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於何地?烏江是現在的哪個省?也許是你的家鄉

2021-01-09 七星觀今古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抒發了千百年來人們對楚王項羽自刎於烏江的感嘆和惋惜。項羽是秦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與劉邦曾爭奪天下,最終被打敗,前202年自殺而死。本來項羽死於烏江無可爭執。但是司馬遷在對他進行評價時說:「(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所說的東城究竟在什麼地方呢?一直眾說紛紜。

項羽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東城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東南五十裡。」康熙二十三年修的《鳳陽府志》關於定遠縣的建制沿革中寫道:「南梁始置定遠縣,以漢東城縣故城為縣治。唐天寶四年(745)遷至今城。」《隋書·地理志》亦載:「南梁改東城為定遠縣,屬臨濠郡。」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卷三十中也載:淮水又東,池水注之。」池水「徑東城縣故城南」。據此,有人推測東城縣在池水附近。池河屬淮河水系,因此,東城當在今日定遠東南五十裡。

項羽

在《辭源》中也載「東城,縣名,漢高帝五年(前202年),項羽兵敗,自陰陵至東城;皆此地。東晉後廢。故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東城的解釋更為詳細,書中記道,東城共有三處東城縣:秦置。漢高帝五年,項羽兵敗,自陰陵引圖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文帝封淮南歷王子良為侯邑。東晉後縣廢。故城在今安徽定遠東南。二、(東城)南朝宋置,今闕。當在江蘇境。三、(東城)南齊置,今闕。當在湖北境。

按上述記載,項羽應死在滁河以北的定遠。那麼司馬遷為何在清月《史記》中,又說項羽自刎在滁河以南的烏江呢?

項羽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東城在今日烏江附近的江蘇境內。

清史志學大師和方志學奠基人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卷末中載:「夏書曰:淮海維揚州。孔氏傳曰:北據淮,南距海,淮海之間其地廣矣。和處江北,而實介於淮海之間。故揚州域內也。春秋戰國皆屬楚地。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縣之烏江亭地,歷陽為都尉所治漢高帝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曆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這段記載說明,秦漢時期烏江屬東城縣,設在歷陽項羽(今和縣)和東城兩縣之間。秦時以郡下分縣,縣下分鄉,鄉下分亭亭下分裡。十裡為一亭。所以從這段文字中還可以看出,烏江為東城縣的首亭。

項羽

烏江和東城的這種關係,在其他史書中也都有記載。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上載:「烏江本烏江亭,漢東城縣梁置江都郡,北齊改為密江郡,陳臨江郡,後周烏江郡,隋改為縣有項亭。」這就是烏江的建制沿革。

唐朝宰相李吉甫撰的《元和郡縣誌》亦載:「項羽自陰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騎。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如果烏江不是東城的亭地,也就不可能有「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的記載了。

項羽劉幫戰役

根據以上史書的記載,可以確定烏江是漢東城的屬地。那麼,東城就在定遠,而應在烏江附近。烏江現屬和縣,與江蘇省相接,以烏江大橋為界,橋南為安徽,橋北為江蘇。所以說,東城應在烏江附近的江蘇境內在《史記·灌嬰列傳》載:「(灌嬰)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羽之後」,即「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如果東城在定遠,為什麼不下東城、全椒、歷陽呢?

以上說法,都有道理。因此今人仍無法斷定項羽死於哪個東城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相關焦點

