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死群傷的背後——臺灣陸客旅遊大巴事故統計分析

2020-12-13 中國客車網

  2017年2月13日,也就是農曆元宵節之後,西洋情人節之前,臺灣一輛旅遊大巴發生翻覆,造成33人死亡、11人受傷,據稱這是30年來臺灣最嚴重的公路事故。中國客車網整合主流媒體的報導,總結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大致為:司機連續工作超過15小時疲勞駕駛、肇事車輛車齡高達19年、車輛後輪胎紋幾乎磨平極易打滑、客車未經完整測試採用組裝底盤等。

  2009至今臺灣大陸遊客乘坐巴士共死54傷341人

  臺灣省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其中臺灣島面積為35873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90%以上,是中國第一大島,面積比海南省的3.4萬平方千米略大一點。根據2010年人口統計,臺灣省人口與上海市常住人口均為2300多萬。

  別看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臺灣的旅遊客車事故卻是不少。自從2008年7月4大陸居民赴臺團隊遊正式啟動至今,大陸遊客(當地簡稱陸客)成為臺灣旅遊的主要來源,但相對應的是,大陸遊客在臺灣因乘坐旅遊客車發生的意外也頻繁被曝,其頻率和嚴重程度與臺灣的人口、面積、交通事故總量完全不成比例。

  雖然臺灣當局屢次在事後表示要大力整頓,但效果微乎其微,就在上述事故前十天的2017年2月4日,一輛滿載大陸遊客的遊覽車失控,造成28名乘客中22人受傷,其中21名為大陸遊客。

  據中國客車網不完全統計,從當前倒推至2009年,臺灣發生過多起旅遊大巴事故,其中僅涉及到大陸遊客的旅遊大巴事故就有30起,共造成54人死亡,330人輕重傷(2017年2月13日事故未見陸客報導,未做統計),具體情況見下表: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記錄均為有大陸遊客的旅遊大巴事故(同一時間同一事故不同報導選取傷亡數量較低數據),不含發生關聯時間內發生在臺灣的飛機、火車、輪船事故。網上另外有統計截至2016年7月19日的類似死亡數據計為83人,僅供參考。

  受政策等因素影響,臺灣旅遊大巴死亡率居高不下

  根據上表的時間段分析可以看出,這些事故發生時間比較集中。其中年份明顯集中的為2011年、2012年、2013年、2016年和十天內兩次事故的2017年,可以看出政府監管環境負有相當責任。此外,31起事故除去非意外事故(即被砸、被撞、被追尾或颱風等)之外,有超過20起都與駕駛人員相關,這當中,有超過6起都是在轉彎過程中發生事故,還有兩起是因為剎車裝置故障。

  上表中,不算其他山路,僅阿里山公路上就發生9起重大事故,據中國客車網了解,臺灣省風景區多在山區,對車輛高度和轉彎半徑等要求較高。江蘇省專業汽車客運企業機務協作網秘書長陳南平告訴中國客車網:臺灣旅遊大巴車型基本以日韓生產的車型為主,在車身結構上以一層半結構為主。這類車型的優勢是行李艙容積會增加,但車身過高的缺點在山區會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而在大陸,有關部門審批線路時會針對車輛類型等級做要求,在連續彎路S形路況下,不允許投放車輛超高超長的大型客車。

  據中國客車網了解,因為陸客旅遊團曾發生幾次重大車禍,因此臺灣省觀光局一度以車齡年限做為規範,要求不得超過12年車齡。但臺灣遊覽車業者為了低價競爭,一再公開表示,保養和檢查才是重點,並聲稱各國都是看裡程數。經遊覽車業者一再爭取,臺灣觀光局於2016年3月1日解禁,不再有車齡限制。這之後便發生了2016年和2017年各兩起旅遊大巴交通惡性事故。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臺灣規定學生用大巴車齡不得超過五年,而其他乘用車輛的事故率和死亡率也遠遠低於旅遊大巴。

  無論是因為政府監管放鬆,還是官方並不承認的旅遊旺季駕駛員疲勞駕駛,歸根到底的癥結都指向臺灣旅遊客車的資源不足:即車輛和人員嚴重不足、車輛超齡服役、主要零部件缺乏保養維修、組裝底盤未經完整測試、車身車長等設計不科學……

