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的興起與繁榮

2021-01-10 中國臺灣網
  1901年電影開始傳入臺灣。1921年以前,臺灣主要放映日本影片。在此期間,曾有日本人在臺灣拍攝過少量新聞紀錄片。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電影公司在臺灣攝製了日本影片《大佛的瞳孔》。1925年,臺灣人劉喜陽等組成了臺灣電影研究會。在臺灣攝製了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1922~1945年,臺灣共攝製了10部故事片,其中有3部有聲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鳴呼芝山巖》。由於從1895年到1945年臺灣一直被日本侵佔,它的有聲影片是說日語的。這一時期的電影多被用來為日本軍國主義作宣傳。例如1937年攝製的《榮譽的軍夫》。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了日本臺灣映畫協會和臺灣報導寫真協會。於1945年11月在臺北成立了臺灣省電影製片廠。1946年開始生產新聞紀錄片,兩個月生產一輯。只印一個拷貝,在臺灣少數影院巡迴演出。到50年代末,基本保持這一水平。  

  1946年3月在重慶創辦、1948年經南京遷往臺灣的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和1949年5月從南京遷往臺灣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由於準備不夠,50年代初期以前,均未拍攝過影片。1946~1949年,臺灣只由私營萬象影片公司拍攝生產過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風雲》。  

  整個50年代,臺灣一共生產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國語」(普通話)片。其他是臺語片。1950~1954年,臺灣一共生產了14部「國語片」。其中11部是「官方」製片公司拍攝的。3部是私營製片公司攝製的。1955年以前,臺灣先後有4家「官方」製片機構:農業教育影片公司、「中國電影製片廠」、臺灣省電影製片廠以及由農業教育影片公司和臺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併而成的「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間,「官方」影片公司的產品反共內容較多,如《惡夢初醒》、《梅崗春回》等。由於不受觀眾歡迎、海內外市場均不接受,因此,之後的影片內容逐漸轉向其他方面。1955年是臺灣電影事業的轉折點。這一年,由於香港出產的廈門語片在臺灣的上座率十分高,票房收入超過「國語」片,因此臺灣開始大量拍攝臺語片(廈門語同臺灣語基本相通)。第一部臺語片是1955年拍攝的《六才子西廂記》(歌仔戲)。到1960年,共拍攝了179部臺語片,絕大部分以倫理、愛情為題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望春風》、《瘋女十八年》等,上座率最高的是《基隆七號房慘案》。這些臺語片都是私營製片機構攝製的,有些一度出口到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臺語片的興起,不僅促進了臺灣民營電影事業的迅速發展,而且培養了不少電影人才,如著名導演李行、演員柯俊雄等。1955~1959年,臺灣「官方」電影攝製機構共生產了20部「國語」故事片,其中臺灣省電影製片廠生產的《歸來》參加了第2屆亞洲影展,主要演員張小燕獲最佳童星獎。  

  整個60年代,是臺灣電影的繁榮時期。在此期間,共生產了1126部故事片,其中有713部臺語片、392部「國語」片、11部客(家)語片。3家「官方」影片機構共拍攝了40部「國語」片,其中「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1部、臺灣省電影製片廠6部、「中國電影製片廠」3部。在「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龔弘提出的「健康寫實創作路線」啟發下拍攝的《蚵女》獲第8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玉觀音》獲第15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養鴨人家》、《我女若蘭》、《路》、《小鎮春回》獲第3屆、第5屆、第6屆、第7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西施》和《揚子江風雲》等創臺灣1965、1969年最高上座率。同一時期,臺灣民營製片機構迅速發展。香港著名電影工作者李翰祥於1963年在臺灣創辦了國聯影片公司,攝製了《破曉時分》、《冬暖》等影片;胡金銓於1966年加入聯邦影片公司。拍攝了獲得第35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高獎之一的影片《俠女》和創1967年最高上座率的《龍門客棧》。他們對臺灣電影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臺灣影片從1962年起進入彩色片時期。它的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是《吳鳳》。為了鼓勵電影事業的發展,臺灣在1962年設立電影金馬獎,每年一屆。  

