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關條約》到《終戰詔書》

2020-12-25 人民網國際

原標題:從《馬關條約》到《終戰詔書》

  2015年,時值《馬關條約》籤訂120周年、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70周年。前者是日本軍國主義武力崛起的第一個巨大的侵略「成果」,「大日本帝國」因此而嶄露頭角於國際舞臺;後者為日本軍國主義戰敗投降的自供狀,帝國崩潰的告白書。從1895~1945年,兩者之間相距的50年正是日本軍國主義荼毒東亞、危害世界和平,從驟興到速亡的半個世紀。

  《馬關條約》:日本武力崛起的關鍵一步

  眾所周知,19世紀70年代,在構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過程中,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強權政治規則暢行無阻。歐美舶來的弱肉強食叢林法則,與武士階級好勇鬥狠、以強凌弱、熱衷擴張的習性一拍即合,激活了因豐臣秀吉侵朝失敗、德川幕府實行鎖國而沉睡200餘年的軍國主義思緒。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確定以「與萬國對峙」為國家最高目標,全力推行以「富國強兵」為主體的近代化政策,展開全方位的改革。經過20餘年的苦練內功,日本搭上了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末班車,成為東亞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

  在這一過程中,源自武士階級衝破島國狹隘空間、用兵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的傳統侵略精神衝動,經歐美強權政治規則的升華,演化成損鄰自肥的「脫亞入歐」方針,並在1890年上升為近代對外擴張的總方針「大陸政策」。幕末日本的「皇國論」「國體論」「皇化世界論」和明治政府「海外雄飛論」「主權線-利益線論」「日本亞洲盟主論」「大亞細亞主義」等侵略思想斑駁雜陳,隨著「大陸政策」的推行而滲透到日本社會的每個角落。近代歐美炮艦衝擊激活日本武士傳統的侵略思想,軍事立國方針與歪理成堆的思想雜燴沆瀣一氣,構成日本軍國主義成長時期的基本特徵。

  蓄謀已久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崛起的重要標誌,《馬關條約》則為日本殖民帝國的建立投放了第一塊奠基石。1894年6月,日本藉口敦促「朝鮮改革」,大量增兵朝鮮半島;7月在籤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取得英國的外交支持後,日本聯合艦隊襲擊中國運兵船、陸軍混成旅攻擊牙山中國駐軍,挑起中日甲午戰爭。憑藉優於清朝的制度建設、動員體制、陸海軍裝備和歐美列強拉偏架的有利時機,日本的軍事冒險得手。1895年4月,迫使清廷籤訂《馬關條約》,在朝鮮「獨立」的幌子下,對俄展開激烈爭奪;割地臺灣和澎湖列島,劫掠中國賠款2.3億兩庫平銀,將擴張殖民權益的觸角伸向中國內地。《馬關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日本邁出武力崛起的關鍵一步。

  為報復俄國「三國幹涉還遼」之仇,更為了獨霸朝鮮半島、覬覦中國東北,明治政府將中國賠款的20%用於陸軍由6個師團增至12個師團的擴軍, 42%用於軍艦總噸位從5萬噸增至25萬噸的海軍擴軍;興辦國營八幡制鐵,補貼三菱造船所、川崎造船所等財閥軍工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製現代化武器裝備。鐵路、礦山、紡織等行業的各種開發項目競相上馬,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以擴軍備戰為動力,日本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通過這次以「帝國」名義對外發動的首次大規模侵略戰爭,皇室財產倍增,身為「皇軍」的軍人社會地位提升。「帝國」意識不脛而走,「脫亞入歐」的「優等生」觀念和蔑視中國人的種族優越論甚囂塵上。急劇膨脹的大國意識,與「忠君愛國」思想教育互為表裡,迷信武力的「武運長久」成了炫耀「國威」的咒語,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總之,以甲午戰爭和馬關締約為標誌,日本國家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沿著武力崛起、軍事優先的軌道展開運營,走上軍國主義不歸路。

  侵略戰爭:日本軍國主義走上不歸路

  武力崛起帶來巨額財富和「國威」的飆升,刺激著日本軍閥、財閥開展更大規模的擴軍備戰和頻繁對外侵略戰爭:1900年,日軍充當八國聯軍侵華的主力,攻佔天津、北京; 1904年偷襲旅順俄國太平洋艦隊,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以武力威脅吞併韓國;1914年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出兵山東,接管了德國全部殖民權益,提出將中國保護國化的「二十一條」要求。

  每隔5年即有一次戰爭行動,致使日本成為20世紀之初侵略戰爭頻率最高的好戰國家,中韓兩國則淪為最大的受害國。憑藉武力崛起的「赫赫戰果」,日本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成為國際聯盟5個主要發起國之一和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升格為世界級政治大國。在1921年開場的華盛頓會議籤訂的《五國海軍條約》中,日本的造艦比例僅次於英美兩國,坐上世界軍事強國的交椅。

