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發脾氣只是情緒的宣洩,有可能是狂躁症在搗亂

2020-12-11 專注健康知識講解

說到「發脾氣」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情景?

是這樣?

還是這樣?

你認為這些情景是意見不合的爭吵還是工作壓力的宣洩

其實這些情景的發生,很有可能是狂躁症在作怪!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狂躁症

什麼是狂躁症?

狂躁症是狂躁抑鬱症的一種發作形式。伴隨精力旺盛、言語增多、活動增多,嚴重時伴有幻覺、妄想、緊張症狀等精神病性症狀。在嚴重的易激惹情況下可能出現衝動行為。狂躁症的表現依其輕重程度的不同,其表現也不相同。

下面說一下狂躁症病因以及症狀表現。

狂躁症的發病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1、生物學因素: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主要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功能失調。

2、遺傳學因素:家系調查發現,雙相I型障礙先證者的一級親屬中雙相障礙的發病率,較正常人的一級親屬中發病率高數倍,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

3、心理社會因素: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環境應激事件可以誘發情感障礙的發作,如失業、失戀、家庭關係不好、長時期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等。

狂躁症的典型症狀表現:

1、心境高漲:表現為輕鬆愉快,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周圍的一切都非常美好,感到其生活絢麗多彩,自己也無比幸福和快樂。整日興高採烈,得意洋洋。情緒可以不穩定,有易激惹性,常以敵意或暴怒對待別人的幹涉和反對,但易激惹,情緒常持續時間短。

2、思維奔逸:聯想過程明顯加速,自覺變得聰明,大腦反應敏捷,思維內容豐富,概念一個接一個地產生,有時感到語言跟不上思維的速度。表現為引經據典,高談闊論,滔滔不絕,給人一種膚淺和表面化感覺。其主動和被動注意力均有增強,但不持久,表現為思維活動受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使話題突然改變。因此概念不斷湧現和想像力豐富,有的出現音聯和意聯。

3、活動增多:精力旺盛、活動明顯增多且忍耐不住,整日忙碌不停,做事有始無終。喜觀熱鬧,交際多,對人熱情大方。愛管閒事和打抱不平,好說俏皮話,開玩笑,有時花錢大方,注意打扮,行為輕浮和靠近異性。有時舉止粗野,不計後果,食慾、性慾增強。睡眠減少,但精力充沛,毫無倦意。

狂躁症患病者不僅給自己,而且也會給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帶來很多麻煩,為了根除狂躁症,應該及時進行治療。

