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樓:迴響歷史鐘聲 承載文明記憶

2020-12-25 西部網

中華文明與帝王有關的歷史,有一半是在西安上演的。自公元前十一世紀周王朝第一次在此建都,其後更迭的朝代中,12個王朝的帝君在此統治中國長達千年。千年的歷史長河,天悠悠,水長流,流盡了興衰成敗,蕩盡了豪傑英雄,也留下了千秋故事,以及那沉澱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

民國時期的鐘樓。陝西日報記者 汪曼莉 翻拍

在西安市中心,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西安鐘樓,是眾多遺存中的經典。它是中國現存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居全國同類建築之首。歷史上,它曾在明清時期用於報時,曾是辛亥革命時清軍的陣地,也曾是抗戰時日軍轟炸的目標,還曾是城市的警報臺。

歷經600多年滄桑歲月,西安鐘樓華麗莊嚴、巍然屹立,故有詩云「長安城內大街中,勢入雲天寶閣雄」;經世事變幻,於風雲激蕩中屹立不摧,亦有詩云「風雨流連容貌換,春秋鬥轉回聲融」。如今的西安鐘樓,已成為城市的坐標,展示著這座城煌煌千年流傳下來的威儀和氣韻。

修繕一新的西安鐘樓。 陝西日報記者 汪曼莉 攝

8月26日,經過兩個多月的搶險加固修繕,西安鐘樓揭開「綠紗」,重新「面世」。古樓碧穹,鍾號蒼鳴,鐘樓600多年,故事在繼續……

一度曾為皇家苑

西安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會處,川流不息的車輛,隔開了歷史與現代兩個世界。

公元1384年,距此處不遠,一座鐘樓建造而起。

彼時的明太祖朱元璋,雖身在都城應天府(今南京)接受文武百官的覲見,但遷都的心思已落到長安(今西安)。

朱元璋雖在南京登基稱帝,但並不看好南京,幾次召見大臣商議都城建立之事。最初,朱元璋想把都城遷至開封,後來又想以鳳陽為根基建立都城,均不了了之。後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長安,朱元璋聽後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長安實地考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製陝西地圖。太子朱標細細考察一番後,向朱元璋呈獻了地圖,並詳細介紹了長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長安。

在遷都的背景下,西安鐘樓被建造起來。「西安鐘樓的建築形制、級別之高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國都南京,是按照皇家建築等級建成的,如描龍畫鳳的和璽彩繪只使用於皇家建築。」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文物管護部工作人員張清三介紹。儘管後期遷都之事作罷,但作為皇家建築等級的西安鐘樓被保留了下來,遺存至今。

然而,西安鐘樓今日所在地並非其始建地。鐘樓初建時是在西大街廣濟街口的皇家道觀景龍觀(後改名為迎祥觀),後期進行了遷建。為何遷建?民間有一段傳說:明萬曆年間,關中發生大地震,死傷慘重。迎祥觀的道士高承之向知府進言:鐘樓東遷半裡,地動必然消除,因有鰲魚在此地作怪。知府聽聞,命士兵用钁頭刨開地面,搬開石塊,果見下面有一深井,水流譁譁作響。不一會兒,水柱噴湧而出,鰲魚頭伸出井外。高承之用寶劍鎮住鰲魚,命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沉入水底。知府又令人將鐘樓東遷至此,從此鰲魚被鎮壓,再也不能興妖作怪。

民間傳說為笑談,實際上,鐘樓的遷建與城市發展有關聯。「鐘樓初建時的位置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工作人員任靜介紹,在其後的兩百年間,城市不斷擴建,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由陝西巡撫龔懋賢主持,鐘樓整體被遷移於今日所在位置,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築。

