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重組合併,設備淘汰更新,資源利用率提高,植被恢復加快,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境內的牤牛河水質達到了國家Ⅲ類標準……隨著蛟河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中國北部(蛟河)石材產業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生成,蛟河市天崗石材產業轉型升級邁上了綠色發展的新臺階,素有「關東石材第一鄉」之稱的天崗,正向「東北亞石都」脫胎換骨。
近日,來到該園區採礦區之一、原來的東達公司採礦區,見到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從公路通往採礦作業區的一路上,工人們正在把沙土路鋪修成水泥路。來到山坡間,一座座山頭栽種著矮小的樹木,鬱鬱蔥蔥。「這些山頭都是多年來開採石料產生的碎石廢料堆積而成的。我們運來腐殖土鋪到碎石堆上,在土上栽上樹和草,恢復植被,做到開採石料和恢復植被同步進行。」該園區投資方博時(吉林)石材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北省石材產業協會會長李龍才說。
來到一座山頂上往下望去,一片白茫茫的採石作業面呈現眼前。多臺巨大的礦山鋸和繩鋸在山體上切割巖石。山體下的平地上堆積著大量切割下來的石料,多臺機械正在整理石料。「原來的採礦,我們叫笨採,就是用炮崩,用錘子、釺子等簡易工具開鑿。而現在叫機採,用現代化的機械開採。這樣,勞動效率、石材利用率、生產安全都大幅提高了,僅石材利用率就從原來的2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40%以上。」該園區參股投資企業之一、吉林省中吉石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宣布說。
今年3月正式生成的該園區分為礦山開採、生產加工、循環利用、展示交易、商務服務、科技創意、倉儲物流、石材進出口加工等八大功能區;按計劃後年全部建成投產後,可入駐規模企業80多家,帶動就業3萬多人,實現產值50億元和稅收3億元以上。目前,通過併購、入股、租賃等方式,博時公司已經投入3.5億元,將東達公司等原來的天崗5家採礦企業重組合併,將他們的9個開採面整合為該園區礦山開採區,並新購置礦山鋸、繩鋸等先進設備,預計今年產荒料40多萬立方米,年銷售收入3億元,帶動就業500多人。同時,博時公司投資1100萬元修建了礦山水泥路,投資1300萬元實施6座礦山植被恢復工程。
「引進該園區對天崗石材產業起到鯰魚效應。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抓石材產業轉型升級,但是依靠原有企業很困難很緩慢。在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加強的今天,我們必須引進湖北、福建等石材產業發達地區的實力企業,對天崗石材產業轉型升級進行引領和示範。」蛟河市政府負責人說。
引領和示範作用在該園區洽談和落地期間就開始顯現了。當地的卓遠公司和福建的武豪公司合資組建了中吉鑫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公司於7月中旬重新投產,新購置了13臺塔鋸,預計未來增加到30臺,日產石板材5000多平方米;產品銷往機場、賓館等高檔市場,並配套建有廢料處理設備。「與武豪公司合作,一改過去設備落後、產量低、耗材量大、環境差、市場低端、成本高、效益低的局面。藉助武豪的資金、技術和市場渠道等優勢,新的公司將一躍邁上先進企業的檔次。」原卓遠公司董事長、中吉鑫源公司總經理譚國立說。
隨著該園區石材循環利用區的建立,天崗石材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環保治理也在加大力度。目前,天崗石材循環利用企業有5戶,日總消耗廢料0.5萬立方米,完全可以將整個天崗目前每天新產生的廢料「吃幹榨淨」,並逐漸消化原來堆積多年的廢料,解決廢料佔用土地、汙染環境的問題。同時,天崗石材企業配套建有汙水淨化和循環利用、石粉壓幹、粉塵處理等設備。幹化處理後的石粉用於加工建築材料,實現了汙水零排放、粉塵達標排放。
天崗石材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改善,讓當地的百姓得到了實惠。「你看現在的河水多清啊!常年堆積兩岸的廢石也不見了。幾年前不這樣,那河水混得像泥漿一樣。我們吃水、種地都擔驚受怕的,現在不怕了。」站在天崗高速口對面的吉順橋上,天崗鎮兩家子村村民李月民指著河水高興地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