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之法,乃自我立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有個富二代,他的書房門口有一棵梧桐樹,他每天讓人用水洗,把樹皮都洗掉了,於是樹很快就死了。
有一次,富二代的哥們來看他,天晚了沒回去,就住在他家。他怕人家把他的屋子弄髒,夜裡起來好幾次站在門外聽,聽見客人的咳嗽聲,心裡討厭極了。次日早上,就叫僕人去尋找吐痰的痕跡,僕人找不到,怕他打罵,就找了一片爛樹葉子來糊弄他。他捂著鼻子,閉著眼睛,命僕人把樹葉扔到三裡地以外去。
這個富二代的香廁是一座空中樓閣,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土上面鋪著潔白的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不聞有穢氣也。」
突然有一天,富二代不想這樣玩了,便把千萬家產散於親朋故人,一頁扁舟泛於太湖,逍遙去了。
這個富二代,便是倪瓚。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同時代畫家趙元為倪瓚畫像。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又署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閒仙卿、幻霞子、東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倪瓚一生由錦衣玉食到浪跡湖山。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父早喪.弟兄三人。長兄倪昭奎字文光,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衣食豐足,是為一等「富貴閒人」。
出身如此,倪瓚志趣迥異於常人。他孤高自賞,無意於仕途經濟,而沉溺詩文書畫。他不願承家道,治家產,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次,屋前後樹木也常洗拭,潔癖為世所聞。家中藏書數千卷,親手勘定。後兄亡,倪瓚當家,其時天下太平,倪瓚便將家財散於親故,人皆怪之。他又不善理財,大興土木,修建「清閟閣」,盡藏古玩字畫,以致家道中落。不久兵亂,富家遭劫,而倪瓚得以倖免。然家境敗落,苛捐盤剝下,只得一走了之。一頁扁舟泛於太湖,隱逸山林,避世獨立,一心好道,至去世前才歸故裡。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立軸水墨 74.7cmX35.5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倪瓚畫學董巨,又宗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用筆變中鋒為側鋒,以枯筆幹墨寫畫山石,創出渴筆淡墨橫向斜皴的「折帶皴「法,畫法疏簡,格調自然。作品多以太湖山水為本,構圖多為一河兩岸,形成其獨特的「三段式」山水畫章法。惜墨如金,不作重山復林,幹筆皴擦多於渲染,絕少設色。
《容膝齋圖》是倪瓚晚年的精品,作於去世前兩年,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其款識題雲:「壬子歲七月五日雲林寫。」又題雲:「屋角春風多杏花,小齋容膝年華。金梭躍水池魚戲,彩鳳棲林澗竹抖。疊查清談霏玉屑,蕭蕭白髮岸烏紗。而今不二韓康價,市上懸壺未足誇。甲寅三月四日,慄軒翁復攜此圖來索謬詩,贈寄仁仲醫師,且錫山予之故鄉也,容膝齋則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將歸故鄉,登斯齋,持厄酒,展斯圖,為仁仲壽,當遂吾志也。雲林子識。」
《容膝齋圖》經乾隆(公元1736年一公元1795年)「御覽」,加蓋「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二璽,列《石渠寶岌》中畫軸上等,另加蓋「石渠寶岌」、「養心殿鑑藏寶」、「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四印,存於養心殿。經嘉慶(公元1796年一公元1820年)「御覽」,加蓋「嘉慶御覽之寶」璽。宣統退位出宮清理登記時,加蓋「宣統御覽之寶」璽。後來隨北京故宮的其它國寶一起被輾轉運至臺北,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珍貴藏品。
