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產階級」這個詞語,似乎對很多普通大眾都非常遙遠。在很多人眼裡,中產階級是一個「同義詞」,但很多人又不太懂中產階級到底是什麼?其實,按照現在的定義,中產階級是一個較為廣大的群體,通常那些從事腦力勞動或者高新技術產業勞動的人,並且收入較好,受過良好的教育以及擁有強大的職業能力和家庭消費能力的人群,被統稱為「中產階級」。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的話,城市的白領完全可以被稱為中產階級,但是這樣看的話,似乎有一點籠統,畢竟僅從片面來看的話,有點太過果斷。然而,以當今社會來講,可以被稱為中產階級的群體,要取決於自己的家庭或者個人收入水平來判斷。
截止2019年年底,一線城市新增中產家庭中位數為483萬元,負債112萬元,淨資產371萬元。除中位數數據意外,平均資產規模達到625萬,區中一項資產平均可能達到532萬元。二線城市資產中位數345萬元,房地產均價163萬元。三四線城市資產中位數273萬元,房地產均價約82萬元。當然,這些數據僅能作為當前參考,對於80%的家庭來說,不管是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四線,都很難實現。
儘管近年來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但是只有少數人真正可以達到中產階級的水平。畢竟,大多數有少量錢的家庭都用自己的錢買了房子,只能節省很一小部分錢。
如果有必要為中產階級設定一個門檻,那麼根據2019年新中產階級家庭的消費和財務管理報告,如果年收入超過20萬,就可以稱為中產階級新家庭。如果一個家庭中有三個人,那麼每個人的平均年收入應超過60000。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產階級似乎不難實現。
但是,根據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00元,這樣的數字離60000還差得遠,仍然有一定差距,許多家庭很難達到這個標準。真正符合這一標準的大多數城市都位於一線和二線城市。對於穩定的家庭成員,預計年薪將超過60000甚至以上。
當然,存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除了我們的收入,平常的支出也不容忽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在生活各個方面的支出成本也在上升。除了每月的基本生活費和房屋貸款以外,教育已成為許多家庭的負擔。在現代社會中,父母仍然非常願意在孩子的教育上花錢,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家庭無法省錢的原因。
另一件事是年輕人提倡「提前消費」,可能當月的工資還沒有到手,錢已經花完了。此外,還有年輕人直接資產為負,不要說中產,在外人不知的情況下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為繼。
從上所述,如果想成為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首要收入穩定成為重中之重,除去基本生活需求,並且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就已已經進入「中產」的門檻了。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以你們的收入和資產,你們距離中產還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