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抒發了千百年來人們對楚王項羽自刎於烏江的感嘆和惋惜。項羽是秦末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與劉邦曾爭奪天下,最終被打敗,前202年自殺而死。本來項羽死於烏江無可爭執。但是司馬遷在對他進行評價時說:「(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司馬遷所說的東城究竟在什麼地方呢?一直眾說紛紜。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東城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東南五十裡。」康熙二十三年修的《鳳陽府志》關於定遠縣的建制沿革中寫道:「南梁始置定遠縣,以漢東城縣故城為縣治。唐天寶四年(745)遷至今城。」《隋書·地理志》亦載:「南梁改東城為定遠縣,屬臨濠郡。」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卷三十中也載:淮水又東,池水注之。」池水「徑東城縣故城南」。據此,有人推測東城縣在池水附近。池河屬淮河水系,因此,東城當在今日定遠東南五十裡。
在《辭源》中也載「東城,縣名,漢高帝五年(前202年),項羽兵敗,自陰陵至東城;皆此地。東晉後廢。故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東城的解釋更為詳細,書中記道,東城共有三處東城縣:秦置。漢高帝五年,項羽兵敗,自陰陵引圖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文帝封淮南歷王子良為侯邑。東晉後縣廢。故城在今安徽定遠東南。二、(東城)南朝宋置,今闕。當在江蘇境。三、(東城)南齊置,今闕。當在湖北境。
按上述記載,項羽應死在滁河以北的定遠。那麼司馬遷為何在清月《史記》中,又說項羽自刎在滁河以南的烏江呢?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東城在今日烏江附近的江蘇境內。
清史志學大師和方志學奠基人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卷末中載:「夏書曰:淮海維揚州。孔氏傳曰:北據淮,南距海,淮海之間其地廣矣。和處江北,而實介於淮海之間。故揚州域內也。春秋戰國皆屬楚地。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縣之烏江亭地,歷陽為都尉所治漢高帝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曆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這段記載說明,秦漢時期烏江屬東城縣,設在歷陽項羽(今和縣)和東城兩縣之間。秦時以郡下分縣,縣下分鄉,鄉下分亭亭下分裡。十裡為一亭。所以從這段文字中還可以看出,烏江為東城縣的首亭。
烏江和東城的這種關係,在其他史書中也都有記載。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上載:「烏江本烏江亭,漢東城縣梁置江都郡,北齊改為密江郡,陳臨江郡,後周烏江郡,隋改為縣有項亭。」這就是烏江的建制沿革。
唐朝宰相李吉甫撰的《元和郡縣誌》亦載:「項羽自陰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騎。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如果烏江不是東城的亭地,也就不可能有「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的記載了。
根據以上史書的記載,可以確定烏江是漢東城的屬地。那麼,東城就在定遠,而應在烏江附近。烏江現屬和縣,與江蘇省相接,以烏江大橋為界,橋南為安徽,橋北為江蘇。所以說,東城應在烏江附近的江蘇境內在《史記·灌嬰列傳》載:「(灌嬰)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羽之後」,即「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如果東城在定遠,為什麼不下東城、全椒、歷陽呢?
以上說法,都有道理。因此今人仍無法斷定項羽死於哪個東城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