天地鍾音鳴盛衰

仿製景雲鍾。陝西日報記者 汪曼莉 攝

既言「樓」,必說「鍾」。

在明代,鐘樓承擔著司晨報時的職能。早上敲鐘,鐘鳴百裡,整個長安城開始活躍起來,所有的坊門打開了,上朝的官員、做生意的商賈,人來人往,開始新一天的生活作息。

此時被敲響的大鐘,為「天下第一鍾」——景雲鍾。景雲鍾鑄成於唐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書銘文。此鍾高2米,直徑達1.5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一直為迎祥觀所用。相傳唐玄宗曾欲在民間大選宮女,聖旨一下,便有迎祥觀道士來報告,說景雲鐘敲不響了。玄宗大驚,思前想後,醒悟到是自己觸怒了上天,急忙收回成命。是夜,玄宗夢見一個3尺多高的白鬍子老頭,自稱是玄宗的先祖,現居終南山中,靈魂就寄托在景雲鍾內。玄宗醒後即派人入山尋找,在樓觀臺挖到一尊漢白玉的老子像。玄宗將石像迎入興慶宮,齋戒3日,再去敲鐘,鐘聲又響徹雲霄了。於是玄宗將景雲鍾視為神物,決定在迎祥觀內修建鐘樓,懸掛景雲鍾於其上。隨後安史之亂,迎祥觀和鐘樓皆蕩為寒煙,景雲鍾也廢棄不用,及至明代鐘樓重建,景雲鍾得以再度面世。

重新面世的景雲鍾,響徹了兩百多年,但在鐘樓東遷後,卻怎麼也敲不響了。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後另換他鍾。更換的鐵鐘建造於明成化年間 (1465—1487年),重5噸。民國初年,鐘樓白天不再打鐘,只在晚上按更點報時,報時人蕩起用兩根繩子吊著的直徑約8寸、長丈餘的橫木,用力撞鐘,頓時全城響起洪亮、悠遠的鐘聲。辛亥革命後,鐘樓改為按點報時。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不再撞鐘。

等到沉寂已久的鐘聲再度響起,是在1997年。西安市仿製了唐景雲鍾,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鍾裙外徑1.65米,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1997年1月30日,古城西安聽到了久違的鐘聲,讓人恍惚間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唐朝。

而之前的景雲鍾和明代鐵鐘均被作為文物保護了起來,不過,它們並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雖然國寶級文物景雲鍾已被移藏至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禁止出境展覽,但是我們時常能聽到它的鐘聲。」任靜告訴記者,20世紀5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雲鍾進行過錄音。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來自景雲鍾,且所有老西安人所熟悉的西華門報話大樓的整點報時,也來自景雲鍾。

「當、當、當……」2020年1月1日零時,西安城響起清脆雄渾的鐘聲,西安鐘樓跨年鐘聲響起,鐘鳴蕩蕩,萬人齊聚,共同祈福未來。

鐘樓寶頂。陝西日報通訊員 高群 攝

巍巍雄樓經風雨

600多年裡,西安鐘樓經歷了風吹雨打,也經歷了改朝換代,更經歷了炮火洗禮。盛世的繁華和亂世的飄零,讓今天的它,矗立成一座完整無缺、巋然獨存的宏偉建築。

西安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構建於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由臺階踏步上至基座的平臺可進入一層大廳,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臺,頂有方格彩繪藻井,二層四面有木格窗門與外廊相通。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鬥拱支撐。「鐘樓整體呈典型的明代重簷三滴水建築藝術風格,其構造顯示出明代建築技術的革新。」張清三介紹,重簷三滴水攢尖頂不只是增強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簷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鬥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簷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使建築穩固結實,渾然一體。

改朝換代,西安鐘樓穩固如常,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均對西安鐘樓進行了大範圍及大規模整修。然而辛亥革命後,古老的建築開始歷經磨難。1917年12月10日,西安警備軍統領耿直乘虛刺殺陝西督軍兼陝西省省長陳樹藩未遂後,攻佔了東、南城樓和鐘樓,與陳軍展開了三天三夜的激烈巷戰。此後,護國運動,陳樹藩從鐘樓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鐘樓開設了有聲電影院,然而沒多久,一次失火,差點燒掉鐘樓。抗戰時期,鐘樓因地勢高拔,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臺,也成了日軍轟炸的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鐘樓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維修。1953年和1958年先後兩次進行了整修,1996年進行了牆體除鹼、寶頂維修、海墁及勾欄更換工程,2004年開展了屋面、外簷彩畫清洗、加固維修工作,2011年對屋面進行了保養維護工程。」張清三說,今年的維修是第6次,對鐘樓寶頂、屋面、簷口、飛椽、外金柱進行了修繕。其中,維修難度最大的是寶頂,主要對寶頂的金箔進行了修繕。「寶頂最裡面是木芯,木芯外面用銅皮包裹,銅皮外面刮膩子,膩子外面貼金箔。」張清三介紹,這次貼金箔用了3800餘張金箔紙,讓昔日寶頂重放光彩。