  日本一夜之間飆升為世界級政治、軍事大國,卻陷入空前的迷茫與彷徨中。華盛頓會議通過的《九國條約》挫敗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圖謀,美英法日籤訂的《四國條約》宣布廢止日英同盟。依託世界頭號強國自我膨脹的老路數失效,日本只得與美英推行「協調外交」。此外,北方強鄰蘇聯建立、中韓兩國的民族覺醒浪潮空前高漲,日本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新形勢。在日本國內,隨著投機性的戰時景氣不再,社會問題叢生。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1927年的金融危機和1929年世界金融風暴接踵而至,各種思潮層出不窮,政黨政治與軍部的矛盾逐步升溫,日本統治集團內外交困。

  「滿蒙特殊論」「滿蒙生命線論」「東亞使命論」「世界最終戰論」等侵略理論應運而生,呼喚著新一輪侵華戰爭。1931年,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侵佔東三省,繼而製造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又越過長城、侵入華北;1932年1月,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恣意妄行。侵略戰爭刺激著日本國內的法西斯狂熱,1932年5月,法西斯軍人發動血腥軍事政變,推翻政黨內閣。1936年2月,法西斯軍人發動更大規模的流血政變,催生了法西斯政權廣田弘毅內閣。血腥暴力、軍人橫暴、厲行鎮壓、升級侵華戰爭等等,展示了日本軍國主義升級為法西斯主義後的若干新特點。

  1937年7月7日,華北駐屯軍製造盧溝橋事變;8月,日軍進攻上海,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軍部狂言「3個月內徵服中國」,但中國軍民頑強抵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同時發力,百餘萬侵華日軍陷入中國戰場,速戰速決的侵華戰略徹底破產。1939年8月,蘇軍在諾門坎重創關東軍,「北進」受挫,轉而「南進」。

  1940年7月,大本營與政府聯席會議確定了「武力南進」方針;9月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北部,與德意法西斯國家建立軸心國軍事聯盟,御前會議決定對美英開戰。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佔領東南亞各地和香港地區,武力構建「大東亞共榮圈」,日本殖民帝國已膨脹到自身難以掌控的極限。

  《終戰詔書》:「終戰史觀」謬種流傳

  天道循環,物極必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雖囂張於一時,卻因失道寡助而盛極驟敗。1942年6月中途島之戰後,美軍逐步控制戰場的主動權,日軍被動挨打。1943年10月,中國軍隊與美英盟軍在緬北滇西發起反攻,重創日軍。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發表《開羅宣言》,勒令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宣布剝奪日本自1914年以來侵佔的太平洋島嶼,將滿洲、臺灣澎湖歸還中國,使朝鮮自由獨立。1945年6月,美軍攻佔琉球群島,對日本土登陸作戰提上日程。7月,盟國發表敦促日軍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至9日,美國核轟擊廣島、長崎,150萬蘇軍橫掃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日本軍國主義敗亡在即。8月10日,御前會議決定在維護「天皇大權」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8月15日中午,東京廣播電臺播放了裕仁宣讀《終戰詔書》的「玉音放送」。至此,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所追求的帝國夢隨著戰敗投降而化為泡影。

  在戰後日本,每年8月15日,均舉行國家級別的「終戰」紀念活動。屆時,NHK等大型媒體配合紀念活動,播放專題電視節目。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畫面,總是從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開始,接著是太平洋戰爭日軍先勝後敗的歷程,最後以美國的原子彈轟擊廣島和長崎,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收場,形象化地圖解了日本官方立場的「終戰史觀」。其基本觀點是:悔恨對美開戰、迴避反省侵華戰爭、否認侵略和殖民統治罪行、強調自存自衛,等等。

  追根溯源,「戰爭史觀」來源《終戰詔書》。詔書認為日本的交戰對象為英美兩國,時間自1941年開始,美國的原子彈迫使日本無法「繼續作戰」,故飭令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在有關「大東亞戰爭」進程的如此表述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10年間的日本侵華戰爭和所有暴行被一筆抹殺;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內在邏輯關聯,也隨之消失不見。

  其結果,一是淡化了日本作為侵略戰爭加害者的真面目,放大了作為原子彈轟炸受害者的「無辜」形象。經長期宣傳,在一些日本國民中形成殘缺不全、歪曲事實的歷史觀。二是《終戰詔書》所宣揚的「帝國之自存」「東亞之安定」「東亞解放」、否認侵犯「他國之主權」等論調,在戰後被日本右翼勢力直接照搬。或者拼湊為軍國主義翻案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或者主張右翼編纂的「新歷史教科書」中奢談「解放亞洲」「自存自衛」等的謬論,篡改歷史、美化侵略,毒害日本的青少年。

