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的「仙臺」,不少中國人的聯想應該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的《藤野先生》——也就是文豪魯迅先生的求醫之所。
而在日本,一提到仙臺這個地名,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牛タン焼き」(烤牛舌),牛舌就像是仙臺的一張美食名片,甚至還有特色的「牛舌一條街」。
許多食客為了一品正宗的日式牛舌專程前往,但你知道嗎,仙臺燒肉屋選用的似乎大多是「外地」產牛舌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繼續往下看吧!
烤牛舌誕生於日本戰敗後的昭和23年(1948年)。因為戰亂,當時的仙臺市失業者眾多,一些無業者就開始做起上手簡單的燒烤店過活,也就是所謂的「燒鳥屋」(雞肉燒烤店)。
單單以雞肉為食材,在競爭激烈的烤肉店裡難以立足。但即使是加入豬肉、牛肉,也能很快被模仿,到底怎樣才能夠脫穎而出呢?
經營烤肉店「味太助」的佐野啟四郎為了凸顯優勢,受到做西餐的朋友的啟發,將西餐湯品中的牛舌採用炙烤方式製作,牛舌嫩滑而富有嚼勁肉感的獨特食感帶來了驚喜。
而在此之前,牛舌只是作為少見的西洋菜燉品食材存在於日本人的印象中。於是不少人就將經營這家烤牛舌「元祖店」的一代店主佐野先生尊為「仙臺牛舌之父」。
還有一個流傳較廣的說法——牛舌料理是因為當時食物緊缺,人們就將駐留在仙臺的美軍牛肉中吃剩的部位利用起來做成的。
但另有一說:當時駐軍收到的牛肉已經是分解好的可用部位了,本身牛舌就沒有被運來。再考慮到當時的供需比,宮城縣內的牛舌原材料是足夠使用的,沒有必要使用「多餘的邊角料」。
兩種說法孰真孰假難以判定,不過據說在日本,壓倒性的還是「廢物利用」之說。
① 厚切牛舌(可選鹽味、醬汁和味噌三種口味);
② 麥飯(稻米混合大麥炊制的主食);
③ 牛尾湯(牛尾根部,只用鹽和青蔥調煮);
④ 醃菜(短時醃漬的蔬菜,以白菜、捲心菜、黃瓜為主);
⑤ 味噌南蠻(味噌醃漬的青辣椒)
大多仙臺當地牛舌料理店並不會特別標註牛舌產地,這其中有個並不會告知遊客的事實——仙臺牛舌基本由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進口,其中使用的大多是美國產牛舌。
本身舌頭就屬於肉量稀少的部位,1頭牛的牛舌處理下來可能也只有20片左右可供料理的牛舌。如果選用和牛中高級別的仙臺牛牛舌,對普通小店來說成本太高。
和牛的食材進貨一般是整頭牛、或是多部位統一購入,這對於牛舌專門店來說就十分尷尬了。不管是烤牛舌店、還是牛舌定食專賣店,方便大量購買的進口牛舌就成為不二的選擇。
除了單價低、方便進貨,進口的牛舌本身就是優秀的食材,甚至來自不同國家的牛舌有不同的味覺表現。
大部分美國產牛肉肉質柔軟,厚切口感依舊好。整體表現脂肪含量偏高,能夠貼合日本人的取向;而一些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牛肉脂肪含量適中,肉質比較硬實,越嚼越有風味。
普普通通的烤制+鹽和胡椒的調味,仙臺牛舌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的?其實,牛舌食材的選擇、使用的部位、肉片厚度、切口、烤制時長、撒鹽方式和炭火調節都有講究。
不像DIY的自助烤肉店,仙臺牛舌店一般來說必須由職人親自烤制,掌握專業的技巧跟火候;仙臺牛舌屬於厚切型,標準比普通烤肉店更加嚴苛——首先要選用肉質柔軟的牛舌,其次是取用舌芯部分,既有厚實的肉感又便於掌控熟度。名店一般只取一整條牛舌的25%左右。這樣看來,似乎不難被複製。食材、廚師,都可以異地而處。要說特別,就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牛舌食文化歷史吧。
有人說,雖然上海可以吃到北京烤鴨,選用足夠好的原材料、請到做法正宗的師傅,但只要不在北京——沒有腳踩那片土地、沒有喝著當地的水感受那裡的空氣、聽不到鄰桌的本地口音——不是身處「此地」,美食就好像缺失了它靈魂的一部分……
所以,到仙臺去品嘗一份來自昭和年代的日式牛舌料理吧,儘管食材來自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