  70年代初期和中期,臺灣電影事業從影片數量上看,繼續繁榮上升。據臺灣電影年鑑的統計,1970~1979年共攝製1825部影片。其中「國語」片1742部、臺語片87部(1973年後已停止生產)、客語片6部(1971年後已停止生產);最高年產量是230部(1976)。在整個70年代,「官方」製片機構的產量只有62部,佔全部影片的三十分之一。70年代,臺灣影片《八百壯士》獲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汪洋中的一條船》在第25屆亞洲影展上獲多項獎;《家在臺北》、《緹縈》、《秋決》、《筧橋英烈傳》、《小城故事》分別獲第8屆、第9屆、第10屆、第14屆、第16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此外,《母親30歲》、《英烈千秋》、《再見阿郎》等得到臺灣影評界的特別推許。在這一時期最有名的私營製片公司是大眾電影公司,《秋決》是它的代表作。1977年,臺灣生產了第一部立體影片。  

  1975年,臺灣成立了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由它撥款在1978年成立了臺灣電影圖書館。1975年,「中央」電影事業有限股份公司開設了一個「中國電影文化城」。臺灣大部分著名電影書刊,如《電影評論》等都是在70年代出版的。1970年,臺灣共有 500多家影院,達臺灣電影史上的最高數字,1979年減為417家。  

  由於電視、電影錄像帶的空前發展給臺灣電影業以極大衝擊,電影市場和票房收入日益減少。臺灣電影事業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了危機。影片內容的主流逐漸由功夫武俠片和愛情文藝片轉向女性復仇片、幫會犯罪片、美女冒險片、賭片、鬧劇片。所拍影片大都虧本,影片開拍率大大下降。與此同時臺灣出現了一種思鄉尋根的影片,例如《源》、《原鄉人》、《香火》等。它們追尋和描寫臺灣和祖國大陸的血緣關係,大陸人在開拓、建設臺灣方面的貢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大陸的影片錄像帶,如《城南舊事》等,在臺灣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1982年下半年後,在臺灣出現一批反映臺灣城鄉社會現實生活的新電影,令人耳目一新,如《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畢的故事》、《海灘的一天》、《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等。它們受到臺灣和國際影評界的注目和好評。  

  1980~1983年,臺灣平均每年生產200部影片,都是「國語」片。其中「官方」製片機構共生產了22部。《早安臺北》、《辛亥雙十》、《小畢的故事》分別獲第17屆、第18屆、第19屆、第20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自此,臺灣電影已漸漸到輝煌的盡頭,開始了下坡路。