工人在瀝粉描金。陝西日報通訊員 高群攝

8月26日,修繕一新的西安鐘樓開門迎客,再度迎來往日的輝煌。

歷史瑰寶「走」四方

自1984年鐘樓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多的遊客登上鐘樓,鳥瞰古都繁華。「2019年,鐘鼓樓遊客達到330萬人次,比上年增加了50萬人次。」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館長王磊告訴記者。

「西安鐘樓是西安標誌性建築物,曾成功舉辦過齊白石畫展、明清名人字畫展、仿秦樂府編鐘表演、于右任字畫展、鐘樓館藏文物精品展等大型展覽,『晨鐘暮鼓』仿古儀仗表演也吸引了眾多遊客。」王磊說,鐘樓在吸引遊客「走進來」的同時,也積極「走出去」,通過一些教育方式向公眾傳播博物館的信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鐘樓的屋頂上整齊站著一群小動物,就是我們屋頂上的『怪獸』。這些神奇的『怪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站在屋頂上,又有什麼作用?」6月13日,在周至縣樓觀新鎮小學,來自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的講解員正在給小學生們講述「怪獸」的故事。從古建築的屋頂形制到建築屋簷上的脊獸,再從「晨鐘暮鼓」的時間管理方式到流光溢彩的瓦片形制,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把古建築的藝術魅力帶到了小學課堂上。這些濃縮著中國傳統建築構件的傳統文化,深深吸引著孩子們的注意力。

7月31日下午,武警西安支隊執勤一大隊執勤二中隊,軍營裡的兵哥哥們正在認真聆聽一場傳統古建知識的文化公開課。明代城市管理的「晨鐘暮鼓」、老建築的藻井天花、鐘鼓齊鳴……這場鐘鼓樓傳統文化的宣講,讓士兵們沉醉其中。

「近年來,我們組織了各類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等宣教活動,將傳統文化與小學生、年輕人的距離逐步拉近。」王磊說。

或許,還可以再近點。

這兩年,故宮走出了宮牆,走進了「朋友圈」,動動手指頭,宮殿的大門隨即開啟,會「動」的門神在一旁神氣十足。數字手段讓博物館的傳播方式、傳播項目變得既好玩也有趣。據了解,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藏有字畫、瓷器、明清家具、景泰藍、漆器等多種類型的藏品450餘件(套),還有擁有600多年歷史的鐘樓本身,它們是歷史文化遺產,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們離我們有多遠,關鍵在於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通過數位技術、信息技術把文物的三維信息採集下來,實現文物信息的數位化,再通過數字創意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出去,可以讓更多人感受歷史、走近歷史、尊重歷史。

