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2020-12-19 澎湃新聞

提及豐子愷,必然就說到「緣緣堂」。這座由弘一法師賜名的家園,最初始於上海永義裡寓所,豐子愷繼而於1933年在家鄉石門灣花費6000大洋建成。「緣緣堂」系豐子愷親自設計的,「構造用中國式,取其堅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風,取其單純明快。一切因襲,奢侈,煩瑣,無謂的布置與裝飾,一概不入。全體正直,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深沉樸素之美」。豐子愷在此生活了六年,度過了一生中最悠閒舒適的時光。遺憾的是,「緣緣堂」在1938年1月毀於日軍炮火中。

1937年,豐子愷與幼女豐一吟在「緣緣堂」前院花壇上留影

「緣緣堂」不僅是豐先生的故居,更是他的精神家園。他的一生始終未離開「緣緣堂」三個字,為此他創作了大量以「緣緣堂」命名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的代表作,1931年1月開明書店出版,收文20篇,影響深遠。1937年,開明書店出版《緣緣堂再筆》,收文20篇。1956-1963年期間,豐子愷又發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並於1962年應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之約編成《緣緣堂新筆》,收文32篇,因故未能出版。「十年浩劫」其間的無數個凌晨時分,已步入晚年的豐子愷念念不忘舊日時光,提筆寫下了《眉》《中舉人》《王囡囡》《五爹爹》《S姑娘 》《舊上海》《樂生》《戎孝子和李居士》《放焰口》《小學同級生》等33篇情真意切的散文,筆鋒直追四十餘年前的《緣緣堂隨筆》。遂命名為《緣緣堂續筆》,可惜直至豐子愷去世《緣緣堂續筆》也未能與讀者見面。

1937年春豐子愷在緣緣堂二樓書房

筆者在編輯十卷本《豐子愷集》(今年年底面世)的過程中,被豐子愷散文的獨特魅力所吸引,發願編一本豐先生有關「緣緣堂」的散文足本。幸賴豐家人及《豐子愷集》主編鐘桂松先生的大力支持,這本《緣緣堂隨筆》(足本)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緣緣堂隨筆》(足本),是迄今為止市面上最全、最純粹的《緣緣堂隨筆》集,收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新筆》《緣緣堂續筆》,另附錄《告緣緣堂在天之靈》《還我緣緣堂》《辭緣緣堂》,共計108篇散文,並16幅精美插圖,向讀者完整呈現豐子愷散文的獨特藝術魅力。既有《兒女》《憶兒時》《山中避雨》《生機》《先器識而後文藝》《阿咪》等經典篇目,更有《癩六伯》《阿慶》《王囡囡》《樂生》等作者生前未發表過的佳作,無論是寫至親、懷師友,還是觀宇宙人生、品世間百態,無不深刻雋永、意趣悠長。

昔年歡宴處樹高已三丈

鬱達夫先生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曾向讀者鄭重推薦豐子愷的散文:

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

《緣緣堂隨筆》(足本)一書在手,可盡覽豐子愷散文精粹。

謹選一篇《王囡囡》,與君共賞。

豐子愷:王囡囡

每次讀到魯迅《故鄉》中的閏土,便想起我的王囡囡。王囡囡是我家貼鄰豆腐店裡的小老闆,是我童年時代的遊釣伴侶。他名字叫復生,比我大一二歲,我叫他「復生哥哥」。那時他家裡有一祖母,很能幹,是當家人;一母親,終年在家燒飯,足不出戶;還有一「大伯」,是他們的豆腐店裡的老司務,姓鍾,人們稱他為鍾司務或鍾老七。

祖母的丈夫名王殿英,行四,人們稱這祖母為「殿英四娘娘」,叫得口順,變成「定四娘娘」。母親名慶珍,大家叫她「慶珍姑娘」。她的丈夫叫王三三,早年病死了。慶珍姑娘在丈夫死後十四個月生一個遺腹子,便是王囡囡。請鄰近的紳士沈四相公取名字,取了「復生」。復生的相貌和鍾司務非常相像。人都說:「王囡囡口上加些小鬍子,就是一個鍾司務。」

鍾司務在這豆腐店裡的地位,和定四娘娘並駕齊驅,有時竟在其上。因為進貨,用人,經商等事,他最熟悉,全靠他支配。因此他握著經濟大權。他非常寵愛王囡囡,怕他死去,打一個銀項圈掛在他的項頸裡。市上凡有新的玩具,新的服飾,王囡囡一定首先享用,都是他大伯買給他的。我家開染坊店,同這豆腐店貼鄰,生意清淡;我的父親中舉人後科舉就廢,在家坐私塾。我家經濟遠不及王囡囡家的富裕,因此王囡囡常把新的玩具送我,我感謝他。王囡囡項頸裡戴一個銀項圈,手裡拿一枝長槍,年幼的孩子和貓狗看見他都逃避。這神情宛如童年的閏土。