相關焦點

  • 「購物狂」,可能得了「狂躁症」
    還可能得了「狂躁症」。今年的「雙十一」落下帷幕不久,天貓交易額定格在2684億元,物流訂單超過10億。然而,狂歡的背後卻有著當代人心理亞健康問題。根據《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2018)》數據顯示,73.6%的城鎮居民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有16.1%。
  • 我們要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情緒,尤其是「發脾氣」的時候
    發脾氣這件事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雖然我們都知道發脾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發脾氣會傷害到周圍的人,但是很多人依舊會忍不住去發脾氣。有人說過,發脾氣是弱者的行為,那些喜歡發脾氣的人一把都是自卑的人,那些越是喜歡發脾氣的人,可能他們的內心就越是卑微。但是,其實如果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發脾氣的方法,其實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怎樣合理有效的宣洩負面情緒 - 於飛
    有個朋友在公司裡的人緣很好,他性情隨和、待人友善,幾乎沒有人看他生過氣。有一次我經過他家,順道去看看他,卻發現他正在頂樓上對著天上飛過來的飛機吼叫,我好奇地問他原因。他說:我住的地方靠近機場,每當飛機起落的時候都會聽到巨大的噪音。
  • 合理的情緒宣洩,孩子就是「金色花」
    其實,寶寶發脾氣,也是成長的一種方式。孩子們急切地想要憑藉自己的實力去了解這個世界,無奈爸爸媽媽束縛的太多。孩子們以為能夠堅持自己,結果受到的不僅有束縛,還有客觀原因的制約。孩子們的想法很直接,才不會拐彎抹角的去「將就」玩伴兒。
  • 情緒別憋著,宣洩出來反而舒服一些
    人是種感情動物,不能讓自己憋著,適當地宣洩下情緒,對自己有好處。當你一個人孤獨久了,就會想要找個事情做,找個人說說話。你說話的時候,就會順著話題聊,而不是一個人胡思亂想。有人能夠這樣聽你嘮叨,是他在幫你分擔這份情緒,讓你少一分擔心和煩惱。很多人談戀愛的時候,和對方吵架了,就會找閨蜜或者朋友傾訴,這就是一種宣洩。把事情說出來,讓朋友幫你分析一下,看是你的問題,還是對方的問題,然後想辦法解決。
  • 常常焦慮,莫名其妙的暴躁,現代人的「狂躁症」都表現在這裡了
    尤其是近一段時間,他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如果之前的計劃被打亂,他就會很煩躁,也沒有想去解決或者應對的心理。他絕望地呼喊,問自己是不是得病了?這位網友的心聲其實讓我挺有感觸的,不止是他一個人,其實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狂躁症。會因為一件小事突然覺得很暴躁,跟別人發火,或者跟自己過不去,事後又覺得自己莫名其妙。
  • 父母在孩子面前宣洩負面情緒,真百害而無一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在生活中,父母們難免會當著孩子的面宣洩一些負面情緒,原因可能是工作不順心,生活壓力大,也可能是孩子不乖,成績太差等等,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儘管父母也明白不應該在孩子面前發火,但任何人在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時,是很難去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況且負面情緒如果不發洩出來,也很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 合理宣洩負面情緒
    任何負面情緒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它的漠視和無能為力。沒有一個人會永遠處於正面情緒之中,因為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會遭遇挫折,都會遇 到棘手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會有煩惱,甚至沮喪、絕望的時候。 但是,在負面情緒產生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去面對它。
  • 孩子發脾氣是父母的「福氣」?老人的解釋雖有道理,但還是片面了
    」葉玲以為婆婆是心疼孫子,幫他說好話,但奶奶擺出了自己的理由:「你想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小情緒,懂得發脾氣的孩子有一個情緒宣洩口,不至於悶在內心悶出病,而且發脾氣的孩子,有自己的底線,知道捍衛自己的權利
  • 和父母愛發脾氣,對外人很有禮貌,是什麼心態?
    網友發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些人總是和父母發脾氣,對外人卻很有禮貌,這是為什麼?身邊這種人確實並不少見,但有一點,發脾氣也分不同的程度,是無傷大雅的,還是影響到親人之間情感的?和父母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度,不可過,即使父母能原諒和理解你的心情,但他們也會從你發洩不滿情緒的狀態中,窺見到你心裡的壓力,雖然你對父母發脾氣並無惡意,但你的負向情感,也會影響到父母的情緒,也會給他們帶去煩惱。
  • 動輒說抵制有時只是情緒的宣洩