  超齡服役、拼裝改裝、未經實車測試的臺灣客車業業危機

  據中國客車網了解,臺灣大客車有甲類與乙類之分,車軸距4米是甲類,4米以下則是乙類。 根據臺灣交通部門的統計,目前臺灣的旅遊大巴(遊覽車)分為甲類與乙類兩種。甲類共有大約1.5萬輛,乙類大約2000多輛。其中,甲類車輛全部都是組裝而成,乙類當中大約一半整車、一半是組裝。換句話說,整個遊覽車市場大約超過9成都是拼裝車。

  2012年12月,一輛中巴在新竹境內墜落百米山谷後,事件造成13人罹難(上表未記錄此事件),臺灣的立法機構修改了法規,限制甲類遊覽車去山區危險路段,結果,廠家竟然將原來甲類的車子改成乙類,並把軸距調整為3.98米,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特別是在急轉彎的時候,重心很容易偏離,造成潛在隱患。

  在臺灣,大約有20家左右的大客車車體製造廠商,大多是進口底盤或是底盤零組件之後再組裝,很少有整車進口。製造廠商第一步通常是先把底盤組好,由於政策未規定車長,有些廠家為加大車身空間,甚至會自己切斷底盤,焊接拉長。之後再把車身的鋼骨結構打造起來,然後進行內飾裝潢,送數據到ARTC(車輛安全檢測中心)認證,做完計算機仿真測試,申請執照之後就出售。

  換句話說:臺灣市面上運行的大客車,大多是在拼裝改裝之後,未經實車測試就被允許出售。新車尚且如此,那麼輪胎等備件長期不做維修保養、整車超齡服役等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據臺媒報導,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教授胡惠文曾因接到相關課題,對臺灣的遊覽車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現「臺灣的遊覽車真的不安全」。從此之後,只要是他的親朋好友,胡惠文都會勸他們:「沒事儘量不要搭遊覽車。」

  結束語

  一衣帶水的兄弟省份,與我們血脈相連,總想要去看看的臺灣山水,居然隱藏著重重危險,這警示著中國客車業要更加重視客車生產設計和運營安全,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高級技術顧問裴志浩對中國客車網表示:臺灣旅遊大巴屢次發生重大事故,暴露了臺灣個臺灣對道理運輸旅遊運輸管理混亂、問責制度不健全、對安全重視不夠、駕駛人員素質教育不夠,此外,臺灣對旅遊車輛管理檢查制度存在很大的問題,在客車主動安全方面,例如爆胎應急、胎壓監測、逃生出口、安全門、逃生錘等水平方面也有待加強。

  裴志浩認為:臺灣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客車安全技術標準體系,比如生產標準、檢測標準、運營管理標準和車輛報廢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赴臺遊客和臺灣當地人民群眾出行的公共安全問題,同時也是切實保障地方經濟和旅遊事業蓬勃發展的必要基礎。

