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比特幣異客
近幾日,一位熱衷極限運動的女生在張家界進行翼裝飛行時喪生的消息刷遍網絡。翼裝飛行、極限運動、女性、喪生等詞彙串聯在一起,猶如一塊巨石猛然被投入平靜的池塘一般,激起了社會輿論對於這項運動的諸多熱烈爭論。這名還未大學畢業的女生在如此花樣年華的年紀發生意外最終去世,不禁令不少人扼腕嘆息。
這個翼裝飛行是怎樣一種運動?開展翼裝飛行要花多少錢?離普通人的生活究竟有多遠,又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呢?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番。
翼裝飛行其實是極限運動的一種,起初是因為歐洲一些極限運動愛好者憧憬天空,希望自己可以像「鼯鼠」一樣在天空滑行而發明,但這項作為極限運動中的明星項目,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逐漸成熟。走入中國極限運動愛好者的視野則經歷了更長的時間,直到最近十年中國才出現了一小批翼裝飛行的「先行者」。
翼裝飛行堪稱不折不扣的「小眾運動」,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018年時全球能夠進行翼裝飛行的人不過千餘人,而在中國國內,這個數量在一百餘人。
其實隨著近幾年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極限運動向普通民眾中的不斷擴散,翼裝飛行的流行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一定程度的擴張,中國地區也隨即出現了一些關於翼裝飛行的相關產業,包括翼裝飛行配套設備的定製生產、飛行相關培訓等等。
只不過目前國內具有相關培訓資質的教練不超過10人,相關培訓機構更是一個巴掌就能數得過來。
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翼裝飛行其實是一樁非常不划算的「買賣」。
原因無他,首當其衝的就是從事翼裝飛行實在是「太燒錢了」。因為要買裝備,買機票,支付高昂的學費,還有要為之前的種種積累和訓練買單。
如此小眾的需求,難以支撐起完整的產業鏈,所以翼裝飛行的很多設備仍然需要進口,代價就是極其高昂的設備費用。一套完整的翼裝飛行裝備包括跳傘服、降落傘、頭盔、報警器、高度表、GPS導航儀等一系列裝備,普通入門級別就已經高達數十萬元,而專業從事翼裝飛行的頂級裝備則需要至少百萬元起步。
毫不誇張地說,翼裝飛行一套衣服堪比一輛高級豪華轎車。
但是裝備的支出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為能夠進行正式翼裝飛行的基礎是需要一年內200次以上的跳傘經驗,相當於隔一天就要跳一次,在此期間教練專人培訓費用更是因人而異無法估量。
受制於價格昂貴、市場不成熟、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限制等原因,跳傘運動在中國大範圍普及還尚需時日。兩相對比,在夏威夷跳一次傘費用大概在1000到2000元人民幣左右,國內跳一次傘則高達近5000元人民幣。即使選擇國外進行訓練,跳傘的費用仍需要支出20多萬元進行翼裝飛行前期的準備。
在國內產業鏈缺位的情況下,更多的翼裝飛行愛好者是一種「出口轉內銷」的路子,即在國外接受培訓,然後在國內開展翼裝飛行活動。
另外就是從事翼裝飛行的經濟回報價值十分值得商榷。
目前除了培訓翼裝飛行可以獲得較高經濟收益,單就翼裝飛行者而言,開展翼裝飛行活動有如下幾個收益點:
1.協助拍攝影視劇作品,通過高速掠空飛行拍攝特效視頻獲取酬勞,本次翼裝飛行失事就是為了傳媒公司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取景拍攝極限運動短紀錄片;
2.參加專業大賽獲得獎金,在翼裝飛行流行的初期,世界各地有舉辦過零星的賽事,但是近十年各項賽事的組織逐漸專業化,2012年開始,翼裝飛行世錦賽也成為翼裝飛行各路好手角逐的競技場;
3.一些其他途徑的商業贊助。
但是除了以上幾點之外,翼裝飛行的從業者更多的時候並不能賺錢,只是在追尋一種「純粹的自我滿足」。
