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熊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楊絳在《我們仨》中曾表述:「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很難保持永遠都是積極樂觀的心態。人生起起落落,面對挫折、面對喜悅,都會有不同的情緒狀態。
人的情緒狀態,從一定程度上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相應的影響。特別是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任老師,而媽媽又是和孩子相處最多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帶給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巨大的。
孩子生來並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多數時候都會受外界所影響,特別是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下意識地去模仿媽媽的言行舉止,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所以也可以理解為,媽媽的性格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性格和成長。
媽媽錯誤的情緒,可能會直接對孩子的哪些方面造成影響?
1、影響孩子的性格
媽媽情緒不夠穩定,也會直接地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時候總會下意識地去模仿媽媽的行為舉止,即使知道有些情緒是不對的,孩子也總是不可控制地,用同樣的情緒和方式去處理問題。
對於孩子而言,這種錯誤的情緒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很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長期生活在父母極端情緒下的孩子,性格也會相對膽小懦弱。
如果媽媽的情緒暴躁,孩子長大後的性格也會相對比較極端;如果媽媽的性格如沐春風,孩子大概率也會成為和媽媽一樣的人。
2、孩子容易變得沒有安全感
當人在處於一種極度憤怒的情緒時,通常都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有些時候會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孩子。媽媽的這種極端的情緒和行為方式,也很容易讓孩子喪失安全感。
媽媽情緒失控、易發脾氣,都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媽媽一直給孩子傳遞浮躁、消極的情緒,勢必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3、不利於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媽媽情緒不穩定,同樣也會影響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試問,有哪一個孩子願意和情緒極端、行為失控的媽媽親近?所以,媽媽的錯誤情緒,也會影響到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當媽媽的情緒容易暴躁時,孩子內心就會下意識地想要遠離媽媽,甚至是對媽媽產生排斥感。長期以往,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4、孩子容易成長為討好型人格
媽媽的情緒容易暴躁,孩子為了哄媽媽開心,就會做出一些事情來討好媽媽。這種通過犧牲自己的情緒來討好他人的方式,也容易孩子將來成長為「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內心大多都比較敏感脆弱,他們不敢拒絕別人的請求,甚至不敢主動提出自己的要求。只會一味地想著如何去討好別人,長期以往,孩子也會逐漸變得軟弱,甚至喪失自我人格。
孩子性格好壞,大多與媽媽的情緒有關,父母要學會控制自身情緒
1、處理好自身情緒再照顧孩子
相信每個媽媽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都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那就是當孩子犯錯,即使是一些小錯時,家長總會抑制不住地想要發脾氣,甚至還會對孩子動手。即使自己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但仍舊無法控制好自己。
媽媽錯誤的情緒和言行舉止,勢必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不妨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再與孩子進行溝通。
很多時候家長發脾氣,可能僅僅只是因為壓力過大,或者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並不完全是孩子的錯。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亂發脾氣,對孩子來說也是很不公平的。
所以當媽媽們有情緒時,可以試著先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或者去做一些舒緩的運動,適當地讓自己的情緒得到宣洩。等自己冷靜下來了,再去照顧孩子。
2、別把孩子當成情緒的垃圾桶
很多時候,即使不是孩子的原因,當媽媽情緒不穩定時,也同樣有可能帶著情緒去和孩子交流。但媽媽帶著情緒與孩子交流,很可能導致孩子的內心產生恐懼感,甚至變得不願意和媽媽交流相處。
所以,不管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把孩子當成自己宣洩情緒的「垃圾桶」。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媽媽們可以試著多用一些肢體語言,比如蹲下來、眼睛平視、撫摸孩子等行為,讓孩子感覺到情緒的穩定。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媽媽們也要注意,儘量和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與溝通,而不是用指使、命令式的口氣去和孩子說話。
人的情緒在所難免,我們無法避免自己產生壞情緒,但可以儘自己所能地控制好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特別是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要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同時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孩子。
育兒問題熊爸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熊爸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