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鑄劍真的會用「活人祭爐」嗎?

2020-12-19 好奇組長

古代流傳不少神兵利器,有湛盧劍、魚腸劍等,均凝聚古人精湛鑄造技術與智慧。據傳說,為了鍛造出寶劍,古人鑄劍時往往會以「活人祭爐」,幹將劍、莫邪劍就是如此。

傳說幹將莫邪本是一對夫妻,一生都在追求鑄造出絕世名劍。他們奉楚王之命鑄造名劍多次嘗試都失敗了。莫邪看著丈夫幹將整日對劍爐愁眉不展,十分心疼。她想起「活人祭爐」可得名劍的傳說,便突然身躍入劍爐……因為有莫邪的犧牲,終於鍛造出兩把絕世寶劍。幹將為了紀念妻子,將兩把利劍取名幹將莫邪。

除了幹將莫邪「活人祭爐」,吳鴻、扈稽兩邊絕世名劍據說也是「活人祭爐」。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一位鑄劍師為了鑄成神兵利器,殺了兩個兒子祭煉了吳鴻、扈稽。但後來這兩把劍卻被混入普通劍中,於是鑄劍師大喊兩個兒子:「吳鴻、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兩把神劍立刻自動飛出來,貼到了他的胸口。

這類故事過分神化,當然不能相信。不過可從側面反映出「活人祭爐」確有其事,只是被祭爐的人多半是奴隸吧。

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用「活人祭爐」確實可以讓出爐的寶劍變得堅固耐用。古代鑄劍沒有現在這樣的高溫爐,他們只是用木炭燃燒。鐵的熔點溫度高達1500攝氏度,僅憑木炭燃燒的溫度顯然無法達到這樣高的熔點。由於人體有大量脂肪,脂肪經過高溫會轉化成高濃度的油脂,這些油脂就是高溫助燃劑。

鍛造出堅固耐用的兵器或用具,關鍵點在於淬火。高溫淬火可以剔除金屬中含有的雜質,經過反覆高溫淬火的兵器,就會變得堅固耐用。古代鐵匠反覆錘打鐵坯的原理也就是如此。

另外,鑄劍時以「活人祭爐」輔助還有一點好處,就是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碳,在高溫燃燒下血液中的碳會快速產生碳分子。碳分子會與高溫熔化後的鐵相融合,產生化學反應。

這種化學反應,會把鐵材質轉變成一種接近於鋼的金屬材質。鋼相比起鐵不但堅固耐用,還不易生鏽。

由此看來,古代鑄劍師用「活人祭爐」得到更堅固耐用兵器,並非全無道理。

那麼為什麼不用動物代替呢,不是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嗎?我認為用動物祭爐應該才是古時鑄劍的常態,但用動物畢竟太普通,不值得大書特書,狗咬人不是新聞。而「活人祭爐」則比較衝擊人心,才會被一代代不斷傳說流傳下來。

