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13日,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在深圳舉辦年會。怡境景觀集團執行總裁劉剛先生以「生態都市主義視角下的濱水空間設計實踐」在大會上演講。
2020年12月12-13日,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在深圳舉辦年會。會議主題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與國土空間規劃」。
本次大會在主旨報告階段設置前瞻論壇、 熱點研討交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人居環境營造、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的規劃和設計、國土空間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碧道建設、流域治理與生態修復、沿海/濱水景觀設計等領域最新科研動向及創新趨勢,融合政產學研等各方圍繞建立美麗中國的經驗及問題,共同探討展開交流研討。
大會邀請了國家相關部委領導和院士專家做大會報告,來自國內外生態、住建、環保、設計、景觀、水利、規劃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做主題演講和專題報告。
GVL怡境國際集團作為協辦單位之一參加了本次年會。怡境景觀集團執行總裁劉剛先生以「生態都市主義視角下的濱水空間設計實踐」在大會上演講,通過怡境在西安西鹹新區的三條河流:涇河、灃河、沙河的濱水治理和濱水空間設計實踐,分享怡境針對城市生態系統中環境、經濟、人文三重生態,提出生態都市主義視野下的設計策略,闡釋了濱水空間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類公共空間,在新城開發時,必須生態先行。
當我們談起世界四大文明時,也是對應談著四大河流域,是四大河流域孕育出了人類最早的四大文明。水是滋養人類文明的動脈,它承載著城市的發展歷史和文化。
「八水繞長安」的美麗和憂傷
長安有「八水」,指的是長安四周的八條河流:渭河、涇河、灃河、澇河、潏河、滈河、滻河、灞河。渭、涇是其中兩條大的河流。「八水」均屬黃河水系。渭河匯入黃河,而其他「七水」原本各自直接匯入渭河。由於時代變遷,滻河成為了灞河的支流;滈河成為潏河的支流,潏河後又與灃河的交匯。
歷史上的「八水」擁城澤地,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描寫漢代上林苑的美,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 「八水繞長安」為隋唐時期的長安帶來「陸河」美稱
「八水」構築而成的天然密集水網系統,不僅使隋唐時期的長安成為一個用水富足的城市,還給它帶來了「陸海」(指湖泊和池沼很多)的美稱。唐朝的長安,城市與水生態之間也達到了穩定的平衡,在豐盈的水脈系統基礎上,建成了豐富的渠網引水入城。不僅滿足用水需求,也孕育了航運經濟與商幫文化,滿足了貴族與平民的觀景與遊憩需求。
然而唐宋以後,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八水成為暴漲暴落的季節性河流,涇、渭、灞等河流水量明顯減少,一些維繫唐長安城繁榮的人工渠道相繼乾涸,水運功能衰退,城市用水緊張,農業生產不景氣。
到近現代,無限制的森林砍伐造成秦嶺山脈森林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西安城區嚴重缺水的尷尬局面,加上近代工業汙染,作為黃河一級支流的渭河和它的灞、滻、涇、灃、滈、澇、潏七條支流,生態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擾。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嚴重缺水的40個城市中,西安居首位。2007年夏天,由陝西水務部門和民間環保人士組成的考察團,開始沿著「八水」流域,進行了為期60天的徒步考察。昔日「八水繞長安」的盛景,在他們的視野裡充滿了美麗及憂傷。
▲ 民國時期「八水繞長安」的盛景已不復存在
生態都市主義下的「八水潤西安」
在城市發展過程,像西安這種情況不是個案,也不單是中國城市發展的問題。在國際上,同樣伴隨著對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各種環境問題重新思考。學術界在90年代提出的景觀都市主義到了21世紀,已成為景觀和城市設計領域的一種新思想而廣泛傳播。
2008年末,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莫森·莫斯塔法維(Mohsen Mostafavi)教授在景觀都市主義的基礎上,融入了生態學的思想,適時提出了「生態都市主義」,並在2010年出版了《生態都市主義》(Ecological Urbanism)文集。
景觀都市主義研究的是景觀與城市的關係,重點研究退化的城市中心、工業廢棄地等城市問題。生態都市主義研究的是景觀、城市、人之間的問題,實踐對象是整個城市。它把生態方法視作城市緊急補救的措施和新興城市的組織原則,認為設計是城市化過程中連接生態及其環境的重要紐帶。
