究形成了「旅遊業朝陽產業」的基本觀念,形成了「國內旅遊市場是基礎性市場」的基本判斷,形成了「中國旅遊業應當適度超前於當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發展」的戰略思想。這些觀念對旅遊產業更加適應中國國情的發展作了重要的理論鋪墊,為此後旅遊業積極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提供了思想滋養。尤其是「適度超前發展」的理念,在不平衡不協調的發展中,把握了趨勢一端和方向一端。
第三時段,「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集中討論
有兩個堅實的現實基礎,使本次認識和討論比此前的社會參與度更寬:一是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國民經濟內向型調整需求緊迫,結構調整不再是宏觀任務,每個地區每個行業都在被衝擊之後有「切膚之痛」;二是「七五」「八五」「九五」,越來越多的地區因為旅遊業發展獲得成功,地方政府和相關業界更深刻認識到旅遊業的「多種功能」,認識到旅遊業「在地方經濟的優越性」,發展旅遊的積極性深植城市和目的地政府。
原國家旅遊局、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大規模研究,從大量社會實踐中總結,形成的旅遊業與經濟社會關係的認識更全面,其對國民經濟的作用認識更有深度,特別是提出的系列政策意見,涉及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等多個方面。之後的政策成果展現部分消除了發展障礙,有效推動了旅遊消費,直接推動了假日旅遊的形成。至此,旅遊業成為社會熱點,研究者、關注者陣營發展壯大起來。
第四時段,旅遊業綜合產業的觀念發展完善階段
先期的「旅遊業綜合產業」的觀念,落腳點往往在加強「部門之間」合作協調這個工作層面。旅遊越發展,「大旅遊」的觀念越拓展,於是認識突破了「部門協調」的邊界,進入旅遊業產業邊界的規律層面。市場「說話」,從國內旅遊到全民休閒,從擴大產業底盤到大範圍的社會參與,從對網際網路等科技要素的「擁抱」,到旅遊企業和各行各業的「主動全面結合」,旅遊邊界一破再破,旅遊業積極主動進入了「融合發展協同發展」的新階段。「市長發言」,30個省(區、市)培育旅遊支柱產業的探索,300多個城市建設特色旅遊目的地的實踐,深化了「市長們」對旅遊和城市、旅遊和鄉村、旅遊和生態、旅遊和文化建設、旅遊和扶貧攻堅、旅遊和西部發展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關係的認識。
國家層面,旅遊業逐步完善了關於「旅遊產業是綜合性產業」的核心認識,形成了《旅遊法》、「旅遊+」戰略、產業融合發展戰略,其自覺推進與各領域事業發展的共生作用、促進作用、輔助作用、催化作用、承接作用,在國家主要社會經濟政策的各個重大戰略中,同步共振,進一步發揮出戰略產業的積極作用。
第五時段,現在進行時
認識的重點是旅遊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新的協調發展。新時代,在「改革創新綠色協調共享」的發展觀念指導下,旅遊業綜合產業的理論基礎將繼續成長,醞釀新的「蝶變」。
「全域旅遊」的理論基礎是旅遊業的綜合性,對一個地方的發展,「全域旅遊」可以成為「綜合」「協調」的蝶變平臺,在抓旅遊的過程中,實現「五位一體」的綜合發展,這個價值超過當地旅遊業發展。在這裡,全域旅遊重新解構了地方旅遊業,「全域旅遊」貢獻的重點是社會綜合效益,所以正在深入研究和有待突破的是新時代旅遊業整體上如何實現新的協調發展,重點是旅遊業自身的素質、水平和質量。旅遊業的兩個目標——「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兩者之間是永恆的相互成就相互促進,一句老話,矛盾運動。矛盾運動永恆,我們對矛盾運動的認識不會停滯。
每10年一個認識周期,對旅遊業認識越來越深刻,旅遊業和社會經濟的依存關係一直有被動和主動兩套不同價值觀的認識系統:「被動者」看,旅遊需要環境支撐,沒有環境支撐就沒有旅遊;「積極者」看,改變環境就是旅遊業的協同和帶動功能!而且旅遊對環境支撐這個大要求,只有和國家戰略綁在一起才有實現的可能。
「主動」「被動」兩套認識系統。旅遊業緊跟國家大戰略,源於自信還是自覺?每個歷史節點上都會受到來自各方的質疑,「旅遊業能有如此大的功能麼?」 「這是不是在跟風?」「太想成蝶」「操之過急」。社會有疑問,業內有爭議。40年曆程整體做答,確實有用,還真不是瞎起鬨,不是好大喜功,不是不甘寂寞。
40年的經驗還說明:旅遊業的戰略其實不是戰略,而是國家戰略的政策工具。全域旅遊、大旅遊、旅遊+、區域旅遊、旅遊目的地、優秀旅遊城市、鄉村休閒旅遊、智慧旅遊、生態旅遊,本質上都是旅遊產業政策工具,旅遊業通過這些載體,融入大戰略,實現次戰略;通過這些載體,對接各個部門,構建共同的目標平臺;通過這些載體,引進更多市場主體,實現旅遊供給的完善和提升。
旅遊業的自覺,來自大戰略和大趨勢。
(作者為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