相關焦點

  • 幹將莫邪人劍合一,古人鑄劍為什麼用活人祭爐?
    幹將莫邪鑄劍為什麼鑄劍要用活人祭爐呢?歷史上幹將莫邪夫婦鑄劍的時候,花了足足三個月的時間,都沒能把鑄劍所用的礦石融化開來。不過,鑄造這兩把寶劍的主要材料實際上是鐵礦石,而不是銅礦。銅的熔點是1083度,鐵的熔點是1535度,而在青銅器時代,人們大都是用木炭來鑄造武器。那麼鐵比銅超出的這五百多度,是燃燒再多的木炭都不能夠達到的。
  • 盤點古人鑄劍用活人祭爐,添「靈性」,背後的科學依據
    他們無法解釋自己將鐵變成「接近鋼」的技術過程,因此會歸結到神秘學的領域。 古代流傳不少的神兵利器,有湛盧劍、魚腸劍等,都凝聚了古人的精湛鑄造技術與智慧。相傳,古人鑄劍時會以「活人祭劍爐」完成祭祀,如幹將劍與莫邪劍就是如此。
  • 古代鑄劍師用活人祭劍當真確有其事?
    吳國造劍最出名的人叫幹將,他是歐冶子的師弟,曾與歐冶子一起學習鑄劍技術,曾經為楚王鑄造了「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寶劍。    吳王闔閭聽說了他的大名後,便付了定金,也把他請來鑄劍。    他的妻子莫邪說:「你會做劍,名氣大的驚動君王,現在可好了,你居然做不出來,眼看三個月的工期就要到了,你拿什麼交差?」    幹將說:「唉,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些金鐵就是煉不化,唉。」
  • 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原來真的有科學依據
    中國的鑄劍工藝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世界上說我們是第二,沒有哪個敢說第一,可是現代工藝的發展,感覺現在的好劍越來越少了,難道現代的工藝,還沒有古代的好嗎?還是說缺少了什麼關鍵工藝!今天討論的是古代鑄劍,為什麼有活人祭劍的說法!古代的神劍利器,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搜神記》中幹將在給吳王鑄劍時,總是打造不出令人滿意的寶劍,此時他的妻子莫邪縱身跳入火爐之中,從而誕生了一把鋒利絕倫的寶劍。那麼古人為什麼會熱衷用活人祭劍呢?在古代,人們認為人是萬物之尊,而人的精氣神,則在於血。
  • 古代鑄劍師為何用「活人祭劍」,是迷信嗎?看看科學是如何解釋的
    雖然我們知道幹將莫邪夫婦以身煉劍的傳說多半只是故事而已,但在古代,確實有不少鑄劍師真的會用活人祭劍爐的方式輔助鑄劍。那為什麼他們會用活人祭煉這種現在看來無疑是迷信的鑄劍方式呢?難道他們不覺得很殘忍麼?並且,這樣的方式打造出來的劍就一定會堅固耐用嗎?
  • 古人為何喜歡用活人祭劍,背後有一定科學道理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金屬冶煉技術並不高,尤其是在早期,還流傳著一種比較神秘的冶煉手法,那就是用活人祭劍。在當時據說用活人祭劍的方式冶煉出來的劍會更加堅硬不易折斷。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神秘,其中有什麼科學依據呢?隨著冷兵器時代的到來,到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頂峰。
  • 古人為什麼會熱衷活人祭劍,原來是有科學依據的
    相傳在古代,打造神兵利器通常需要拿活人祭劍,比如《搜神記》當中,幹將在給吳王鑄劍時總是打造不出令人滿意的寶劍,此時他的妻子莫邪縱身跳入火爐之中,從而就誕生出了一把鋒利絕倫的寶劍。
  • 幹將莫邪,為何要用活人祭劍
    依據《搜神記》版本的記載,幹將、莫邪是兩位著名的鑄劍師,在吳越一帶非常有名氣。後來楚王聽說後,花重金命令兩人為其鑄劍,鑄造當時天下最鋒利的寶劍。劍,是當時君王、士大夫的身份象徵。幹將、莫邪劍,共花費了3年時光,鑄造而成,分為雌雄雙劍。這時候幹將拿著雌劍去向楚王復命。
  • 古人為什麼用活人祭劍呢?用豬不行嗎?
    在很多傳說中,古人想要打造出一把絕佳的兵器,往往要用活人來祭刃。最廣為人知的傳說可能就是《搜神記》中的幹將和莫邪了。幹將要為吳王打造一把天下神兵,但是經過了很多次嘗試之後,都沒有能夠製作出來。就在幹將辦法想盡,無路可走的時候,他的妻子莫邪縱身跳進鑄劍爐,以自己的血來祭劍。就此,鋒利無比的天下神兵誕生了。這只是萬千傳說中的一例。事實上,在很多記載中,古人似乎都非常熱衷於在打造兵器的時候用活人來祭刃。
  • 古代鑄劍師為什麼熱衷於活人祭劍?並非迷信,原來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大概是最早的鑄劍文字記錄了。其實劍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也可以說,在冷兵器時代,劍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1965年12月,越王勾踐的劍出土。1989年,河南虢國貴族墓被盜 玉劍也重見天日。一把好劍,可以在戰場上大展風採殺敵萬千。它也同樣是才子佳人帶來舞劍表演助興的道具,帝王貴族彰顯身份的符號,文人墨客吟詩附和的對象。