  • 專家稱項羽並非自刎烏江 民間傳說不可信
    中學教師質疑「烏江自刎說」 國內最早的項羽死地新說的公開報導,始於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報》刊登的《項羽究竟死於何地?》一文,文章作者是計正山,時任定遠二中教師。他首次質疑烏江自刎的真實性,依據史書上長期被人忽略的說法,正式提出項羽「身死東城」一說。
  • 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項羽自刎地烏江地名考究
    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烏江位於江蘇南京浦口與安徽馬鞍山和縣交界處。在地圖中查看,兩省卻各有一處烏江鎮,兩鎮也僅隔一條河,烏江地名的歷史由來及歷史意義引起筆者極大興趣。  烏江因項羽自刎聲名遠揚  兩千多年前,項羽為秦漢之際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因一場曠日持久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年底,項羽被圍困於垓下,人少糧盡,漢軍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時間:2020-05-06 14:25   來源:分享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 自刎於烏江 虞姬和項羽誰是西楚霸王?相信很多小夥伴對此都有疑問吧,下面分享吧小編為大家一解疑惑,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項羽、沛公(劉邦)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 項梁兩勝章邯(一次是項羽領導),被楚懷王封為長安候,號為「魯公」,封地即今魯西南一帶,其親近部卒家眷多駐紮項梁封地。項羽曾敗章邯於古阿,此後東阿一帶便成了項羽的根據地。項梁因為驕傲自滿,在定陶一戰中最後被章邯擊殺,他死後餘部都歸項羽所領。
  • 西楚霸王項羽為什麼寧願烏江自刎,也不肯過江東?
    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為什麼當初項羽不肯過江東?秦朝滅亡後,各路諸侯為爭奪天下而互相攻伐。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實力最強,兩者之間的爭奪最為激烈。隨著戰事的進展,漢軍越戰越勇,楚軍連戰連敗,劉邦最終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 項羽烏江自刎,引來三位詩人圍觀,每人吟詩一首,你最喜歡哪首?
    以武力論,項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存在;以軍事論,項羽是大小七十餘戰未嘗敗績的萬人敵。在人生的最後一次戰鬥中,他以勝利者的姿態宣告自己無愧「西楚霸王」的稱號。然而,在烏江滾滾的流水前,項羽卻舉起了那把閃著寒光的劍,割向自己的脖頸。
  • 項羽生於江蘇宿遷,死於安徽烏江,為何安葬於山東泰安?
    項羽、沛公(劉邦)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 項梁兩勝章邯(一次是項羽領導),被楚懷王封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封地即今魯西南一帶,其親近部卒家眷多駐紮項梁封地。項羽曾敗章邯於古阿,此後東阿一帶便成了項羽的根據地。項梁因為驕傲自滿,在定陶一戰中最後被章邯擊殺,他死後餘部都歸項羽所領。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到底對他的屍首做了什麼?
    那麼,《史記》所載的"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到底哪一個是項羽的結局?他的墳冢也真因當初他被肢解而散落各地?01"烏江自刎"與"身死東城"並不衝突我們都熟悉霸王烏江自刎一事。但司馬遷在《史記》中,卻一前一後地留下了項羽"烏江自刎"和"身死東城"兩個說法。
  • 項羽烏江自刎後,為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魯迅 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的事情,讓很多英雄人物都垂淚,不過這是屬於項羽的人生,一輩子都大丈夫霸氣然也,戰爭敗北之後,覺得沒有臉見江東的父老鄉親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在項羽死後,劉邦的做法卻非常缺德,或許如果項羽之前知道劉邦會這樣對他,當初不選擇自刎,而選擇過江東捲土重來,也未可知。項羽烏江自刎後,為了羞辱他,劉邦幹了比滅族還絕的事情。