在筆墨上,《容膝齋圖》專用側鋒轉折筆,畫出折帶效果,筆法秀峭; 「墨分五彩」,而又「惜墨如金」。在結構上,景色平遠,是典型的「三段式」布景。近坡之上,雜樹三兩,茅亭一座,中間留白作湖水,另有遠山一帶,也不著色,景象天然,將作者寂靜忘世、疏遠平和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此畫以疏淡之筆,寫無窮之胸襟,全為「有我之境」而雲林先生之題字,較之壯年時更蒼渾天然,詩畫相成,於布局、意境等更添精神。
倪雲林認為「草草而成」者、「率意為之」的作品可得「意」、「韻」。他以情為基,又以情為頂,重在抒發文人的「士氣」。此畫渴筆淡墨,疏處求密。筆法看似簡疏,實則復筆勾皴,筆意松秀。皴擦多於渲染,於幹淡中出腴潤。正鋒側鋒兼施,正鋒起筆,側鋒取勢,平夷而後,斜擦而下,形成「折帶皴」的線型,筆墨遒勁秀峭,表現出山石的質感。對於「折帶皴」,清鄭績曾言:「折帶皴如腰帶折轉也。用筆要側,結形要方,層層連疊。」以此種皴法畫出的山石,和太湖地區沉積巖地層斷面的地貌十分相似。
《容膝齋圖》,幾株樹,一座空亭,絕無多餘筆墨。留空幾佔半幅畫軸。惟其簡率,所以空靈。一樹一石,一山一水,於倪雲林,是天然,卻又絕非天然。它是畫者精神內核的賦形,是畫者境界的創造。倪雲林身上以及畫作這種濃重的虛無和空寂的意念色彩,與當時的現實是分不開的。在動蕩的時局面前,文人唯有選擇避世。
與此同時,鼓吹虛寂的佛教禪宗修習方法和宣揚識心見性為宗的道教人生觀,極易貼合失意者的心靈。倪雲林與釋道,與禪宗人士有著密切關聯,而基於元代特殊的宗教背景以及倪瓚自身的家庭以及教育背景,他與道家更有著不解之緣。空寂無人、恬淡寧謐的自然之境,幻化為虛靜空靈的作品內核。《容膝齋圖》也許就是畫家最空靈的精神表現。品味這幅絕世之作,「虛靜」之感時時圍繞著我們。
元 倪瓚 林亭遠岫圖
立軸水墨 87.3cmX31.4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倪瓚一生遭際,以及其獨特的家庭背景與文化背景,直接造就了他蕭疏空靈,簡淡超逸的畫風。他畫山水,敦厚簡淡,意境幽遠,落筆迅捷,卻有氤氳山氣盈紙撲面。山水中從不加人物,有人問他何不畫人,倪瓚擲筆在地,白眼向天:「當今還有什麼人物可畫呢?」
至正初年(1341)社會尚算安定,可是倪瓚為了避免異族統治者召他至京做官的糾纏,突然散盡家產給親友故人,當時大家對此都引以為怪。不久四方亂起,一些富有人家都遭到劫難,唯獨倪瓚得以倖免。他駕著扁舟,戴著蓑笠往來於太湖,與漁樵僧道為伍。
元 倪瓚 安處齋圖
紙本水墨 33cmX89.4cm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派人送了很多錢給倪瓚,請他作畫,倪瓚大怒,撕絹退錢。張士信懷恨在心,有一天在湖上見到了倪瓚,倪瓚對他無禮,他命人抓住倪瓚要殺他。旁人求情,張士信命人打倪瓚了幾十鞭子。倪贊一聲不吭。後來旁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和他一說話自己就變俗了。」
倪瓚的畫面空靈蕭疏,浸透著冷傲孤寂的氣質。他論畫主張由主觀出發,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自道「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但其「不似」,乃是在極「似」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刪繁就簡,方入一新境界。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吳仲圭大有神氣,黃子久特妙風格,王叔明奄有前規,而三家皆有縱橫習氣,獨雲林古淡天真,米痴後一人而已。」清一峰道人贊其「元代高士之中,首推倪黃」,可見其享譽之高,一時無二。倪瓚的繪畫開創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畫史將其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對後世影響深遠。
文章內容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