相關焦點

  • 臺灣陸客旅遊大巴事故統計分析
    2月13日,也就是農曆元宵節之後,西洋情人節之前,臺灣一輛旅遊大巴發生翻覆,造成33人死亡、11人受傷,據稱這是30年來臺灣最嚴重的公路事故。整合主流媒體的報導,總結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大致為:司機連續工作超過15小時疲勞駕駛、肇事車輛車齡高達19年、車輛後輪胎紋幾乎磨平極易打滑、客車未經完整測試採用組裝底盤等。
  • 深度丨告訴你為什麼臺灣人拼死不坐陸客旅遊大巴
    臺灣大巴出事瞬間曝光:車內濃煙冒出 疾馳撞上高速路護欄▼對於逝去的生命我們表示惋惜,但是對於頻發的赴臺旅遊事故,我們必定要問一句:為什麼陸客在臺旅遊出事這麼多?我們仔細的翻閱了自開放赴臺旅遊以來,臺灣旅遊類大巴事故的相關資料,得出以下結論:1.臺灣的旅遊大巴每萬人死亡率,高居臺灣所有載客類型車輛第一位。
  • 大陸遊客大巴翻車24人受傷 盤點陸客赴臺車禍事故
    大陸遊客大巴翻車事故現場 圖片來源:臺「中央社」     大陸遊客大巴臺灣翻車      國家旅遊局啟動應急機制 ——國家旅遊局、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高度重視,立即啟動應急機制,要求駐臺北辦事處迅速了解相關情況、與臺灣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等機構保持密切聯繫並前往醫院看望受傷大陸遊客、臺灣導遊以及慰問罹難司機家屬,同時請臺灣方面做好傷員救治和善後處置工作、切實加強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安全保障。
  • 又出事故!臺灣旅遊車翻車致33死,無陸客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衍龍】臺灣又出事故了。而且又是旅遊大巴。據臺灣「中央社」2月14日最新報導,事故已經造成33人遇難,傷者仍在急救。警方指出,已分析遊覽車上的記錄器,確認當時車速60公裡,超速20公裡。初步已排除車上有陸客。 此事件讓人迅速聯想到去年7月震驚兩岸的旅遊大巴燒車事件。
  • 臺灣高雄一滿載大陸遊客大巴撞上橋墩 造成21陸客受傷
    春節小長假剛過完,赴臺遊的大陸遊客又出事故。在臺灣高雄市,今天一輛載有陸客的雙層遊覽車撞上了限高2.8公尺的橋下涵洞,造成21人受傷送醫。
  • 陸客臺灣遊火燒大巴26死竟因司機是刑事犯?
    請點擊上方「人生茶館」↑↑↑,立即「關注」航億葦公眾號2016年7月19日中午,一輛載有大陸遊客的大巴車在臺灣桃園機場聯絡道發生火燒車事故
  • 臺灣旅遊大巴起火燃燒26人罹難
    【深圳商報訊】(駐臺記者 胡佩霞)19日中午12時57分許,臺灣桃園發生一起旅遊大巴起火燃燒意外。車載一遼寧旅行團26人全部罹難,包括24名大陸人,及司機、導遊2名臺灣人。大巴起火原因尚不清楚。此次臺灣遊覽大巴起火,是臺灣24年來死傷最慘重的遊覽大巴起火事故。
  • 臺灣旅遊大巴在阿里山發生車禍 7名陸客受傷
    十九日,救援人員在處置事故現場   閩南網6月20日訊 臺灣嘉義阿里山公路19日發生遊覽車車禍,經核實,已造成1名臺灣導遊遇難、7名大陸遊客受傷。據最新消息,目前2名受傷大陸遊客留在醫院觀察,另外5名受輕傷的大陸遊客已回到酒店休息。
  • 臺灣客機事故遇難陸客走小三通赴臺 盤點兩岸旅遊交通
    復興航空事故已造成40人罹難,雖然空難對旅遊的衝擊要到3月份才看得出。但已有輿論擔心這可能降低大陸遊客透過小三通赴臺的意願。因為這次出事的陸客團是經由「小三通」到臺灣旅遊,即先坐飛機到金門,再從金門坐船回廈門,和一般陸客團比較,屬於比較低價的團。「低價團」往往被貼上低質、行程匆忙、不安全的標籤,臺灣今年甚至打算以「安全牌」退出高端團。
  • 臺灣旅遊再傳陸客團事故,遊覽車成安全殺手?
    陸客團會在大陸找好旅行社,再由該旅行社尋找在臺灣的接洽方(臺灣的旅行社)合作,為了合乎自身成本利益,若是旅行社收取的價位較低,其所搭配的臺灣合作方自然也是低價位的(經常就是低品質的),所以旅客在挑選旅行社時,也要注意旅行社的品質,不要一昧的看越低價越好。