我從王囡囡學得種種玩藝。第一是釣魚,他給我做釣竿,彎釣鉤。拿飯粒裝在釣鉤上,在門前的小河裡垂釣,可以釣得許多小魚。活活地挖出肚腸,放進油鍋裡煎一下,拿來下飯,鮮美異常。其次是擺擂臺。約幾個小朋友到附近的姚家墳上去,王囡囡高踞在墳山上擺擂臺,許多小朋友上去打,總是打他不下。一朝打下了,王囡囡就請大家吃花生米,每人一包。又次是放紙鳶。做紙鳶,他不擅長,要請教我。他出錢買紙,買繩,我出力糊紙鳶,糊好後到姚家墳去放。其次是緣樹。姚家墳附近有一個墳,上有一株大樹,枝葉繁茂,形似一頂陽傘。王囡囡能爬到頂上,我只能爬在低枝上。總之,王囡囡很會玩耍,一天到晚精神勃勃,興高採烈。

有一天,我們到鄉下去玩,有一個挑糞的農民,把糞桶碰了王囡囡的衣服。王囡囡罵他,他還罵一聲「私生子!」王囡囡面孔漲得緋紅,從此興致大大地減低,常常皺眉頭。有一天,定四娘娘叫一個關魂婆來替她已死的兒子王三三關魂。我去旁觀。這關魂婆是一個中年婦人,肩上扛一把傘,傘上掛一塊招牌,上寫「捉牙蟲算命」。她從王囡囡家後門進來。凡是這種人,總是在小巷裡走,從來不走鬧市大街。大約她們知道自己的把戲鬼鬼祟祟,見不得人,只能騙騙愚夫愚婦。牙痛是老年人常有的事。那時沒有牙醫生,她們就利用這情況,說會「捉牙蟲」。記得我有一個親戚,有一天請一個婆子來捉牙蟲。這婆子要小解了,走進廁所去。旁人偷偷地看看她的膏藥,原來裡面早已藏著許多小蟲。婆子出來,把膏藥貼在病人的臉上,過了一會,揭起來給病人看,「喏!你看:捉出了這許多蟲,不會再痛了。」這證明她的捉牙蟲全然是騙人。算命,關魂,更是騙人的勾當了。閒話少講,且說定四娘娘叫關魂婆進來,坐在一隻搖紗椅子上。她先問:「要叫啥人?」定四娘娘說:「要叫我的兒子三三。」關魂婆打了三個呵欠,說:「來了一個靈官,長面孔……」定四娘娘說「不是」。關魂婆又打呵欠,說:「來了一個靈官……」定四娘娘說:「是了,是我三三了。三三!你撇得我們好苦!」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後來對著慶珍姑娘說:「喏,你這不爭氣的婆娘,還不快快叩頭!」這時慶珍姑娘正抱著她的第二個孩子(男,名掌生)餵奶,連忙跪在地上,孩子哭起來,王囡囡哭起來,棚裡的驢子也叫起來。關魂婆又代王三三的鬼魂說了好些話,我大都聽不懂。後來她又打一個呵欠,就醒了。定四娘娘給了她錢,她討口茶吃了,出去了。

王囡囡漸漸大起來,和我漸漸疏遠起來。後來我到杭州去上學了,就和他闊別。年假暑假回家時,聽說王囡囡常要打他的娘。打過之後,第二天去買一支參來,煎了湯,定要娘吃。我在杭州學校畢業後,就到上海教書,到日本遊學。抗日戰爭前一兩年,我回到故鄉,王囡囡有一次到我家裡來,叫我「子愷先生」,本來是叫「慈弟」的。情況真同閏土一樣。抗戰時我逃往大後方,八九年後回鄉,聽說王囡囡已經死了,他家裡的人不知去向了。而他兒時的遊釣伴侶的我,以七十多歲的高齡,還殘生在這娑婆世界上,為他寫這篇隨筆。

筆者曰:封建時代禮教殺人,不可勝數。王囡囡庶民之家,亦受其毒害。慶珍姑娘大可堂皇地再嫁與鍾老七。但因禮教壓迫,不得不隱忍忌諱,釀成家庭之不幸,冤哉枉也。

*選自《緣緣堂隨筆》(足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的代表作,1931年1月開明書店出版,影響深遠。後來,豐子愷又以「緣緣堂」為題發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反映他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思考與體悟,無論是寫至親、懷師友,還是觀宇宙人生、品世間百態,無不深刻雋永、意趣悠長。《緣緣堂隨筆》(足本)收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新筆》《緣緣堂續筆》,另附錄《告緣緣堂在天之靈》《還我緣緣堂》《辭緣緣堂》,共計108篇散文,並16幅精美插圖,向讀者完整呈現豐子愷散文的獨特藝術魅力。