鐘樓600多年,歷史與現代,正在交融,走向未來。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西安鐘樓 迴響歷史鐘聲 承載文明記憶
    修繕一新的西安鐘樓。 陝西日報記者 汪曼莉攝 中華文明與帝王有關的歷史,有一半是在西安上演的。千年的歷史長河,天悠悠,水長流,流盡了興衰成敗,蕩盡了豪傑英雄,也留下了千秋故事,以及那沉澱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 在西安市中心,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西安鐘樓,是眾多遺存中的經典。它是中國現存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居全國同類建築之首。
  • 西安鐘樓:迴響著百年之前的鐘聲,承載著古老西安文明的記憶
    導語:鐘樓在西安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的相互交匯的地方,這是現在我們中國鐘樓存在的最大十分完整的一處鐘樓建築。當時在明朝的時候,鐘樓初建在現在的廣濟街,但是最後由於歷史原因,遷樓於現在的位置了。鐘樓建造在一個方形的地基底座之上的,上面為磚木結構的造型,重樓三層飛簷四角樓頂的外觀,鐘樓的總高度大約三十六米,佔地一千多平方米,是西安市區幾百年來一個十分有名的樓宇。 樓分為上下兩層重屋簷,樓頂上四角頂著琉璃飛瓦,牆四壁都繪有彩色的壁畫,樓上的梁刻有雕飾。鐘樓上的大鐘響聲可以在半個城市上空迴蕩,每每在重要節日便會敲響。
  • 西安有個鐘樓,是春晚新年鐘聲的出處,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鍾」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因此在我們國家有很多壯觀秀麗的景色,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充滿年代感的建築遺蹟,雖然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有的古建築已經殘破不堪
  • 紀錄片《鐘聲再起》,述說南京路上老鐘樓的歷史變遷
    圖說:紀錄片《鐘聲再起》將在紀實頻道與觀眾見面網絡圖  為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紀錄片《鐘聲再起》17、18日晚將分上、下集在紀實頻道與觀眾見面,而《鐘聲再起》這部關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紀錄片首映會
  • 中國最大的鐘樓,藏有「天下第一名鍾」,春晚「新年鐘聲」出於此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96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上,幾乎每座城市都能看到一些充滿年代感的建築遺蹟,經過歲月的洗禮,有了已經沉睡在歷史長河中奄奄一息,而有的則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開發與保護,使其成為了特色旅遊景區。
  • 人文歷史:登臨西安鐘樓,感受懷古撫今
    多年未到昔日的長安城,如今變了大模樣,正因打造旅遊產業,西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安,這座飽經十三朝的歷史古都,有著無窮的魅力,時刻吸引著國內外的遊客前來踏尋歷史,瞻仰漢唐盛世,傾聽歷史古韻。入冬不久,我是在早上抵達長安城的,因提前預訂了客房,和家人下了火車,就乘坐公交車到了酒店。
  • 關於西安鐘樓的歷史文化
    100年前鐘樓舊照 明代西安是西北軍政重鎮,所以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來說,西安鐘樓都在中國同類建築中佔有重要位置。
  • 地處黃金地段的西安鐘樓,每年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所以中國有很多壯觀的美景,包括一些具有時代感的建築遺蹟。雖然經過長時間的洗禮,一些古建築已經被破壞,但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古遺址,經過有關部門的開發保護,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特色旅遊勝地。說起古建築,很多朋友都會想到西安。
  • 西安鐘樓,你又回來了
    對西安人而言,雄踞西安中心的鐘樓,鐘聲洪亮,綿延數百年不絕於耳,被人評價「以雍容典雅、大氣恢弘的氣勢,彰顯著西安的文化魅力與歷史古韻」。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見證著這座城的風雲變遷,是毋庸置疑的城市地標。
  • 西安鐘樓,即將再度被點亮!
    在過去的幾個月,鐘樓因文物保護要求而「熄燈」。曾經的鐘樓夜間照明,獲得過「2017亞洲照明設計獎優秀獎」,被人評價「以雍容典雅、大氣恢弘的氣勢,彰顯著西安的文化魅力與歷史古韻」。 每個西安人的內心,都盼望著這枚西安歷史與榮光的「燈芯」,再度被點亮。