相關焦點

  • 旅遊觀光業興起 讓臺灣新北市九份近年煥發生機
    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九份曾因開採金礦繁榮一時,後因礦業資源枯竭又逐漸蕭條。近幾年,興起的旅遊觀光業又讓九份煥發生機,依山而建的街道和房屋錯落分布,遊客在狹窄的巷道中尋找老街的味道。新華社記者 嶽月偉 攝­  1月14日,遊客在新北市九份老街內遊玩。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九份曾因開採金礦繁榮一時,後因礦業資源枯竭又逐漸蕭條。
  • 在北京探訪臺灣電影展廳 歷數臺灣影壇第一次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題:在北京探訪臺灣電影展廳 歷數臺灣影壇「第一次」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北京朝陽區的中國電影博物館,有一個「臺灣地區電影」展廳,記載了臺灣電影的發展歷程。中新社記者22日走進這裡,探訪臺灣影壇的數項「第一次」。
  • 中華文化的燦爛瑰寶:宋詞的興起與繁榮!
    宋詞的興起:宋詞始於唐,興於五代,盛於兩宋,宋朝在經濟極為發達的背景下,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因而音樂也成為貴族,上層人物茶餘飯後的欣賞性活動;宋代宮廷設教坊教習音樂,城市有歌樓瓦肆,鄉村傳唱民歌小調,為詞的繁興創造了條件,因此,詞成為兩宋的主要文學形式,故稱宋詞。
  • 日益繁榮的茶文化——茶館與茶坊的興起
    近來興起了茶藝,茶館成了最熱門的行業之一,北方不少城市都冒出來茶藝館、茶道館,其實,茶藝、茶道是來自臺灣、日本的東西,嚴格地講,茶藝館應當以表演、宣傳、展示茶藝文化為主,茶藝師或茶藝表演人員要非常專業內行,顧客來這裡主要是為了欣賞學習交流茶藝,而不是喝茶。
  • 《臥虎藏龍》與《英雄》預示著一種跨國高水準的武俠電影的興起
    《臥虎藏龍》跨界成功的重要性與長期影響難以預測,但到目前為止投資最大的中國電影《英雄》表明這並不是曇花一現。《臥虎藏龍》在亞洲部分地區的相對「失敗」提出一些複雜的課題,但在很多方面,李安的電影似乎已經實現了張建德構想中的電影模式一個臺灣移民導演,一個經過中國與美國編多次互譯產生的劇本,兩個明星與一個動作指導來自香港,還有兩個明星一個來自臺灣,一個來自大陸。最重要的是,該片證明,亞洲動作有更為廣泛的選擇,而不僅僅是簡單地被移植到反覆無常的好菜塢電影中然後等著下一個「低潮」的到來。
  • 臺灣電影製片廠——九份
  • 被美國拉進「經濟繁榮夥伴對話」的臺灣
    美國的「經濟繁榮網絡」是指「有共同價值的國家、企業、機構與公民社會在信任原則下的全方面經濟合作,在統一且公平框架下,達成資源創新與成員之間的綜效,促進繁榮,真正的目的在於降低對紅色供應鏈的依賴,建立替代性的非紅供應鏈」,就川普政府這幾年的國際戰略與應對策略來說,美國意圖藉由軍事外交聯盟與經濟繁榮網絡的連結,來與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抗衡、競逐。
  • 風景文創 臺灣文創繁榮的背後:情感營銷是關鍵
    我們看臺灣,最需要體驗的是臺灣的商業精神。追溯臺灣文創產業的源頭,也是來自於臺灣經濟的轉型。在臺灣經過上世紀70~80年代亞洲四小龍時期高速發展之後,高科技代工產業開始轉向衰落,臺灣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培育亞洲的榮耀
    ●大家都急於接受好萊塢奧斯卡的東西,像臺灣媒體那樣,根本沒有亞洲電影的驕傲和榮耀。  ●張藝謀學會了表面的文法,或者說全球化的語言,他學會了明星制度和好萊塢通用的敘事性手法,但她對武俠片還不是那麼了解。他的包裝、豪華的特效並不能掩飾這一點。  新京報:目前,臺灣本島電影的現狀不容樂觀,有人說臺灣電影已經死了,以你對臺灣電影的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 淺談臺灣電影發展史,一座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橋梁
    如今的我們對於臺灣歷史所知甚少,對臺灣電影文化的了解甚至不及對香港的百分之一,除了與香港電影金像獎齊名的臺灣電影金馬獎之外,臺灣電影的起點、輝煌與轉型我們一無所知。1925年是臺灣電影正式發展的元年,由劉喜陽等人創辦的「臺灣電影研究會」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標誌著臺灣電影萌芽階段的起點,但到了1931年,日治時期的臺灣電影受到了嚴重打壓,甚至禁止拍攝人員在電影中使用中國語言,試圖從根源上扼殺臺灣對於祖國的文化認同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臺灣電影終於艱難地挺進了成長時期,政府也接管了日方的電影製作機構「臺灣映畫協會
