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馬關條約》到《終戰詔書》
2015年,時值《馬關條約》籤訂120周年、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70周年。前者是日本軍國主義武力崛起的第一個巨大的侵略「成果」,「大日本帝國」因此而嶄露頭角於國際舞臺;後者為日本軍國主義戰敗投降的自供狀,帝國崩潰的告白書。從1895~1945年,兩者之間相距的50年正是日本軍國主義荼毒東亞、危害世界和平,從驟興到速亡的半個世紀。
《馬關條約》:日本武力崛起的關鍵一步
眾所周知,19世紀70年代,在構築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過程中,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強權政治規則暢行無阻。歐美舶來的弱肉強食叢林法則,與武士階級好勇鬥狠、以強凌弱、熱衷擴張的習性一拍即合,激活了因豐臣秀吉侵朝失敗、德川幕府實行鎖國而沉睡200餘年的軍國主義思緒。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確定以「與萬國對峙」為國家最高目標,全力推行以「富國強兵」為主體的近代化政策,展開全方位的改革。經過20餘年的苦練內功,日本搭上了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末班車,成為東亞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
在這一過程中,源自武士階級衝破島國狹隘空間、用兵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的傳統侵略精神衝動,經歐美強權政治規則的升華,演化成損鄰自肥的「脫亞入歐」方針,並在1890年上升為近代對外擴張的總方針「大陸政策」。幕末日本的「皇國論」「國體論」「皇化世界論」和明治政府「海外雄飛論」「主權線-利益線論」「日本亞洲盟主論」「大亞細亞主義」等侵略思想斑駁雜陳,隨著「大陸政策」的推行而滲透到日本社會的每個角落。近代歐美炮艦衝擊激活日本武士傳統的侵略思想,軍事立國方針與歪理成堆的思想雜燴沆瀣一氣,構成日本軍國主義成長時期的基本特徵。
蓄謀已久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崛起的重要標誌,《馬關條約》則為日本殖民帝國的建立投放了第一塊奠基石。1894年6月,日本藉口敦促「朝鮮改革」,大量增兵朝鮮半島;7月在籤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取得英國的外交支持後,日本聯合艦隊襲擊中國運兵船、陸軍混成旅攻擊牙山中國駐軍,挑起中日甲午戰爭。憑藉優於清朝的制度建設、動員體制、陸海軍裝備和歐美列強拉偏架的有利時機,日本的軍事冒險得手。1895年4月,迫使清廷籤訂《馬關條約》,在朝鮮「獨立」的幌子下,對俄展開激烈爭奪;割地臺灣和澎湖列島,劫掠中國賠款2.3億兩庫平銀,將擴張殖民權益的觸角伸向中國內地。《馬關條約》的籤訂,標誌著日本邁出武力崛起的關鍵一步。
為報復俄國「三國幹涉還遼」之仇,更為了獨霸朝鮮半島、覬覦中國東北,明治政府將中國賠款的20%用於陸軍由6個師團增至12個師團的擴軍, 42%用於軍艦總噸位從5萬噸增至25萬噸的海軍擴軍;興辦國營八幡制鐵,補貼三菱造船所、川崎造船所等財閥軍工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製現代化武器裝備。鐵路、礦山、紡織等行業的各種開發項目競相上馬,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以擴軍備戰為動力,日本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通過這次以「帝國」名義對外發動的首次大規模侵略戰爭,皇室財產倍增,身為「皇軍」的軍人社會地位提升。「帝國」意識不脛而走,「脫亞入歐」的「優等生」觀念和蔑視中國人的種族優越論甚囂塵上。急劇膨脹的大國意識,與「忠君愛國」思想教育互為表裡,迷信武力的「武運長久」成了炫耀「國威」的咒語,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總之,以甲午戰爭和馬關締約為標誌,日本國家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等沿著武力崛起、軍事優先的軌道展開運營,走上軍國主義不歸路。
侵略戰爭:日本軍國主義走上不歸路
武力崛起帶來巨額財富和「國威」的飆升,刺激著日本軍閥、財閥開展更大規模的擴軍備戰和頻繁對外侵略戰爭:1900年,日軍充當八國聯軍侵華的主力,攻佔天津、北京; 1904年偷襲旅順俄國太平洋艦隊,挑起日俄戰爭;1910年,以武力威脅吞併韓國;1914年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出兵山東,接管了德國全部殖民權益,提出將中國保護國化的「二十一條」要求。
每隔5年即有一次戰爭行動,致使日本成為20世紀之初侵略戰爭頻率最高的好戰國家,中韓兩國則淪為最大的受害國。憑藉武力崛起的「赫赫戰果」,日本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成為國際聯盟5個主要發起國之一和國際聯盟常任理事國,升格為世界級政治大國。在1921年開場的華盛頓會議籤訂的《五國海軍條約》中,日本的造艦比例僅次於英美兩國,坐上世界軍事強國的交椅。
日本一夜之間飆升為世界級政治、軍事大國,卻陷入空前的迷茫與彷徨中。華盛頓會議通過的《九國條約》挫敗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圖謀,美英法日籤訂的《四國條約》宣布廢止日英同盟。依託世界頭號強國自我膨脹的老路數失效,日本只得與美英推行「協調外交」。此外,北方強鄰蘇聯建立、中韓兩國的民族覺醒浪潮空前高漲,日本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新形勢。在日本國內,隨著投機性的戰時景氣不再,社會問題叢生。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1927年的金融危機和1929年世界金融風暴接踵而至,各種思潮層出不窮,政黨政治與軍部的矛盾逐步升溫,日本統治集團內外交困。