  • 項羽烏江不自刎,捲土重來也可知,霸王別姬只是傳奇故事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可以看出李清照對項羽烏江自刎的讚賞。通過歷史我們知道:秦朝末年,二世皇帝胡亥昏庸兇暴,六國遺臣和許多人都乘機起兵,其中以項羽和劉邦兩部最為強大。劉、項共事楚懷王,並接受懷王「先入關為王」的約言,分兵兩路攻秦。公元前207年末到206年初,劉邦、項羽先後攻入鹹陽,推翻了秦王朝。
  • 劉邦去世前終於知道,當年烏江岸邊,西楚霸王項羽為何不願跑路
    大家都知道霸王別姬和鴻門宴等著名的歷史故事,這其中都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項羽。項羽從小力大無比,長大以後更是驍勇善戰武藝高強,被人稱為楚霸王。當時項羽和後來的漢王劉邦展開了權力爭奪的戰爭,而最終的結局歷史也告訴我們了,項羽輸了這一仗,死於烏江。
  • "霸王"項羽戰死地點成爭論熱點 並非烏江自刎?
    最近,霸王項羽「戰死定遠」的新說在媒體上異軍突起,這一說法因為衝擊了霸王烏江自刎的傳統說法,一時成為學界的爭論熱點。  爭論同樣炒熱了人們對項羽敗退路線的關注。垓下之戰後,不可一世的蓋世英雄如何節節敗退?在走向人生末路時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重溫項羽敗退路線的打算隨之列入一些專家和旅遊愛好者的日程。
  • 項羽告別虞姬後,烏江的壯歌
    就這樣連殺帶退卻,最後他到了大江邊的一個烏江亭,烏江亭的亭長撐了一隻船,在岸邊等待,他對項羽說:「大王回江東去吧,江東地方雖然小,也還是可以在那裡當王的,大王快上船,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追來了沒有船,他們渡不了」。
  • 項羽死亡之謎終於被揭開!學者:根本沒有自刎,他沒到烏江就死了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中國人的價值觀裡,自古同情悲情英雄,這也是項羽能有如今地位的根本原因。一個問題屢屢被提及,說的是項羽當年真走投無路,非要自刎烏江嗎?詩人杜牧認為完全沒有必要,他在《題烏江亭》中為項羽鳴不平,「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項羽破釜沉舟擊敗20萬秦軍,為何四面楚歌后烏江自刎?士氣很重要
    破釜沉舟的時候,項羽意氣風發,起義軍是為了推翻暴秦,所以鬥志昂揚。這一戰獲勝的根源原因,那就是楚軍的士氣被項羽給激勵起來了。烏江自刎前,項羽的楚軍與漢軍分爭天下。此刻楚軍腹背受敵,而且四面楚歌之後,士兵們喪失了士氣,自然是無法獲取勝利的。
  •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
    楚霸王項羽寧可自刎也不肯渡烏江,他一點都不傻,只是悟出一個道理楚漢爭霸的時候,很多人是佩服項羽的,還有很多人說劉邦是個奸詐小人,不管怎麼說成王敗寇,最終劉邦勝利了,所有人都會想到一個問題,當時的項羽命名可以度過烏江的,然後重新再來,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
  • 項羽烏江自刎後,其馬變成山,他騎的這匹馬有什麼來歷?
    項羽馳騁疆場,所向披靡,全依賴胯下烏騅寶馬。烏騅馬通體油黑放亮,全身沒有一根雜毛,四蹄子處有一樣齊的白毛,非常漂亮。項羽兵敗自刎,此馬亦跳進烏江,消失在江水中。此馬名叫騅,後世人稱烏騅馬,傳說是野馬,無人能馴服,項羽少年英雄,縱身跳上馬背,一路狂奔,直到烏騅馬渾身冒汗,筋疲力盡,恰好路過一片樹林,項羽就勢抓住一棵樹,想把馬累趴下,誰想馬一個緩衝,項羽加緊兩腿,卻把樹連根拔起,項羽哈哈大笑,這難道不是老天送我禮品嗎!本土的純種中國馬一般沒有超過一米五的;只有中世紀改良過的歐洲重型挽馬,才能達到一米八高。
  • 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說的是項羽「烏江自劍」的故事
    從杜牧的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認為勝敗本是兵家常事,項羽作為堂堂英雄,即使戰敗,也應有「包羞忍恥」的堅韌品格,加之項羽發跡的江東多有才俊之士,也許還有捲土重來、反敗為勝的機會。可見杜牧對項羽的失敗自是感到惋惜的。然而,王安石這首詩則反其道而行之,給出了另一種獨特見解。
  • 烏江霸王祠-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路上,我們話今道古,很快便進入這次出行主題――秦朝末年,豪傑蜂起,西楚霸王項羽威懾天下,後來竟然霸也不成,王也不成,被漢軍追逼烏江而自刎。好在時人後人都沒冷落他,給他壘土成冢,築室建祠。      我們此行目的地是和縣烏江霸王祠。如今交通便捷,說話間就完成了幾百裡行程,車入烏江鎮東南的鳳凰山道,一轉彎即到叢林蔭繞的霸王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