  換言之,日本政府的歷史認識問題之所以態度遊移、右翼日益囂張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是源起《終戰詔書》的「終戰史觀」謬種流傳。

  宋成有(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所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日本天皇錄製《終戰詔書》時,皇宮居然驚天兵變?
    1945年8月14日下午六點左右,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等人將最終謄寫好的《終戰詔書》呈給日本天皇裕仁御覽。當天,全日本都從廣播裡聽到了一則通知,15日中午12點,全體國民務必要收聽天皇陛下的重要講話。日本天皇裕仁錄製《終戰詔書》就在那些少壯派軍官們策劃叛亂的時候,日本天皇裕仁正在皇宮內錄製《終戰詔書》。
  • 日本投降70周年 重溫815天皇《終戰詔書》「玉音放送」原聲(視頻)
    部分設備無法播放視頻請點擊這裡觀看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點整,日本所有電臺同時播出裕仁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詔書中沒有「投降」二字,也找不出「戰敗」等詞語,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也加以曖昧處理,僅在標題使用中性詞「終戰」宣告戰爭結束。 8月1日,日本宮內廳首次公開了裕仁天皇宣讀停戰詔書的原版錄音,戰時充當皇宮防空洞的「御文庫附屬室」照片和影像資料也同時公開。此前用於日本電視廣播節目中的版本皆為複製版,原版「玉音放送」全長4分30秒,與複製版相比,原版語速稍快。
  • 日本天皇投降詔書被當「玉音放送」,70年後首次公開,曾引發叛亂
    日本天皇裕仁籤署的《終戰詔書》在當天以錄音的形式正式對外廣播,昭告世界,這也是日本天皇的聲音首次向日本公眾播出,被稱為「玉音放送」。作為二戰標誌性的歷史證物,這份錄音廣播和錄音盤直到70年後才第一次向社會公開。
  • 馬關條約談判:李鴻章據理力爭卻僵持不下,挨了槍子兒後峰迴路轉
    對於李鴻章而言,甲午戰敗是他的恥辱,籤訂《馬關條約》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恥辱。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他們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不管是慈禧、光緒,還是滿朝文武,誰都不願意背上這個遺臭萬年的罪名,李鴻章自然也不願意。
  • 從《馬關條約》 看晚清「中國病」
    戴旭有人看甲午戰爭多重軍事進程,而筆者獨關注《馬關條約》的籤訂過程。這是甲午戰爭最後的決戰,是唯一發生在日本本土上的戰役——外交戰。因為在筆者看來,軍事是刀光劍影的交鋒,外交是唇槍舌劍的交鋒,軍人和外交官真正的區別,只是在外表上是否配帶武器,而胸中都應有家國天下百萬雄兵。
  •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不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會怎樣?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王朝不肯籤署《馬關條約》,堅持作戰到底。那麼日本肯定會長驅直入攻佔北京,將慈禧太后逼到西安避難。在日軍攻佔北京後,西方列強為了防止日本獨吞清朝,肯定會向日本和清王朝施壓,要求雙方籤約停戰。如果在日本攻佔北京後,清王朝再跟日本籤訂《馬關條約》,日本提出的條件肯定會更高。
  • 馬關條約二甲子 臺中再現日神社
    更令人遺憾的是,直到《馬關條約》籤署滿兩甲子的今天,全臺仍不見有人阻擋此謬誤。  莫非這就是臺灣「慶祝」《馬關條約》生效的方式,也是總結乙未割台歷史的「心得」?   16世紀到1840年之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自給自足,以德服人。它也是一個組織鬆散、不具侵略性的文明邦國。
  • 兩名高官,因日本的侮辱,卻有幸躲避了籤訂《馬關條約》的罵名
    不得不承認,在李鴻章代表籤訂的眾多條約中,《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傷害尤甚。《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11款、《另約》3款、《議訂專條》3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2款。因為日本正是利用在《馬關條約》中攫取的利益「武裝到了牙齒」,才具備了全面侵華的資本,所以國人對籤訂條約李鴻章咬牙切齒。其實,本來清政府原本安排去日本和談的並不是李鴻章,而是另外兩個「全權」代表。只不過因為日本的桀驁和貪婪,才使得清政府無可奈何地將赴日本談判的全權代表換成了李鴻章。
  • 中國封建時代的十部亡國「退位詔書」是哪些
    一般禪讓詔書應有三份,第一份是由皇帝在禪位前首發「退位詔書」,自責罪過,宣布退位,然後在禪讓大典上由主持儀式的大臣擬定一份禪讓寶冊(就是禱告祭文、史稱奉冊、或寶書等),而且是必須的一個程序。新的皇帝登基後,再下一道詔書,宣布登基,內容不過是冠冕堂皇的自謙,然後冊封百官,大赦天下一類。本文所歸納的退位詔書就是第一份舊朝皇帝的退位詔書。
  • 國恥勿忘 警鐘長鳴——《馬關條約》籤署120周年祭