  • 古代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祭劍」?不全是迷信,其中也有科學依據
    到了春秋時期,那時諸侯紛戰,各地擅長使用的兵器各不相同,中原地區的士兵比較擅長用戈或者矛,但東南邊諸侯國的士兵更擅長用劍。尤其是吳國和越國,非常善於鑄劍,而且技術高超,打造出來的寶劍也是名揚天下,像我們熟知的幹將莫邪劍,就是出自春秋時期的吳國。
  • 秦始皇真的用活人來燒俑嗎
    秦始皇兵馬俑是活人俑嗎?如果不是,那秦始皇兵馬俑上千個人中為何竟沒有一張臉是重複的,這些問題,在知道活人俑傳說之後,就都會揭開,下面小編帶你看活人俑傳說。
  • 1974年的兵馬俑復活事件到底是不是真的?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的?
    出土之後,兵馬俑與外界的空氣相接觸,也就變成了現在這般灰頭土臉的模樣,但在剛發現的時候,的確是宛如真人,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而以現在的科學技術還無法分析出兵馬俑中到底摻加了什麼化學物質,不僅是兵馬俑,很多歷史文物發掘出來都是具有色彩的,只是與外界相接觸之後會發生氧化反應。
  • 幹將莫邪為何用活人祭劍,其實並非古人迷信,現代科學家給出解釋
    古人通常都相信萬物有靈,所以為了鑄造這些名劍,歷史上發生過不少「以身殉劍」的事情。例如歷史上最著名的幹將莫邪這兩把寶劍,在傳說中就是用活人祭劍才鑄造出來的。 古人「以身殉劍」用活人來祭劍的方式,就發生在這個時期。當然,這對於古人來說並不是迷信行為。古人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面對無法融化的鐵礦石,為了表現自己的誠意,才選擇用活人祭劍。
  • 古代工匠造劍時,為什麼要用「人祭」?這不全是迷信
    比如古人鑄劍,為什麼要用活人來"獻祭"?幹將和莫邪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兩把劍的淵源感人至深。據東漢《吳越春秋》記載,幹將是吳國一名出色的鑄劍師,打造的劍非常鋒利。於是國王命令他打造一把獨一無二的劍。當他在做劍的時候,溫柔的莫邪為他擦了擦汗,扇了扇。三個月過去了,幹將還是沒能打造出一把劍。
  • 在商朝活人祭祀甚至王族食人,真的是一種常態嗎?
    在商朝活人祭祀甚至王族食人,真的是一種常態嗎?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首先,活人祭祀是商朝非常常見的一件事情。據《禮雲》記載:「殷人尚鬼」,他們為了取悅祖先和神靈,經常會進行各種祭祀活動,通常情況下,殷人在祭祀時,會用大量的奴僕和牛羊來供奉,其中牛羊叫做牲畜;人就叫做人牲。按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向鬼神獻祭活人被當作對鬼神至高無上的尊敬。
  • 兵馬俑真的是用活人燒出來的嗎?
    於是這裡經常就會有各種領導來視察,也會經常有遊客的到來。因為世人從未見過這樣大的墓葬,對這些事情不了解的人們傳出了一些恐怖靈異的事情,其中最多的就是1974年兵馬俑復活事件。1974年,兵馬俑被發掘出來,剛出土的兵馬俑是彩色的,接觸空氣後隨即氧化褪色,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土色。每一個兵馬俑的樣子都不一樣,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 秦始皇兵馬俑真的是用活人燒制的?直至一座陶俑裂開解開真正謎底
    在秦朝時代,往往都會有活人給帝王殉葬的制度。而在秦始皇陵寢旁發現的兵馬俑,它是與秦始皇一起長眠於地下的軍隊。秦始皇把兵馬俑放在那裡的意義,就是希望在自己死後,這支軍隊能夠作為在地底下拱衛自己、拱衛皇陵的一支力量。所以在秦始皇死後,這支軍隊成為了秦始皇最忠實的守衛。所以,坊間一直有所傳言。
  • 一尊裂開的兵馬俑揭開歷史真相:秦始皇的兵馬俑中真的有活人俑嗎
    在陝西省秦陵博物院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被稱為秦俑的專科「醫生」,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讓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人「復活」。據了解這些兵馬俑剛出土時,很多都是傷痕累累的,一個兵馬俑最少的殘片有60多件,最多的有300多件。每個兵馬俑破碎程度都不同,所以拼接過程十分漫長。最終需要兵馬俑「醫生」們藉助現代修復技術,用自己的雙手「復活」了這些歷史文物。
  • 活人祭祀真的存在嗎?
    他也提到了柳條人相關的事例,大部分描述的還是當地人的落後野蠻,「德魯依教教士在當地有仲裁和主祭等重要地位和權力,而且該教教士精通物理、化學;在樹林中居住,用金鐮刀砍伐神聖的橡樹果,甚至用活人獻祭!」(當然,出於一些政治目的,後人也有認為其中有些不客觀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