豐子愷(1898—1975),現代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浙江桐鄉人。早年曾從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五四運動後,即進行漫畫創作。1921年去日本。回國後先後在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從事音樂和美術教學。畫風樸實,別具風格,影響深遠。繪畫作品有:《子愷漫畫》《護生畫集》等。

原標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天下誰人不識豐子愷?周總理見了也連稱「久仰」
    觀賞別具一格的豐子愷漫畫,閱讀清新溫潤的《緣緣堂隨筆》,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學者精英,腦海中都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豐子愷先生的形象。在讀者心目中,豐子愷的作品,永遠都是有趣的,讀著看著便會讓人不由自主地綻開笑臉,繼而若有所思。
  • 豐子愷:片片落英,含蓄人間情味
    豐子愷自幼對美術表現出了格外高的天賦和興趣,並於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師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期間夏丏尊對其影響很大,給予了豐子愷「媽媽般的教育」,而李叔同給與的是「爸爸般的教育」。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李叔同作《懷念李叔同先生》用以紀念恩師。他師從弘一法師,文章裡總帶著一絲禪意,他所嚮往的是散文《東京某晚的事》中所寫「天下如一家,人們如家族,互相親愛,互相幫助,共樂其生活」的理想世界。漫畫幽默風趣,流傳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生活也可以很有意思
    有個愛好,不管是高雅的,還是大眾的,都是個好事。因為你由此可以去寄託自己的情緒,無論這情緒是快樂的、悲傷的,還是孤獨的、消沉的,這愛好都會陪伴你,和你一起度過一些的時光。豐子愷有個愛好,他喜歡布置家。他把家當成是一張畫布,而布置家就像在作畫一樣。
  • 第二屆豐子愷中外散文獎頒獎典禮在桐鄉舉行|有「緣」,再聚首
    從《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到《緣緣堂續筆》,大運河畔石門灣的緣緣堂不僅是豐子愷先生的現實家園,更是他的精神家園。彼時,「緣」之於先生是寄託、是歸宿;今日,以「緣」為媒,相聚於此。今年是豐子愷誕辰119周年,今天(11月8日),第二屆豐子愷中外散文獎頒獎典禮在桐鄉舉行。嘉興市副市長邢海華,桐鄉市領導盛勇軍、張林洪、蔣惠玲、潘川弟等出席頒獎典禮。
  • 翻譯家、散文家、畫家 「豐子愷的藝術世界」展示大師的多樣人生
    豐子愷先生翻譯的紫式部《源氏物語》  作為翻譯家的豐子愷  豐子愷一生翻譯的著作有三十多部,涉及文學、美術、音樂等領域,譯自俄、英、日等語種,包括英國史蒂文生《自殺俱樂部》,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寫下了大量的隨筆,出版過《緣緣堂隨筆》、《隨筆二十篇》、《車廂社會》、《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緣緣堂續筆》等多本散文集,在現代文學史上自成一格。這些作品大多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行筆樸素自然,風格雋永疏朗,表達了對現實人生的思索,體現出濃厚的生活情趣。
  • 走進豐子愷故居「緣緣堂」,感受這裡的「溫度」……
    每隔一段時間,我一定會和馬永飛館長用微信聊聊天,聽聽來自緣緣堂的聲音,想想緣緣堂裡的四季,與此同時重溫豐子愷先生那些充滿童趣和智慧的畫作,感受緣緣堂的溫度。緣緣堂前的「後河」其實豐子愷先生描繪的畫面,在我們的生活裡無處不在,關鍵是心中裝著藝術。
  • 名人紀念館,有什麼值得逛的?
    相比豐子愷一生中居住過的其他寓所,緣緣堂對於豐子愷有著怎樣特殊的意義?馬永飛:1933年春,緣緣堂落成,共耗資6000元。緣緣堂位於豐先生故鄉石門灣(今浙江桐鄉市石門鎮)梅紗弄八號惇德堂後,是豐先生自已設計建造的三開間二層建築。
  • 探訪豐子愷故居:大師與故土的相牽相依
    原標題:探訪豐子愷故居:大師與故土的相牽相依 「走了五省,經過大小百數十個碼頭,才知道我的故鄉石門灣,真是一個好地方。」記者近日探訪著名漫畫大師豐子愷念念不忘的故鄉,浙江桐鄉石門鎮。 小鎮不大,走過一道石橋,便是豐子愷故居。
  • 豐子愷源源不絕的藝術源泉來自哪裡?這兩點原因很重要
    我沒有沾染「收藏癖」,更沒有踏入用藝術品來投資的這條「大河」,我買回豐子愷的信札,是因為讀過他的散文隨筆和他翻譯的《源氏物語》;他和李叔同的師生關係,他對乃師出家的理解,他周圍那幾位有君子人格的朋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今天我還堅持認為,豐子愷那幾篇回憶李叔同的散文,對乃師品格、貢獻、出家原因的詮釋,是最權威的。買他的信札,裝裱後掛在客廳,如晤其人,如聆教音。
