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胖友們
大家平時上班出行
一般會選擇怎樣的交通方式 ?
A. 地鐵出行
B. 開車出行
C. 公交出行
相信超級多的小夥伴們選擇了
地鐵出行
不過,你知道嗎?
深圳的地鐵票價可能要漲價了!
近日,市發改委發布公開徵求《深圳市軌道交通票價調整聽證方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通告,就三種票價調整方式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市民可在2月28日前,通過信函及電子郵件兩種方式進行意見反饋。
看到這裡
一定有許多小夥伴會好奇
為什麼要調整票價?
調整後的票價又是什麼樣?
來來~讓特報君告訴你!
為何要調整票價
徵求意見稿中指出,
近年來,我市軌道交通
運營裡程、
客流量和運營成本
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票價與運營成本的差距日益擴大
根據軌道交通路網數據統計和市價格認證中心成本監審結論,2017年,我市軌道交通每人次平均運距13.26公裡(按出行量計),稅前平均票價每人次4.15元,稅後每人次票價3.80元,全成本每人次9.22元,運營成本每人次4.22元,平均每人次虧0.42元(未含軌道工程固定資產折舊和銀行利息),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體虧損約4.30億元。
根據深圳地鐵集團2018-2020年
車輛架大修和其他設備大修理的計劃:
列車架修111列,列車大修38列,列車半壽命修2列,加上其他設備設施維修項目,預計三年將新增大修理費用約11億元,其中2018年該集團公司實際發生了2.19億元大修理費用,若按2017年出行量計算,每人次運營成本約新增加0.24元。
考慮到我市2020年和2022年將形成15條線路組成,全長586公裡的軌道交通線網,票務收入與運營成本的缺口將更為巨大。
票價會如何調整
因此,在綜合考慮了
公共運輸發展政策、
居民經濟承受能力、
企業運營成本、軌道交通,
與其他公共運輸工具比價
等因素基礎上,
為建立與軌道交通線網規模、
財政補貼相匹配的票價體系
促進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
徵求意見稿中初步研究
擬定了三種票價調整方案
方案一
(參照北京、上海的做法,同時調整起步價和起步公裡)
起步價和起步公裡由現行2元4公裡,調整為3元6公裡,之後每1元可乘坐裡程4、4、6、6、8、8、10、10公裡。
方案二
(只調整起步價,起步公裡不變)
起步價和起步公裡,由現行2元4公裡,調整為3元4公裡,之後每1元可乘坐裡程4、4、6、6、8、8、10、10公裡。
方案三
(實行高峰期、平期差別票價)
工作日早晚高峰期(7:30-9:00,17:30-19:00)起步價和起步公裡,由現行2元4公裡,調整為3元4公裡。
平期和非工作日起步價和起步公裡,調整為3元6公裡。之後每1元可乘坐裡程4、4、6、6、8、8、10、10公裡。
上述三個票價方案
都是調整起步價
裡程價在維持現行票價的基礎上
還增加了40公裡或者42公裡之後
每1元可乘坐10公裡
(比現行增加了2公裡)
方案一的起步價和起步裡程,
與北京、上海相同,比廣州等城市要高,
但起步價內單位裡程票價基本處於中間水平,
且與現行水平相同
票價調整有何影響
方案一、方案二的平均票價水平比現行票價分別提高0.52元和0.81元。按照2017年路網實際統計的乘客月平均乘坐軌道交通次數11次測算,乘客平均月支出分別為51.37元和54.56元,月增支5.72元和8.91元。
對通勤客而言,按照平均每天乘坐2次軌道交通,每月22個工作日測算,乘客月平均支出205元和218元,月增支22.88元和35.64元。
通勤乘客公共運輸費用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5%和4.94%。以居民公共運輸費用佔人均可支配收入8%以下為乘客負擔能力合理區間的指標,方案一和方案二的調價幅度均在居民經濟承受能力範圍內。
方案三的平均票價水平比現行票價分別提高0.66元。按照2017年路網實際統計的乘客月平均乘坐軌道交通次數11次測算,乘客平均月支出分別為52.8元,月增支7.26元。通勤客按照平均每天乘坐2次軌道交通,每月22個工作日測算,由於此方案高峰期票價調整為3元4公裡,而絕大多數通勤乘客都在高峰期出行,因此通勤乘客月平均支出與方案二基本相同。以居民公共運輸費用佔人均可支配收入8%以下為乘客負擔能力合理區間的指標,方案三調價幅度亦在居民經濟承受能力範圍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徵求意見稿中還提出,深圳將為借鑑香港、新加坡、北京、青島等城市軌道交通票價動態調整機制的經驗和做法,實行票價與人工成本、能源價格、物價指數和勞動生產率等因素掛鈎,以3年為周期實行動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