    一個有公民意識的人,面對關乎公共利益的問題,不會動不動就「抵制」,不會放任自己的權利被借著道德名義的呼籲一步步蠶食。    最近看了兩則報導,一則是剛獲普立茲獎的《你吃的每一條魚都可能沾著另一個人的血和淚》,另一則是《你穿的每一條牛仔褲都在毀滅我們的未來》。前者報導了泰國捕魚業奴工的掙扎現狀,後者則聚焦牛仔褲加工所帶來的環境汙染與水資源浪費。    不少人被觸目驚心的圖文震撼了。
  •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陌生人很客氣,卻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本文是原創 |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我們為什麼對待陌生人總是客客氣氣的,面對親近的人總是發脾氣呢?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而那種與親密的人爆發的情緒和指責,總覺得對方為自己做的不夠,做得不夠好,不夠多。雖然有時候我們也會懊惱和後悔,覺得我們不應該這麼去對待親密的人,不該去折磨深深愛著的人。但是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某個需求時,自己的情緒便開始爆發,然後完全不受控制。這個狀態讓我們很痛苦,讓親密的人很受傷。
  • 泉州首現收費情緒宣洩室 摔碗掀桌這樣你能宣洩嗎
    剛剛開業,這家情緒宣洩屋已經成了不少市民朋友圈和抖音裡的打卡地。「早幾年就已經有開設情緒宣洩屋的想法了,但當時通過市場調查,我覺得大部分泉州人還不願將情緒宣洩擺到明面上來,所以等到今年才開業。」情緒宣洩屋的老闆王先生告訴記者,此前他在日本待過幾年,情緒宣洩屋在國外很流行。
  • 孩子性格暴躁與溫柔,與母親的情緒有關,學會情緒控制很重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時候總會下意識地去模仿媽媽的行為舉止,即使知道有些情緒是不對的,孩子也總是不可控制地,用同樣的情緒和方式去處理問題。對於孩子而言,這種錯誤的情緒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長期生活在父母極端情緒下的孩子,性格也會相對膽小懦弱。
  • 熊孩子發脾氣時,爸爸媽媽應該如何應對?
    您好,我是有拓-耿老師,關注成長教育以及播音與編導藝考的教育工作者! 少兒傳媒教育生涯中總有那麼幾個」熊孩子「愛發脾氣。 看多了爸爸媽媽用心良苦的寵溺,我覺得只會助長孩子氣焰。 在沒有適當教育下,孩子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 宣洩自己的「垃圾情緒」
    事實上,這種心理疾病往往是因為人在心理上或精神上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從而引發了與之相對應的生理變化。我們知道,有垃圾就要丟進垃圾桶。然而大多數時間我們找不到自己的情緒垃圾桶。 下面我將為你提供兒種排放情緒垃圾的方法,希望你可以找到最適合你的情緒垃圾桶來清空你的「垃圾情緒」!1、書寫情緒。
  • 朋友爽約我很氣,可為什麼發脾氣後又有羞恥感,我該怎麼辦?
    在我們的生活裡,有一種論調被廣泛認可,那就是——表達情緒,尤其是發脾氣,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由此發展開去,人們都戴上一個張假笑的面具,壓抑情緒。天長日久,這些情緒向內聚集,傷害了我們自己。所以,我把對於這個朋友的回覆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再壓抑情緒,而是和它好好相處。因為生活不易,我們需要好好愛自己。
  • 要學會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等壓力的增大,精神心理疾病發病率增高,我們的生活中會有一部分人他們會對一些事情有恐懼的心態所以不願意去觸碰,喜歡把自己關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久而久之自己的心裡會非常的不健康。那麼如何避免恐懼症的發生呢?怎樣才能克服?
  • 防疫「家裡蹲」時間長了 你的情緒需要合理宣洩
    但時間一久,每天又有大量的關於疫情的消息撲面而來,不少人的情緒開始躁動,心理狀況也開始出現問題。在居家防疫期間,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和排解自己的情緒呢?成人情緒易怒孩子行為衝動 都是身體的應激反應居家防疫這段時間,很多人都反映家裡人總是莫名容易被激怒,小孩子也因為在家太久,鬧著要外出,動不動就發脾氣、打人。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在面對疫情時,容易出現的一些應激反應。
  • 做好心理暗示合理髮洩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次幾次甚至許多次的情緒失控,為什麼會失控,各種各樣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內心的失控。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經常對自己有個自我暗示,比如與孩子生氣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能發脾氣,要以身做責,遇到事情時,暗示自己冷靜的思考解決問題。人是情感動物,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好情緒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壞情緒則會使人變得不堪重負,甚至因為壞情緒的積壓而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