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面對關乎公共利益的問題,不會動不動就「抵制」,不會放任自己的權利被借著道德名義的呼籲一步步蠶食。
最近看了兩則報導,一則是剛獲普立茲獎的《你吃的每一條魚都可能沾著另一個人的血和淚》,另一則是《你穿的每一條牛仔褲都在毀滅我們的未來》。前者報導了泰國捕魚業奴工的掙扎現狀,後者則聚焦牛仔褲加工所帶來的環境汙染與水資源浪費。
不少人被觸目驚心的圖文震撼了。他們幾乎無法相信,舌尖之味竟飽含不人道的虐待,穿在身上的褲子竟伴隨著巨大的汙染。說實話,我自己也被「一條牛仔褲=3480升水,其生產過程中約使用2500種化學物質」的描述嚇了一跳,頓時覺得緊貼皮膚的根本不是什麼布料,而是濃縮的各種染劑藥水。但我更注意到的一個現象是,不少讀完此文的人表示,再也不吃魚、再也不穿牛仔褲了。
面對奴工、汙染等重大問題,個人往往有一種無力感,覺得憑藉一己之力也改變不了什麼,力所能及的只是自己不去做,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何況,選擇哪一種生活方式是人們的自由,我們的確無權幹涉。
但不能迴避的問題是,漁業奴工曝光了,你可以拒絕吃魚。牛仔褲汙染被揭露了,你可以抵制牛仔褲。三鹿奶粉出事了,你可以抵制國產奶。這些做起來還比較容易。然而,製藥業也是個汙染極重的行業,央視就曾曝光過山東、河南等地藥廠造成的嚴重汙染,那你是不是不吃藥了?是不是每曝出一則醜聞,我們都要以抵制的姿態作為回應?是不是每個行業的漏洞,都要犧牲自己的正當權利去填補?
抵制的姿態,很有一種「從我做起」的光榮感,很容易讓自己和一種罪惡撇清關係——你看看,製造牛仔褲這麼汙染,我不穿牛仔褲我有綠色理念。還很有一種獻身犧牲的付出感——你看看,為了解放那些奴工,我連魚都不吃了。你甚至可以拿自己去跟那些看了新聞依然吃魚肉、穿牛仔褲的人比較,從比較中獲得一種道德優越。
的確,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我們需要這種「從我做起」的踏實精神,比如節水節能,一己之力雖小,但終究在行動的路上。但是也要看到,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在海鮮與牛仔褲的問題上,你的抵制一感動不了無良商家,二喚醒不了缺位的監管部門,對問題本身的解決沒有顯著的建設性推動。動不動就說抵制,有時只是不理性的情緒宣洩。
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面對關乎公共利益的問題,不會動不動就去「抵制」,不會放任自己的權利被借著道德名義的呼籲一步步蠶食。面對奴工與工業汙染,不該一爆出什麼負面新聞,就對其產品進行情緒化抵制,將消費這種產品視為罪惡之果,將此產品的生產、銷售、運輸人員視為罪惡的同謀。而應在積極的討論中,將媒體熱點變成公共議題,推動相關部門的關注、呼喚相關法律的出臺,讓違背人道的奴役和無視環境的廠商無處藏身。否則,你抵制了,讓渡了你吃魚穿褲的權利,黑心老闆還在使用奴工,汙染廠家還在排汙,近乎徒勞。
成熟的媒體,面對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毀滅」之說,不光要探討它到底有沒有誇大其詞,不光要傳遞理性的聲音平息公眾的恐懼,還要更深一步,去關注那些潛藏著同樣危害,卻暫時未被公眾所知、未被相關部門注意的隱患,引導民眾進行理性的意見訴求。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至於被那些聲音嚇得不知所措,唯有如此,違法無良企業才不會暗自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