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已經是我第三次遊常家莊園了。
能讓我一而再、再而三造訪此地,當然是因為我對這裡愛得深沉。這一定是某種特別的緣分,而不僅僅因為我的姓氏與此地似有某種千絲萬縷的關聯。
第一次造訪,是14年的8月。那時的我還是一個青澀的大二學生。從朔州的親戚家回長治,需要在太原轉火車,早上六點多到太原,於是我就決定在太原邊上的榆次玩一天,在網上瀏覽了好久,榆次常家莊園一下子就入了我的法眼。那時,原本約了學妹一起去的,但是學妹臨時把身份證丟了,所以臨時「鴿」掉了我。還記得當時是早上七點多到的榆次城區,八點半到的常家莊園。下圖是我14年在常家莊園拍的照片,那時候對攝影的體悟為0,一頓亂拍,模糊、逆光、死亡角度。為了大家的審美著想,只給你們看小圖。萬望慎點吶!
14年在常家莊園
第二次拜訪,是2019年的7月。那時,跟碩士室友小林子在北京玩了幾天後,我邀她入晉遊玩。我們在莊園內流連忘返,先是跟著導遊,粗略地逛了一圈,而後又來來回回走了幾次,去辨認那些已然斑駁的匾額、楹聯、石帖,充分發揮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專業特色。不得不說,三入常家,這次的天氣是最給面子的。我戲稱小林子為天命所歸的「天氣之女」,跟她一起玩好像總能碰到好天氣和好心情。接下來請欣賞藍色蒼穹下的常家莊園。
林子的朋友圈
原本沒有想這麼快再來常家莊園的。但7月中旬左右,我看到了山西省所有A級景區周一到周五免費的消息,於是原打算逛完開封去洛陽的我,帶著一位朋友,一路北上,又一次來到了榆次常家莊園。這次是陰天,天空灰濛濛的,體感溫度很舒服,但是對拍照來說就大事不妙了,要拍清楚都有些難度。回程整理照片,拍了一堆逆光的照片,只能一張張手動調色。天公不作美呀!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常家莊園的崇拜與欣賞,陰暗的天色無損常家莊園的文化內涵。在山西的這些大院裡,常家莊園以其獨有的文化氣息區別於其他,這也正是讓我心折的地方。
現在對外開放的常家莊園,僅為其鼎盛時期的四分之一,卻也有12萬平。莊園現存主要景觀為「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計有古建房室968間、廊房220間,計1188間。(一山:觀稼山;一閣:觀稼閣;兩軒:聽雨軒、知味軒;四園:杏園、獅園、可園、遐園;五院:祠堂院、總帳房院、石芸軒書院、私塾院、約齋書院;六水:小石潭、曲溪、沼餘湖、蓮池、洗池、方正池;八帖:堡門宋代二亭雙絕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聯帖、雍和堂惲壽平畫跋帖、聽雨樓法帖、石芸軒法帖、常氏遺墨帖、御筆亭四十四帝後帖、可園唐詩筆意帖;九堂:人和堂、節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養和堂、體和堂、廣和堂、貴和堂;十三亭:杏園五亭(枕霞、披風、慶雲、景星、流芳);書院五亭(琴、棋、書、畫、化玉);遐園:夢綠亭、鋤月亭;小石潭琴心亭。另外有新建的獅園且坐亭)。
常家莊園的博大自不必贅言,我對它的的介紹也不必求全,僅將粗淺的所聞所見記錄如下,如有貽笑大方之處,還請多多海涵了。
常家莊園為城堡式建築,原有八道堡門。其餘皆毀,惟此東北堡門尚存,非常氣派。匾:敦艮吉。堡門門洞上方刻有「敦艮吉」三個大字的匾額, 「敦」——代表厚道、敦厚、誠懇; 「艮」——在八卦中表示東北方位,它表明了堡門的朝向和方位;「吉」——吉祥、順利、如意。再往上,依次是「日新其德」匾、「常家莊園」匾。
常家莊園堡門