  • 索馬利蘭與臺灣「建交」?蔡英文炒作「虛假繁榮」,濫竽充數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外交」似乎有了新突破,臺灣和索馬利蘭達成新「建交」關係。索馬利蘭的地位和臺灣一樣,都不被國際承認,所以他們才想抱團取暖,進行炒作,但這也不過是濫竽充數罷了。
  •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將電影融入生活,可惜臺灣電影走向沒落
    ,"不到臺北市,不知臺灣繁華;不到西門町,不知臺北熱鬧",這個聽起來很日本的西門町,被稱為臺北的"原宿",是年輕人的潮流聚集地,也是充滿活力的"時尚生態圈"。從1930年代開始,西門町就是臺北最著名的電影街。到了上世紀40年代,僅武昌街二段就有十幾家電影院。雖然1980年代城市發展重心轉移,一度落寞,但仍是臺灣電影院最多的地區,並成為臺北電影主題公園的前身。
  • 馬英九:臺灣海峽已成為和平、繁榮的大道
    原標題:馬英九:臺灣海峽已成為和平、繁榮的大道   新華網臺北2月7日電(記者田穎 何自力)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7日在出席中華兩岸臺商建研會成立大會時表示,近年兩岸關係的改善使得「臺灣海峽已經成為和平跟繁榮的大道。」  馬英九說,兩岸在不到六年的時間,籤訂了19個協議,2個共識。
  • 優酷土豆攜手釜山電影節 共促亞洲電影繁榮
    優酷土豆攜手釜山電影節 共促亞洲電影繁榮 今年將有來自79個國家共計314部影片上映,其中華語電影的表現十分搶眼,除臺灣導演鈕承澤的《軍中樂園》和香港導演李保樟的《大茶飯》被選定為開、閉幕影片外,優酷土豆聯合出品的文藝巨製《黃金時代》受邀參加主展映單元(Gala Presentation),導演許鞍華也將被授予今年的亞洲電影人獎。此外,優酷出品的微電影《盲鑽》還入圍了「釜山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
  • 愛臺灣電影,是我一生堅持最久的事
    我當時就是這種感覺,覺得之前20年人生看好萊塢、香港電影的體驗都被侯孝賢顛覆了,於是開始搜集有關侯孝賢、臺灣電影的一切。後來,盜版碟已經開始出現了,保定裕華路幾個音像店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那時候出了一批臺灣「中影」的新電影時期的碟。大家都沒什麼錢,彼此買自己心水的電影,然後一起交換著看。
  • 【小城故事】跟著電影遊臺灣:臺灣老街小旅行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臨海的安平,夜色格外迷人
  • 馬英九:臺灣海峽成為亞洲最和平的海峽、最繁榮的通道
    新華網臺北10月10日電(記者陳鍵興、齊湘輝)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10日在此間發表談話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經過五年努力,今天的臺灣海峽已成為亞洲最和平的海峽、最繁榮的通道。
  • 視野丨臺灣文創商業火爆流行原因:情感的營銷是繁榮關鍵
    如今,在中國很多爆品商業項目(專題閱讀)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他們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氣的保證。  臺灣憑什麼,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的去學習?我們應該學什麼?  下面我們看看臺灣商業成功的背景環境。 文創商業是臺灣經濟轉型的產物  我們看臺灣,最需要體驗的是臺灣的商業精神。
  • 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2016年至今,臺灣演員黃尚禾多次到北京工作,先後在《建軍大業》《搶紅》等電影中嶄露頭角。黃尚禾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臺灣新生代電影人正在擺脫包袱,回到自身的想法去創作影片,作品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14日,由他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這部2015年上映的藝術電影涉及島內近年熱議的同性戀題材,獲得了包括柏林影展、金馬獎在內的多個獎項肯定。
  • 臺灣計程車:牌照便宜 衛星定位派遣興起
    臺海網10月24日訊 臺灣的計程車(大陸稱「計程車」)一律漆為黃色,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小黃」,而司機則被稱為「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