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大年初一是中國人一年當中非常重要的兩天,除夕夜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正月初一人們走出家門拜訪親朋好友。關於除夕和正月初一哪一天才算真正過年,各個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說法。小編來為您介紹。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
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舊時女人結婚後除夕是不能在娘家過的,按對傳統的中國家庭組成理解,當女性嫁人後,該女性隨即成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員。以前的娘家反而淪為「親戚」關係。
比如,以前姓李的女子嫁給張家,就叫「張李氏」就是這個意思。原來的「李」姓卻成了副的。當女人正式成為男方家庭成員後,去「親戚」家就不可能太隨便。更何況大年三十一家團圓的日子。
現在時代不同了,社會風氣也變了。一些舊的不合理的習俗人們早就不太在乎了。人們只要能養活自己,誰也用不著看誰的臉色眼色生活。特別是城市裡生活的人,公婆家、娘家都不住。不過關鍵的是人們的思想徹底改變了。這是最重要的。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過春節貼對聯的年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興起於五代十國時,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後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一副春聯。時至今日,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前貼上春聯。
除夕貼對聯還是正月初一貼對聯,各地有各地的風俗,一般都是除夕那天貼對聯,有辭舊迎新的寓意。
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初一是一年的開始,過」年「之後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不管是除夕還是正月初一,都是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的好日子。
不管是除夕還是正月初一,都是一年中的好日子,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