大門南北兩側堡牆上是「宋代二亭雙絕帖」,高3米,長13米。南側為《豐樂亭記》,北側為《醉翁亭記》,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最受人稱道的兩篇遊記散文。由宋代另一位大文豪、大書法家蘇東坡手書。文章一絕,書法一絕,故稱二亭雙絕帖。
宋代二亭雙絕帖
常家祠堂前的八字型照壁。它的中間由240個書寫迥異的篆書「壽」字組成。按中國六十花甲子傳統,取諧音「壽二百四十止」,祈願主人安康長壽;因為240恰好是60的四倍,所以又有祈願家族人丁興旺、四世同堂、代代長壽的含義。照壁的兩邊是一鹿一鶴,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鶴為仙禽,鹿為瑞獸;鶴為長壽的象徵,鹿則兼有寓意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
六十壽字影壁
祠堂前的圍欄及抱杆石。抱杆石上的圖案為出身漁樵、封候奉君,福壽雙全、祥龍護佑,上方雕刻有四頭石獅,既表達了主人對家族興旺的期盼,又有寓意「四時如意、四世同堂、家族興旺」的含義。
抱杆石
祠堂大門:門樓的正中懸掛的「常氏宗祠」匾額為常氏十三世常立德書寫;懸掛在左邊的是清代山西巡撫曾國荃所贈「藝舟攸濟」;右邊為山西巡撫趙爾巽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奉朝廷旨意贈給常氏世德堂和世和堂的「樂善好施」匾額。楹聯:卜地輞川百代兒孫承德澤,名堂燕翼一脈先祖紹嘉猷。
祠堂大門
二門匾額:光前裕後。
聯:勝地臨塗水源之遠流之長綿延支派,華宗聚輞川霜以棲露以惕感觸春秋。
祠堂正院。
綿瓜瓞匾額:獻廳上懸掛的匾額,上面書有「綿瓜瓞」三個字。它是依《詩經》記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而來。大意是:如瓜瓞一般藤蔓相繼,子孫萬代綿延不絕。
聯:春祀秋祭尊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正廳匾:本支百世
穿過這個門,就到了杏園。據導遊介紹,常家之所以將此園取名為「杏園」,主要有三層含義:一為常家崇尚儒學,而孔子最初講學於杏壇;二、杏花為科舉的及第之花;三、東漢董奉為人看病分文不取,只讓患者家屬在他門前植杏,久而久之,為杏林。常家祖先中亦有行醫之人。
常氏崇尚儒學,歷代子弟多有赴山東孔廟祭拜者,並最終於清光緒五年北祠堂落成之時,修築杏壇,請回孔子像供於杏壇之上,以寄託子弟的敬仰。
遊廊聯帖,集清代紀曉嵐、曾國藩、傅山等人的名家名聯。
虎皮石,上書《道德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虎皮石前是杏園長長的藤蘿花架。去年和林姐姐也在這裡拍過照片,光影斑駁,煞是好看。
杏林影壁:共有五幅,最好玩的是以下兩幅:即八卦影壁和菊花影壁。八卦影壁較為罕見,兩旁楹聯有深意:擁林萬畝眼底蒼浪方悟種德若種樹,存書萬卷筆下瀚海才知做文即做人。
菊花影壁上刻有貓和蝴蝶,諧音耄耋。細細看來,這隻貓還有耄耋老人的神態呢。
八卦影壁
菊花影壁
貓
常家的獅園。有幾十隻常家人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小獅子,形態各異。帶紅綢的那隻,被活佛開過光,可憐的獅子要被遊人摸禿頭了。
獅子影壁。這個據說在國內也比較罕見。一起來數數影壁上有幾隻獅子吧。獅子表達了很多吉祥用意,比如什麼如雙獅並立,表示「好事成雙」;雌獅伴幼獅,表示「子嗣昌盛」;老獅帶幼獅,表示「仕途通達、位列太師少師」;民間更有在節慶時舞獅的習俗,稱之為:「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後頭」。
