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佛道二教一向不合,西漢時曾有過佛道之爭,因歷代皇帝喜好,佛、道都曾當過主流教派,可總體來說,佛教在民間威望日益勝過道教,寺廟數量也遠多於道觀。
徐州有個寺廟很有趣,它前身為一個道觀,後來改成了寺廟。在它身上,你既能看到佛道二家的文化元素,也能窺視到二者的興衰變遷,它就是奉親庵。
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寺廟,位於雲龍山北端,稍加不注意,便會忽視過去,我是在前往雲龍山的路途中,偶遇而來。奉親庵真的好小,小到迷你,山門定是沒有的,只有幾間房,入口便是圓通寶殿,廟前散落著眾多石碑,刻著古寺變遷的過往。
奉親庵始建於明初,距今600多年,原為供奉仙人呂洞賓的道觀,稱為呂公堂。呂洞賓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師,他雲遊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不要任何報酬,在民間頗有威望,因此供奉他的道觀很多。
後來道教衰落,看堂道士棄堂而走,呂公堂逐漸荒廢破敗。清代道光年間,呂公堂改為佛教道場,但境況並未好轉,民國初期,徐州名僧慈修看到殿宇破敗,佛事冷落,便變賣自家土地,出資整修,並將其改為奉親庵,取為供養母親之意。
民國二十三年,慈修法師削髮為尼,並變賣家產,在念佛堂前續接一院落,並修建了眾多殿宇。2001年念佛堂被拆,移至原址東200米重建,規模已大不如以前,這便是如今看到的模樣。
仔細品味寺廟名字,會發現充滿了人間氣息,這正是寺廟所缺乏的。古代僧人或隱居山林,或雲遊四方,其父母想顧也顧不上,雖說出家人慈悲為懷、普濟天下,只是連自己父母都疏忽了,這慈悲也多了幾分遺憾。
或許正因如此,奉親庵才顯得如此親切,一點沒有佛家的嚴謹和高深,讓信眾放心的把期望託付於此。寺廟香火很旺盛,香爐前煙火繚繞,香客往來不斷,只是廟前停滿了電動車,看起來較為混亂。
殿前有兩塊石碑,一塊寫著「以戒為師」,一塊寫著「知恩圖報」。走進殿宇,供奉有一尊大佛,端坐於四十蓮臺之中上,每個蓮花瓣上都立著一個栩栩如生的莊嚴佛像,讓人肅然起敬。
寺廟不收門票,不一會便可參觀完畢,據當地老人講,這裡經常會舉辦法事,臘八節時還會施粥,在徐州算得上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寺廟。
徐州是一個古城,為華夏九州之一,還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奉親庵就像這座城市一樣,樸實無華,越品越歷久彌香,有著其他地方品不出的韻味。有時間可到此轉一轉,品味一下這座小巧卻極具人間煙火氣的寺廟。
地址:徐州市雲龍區彭城南路
交通:可乘坐606路、608路到師大北門站下,向北走300米即到。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帶你遊遍各城市冷門、有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