  • 陸客大巴車在阿里山撞壁 事故原因待調查
    一輛載陸客的巴士昨晚疑剎車失靈衝撞護欄,車窗破裂,一名陸客由車窗摔下山谷。記者林伯驊/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阿里山公路昨天晚間發生載陸客中型巴士擦撞山壁意外,車上11人、9人受傷送醫;其中1人掉落邊坡
  • 大陸遊客遊覽車事故頻發 臺灣旅遊交通事故為何多?
    愉快的假期旅遊大幕才剛剛開啟,沒想到,悲傷卻來得如此猝不及防。圖片來源:新華社  19日中午1時許,臺灣桃園機場聯絡道發生自撞車禍,當地警消人員接獲通報,一輛遊覽車因不明原因撞上護欄,整輛車隨即起火燃燒,車上26人遇難,其中包括24名大陸遊客。
  • 臺灣陸客遊覽車事故疑似預謀!曾揚言「幹一票大的」!
    7月19日,一輛來自遼寧海外國際旅行社旅遊大巴車在臺灣桃園縣發生車禍,造成車上包括24名大陸旅客在內的26人死亡。
  • 臺灣大巴起火 大陸旅行團26人遇難
    起火的遊覽大巴為一來自大陸遼寧省的旅行團,旅客24人,8名男性,16名女性,7月12日抵達臺灣,計劃今天乘機返回。目前,死亡人數達26人。       臺灣主幹道2號遊覽車發生大火,釀成大陸團26人重大死傷,警消根據第一時間現場畫面推判,當時紅珊瑚遊覽車車頭冒出大火,濃煙直灌整個車廂,可能是車頭嚴重受損,且濃煙迅速充斥車廂,因此車內大陸團乘客及司機共26人,無一逃出。
  • 陸客赴臺個人遊上路 臺灣加強事故多發景區安全
    陸客赴臺旅遊3年來,幾個重大安全事故仍令人記憶猶新:今年4月份的阿里山火車翻覆,去年10月份蘇花公路因颱風豪雨而坍塌,以及太魯閣峽谷多名遊客被落石砸中。  如今,陸客個人遊已正式上路,這幾個給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故多發景區,安全防範工作做得如何?
  • 赴臺灣旅遊事故頻發 大陸遊客想說愛你不容易(圖)
    赴臺灣旅遊事故頻發 大陸遊客想說愛你不容易(圖) 2017年02月07日 14:35   來源:新華網
  • 一個臺灣人對火燒遊覽車陸客26死的看法
    2011年04月27日 阿里山事故涉5個陸客團 12死1失蹤 臺「觀光局」表示,目前該事故已造成12人死亡1人失蹤  2011年5月臺灣旅遊大巴載15名遊客撞崖 大陸客肋骨被撞骨折  2012年02月17日 大陸旅遊團在花蓮遭遇車禍 16人重傷1人死   2012年4月2日,一輛載有大陸遊客的遊覽車上午在臺灣南投中臺禪寺附近撞樹,6人受傷  2012年7月
  • 一個臺灣人對遊覽車起火陸客26死的看法
    但是這條路是開鑿在峭壁上的,山體大多以土石結構為主  2011年03月26日 一輛搭載30多名江蘇遊客的旅遊大客車26日在臺南市與一輛拖板車發生相撞意外,造成車上7名大陸遊客受傷,拖板車司機死亡  2011年04月27日 阿里山事故涉5個陸客團 12死1失蹤 臺「觀光局」表示,目前該事故已造成12人死亡1人失蹤  2011年5月臺灣旅遊大巴載15名遊客撞崖 大陸客肋骨被撞骨折
  • 臺灣交通部門回應質詢:將採取措施加強旅遊大巴安全性
    央廣網臺灣7月22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白傑戈)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9號(本周二)中午發生在臺灣桃園機場附近的旅遊大巴車禍,來自大陸的23名遊客、1名領隊和臺灣的司機、導遊總共26人遇難。昨天,大陸的遇難者親屬搭乘包機前往臺灣處理善後。臺灣的相關部門也表示會反思事件,提高旅遊服務品質。
  • 臺灣交通事故統計分析顯示靠左走較安全
    臺北縣警方根據交通事故統計分析,發現行人與車流同一方向其實更危險,以總傷亡人數觀察,有八成都是被同向車追撞的行人,看來靠左邊走反而安全許多。  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走路到底要靠哪一邊?問問街上的行人,大家的答案都很一致「靠右走」。不論是學生、婦人還是老阿嬤,大家都說走路要靠右邊,彷佛是自古以來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