此門兩側為獅園的雙層鏤空博古圖,有香爐、瓶、文房四寶等,高雅脫俗。楹聯旁的木雕為魚穿牡丹,寓意:富貴有餘。 楹聯:日有所思經史如詔,久於其道金石為開。及,柳陰路曲疏雨相過,露餘山青脫巾獨步。我拍的這張照片得到了好友依依的「彩虹屁」,最近正在學攝影的她,是這麼點評的:「我喜歡這個門,第一道門、亭子和走廊那些柱子都在同一條線上,沒有彎彎繞繞,顯得很大氣。但是它又通過草坪啊旁邊石頭的點綴,顯得很別致。總得來說就是又很方便又很幽致。這個門把方圓之美結合的也很好。」
依依的草圖
再看一眼門前的兩隻獅子,有些傲嬌。
你瞅誰?瞅你咋地
去觀稼閣的路上隨手拍的紅花、以及池子裡的白色睡蓮。
莊園內最高建築:觀稼閣。據說家主每天早晨起來,登觀稼閣,朝院子裡看,可以看到兒孫輩哪家先升起炊煙,就表示這個院子的主人早起用功;朝莊園外看,可看到他們家的萬畝良田,監督長工有沒有偷懶。匾額:觀稼閣、松下風來。
走出觀稼閣所在的靜園,去往因《石芸軒法帖》得名的常家「石芸軒書院「。
匾額:石芸軒;貞而不諒(語出《論語》)
楹聯:著書已括金樓子,汲古常攜玉帶生。
大門兩側,圍牆上嵌刻「學海」,正是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含義。
左右相對,有「壯懷」「凌雲」二門。
門額:壯懷。楹聯:林間好鳥人如意;壁上春山月有光。
門額:凌雲。對聯:如天高年不可紀,此國極樂不能爭。
進入書院後,左右俱為南北向的長廊,廊內是古人書法真跡。
長廊分別有琴棋書畫四亭。
書亭。亭額:德有鄰;楹聯:樹靄懸書閣坐月觀經典,煙含作賦臺拂露悟春秋。
畫亭。亭額:志於道;楹聯:潑墨染遠山尋訪前賢意,斜筆點近松託寄後學心。
琴亭匾額:學而思。楹聯:映月酌商音高歌振林木,張琴和古松紙吟娛冬春。
棋亭匾額:思無邪。楹聯:品茗臨春草黑白無勝負,對弈聞夜鍾胸腹有甲兵。
左右書法長廊的中間,分別刻:名教有樂地、詩書皆雅言。
匾額:名教有樂地;楹聯:已潔心源超世表,只將詩句答年華。
(內為聽雨樓法帖,收集由唐至清的50位大書法家的題跋,如賀知章《千字文》、郭子儀《後出師表等》)
匾額:詩書皆雅言;匾額: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豐。
(內為常氏遺墨帖,陽刻,易磨損,自謂低於前賢,沒有傳世的必要)
聽雨樓。匾額:聽雨樓,尊賢崇禮。為常家藏書之處。
石芸軒法帖。這是太谷隱士杜大統於嘉慶年間書寫,在法帖上,除仿王羲之草書和顏真卿、柳公權楷書的三體《蘭亭序》外,佔據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統瀚暢雋秀、大氣磅礴、自成一體的巨幅匾額用榜書。匾額:他山之石。楹聯:紅葉麗時應取醉,白雲深處好尋詩。
御筆亭。過石芸軒法帖兩旁的小門後,面南是四十四帝後的墨跡的「御筆亭」,在此亭內大家可以一覽數千年帝後的書法風採。
武則天「煙霞桂棟」,煙霞代指女性、桂棟代指男性,意男女平等。
南唐後主「靜精」,這兩個字有點像:跳舞和彈琵琶的宮女。
慈禧太后「平安富貴」。據說慈禧太后因出身問題,字寫得不太好,但後期把持朝政,常需批閱奏摺。於是她就專門練習了「平安富貴」與「歲歲平安」六字,通過為「平安富貴」,不通過為「歲歲平安。
從石芸軒出來,逛到遐園的時候,又一次被這裡的亭名吸引到了。園內有鋤月、夢綠、臥雲三亭,光看名字就覺得很美好,這讓我想起了與名字有關的詩歌。比如五柳先生「帶月荷鋤歸」、錢起「再夢綠蘿徑」、杜牧「又拂塵衣欲臥雲」。
遐園。楹聯:富貴不淫看閣前花開花落,貧賤莫移望天外雲捲雲舒。
臥雲亭,楹聯:樹入床頭花來鏡裡,風生石洞雲出山根。
從遐園出來,逛的就是常家的九堂了,均以「X和堂」命名,每堂都有生活的主人 。但我已然迷失在人名和堂名中了。所以接下來,就是根據照片看圖說話了。
匾額:格物。楹聯:志業常探韋編義,經濟實藉英雄姿。
匾額:大夫第。楹聯:沸耳煮茶傾心剝芋,當午讀史凌晨注經。
瓶子形狀,感覺寓意是:出入平安!
