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服裝製造業闖入一隻「犀牛」
9月16日,「保密了3年」的阿里巴巴集團新製造平臺——犀牛智造正式亮相,當天「一號工程」犀牛智造工廠也正式投產。該工廠將服裝行業平均1000件起訂、15天交付的流程,縮短為100件起訂、7天交貨,為中小企業提供小單量、多批次、高效高品質的生產選擇。
「犀牛工廠」登場,意味著自「新零售」之後,阿里巴巴「五新戰略」再下一城。阿里巴巴將數位化能力運用於工業製造,進一步緩解中小服裝企業庫存壓力,降低創業門檻,探索中國工業數位化轉型新樣板。
滿足小訂單快生產
充滿神秘感的「犀牛工廠」究竟有何不同?又是如何改造傳統製造業的?
「昨晚賣爆了,今天來追個單」。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探訪犀牛工廠時,遇到知名主播「烈兒寶貝」團隊的一位品牌負責人,他表示昨晚淘寶直播預售後連夜在犀牛下了一個200件的小訂單,「7天後這些衣服就會穿在全國天南地北的消費者身上,正好趕上秋裝上新。」幾個月前,「烈兒寶貝」曾通過犀牛工廠,定製了一批星座T恤。「12個星座,不同顏色不同尺碼,只生產5000件,市面上幾乎找不到能接單的工廠,直到犀牛工廠出現。」該負責人說。
在「犀牛工廠」車間,類似這樣的小訂單同時開工的就有10多個,不同品牌襯衫、T恤等秋季款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輪流生產。但此時國內其他大型工廠裡,則會看到正在生產的是明年春季服裝。兩相比較,犀牛工廠有著明顯的「新製造」風格:訂單不大、款式應季、即賣即產、品牌豐富。
「犀牛工廠」的核心能力在於「按需定製,100件起訂,最快7天交付」。簡而言之,從下單到消費者穿在身上,只需7天,比知名快時尚品牌ZARA的生產銷售周期還要快7天。要知道以往的秋裝其實是夏天生產的「期貨」,少則2個月多則6個月。「提前2個月下單生產,但是2個月之後什麼好賣,誰知道呢?」在天貓服裝品牌棉倉CEO姚坤眼裡,傳統服裝行業的生產安排有點賭一把的意味。
當服裝製造不再傻大笨粗,能夠以銷定產、柔性製造,這對中小商家的生產經營帶來極大幫助。淘寶潮流女裝品牌小蟲成為「新製造」的第一批試點合作商家後,一直是「犀牛工廠」的「回頭客」,基本沒有庫存壓力。「『新製造』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就是一家聰明的共享工廠,承接小單、急單。所以大部分客戶都是中小商家,尤其是電商新品牌。」犀牛智造CEO伍學剛表示,犀牛智造希望將中小企業從繁重的生產中解放出來,讓創業者能夠專注自身優勢和業務創新,也幫助其構建與大企業競爭的關鍵能力。
做工廠更是做平臺
犀牛智造不只是工廠,更是平臺。這家數位化工廠表示專接小訂單,為中小商家、產業帶、創業者服務。想要實現這一目標,「犀牛智造」的底氣在哪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犀牛智造」實現了生產端到端、全鏈路的數位化,因此具備高度柔性的供應鏈能力,可以按需生產、以銷定產、快速交付。它將銷售端的數據洞察直接與設計、生產端打通,能精確預測到某款單品未來一個月能賣多少件。這種創新模式也可以減少服裝紡織產業鏈路中的資源浪費,有效壓縮庫存成本,降低中小企業創業門檻。
在創新模式背後,「犀牛智造」提供了新技術和新能源的發展成果。據了解,阿里巴巴新製造團隊中,60%的成員從事技術開發工作,擁有強大數據分析的「大腦」支撐了平臺生產流程,靈活地調動產能,其中,邊緣計算、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是支柱,訂單要求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精確下發到各個生產環節。
這些創新能力正在讓服裝業變得更加靈敏,打破了傳統服裝生產訂貨周期長、依賴大批量集中生產等限制因素,適應了小批量、快速反應的個性化生產需求。不僅是中小型服裝生產企業,淘寶平臺上的創業者、主播、設計師也將從中受益。
當前,隨著數位技術進一步深化,數字經濟已經從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滲透,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延伸。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強調,「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加快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因而,作為「新製造」代表和「數位化工廠」,「犀牛工廠」將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相結合,形成強大的智能製造能力,生產運轉效率目前已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4倍。「『犀牛工廠』努力將中國網際網路優勢和製造業優勢相結合,以數據驅動精準對接供需雙方,為數字時代的智造探索提供參考。」伍學剛說。
為何瞄準服裝業
2016年,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提出,未來30年,「五新」——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的發展將會深刻影響中國、世界和所有人的未來。新製造作為阿里巴巴探索供給側深度數位化的重要一環,為何會選擇服裝製造作為突破口呢?
時間回溯到2017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內部啟動了犀牛智造項目,關於犀牛要從哪一個行業落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執行長張勇與犀牛團隊形成了三點共識:第一,行業方面應當聚焦一個大行業;第二,行業「痛點」要很深;第三,阿里巴巴在這件事情上具備相對優勢。
當時,服裝業在我國已經有3萬億元規模,是消費品行業前三位的垂直行業。同時,服裝行業特有的時尚屬性使其產品生命周期長,浪費現象突出。長期以來,服裝行業都是「以產定銷」模式,中小企業在生產供應鏈存在一系列「痛點」,比如預售預測難、快速反應難、消化庫存難等。而在服裝業,高庫存又往往能夠壓垮一家企業。
雖說服裝行業也有很多接小單的小作坊,但缺乏可持續接受小訂單、快速生產的智能平臺,這恰好是阿里巴巴可以順勢切入的機會。由於天貓淘寶服裝平臺上的銷售額過萬億元,阿里巴巴可以運用平臺數位化技術進行消費洞察、銷售預測與設計、打通生產端實現供應鏈上下遊互通,預測某款單品未來銷量,使商家推出爆款的門檻大幅降低。「犀牛工廠」的小批量、快反應數位化柔性供應鏈,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企業的試錯成本、庫存壓力,為中小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同時,智能製造和數位化服務能力也是阿里巴巴已有的優勢所在。
「發展到今天,各行各業都在全方位走向數位化和智能化,利用數位技術創新已成為社會共識。」張勇表示,面向未來,數位化將成為中小企業、品牌和各行各業的新能力,更將成為時代的新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軼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