    1895年2月12日,張、邵一行無功而返,清日間的首次和談無果而終。也就在同一天,日軍攻佔海防重鎮威海衛,威海衛軍港內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清政府隨後派出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媾和。從3月20日到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山口縣下關市的春帆樓,前後進行了7輪會談。日本抓住清政府急於停戰求和的心態,在談判中始終保持傲慢且強硬的高壓態勢,不斷進行威脅恐嚇。
  • 重遊《馬關條約》籤約地
    他們下榻的地方,正好是李鴻章、李經方父子和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談判並締結《馬關條約》的場所春帆樓。車到日本式旅館,進門脫鞋,枝村先生陪我們進了休息室,他告訴我們說:「這是當地有名的老旅館春帆樓。」呵!春帆樓!好像給了我一個電衝擊。這不是李鴻章、李經方父子同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談判和締結《馬關條約》的場所嗎?
  • 《馬關條約》124年了,我們海軍怎樣走過
    「出雲」 資料圖從《馬關條約》到強盛中國,我們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一提起《馬關條約》,終究不可避免的提到一場戰爭,而提到這場戰爭又不得不說到一個艦隊。馬關春帆樓  資料圖馬關春帆樓,一紙條約,百年屈辱!從馬關屈辱到強盛中國,我們整整走了124年。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從歷史上的血色歸途,到如今的強盛和平的背後有少辛酸,多少的曲折,同時又有多少的堅強,多少的永不認輸。124年後的今天,春和景明。
  • 「歷史上的今天」之《馬關條約》
    籤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 《馬關條約》的籤署標誌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 只因籤訂了《馬關條約》,卻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功臣
    他創辦的洋務運動帶領清朝走進了一段輝煌時期,但在世人的眼中,他籤訂的《馬關條約》把他定性為國家的罪人,更把他從一個有功之臣變成賣國賊。在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的勝利之後,李鴻章被迫無奈親赴日本議和。在日本的春帆樓上,中日兩國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如果喪權辱國條約上落款的那個人不是他,也許李鴻章就不會給世人留下謾罵的把柄。
  • 人文齊魯|《馬關條約》煙臺換約始末
    顯而易見,李鴻章提出的北京或天津,一個是清朝的首府,一個是首府的門戶,如果日本人能到這裡換約,至少能給剛歷經戰爭慘敗,又割地賠款的大清王朝一點面子。至於上海,當時駐紮了很多歐美諸強的領事館,受領事裁判制度所保護。這三個地方日本人為什麼予以否決呢?一個是他們不想給手下敗將這個面子,另一個是考慮換約人員的安全。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讓中國國家危機空前嚴重,更為隨後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埋下隱患伏筆。馬關條約籤定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經過將近半年的談判時間方才敲定,中國損失了許許多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清末和後世,有不少人想著,清廷直接拒絕籤訂《馬關條約》不行嗎?慫什麼,那麼小個國家那麼點人,能奈我們何。然而,事情真有小孩約定——張嘴就來、想反悔就反悔那麼簡單嗎?若能如此,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肯定不會乖乖就範。
  • 籤訂《馬關條約》,李鴻章究竟錯在哪裡?他的錯,只是少挨了2槍
    清光緒二十一年,北洋水師在威海衛之戰中全軍覆沒,而勢頭正盛的日本海軍繼續保持著強勁的進攻勢頭,大有直逼京城之勢。已經向日本求和三次的晚清政府,再次彎下膝蓋,向日本求和;而國力本就有限的日本,經過戰事的巨大消耗,也已無力再戰,便同意了媾和。隨之而來的,便是發生於日本馬關春帆樓的「和談」。
  • 觀察:臺灣青年世代不懂《馬關條約》的屈辱感
    ▲林泉忠   每年三四月份,兩岸民眾都喜歡到日本去看爛漫的櫻花。   《馬關條約》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依據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首先請教吳榮元主席,4月17日,你們組織民眾到「日本在臺協會」抗議,遞交抗議信和日本戰敗投降書,現場甚至還撕毀日本軍旗並加以焚燒,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反思《馬關條約》呢?
  • 高清組圖:清朝皇帝詔書裡的秘密
    清朝詔書的滿漢合璧寫法,左側是滿文,右側是漢文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滿族作為多民族統治的徵服王朝,也要聯繫自己的語言文化,因此清朝公文一般同時使用漢文和滿文,漢文從右側直書到中間,滿文從左側直書到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