翼裝飛行在實際中的應用範圍極窄,翼裝飛行並沒有科學意義,從技術角度來說,現在的各類飛行載具已經十分齊全,並不需要人們親自在空中飛來飛去去測量數據。從軍事角度來說,翼裝飛行最大的意義就是運載機可以在十幾公裡外就可以投放特戰隊員,其通過翼裝滑翔進入目標區後開傘降落。這十多公裡的距離對於提高載機的安全係數和飛行員隱蔽突襲的成功率很有意義。然而因為其高風險性,各國也並未將翼裝飛行列入特戰隊的常態化訓練之中,僅停留在極少次數特戰演練及教科書中,無實戰應用案例。
綜上,燒錢加危險係數高,讓翼裝飛行運動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從而也讓很多見識到翼裝飛行的人們倍感困惑,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人甘心花如此多的錢去冒如此風險。
不過翼裝飛行真的一無是處嗎?當然不是。
從人文精神角度而言,翼裝飛行挑戰人類精神極限,是一種勇敢無畏無限接近自由的運動。
人生在世,總要用一些行動來對抗與生俱來的虛無感,有人不斷追求權力、金錢;也有人選擇科學、神學,在其中領域不斷鑽研;但也有一些人最終選擇挑戰人類能夠承受的運動極限,極限挑戰、接觸、親吻甚至擁抱死亡。
從事翼裝飛行的人曾經發表過類似如下的感言,大意是只有當肉身真正在天空中隨風翱翔的那一刻,才能感受到人類靈魂享受到無與倫比的輕靈和自由。
引用達文西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來描述他們的心境,那便是:一旦你嘗試過飛行,即使你行走在地上你的眼睛將永遠望向天空,因為你曾經去過,你將永遠渴望回歸。
那麼,翼裝飛行未來能獲得大規模普及嗎?
其實只要足夠安全並且高度商業化之後,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質上來說翼裝飛行其實就是隨著科技進步不斷發展,現代化可實操的翼裝飛行服自上世紀90年代誕生後不斷進步,諸多科技元素也讓翼裝飛行的各類設備為飛行者增加了「保險係數」。翼裝飛行在上個世紀的死亡率高達30%,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專業翼裝飛行從業者的不斷積累經驗,目前死亡率已經下降到了千分之五左右。
如果安全性進一步提高,死亡數據進一步下降,那麼翼裝飛行就具備了能夠普及的基礎。只不過這個道路阻力重重而且可能要經歷相當漫長的時間。
目前來看,國外對於極限運動的產業鏈比較完整,除了相關運動的從業者、設備生產與銷售租賃、培訓機構等之外,觸角甚至已經延伸到了影視領域。一些國外關於極限運動的電影,中國觀眾都不陌生,如《極限特工》系列、《暴力街區》、《極盜者》、《絕命海拔》、《雲中行走》等,這些影片在國內上映時也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和市場表現。
而在中國,極限運動是一片藍海市場,鮮有人去開發這片領域。以跳傘為例,在美國跳傘等活動高度商業化,每年約有300萬次跳傘,跳傘不僅成功地樹立了極限運動中的安全典範,同時也給經營跳傘的公司帶來了巨額的經濟收益。
另外一個國人比較熟悉的極限運動蹦極,理論上講死亡機率只有五十萬分之一,已經被越來越多國人所接受,國內二十幾個景區都有蹦極點,還有不少新景區也在陸續設立,體驗一次蹦極幾十元到數百元人民幣的價格不等,很多景點年接待蹦極人數超過二十萬次,蹦極臺也成為景區著名的「搖錢樹」。
同理翼裝飛行這項活動,具備巨大的商業潛力。如果在科技繼續發展的情況下,飛行者能夠克服當前翼裝飛行過程中氣流、風阻等一系列安全問題,那麼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翼裝飛行被更多人接受,其價格也會逐漸下降。如果翼裝飛行的價格能夠下降到目前的十分之一,那麼願意體驗該項運動的人數則可能增加百倍、千倍甚至更多。
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進行一次翼裝飛行就如人們坐一次過山車一樣的程度,屆時這項運動可能脫離「極限」,真正走向千家萬戶。
(編輯:趙芳迪 校對:彭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