▲ 「生態都市主義」概念的提出者:莫森·莫斯塔法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4年,《生態都市主義》被翻譯成中文版引進國內迅速在行業和學界引起反響。與此同時,國內也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伴隨近年的生態建設持續熱度,西安也開始採取了一系列的河流治理措施。
在2012年,西安提出「八水潤西安」水系規劃,除原本的八水以外,還將各支流、湖泊共同納入城市水網系統之中,目標是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韻長安的現代化生態型大都市」。
生態都市主義主張把整個城市看作一個城市生態系統,從整體考慮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景觀美化或者環境治理,還涵蓋環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八水」作為西安城市生態的一部分,自然也承載環境、經濟和人文的影響。
▲ 「八水潤西安」水系規劃,目標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韻長安的現代化生態型大都市」
就在這個生態都市主義中外學界和行業的相互呼應背景下,怡境設計師基於城市生態系統理論基礎,針對環境、經濟、人文三重生態,分別提出生態都市主義視野下的設計策略:
·環境生態:創造宜人的活動空間,強調景觀的動態變化。
·社會經濟:帶動周邊經濟發展,以更少的資源建設城市。
·人文生態:轉譯歷史元素,關注人在其中的媒介作用。
怡境設計師在對西安水系及西安城市發展進行分析後,運用這種設計策略在涇河、灃河、沙河三條河流的濱水治理和濱水空間設計實踐。
▲ 生態都市主義下的三個策略
怡境的「三河」濱水空間設計實踐
2016年,怡境開始涇河、灃河、沙河的濱水空間設計實踐。從「三河」的濱水空間設計實踐過程中,從城市規劃整體出發,都體現了生態、經濟、人文三方面對城市的影響作用。
·自然做功——涇河新城環境提升治理景觀項目
涇河新城環境提升治理實踐很好說明了環境生態對城市的塑造與影響。
穿城而過的涇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在八水繞長安的盛景中起到了起承轉合的關鍵的作用。先天的水利優勢奠定了商幫文化的興起,從而走出了一條聞名天下的「茶馬古道」,歷史上一度被譽為「中國西部的華爾街」、「中國西部的金融中心」。
但是後來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這裡曾經洪水泛濫成災。所以在新城開發過程中,我們首先經過對水位線的科學分析,將場地劃分為四個關鍵區域,這些區域可根據季節性洪水的高度被洪水淹沒。
這些為治洪所劃分出的四個區域同時造就了四個不同體驗的景觀區:
·自然河道區:長期處於潮溼及泛洪狀態的區域,使用率較低。
·河灘生態公園區:五年一遇防洪線上,可偶爾被淹沒,設置供人休憩、散步、騎行的活動空間,引入當地動植物恢復河灘溼地。
·河灘休閒公園區:十年一遇防洪線上,可布置雨洪溼地或非永久性活動場地。
·防洪堤後區:百年一遇防洪線之上,可修建永久性構築物,舉辦城市核心活動。
其次,設計師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與實踐應用,在五年與十年一遇洪水線間打造 「龍鱗溼地」,通過河流的自然生長觀察到生態的自我重塑性。
「龍鱗」減緩了河流流速,創造了豐富的生物棲息地,也被水流塑造成自然的形態。「龍鱗」溼地起伏的地形也帶來沉浸式的溼地遊覽體驗。設計師希望呈現出的景觀是「讓自然做功」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在治汙策略上,對於這片生地中現有及未來可能出現的三種汙染源(工業汙染、家庭汙染、農業汙染),怡境提出了多種物理淨化與生物淨化措施,而考慮到尺度與成本問題,主要採用生物方法治汙。因為溼地是很好的淨化措施,同時提供了優質的生境;科學選擇植物在進行土壤淨化的同時也提供了優質的景觀。
▲ 龍鱗微地形,源自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的溼地設計最佳尺寸
·授河以力——灃河(文教園段)溼地生態公園
灃河(文教園段)溼地生態公園實踐體現了以景觀的手段對城市經濟與社會造成的影響。
▲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在西鹹新區,一條20公裡長的大西安新中心新軸線橫貫南北,勾勒出未來城市新的功能與形象格局。灃河作為貫穿西鹹新區南部的主水脈,是西安文化古城與西鹹國際新區的交界線,承載了自西周以來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也被寄望城市的未來。
作為「文化教育園」的東部門戶,如何導入客群流量是設計之初便開始思考的問題。設計師經過前期大量的走訪與調查,最終設計定位為「城市會客廳」。作為新城開發的前置環節,該場地類似於居住區項目中展示區的作用,表達了政府對新城建設的決心,呈現出未來美好生活方式的願景。
▲ 經過前期大量的走訪與調查,設計師最終設計定位為「城市會客廳」