  • 網紅城市西安鐘樓的前世今生!
    鐘樓位於古城西安的正中心,外地人來西安,鐘樓是第一必看之物。在西安城眾多名勝古蹟中,鐘樓無疑是最光彩奪目的那一個,也是西安最端莊、最雄奇,最氣宇軒昂的標誌性建築。擊鐘報晨,鐘聲綿延千年。鐘樓在方正之中體現著陝西人的正氣與大度,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見證著這座城的風雲變遷。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在今西大街北廣濟街口以東的「景龍觀」內,鑄了一口高八尺、圓丈五同時鑄有翔鳳的大銅鐘,名「景雲鍾」,並建樓懸鐘於內。這便是西安最早的鐘樓!這口古鐘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雲鍾進行錄音,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
  • 凌晨兩點視頻素材網,西安鐘樓背後的故事,西安鐘樓視頻素材
    鐘樓位於西安古城的正中心。在西安眾多古蹟中,鐘樓無疑是最耀眼的那一個,也是西安最莊嚴,最雄偉的地標建築。同時鐘樓也是外來遊客第一個必看景點。敲鐘報晨,鐘聲持續了數千年。鐘樓體現了陝西人民的正義與大度。在歷史與現代的融合中,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
  • 西安文旅圈中的千年CP
    歷史沿革對於一座古城而言,鐘鼓樓是「標配」,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鐘鼓樓,在全國範圍內尚有數十座,大多形成於明清時期,當時主要用於報時或者作為警報、啟閉城門的信號,也就是晨鐘暮鼓的發源地。唐睿宗為景龍觀鑄造景雲鍾,並親自撰寫銘文,景雲鍾重達6噸,鐘聲如磬,花紋精美。金元時期,廣濟街口新建迎祥觀,觀內鐘樓仍然掛著景雲鍾。如今人們在鐘樓上見到的景雲鍾為仿品,正品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 西安鐘樓:歷史的蒼鳴
    西安鐘樓:歷史的蒼鳴如果遊客在西安問路的話,你問別人「商務的中心在哪個地方兒?」怕是沒多少人能給你說得明白,但若是你在西安問路,問路人「城市的中心在哪個地方兒?」我想他們給你的答案怕是只有一個——鐘樓!
  • 西安自信丨經久流傳的建築,寫滿西安人的自信(文末送門票)
    ,是一座讓人不斷期待的城市因為這裡有華夏幾千年燦爛的文明在西安人眼中這些文明是一個個享譽世界的古蹟更是一幢幢承載著記憶的古建築這些建築,從時間中走來承載無盡光輝的歷史>中部屋頂兩端各有一座重簷方閣建築外觀簡單、端莊大氣既有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氣息2014年被列入「陝西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報話大樓·承載時間的城市迴響
  • 總店遷至鐘樓飯店 四年後西安飯莊重返東大街
    被譽為「三秦飲食文化的地標」的西安飯莊,迄今已有87年的輝煌歷史,它寄託了西安人無數的回憶,在陝西人看來,這不僅是一座古樓,更是一種情懷。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西安飯莊的分店已在古城西安遍地開花,但伴隨著 「第一金街————西安東大街」綜合改造計劃的啟動實施,目前位於西安市東大街的西安飯莊總店北拆遷重建。此消息發出,很多市民感慨萬分。對西安飯莊搬到哪兒了,什麼時候回遷的問題尤為關心。
  • 廈門寶藏|海關大鐘悠揚的鳴曲報時,承載著老廈門人無數的記憶!
    海關鐘樓的樂曲聲 承載著他們無數的記憶 讓我們打開「廈門寶藏」 感受城市文脈 跟隨講述人萬輝 一起去市博物館看寶藏 聽背後的故事
  • 我國現存最大的鐘樓,古老神秘,現已成為春晚新年鐘聲
    說起西安標誌性的建築,不得不提的肯定是位於西安市市中心的鐘樓。這座被網友戲稱為「釘子戶」位列城市最繁華的街道中心,所有來往的車輛都需要繞行,西安幾乎所有熱門的旅遊線路的公交車都會經過這裡,是去西安旅行的遊客最常見到的標誌性建築。和鐘樓相關的故事很多,其中關於東遷和春晚的故事格外讓人好奇。
  • 西安擁有許多名勝古蹟,為什麼鐘樓成了西安的象徵
    提到北京,我們會想起故宮博物院;提起上海,我們會想起東方明珠;提起武漢,我們會想起黃鶴樓;提起成都,我們會想起武侯祠;提起西安,我們會想起鐘樓……西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包括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香港尖沙咀古老鐘樓鐘聲難復響
    中新網香港四月一日消息: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的前九廣鐵路火車總站鐘樓,是香港歷史的一座重要標誌。但遺憾的是自一九五零年至今,人們已無法再聽到鐘樓清脆的報時聲。  政府建築署高級物業事務經理林社鈴表示,自一九五零年開始,鐘樓的鐘改用電力推動其馬達運作,由於鐘樓四面鐘由不同馬達推動,未能完全同步,本來的報時鐘鈴亦要停止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