  • 唯一一本豐子愷彩色漫畫集《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上海書展...
    繪畫作品有:《子愷漫畫》(1925年文學周報社出版)《子愷畫集》(1927年開明書店出版)《護生畫集》等。《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一書收入212幅原版豐子愷彩色畫作,分為稚子兒童、民間都市、古詩新畫、護生護心四個部分,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本豐子愷彩色漫畫集。
  • 豐子愷畫作裡的愛與真
    這兩百餘幅,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結集成《白雲無事常來往:豐子愷畫語》出版。這是市面上唯一一部豐子愷彩色漫畫集,彌足珍貴。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曾在1940年,將豐子愷散文《緣緣堂隨筆》譯介到日本。在前言中,他寫道:我覺得,著者豐子愷,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這並不是因為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作漫畫、寫隨筆的緣故,我所喜歡的,乃是他藝術家的真率,對於萬物的豐富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
  • 中國美術館展出「漫畫人間——豐子愷的藝術世界」
    此次展覽以浪漫主義情懷的無聲之詩開篇,通過「古詩新畫」「大樹畫冊」「恩狗畫冊」與「護生畫集」四個系列的作品表現豐子愷作品中的雋永意境。《飲水思源》《貧女如花只鏡知》《努力愛春華》……他的許多作品都以真誠平易的熱情將藝術融入尋常生活中,情趣豐盈,同時透出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  「豐子愷在創作中始終追求『弦外有音』。」
  • 豐子愷:散文裡的「出世」與「入世」,也是他矛盾人生的映照
    豐子愷在《讀<讀緣緣堂隨筆>》一文中曾說:「我自己明明覺得,我是一個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是一個已近知命之年的、三男四女俱已長大的、虛偽的、實利的老人(我敢說,凡成人,沒有一個不虛偽、冷酷、實利);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天真的、熱情的、好奇的、不通世故的孩子。這兩種人格,常常在我心中交戰。
  •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豐子愷的漫畫世界(下)
    題子愷書,印章:「緣緣堂主」朱文橢圓印。第十一頁 畫中人物騎著戰馬,離家萬裡是為了報效祖國,在去往金陵的驛路上,離家越來越遠了。春江的流水不肯留住行客,青青的草色送走遠去的行旅。勇士為報效祖國而來不及,留戀那一江春水,來不及欣賞一下春的景色,便要匆匆趕赴戰場,畫家將這一情景畫得輕鬆自然而又富於詩意。
  • 豐子愷和杭白菊的故鄉,浙江桐鄉,古鎮石門靜靜地佇立在菊花香裡
    這一叢,開得很文藝離種植基地幾分鐘車程的地方有一個加工廠,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畫集《子愷漫畫》等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和敘述平實生活的散文而著名因為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子,豐子愷自小生活在脈脈溫情中,這使他總能以溫柔悲憫的心來看待世界,文學、繪畫和音樂伴隨他一生,筆下畫風純真、文字平易近人
  • 「足跡」嘉興,佳木有梧桐,鳳凰居此鄉。桐鄉一日難盡遊
    桐鄉市位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水路有運河,陸路通四方。這座古老的小城裡充滿了神奇靈秀的山水風光,也孕育了豐子愷、矛盾這樣的人文大師。桐鄉,人傑地靈!魅力桐鄉初識桐鄉,是因為豐子愷先生。這位偉大的文學大師、漫畫大師的《緣緣堂隨筆》,是我們文學院學生課外必讀的作品。由作者而知曉了江南水鄉的一顆明珠——桐鄉。從豐子愷先生的筆下,一幅江南山水人文圖卷展示在我們面前,心嚮往之,可以學子囊中羞澀,地方千裡之外,難做窮遊之旅。只能在書中尋訪桐鄉之人之物之風俗人情。
  • 「雖然豐子愷舊居現在不能開放,但大家還是想念日月樓」
    2017上海書展,豐子愷外孫宋雪君(豐子愷次女豐宛音之子)、外孫女楊朝嬰(豐子愷長女豐陳寶之女)攜《日月樓中日月長——豐子愷家庭影像、隨筆、漫畫精選集》出現在「澎湃新聞」展臺,通過澎湃新聞的直播回憶其外公晚年的生活點滴、藝術創作,以及對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