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是指四面環水並在海水高潮時仍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能維持人類居住或者在其上開展經濟活動。島嶼遍布全球,總數達5萬個以上,約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
日常交流中,人們也習慣將島嶼作為整詞連用,然而島和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通常來講,島嶼中的「嶼」是依附於大陸或島周圍,漲潮時和大陸或島相離,落潮時和大陸或島相連的部分,島嶼的面積大小相差很大,大的達幾百萬公裡,小的不足1公裡,人們習慣把較大的稱「島」,特別小的稱「嶼」。
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定義,可以看到更明確的「島」和「嶼」等單詞涵義區別:
島:海中四周環水,無論潮汐狀況如何都露出水面的小塊陸地,島上有淡水資源,可供人在上面生存發展。有常住居民。
嶼:大潮高潮位以上,面積在500平方米到10萬平方米(不包括10萬平方米)露出海面,陸面上有植被生長,但無居民居住。
礁:無論潮汐狀況如何都露出水面的小塊陸地,一般由巖石或珊瑚構成,但沙質的也可以稱為「礁」,與島的最大區別在於其上沒有淡水,無植被生長,因此,佔領島和佔領礁所獲得的法律意義上的領海面積是相差很多的。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海洋中間的島嶼,一個自然島嶼,可以維持人的自然生存,它同樣可以擁有自己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按《公約》規定,從島嶼基線量起到12海裡(22公裡)洋面計算,一個遠洋小島可劃屬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面積:領海可達1500平方公裡,專屬經濟區43萬平方公裡。
中國是一個臨海國家,領海由內海(渤海)和黃海、東海、南海三大邊海組成,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面積達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為6536個,總面積72800多平方公裡,島嶼岸線長14217.8公裡。東海島嶼約佔總數的60%,南海約佔30%,黃海、渤海約佔10%。其中有人居住的海島為450個。中國島嶼是小嶼多、大島少,無人嶼多、有人島少,缺淡水嶼多、有淡水島少。
中國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大島有3個: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中國的四大名嶼分別為:鼓浪嶼、東門嶼、江心嶼、蘭嶼。
島嶼根據其成因可分3類:基巖島、衝積島、珊瑚礁島。
基巖島:由基巖構成的島嶼,佔中國島嶼總數的90%以上,它們受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多呈北北東方向,以群島或列島形式作有規律的分布。臺灣島和海南島是中國兩個最大的基巖島。
衝積島:河流入海,泥沙常在口門附近堆積形成沙島,稱衝積島。崇明島位於長江口,面積1060.5平方千米,為中國第3大島,也是中國最大的衝積島。
珊瑚礁島:珊瑚礁島主要分布在南海。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露出海面的火山礁,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生長,形成裾礁。第四紀海盆下沉與海面升降,使裾礁演化成堡礁、環礁。由島、沙、礁、灘組成的南海諸島包括東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及黃巖島。(責任編輯馬徵,圖片源自網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