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特徵及品種
紫蘇子(唇形科紫蘇屬),別名桂荏、白蘇、赤蘇等
年生直立草本植物。莖高0.3~2m,綠色或紫色,鈍四稜形,具有四槽,密被長柔毛。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態習性
紫蘇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良好,沙質壤上、壤土、黏壤土,房前屋後、溝邊地邊,肥沃的土壤上栽培,生長良好。前茬作物以蔬菜為好,果樹幼林下均能栽種。
(二)生長發育特性
種子在地溫5℃以上時即可萌發,適宜的發芽溫度18~23℃。在溼度適宜的條件下,3~4天可發芽。紫蘇性喜溫暖溼潤的氣候。紫蘇屬短命種子,常溫下貯藏12年後發芽率驟減,因此種子採收後宜在低溫處存放。紫蘇生長要求較高的溫度,因此前期生長緩慢,6月以後氣溫高,光照強,生長旺盛。當株高15~20cm時,基部第一對葉子的腋間萌發幼芽,開始了側枝的生長。7月底以後陸續開花開花期適宜溫度是22-28℃,相對溼度7%~80%從開花到種子成熟約需1個月。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與整地
育苗地,宜選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和灌溉方便的地方。播前先翻耕土壤,充分整細耙平,結合整地每畝施入腐熟肥1500kg作基肥,然後作成寬1.3m的高畦播種。移栽地,選擇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地塊種植。移栽前,先翻耕土壤深15cm,打碎土塊,整平耙細,作寬1.3m的高畦,開畦溝寬40cm,溝深15~20cm,四周理好排水溝。
(二)繁殖方法
1.採種
和種子處理採用種子繁殖,可直播或育苗移栽。選生長健壯、葉片兩面均呈紫色、無病蟲害的植株,作採種母株。在田間增施磷鉀肥,促其多結果和籽粒飽滿充實。於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當果穗下部有2/3的果變褐色時,及時將成熟的果穗剪下,曬乾、脫粒、簸淨,貯藏備用。
2.播種方法測應
(1)育苗於清明前後適時播種。在整平耙細的畦面上,按行距15~20cm橫向開溝條播。播時,將種子拌火土灰,均勻地撒入溝內,覆蓋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度。最後畦面蓋草,保溫保溼,10~15天即可出苗,出苗後揭去蓋草。當苗高10~15cm、長有4對真葉時即可移栽。每畝用種量1kg左右。種子充足時,也可撒播。
(2)直播以清明前後播種為適期。在整好的栽植地上,按行距25~30cm、株距25cm挖穴,按每畝300g的播種量,將種子拌火土灰與人糞尿混合均勻成種子灰,撒入穴內少許。播後覆蓋細肥土,以不見種子為度。保持土壤溼潤,10~15天即可出苗。
五、採收加工
(一)採收
不同採收期揮髮油含量測定結果表明,紫蘇揮髮油從5-9月含量逐漸增高10月又開始下降,最高含量時期是9月,9、10月含量分別為0.22%、0.16%。因此,9月是較適宜的採收期。蘇葉、蘇梗、蘇子兼用的全蘇一般在9—10月,等種子部分成熟後選晴天全株割下運回加工。
(二)加工
紫蘇收回後,攤在地上或懸掛通風處陰乾,幹後連葉捆好,稱全蘇;如摘下葉子,揀出碎枝、雜物,則為蘇葉;抖出種子即為蘇子;其餘莖稈枝條即為蘇梗。有的地區紫蘇開花前收穫淨葉或帶葉的嫩枝時,將全株割下,用其下部粗梗入藥,稱為嫩蘇梗;紫蘇子收穫後,植株下部無葉粗梗入藥,稱為老蘇梗。全草收割以後,去掉無葉粗梗,將枝葉攤曬一天即入鍋蒸餾,曬過一天的枝葉125kg一般可出紫蘇0.2~0.2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