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還是不打?
諮 詢
9月齡嬰兒手指刀傷,一周以前接種過麻疹疫苗,規範破傷風計劃免疫,諮詢醫師「該選用何種破傷風免疫製劑的? 麻疹疫苗免疫是否受影響?」
在我們生活中,外傷很常見,外傷後打破傷風針也很常見,但是破傷風針究竟是什麼製劑?是否只要外傷就需要接種?這個疫苗與別的疫苗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一連三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破傷風說起。
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梭狀芽胞桿菌經皮膚或黏膜破口侵入人體引起,大多數病例都發生在感染後的3-21 d。其感染的重要條件是傷口形成厭氧微環境:
傷口窄而深(如刺傷),且伴有泥土或異物汙染;
大面積創傷、燒傷、壞死組織多,局部組織缺血同時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混合感染。
破傷風梭狀芽胞桿菌產生兩種外毒素,一種是對氧敏感的破傷風溶血毒素,另一種為破傷風痙攣毒素,後者是引起破傷風的主要致病物質。
引起的症狀主要為全身或者局部肌肉強直性、痙攣性收縮。兒童是破傷風的高危人群,如果不及時救治,病死率幾乎100%。
1
打還是不打?你需要搞清楚這兩種免疫
主動免疫
自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兒童計劃免疫,百日咳、白喉、破傷風混合疫苗納入兒童常規免疫程序。國家計劃免疫是指在3、4、5月齡進行3劑次破傷風類毒素疫苗基礎免疫,18月齡、6歲分別加強免疫2劑次;這屬於主動免疫,免疫後身體自動產生抗體,起效慢,但是保護作用時間長可達5-10年。
被動免疫
破傷風被動免疫指機體被動接受抗體產生免疫能力,使機體立即獲得免疫力,用於短期的應急預防。
破傷風被動免疫製劑包含破傷風抗毒素(TAT)、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F(ab』)2]和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HTIG)。
其中 F(ab』)2是在原有使用馬血清生產TAT工藝的基礎上,經加用柱色譜法純化工序降低IgG等大分子蛋白的含量、提高有效成分抗體片段F(ab』)2的相對含量,使之安全性較TAT得到較大提高。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是來自於健康人血漿的製品。
2
外傷的破傷風處理流程
外傷後應該首先清潔傷口,然後詢問既往破傷風免疫接種史,依據接種史決定是否給予被動免疫和主動免疫。主動免疫是一級預防,被動免疫是二級預防。表1和2分別列出了主動和被動免疫的接種時間和何種情況下接種。
表1.健康成人(含孕婦)外傷後的破傷風免疫接種(破傷風疫苗)程序
表2.破傷風疫苗和被動免疫製劑的使用程序
註:破傷風類毒素:破傷風疫苗;免疫球蛋白/抗毒素:破傷風抗毒素、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和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
3
破傷風抗毒素、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VS 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
破傷風抗毒素和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均來源於馬,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純化後獲得。因此該兩種藥使用前需要進行皮試,破傷風抗毒素容易出現過敏反應,現在基本不使用,兩者的有效保護時間只有10天。
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是來自於健康人血漿製品,過敏反應少,因此使用前不需要皮試,有效保護時間28天。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的說明書中指出「外傷的常規治療不應使用馬源的破傷風抗毒素,應優先使用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
4
必須24h內注射嗎?
由於對破傷風的認識不足,多數醫務人員告訴患者應該在外傷後24h內接受免疫預防,否則無效;某些醫療單位甚至拒絕對外傷超過24 h 的患者給予免疫預防。
而實際上破傷風感染後發病的潛伏期為6-12 d,根據其發病機制,傷後24h之內甚至稍晚應用破傷風免疫製劑均能起到預防作用;即使發病,症狀也應該較輕。因此,不應把24h作為可否接受免疫預防的時間界限。臨床上應強調儘早應用,但只要未發病,傷後2周內應用破傷風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均應視為有預防作用。
分 析
回到剛剛諮詢的問題,該9月大嬰兒破傷風疫苗已經有過3次疫苗接種,目前需要判斷傷口是清潔傷口或汙染不潔傷口:
如是清潔傷口繼續按照計劃免疫時間完成剩下的免疫即可,無需進行破傷風被動免疫製劑。
如不潔汙染傷口需要完成剩下的計劃免疫同時給予被動免疫,優先選擇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
如需要接種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一周前該患兒接種過麻疹疫苗,兩者之間是否有相互影響?
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說明書的藥物相互作用中指出,為了避免被動接受本品中特異性抗體的幹擾,輸注本品三個月後才能接種某些減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質炎、麻疹、風疹、腮腺炎以及水痘病毒疫苗等。基於同樣的考慮,在非緊急狀態下,已經接種了這種疫苗的患者至少在接種後3-4周才能輸注本品,如果在接種3-4周內使用了本品,則應在最後一次輸注本品後3個月重新接種。
因此該患兒如是不潔汙染傷口,需要即刻給予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的情況下,建議3個月後重新接種麻疹疫苗。
參考文獻:
[1].施佰麗,王偉,閆敏,等.人破傷風免疫球蛋白與馬血清破傷風抗毒素在急診臨床應用的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2,20(01):61-63.
[2].莊天從, 陳慶軍. 兒童外傷後破傷風的預防誤區與策略.《中國急救復甦與災害醫學雜誌》2019年9期
[4].王傳林,王豔華,張曉萌.中國破傷風免疫預防專家共識[J].中華外科雜誌,2018,56(03):161-167.
本文來源:醫學界臨床藥學頻道
本文作者:劉玉娟
責任編輯:Mary
版權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