設計團隊以「大公園,微旅遊」的思路,將項目作為旅遊目的地來考慮,既解決了城市雙修問題,又解決了旅遊產品的構建問題。同時還以「小生活,新模式」理念賦予了區域市民以新生活方式,最終得以實踐西鹹新區的「創新城市發展模式」。
團隊以用戶思維來「引流」,提出「用一張照片打動你」,以遊玩拍照的視角打造亮點空間。
地形起伏的花田景觀,在道路與花田之間營造多變的高差。利用微地形的打造,增強空間立體感,營造小尺度的空間變化,豐富遊覽體驗,以人視角可以得到花海的視覺體驗。雲紋迷宮的圖案西周青銅器雲紋和雷紋,圓形與方形的連續構圖,象徵對大自然的崇敬。在迷宮之中與廊橋之上有不同的遊玩感受。
二十四驛是怡境提出的24h滿足遊客旅途需求的智能驛站,根據服務半徑劃分為三種量級,配合綠道建設實施,通過運營進行財政反哺。在公園裡建築佔地不超過5%的建設指標下,形成完善且現代化基礎設施服務配套體系。
這也是呼應和配合西安「三河一山」的綠道體系規劃建設,根據《西安市「三河一山」綠道建設實施方案》,充分利用渭河、灃河、滻灞河和秦嶺豐富的自然山水生態和歷史人文資源,構建出「三河一山」綠道網絡。
▲ 迷宮圖案抽取西周青銅器雲紋和雷紋,圓形與方形的連續構圖,象徵對大自然的崇敬
▲ 「用一張照片打動你」,以遊玩拍照的視角打造亮點空間
▲ 二十四驛布點計劃配合西安「三河一山」的綠道體系規劃建設
灃河項目始於2016年,建成後經過三年多的投入使用,產生出一定社會效應,取得了不錯的招商效果,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在參觀完後,將美國外首個文化投資項目落戶西鹹國際文教園。經濟效應上,怡境研發的海綿城市系列產品在灃河項目的應用,也使得項目維護成本較低。以低造價與低維護帶來較高的社會評價,區域經濟帶動也是景觀行業對社會的一大重要價值。
同時灃河(文教園段)溼地生態公園也獲得了中外行業的認可,獲獎包括亞非中東區域的IFLA大獎的經濟可行性榮譽獎、2020年AILA Award 國家卓越獎、第六屆CREDAWARD地產設計大獎·中國景觀設計類銀獎、2019年第十屆園冶杯市政園林大獎等。
·文化轉譯——沙河溼地生態修復項目
河流寄託著一個地方文化的歷史。怡境在文教園段沙河溼地生態修復實踐中,主要想表達景觀視角對人文生態的一些思考。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上的各種故事都刻進了西安的骨子裡。我們不需要像歷史學家那樣還原歷史原貌,景觀設計師可以通過景觀的手法——轉譯,去喚醒人們對河流的記憶。
設計師選擇提取轉譯的對象是「闢雍」。文教園原為闢雍遺址(靈沼鄉一帶),闢雍為周天子所設大學,闢雍是圓形建築物,四面環水為雍。貴族子弟都在闢雍學習禮儀、音樂、舞蹈、騎馬等。所以闢雍是一個教育的地方,它代表著文化的傳承,也代表了文教園的城市精神。
設計師從中提取的概念元素明堂、環形水系、繁密園林、文化活動,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轉譯成充滿亮點活動空間。這個空間中,不僅學堂建築造型簡約,充分融入自然環境,草坪為人們提供休憩空間與開闊視野,也為文化運營提供場地平臺。
▲ 設計師從「闢雍」中提取的概念元素明堂、環形水系、繁密園林、文化活動,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轉譯成充滿亮點活動空間
▲ 沙河溼地生態修復項目平面圖
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
走進歷史發展的脈絡,怡境通過這三個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實踐,更好地解決了城市的生態問題。涇河、灃河、沙河三個項目也分別代表了從環境、社會經濟、歷史人文三重生態去創造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的實踐。這三個項目近年國內外陸續獲獎也反映了社會和行業對怡境這些思考的認可。
一個文明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建設是不可分割的,文明源於良好的生態,也亡於惡化的生態。因此,重視生態環境成為了人類整體的共識。無論是國際上的巴黎協定,花園城市,還是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公園城市,還是萬裡碧道等,都是突出了生態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濱水空間設計實踐的核心是要治理生態病,而不僅僅是治理城市病。生態都市主義生逢其時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基於生態都市主義的景觀設計不僅僅是治理城市環境問題,還可以激活當地的經濟、旅遊以及文化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標。
版權聲明:本文由作者於景觀中國網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景觀中國網立場。如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註明「文章來源:景觀中國網」。如有侵權,請與發布者或我們聯繫。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