「滿蒙特殊論」「滿蒙生命線論」「東亞使命論」「世界最終戰論」等侵略理論應運而生,呼喚著新一輪侵華戰爭。1931年,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侵佔東三省,繼而製造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又越過長城、侵入華北;1932年1月,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恣意妄行。侵略戰爭刺激著日本國內的法西斯狂熱,1932年5月,法西斯軍人發動血腥軍事政變,推翻政黨內閣。1936年2月,法西斯軍人發動更大規模的流血政變,催生了法西斯政權廣田弘毅內閣。血腥暴力、軍人橫暴、厲行鎮壓、升級侵華戰爭等等,展示了日本軍國主義升級為法西斯主義後的若干新特點。
1937年7月7日,華北駐屯軍製造盧溝橋事變;8月,日軍進攻上海,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本軍部狂言「3個月內徵服中國」,但中國軍民頑強抵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同時發力,百餘萬侵華日軍陷入中國戰場,速戰速決的侵華戰略徹底破產。1939年8月,蘇軍在諾門坎重創關東軍,「北進」受挫,轉而「南進」。
1940年7月,大本營與政府聯席會議確定了「武力南進」方針;9月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北部,與德意法西斯國家建立軸心國軍事聯盟,御前會議決定對美英開戰。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迅速佔領東南亞各地和香港地區,武力構建「大東亞共榮圈」,日本殖民帝國已膨脹到自身難以掌控的極限。
《終戰詔書》:「終戰史觀」謬種流傳
天道循環,物極必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雖囂張於一時,卻因失道寡助而盛極驟敗。1942年6月中途島之戰後,美軍逐步控制戰場的主動權,日軍被動挨打。1943年10月,中國軍隊與美英盟軍在緬北滇西發起反攻,重創日軍。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發表《開羅宣言》,勒令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宣布剝奪日本自1914年以來侵佔的太平洋島嶼,將滿洲、臺灣澎湖歸還中國,使朝鮮自由獨立。1945年6月,美軍攻佔琉球群島,對日本土登陸作戰提上日程。7月,盟國發表敦促日軍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至9日,美國核轟擊廣島、長崎,150萬蘇軍橫掃盤踞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日本軍國主義敗亡在即。8月10日,御前會議決定在維護「天皇大權」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8月15日中午,東京廣播電臺播放了裕仁宣讀《終戰詔書》的「玉音放送」。至此,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所追求的帝國夢隨著戰敗投降而化為泡影。
在戰後日本,每年8月15日,均舉行國家級別的「終戰」紀念活動。屆時,NHK等大型媒體配合紀念活動,播放專題電視節目。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畫面,總是從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開始,接著是太平洋戰爭日軍先勝後敗的歷程,最後以美國的原子彈轟擊廣島和長崎,天皇發表《終戰詔書》收場,形象化地圖解了日本官方立場的「終戰史觀」。其基本觀點是:悔恨對美開戰、迴避反省侵華戰爭、否認侵略和殖民統治罪行、強調自存自衛,等等。
追根溯源,「戰爭史觀」來源《終戰詔書》。詔書認為日本的交戰對象為英美兩國,時間自1941年開始,美國的原子彈迫使日本無法「繼續作戰」,故飭令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在有關「大東亞戰爭」進程的如此表述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10年間的日本侵華戰爭和所有暴行被一筆抹殺;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內在邏輯關聯,也隨之消失不見。
其結果,一是淡化了日本作為侵略戰爭加害者的真面目,放大了作為原子彈轟炸受害者的「無辜」形象。經長期宣傳,在一些日本國民中形成殘缺不全、歪曲事實的歷史觀。二是《終戰詔書》所宣揚的「帝國之自存」「東亞之安定」「東亞解放」、否認侵犯「他國之主權」等論調,在戰後被日本右翼勢力直接照搬。或者拼湊為軍國主義翻案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或者主張右翼編纂的「新歷史教科書」中奢談「解放亞洲」「自存自衛」等的謬論,篡改歷史、美化侵略,毒害日本的青少年。
換言之,日本政府的歷史認識問題之所以態度遊移、右翼日益囂張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是源起《終戰詔書》的「終戰史觀」謬種流傳。
宋成有(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所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