福字影壁。
又是一家的大夫第。楹聯:明月山房靜樹深時見鹿,香靄花間露溪午不聞鍾。
約齋的面壁思過亭。處事近厚纖毫必償為信,存心誠實時刻不易乃忠。
牆壁上刻座右銘。
格言影壁。涉及樹德、做人等方面的格言,以刀幣、鼎爐等物斷句。
威嚴、醇厚、古樸的奉旨承恩坊。
初步遊完後,看到了大德玉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是19年10月才開放的,因此,雖然我三到常家莊園,但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觀這裡。聽在大德玉博物館工作的小姐姐說,他們老闆是常家的後人,立志復興常家當年的茶生意。常家盛時,制茗於武夷山,扎莊於恰克圖;拓開萬裡茶路,經銷蒙俄北歐,常達兩百多年。所以,大德玉博物館以外貿茶及相關器具為主題。小姐姐說,這些藏品很多都是他們老闆從俄羅斯多方搜集來的。這些器具都很有中西結合的感覺。
匾額:茶亦醉人不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
他們老闆還請專家,從古籍、地方志中盡力復原了當時的大德玉武夷系列茶品。小姐姐邀請我們品茶,茶很香。同伴家人有喝茶的習慣,所以買了一罐復刻當年茶罐的初級版武夷巖茶,一百多一點點,很值。小姐姐還送了一個大德玉的鑰匙扣,是「駱駝+茶葉」的樣式,常家當年將茶葉銷往歐洲大陸,要穿越大片沙漠,確實要靠駱駝。
茶罐背後書有這隻茶罐的歷史,暫且就叫它:茶罐歷險記。悠悠大寐,一隻茶罐自三百年歷史中醒來……它是大德玉的見證者。
回到家後,關注了「大德玉」公眾號,更了解了他們復刻這一茶罐的艱難。
據說,他們要慢慢做大德玉博物館以及常家莊園相關的文創產品了,希望能夠早日問世呀。
逛完後,精神收穫滿滿,怎奈腹內空空如也,正好,莊園內也開了一些飯店和糕點店。其中一家做太谷餅的店吆喝得最賣力。雖然太谷餅這種特產,家人每次從太原回來,都會帶。我小時候吃過,印象一直是不好吃。但常家莊園內新鮮出爐的太谷餅,還蠻好吃的,甜而不膩。
太谷餅
前街有開一些店。去年我和林姐姐吃的面也還可以,正常水平吧,要價也挺良心。
逛出來了,前面就是常家的大門。
走到門口的時候,有一群鳥飛來飛去。拍了一下。遠看是成群結隊的黑點,放大看,有點像寫意的水墨畫。「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常家莊園是常家幾世生活與精神的家園,他們子孫為了家族的繁榮昌盛已經足夠努力,經商讀書都沒有落下。但清末政府大廈將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榆次常家也不能倖免。興旺盛衰、聚散離合,歷史的天空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呢?
飛鳥
耿彥波在榆次時,非常注重常家莊園的發展。姑且拿他題在觀稼閣的一幅楹聯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財取天下開拓茶路萬裡報國乃匹夫之責耳富貴不過身外浮雲,燕居田園聽取蛙聲一片動情於山水之間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
如果你問我,以後會不會再去常家莊園,我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希望,下次可以換個季節再去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