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百年社文館 煥發年輕態
一位市民在重慶北碚區文化館裡撥動雷射豎琴。 |
看更多內容 |
邁入重慶市北碚區文化館的「數字文化體驗廳」,一串悅耳的琴聲便在耳邊響起——這是由投影儀和發聲裝備組成的「音樂通道」,地上有「黑白琴鍵」,每走一步都「奏響」一個音符,仿佛音樂從腳底升起。
這座享有重慶「百年社文第一館」美譽的文化館,底蘊深厚之外,也熱情擁抱數位化。
600多平方米的體驗廳分為12個功能區,包括音樂、舞蹈、書法、繪畫、表演等門類。愛好書法,以手指作筆,便可以在觸控螢幕上臨摹名帖;喜歡名畫,可以體驗「名畫拼圖」;想當作曲家,可以在自助編曲臺上即興創作旋律,彈奏沒有琴弦的雷射豎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可在360度全息投影展臺前,無死角觀看非遺圖片和視頻,用手划過感應區,三維畫面還會自動切換……
2014年3月「數字文化體驗廳」建成後,北碚區文化館成為了全國首個示範數字文化館,迄今為止,已接待訪客10萬人次,最多的時候,一天有約2000人前來參觀、體驗。北碚區文化館讓訪客嘗到了新鮮,玩得盡興。
在舞蹈教學區,舞蹈愛好者張秀蘇和她的壩壩舞隊友們正隨著音樂抬手、彎腰、旋轉,眼前沒有老師,也沒有鏡子,只有顯示屏。原來,她們在體驗舞蹈教學數位化,站在指定區域,通過觸控螢幕選擇教程,便可跟隨顯示屏中的提示和老師示範進行練習,結束後系統還會自動打分。「我們的動作也在屏幕上實時播放,方便和示範動作進行對比,及時糾正,既能學到東西,又好玩!」
在虛擬演播室裡,大學生唐強過了一把「主播癮」。這是一個由綠屏背景板、攝像機、電視組成的攝影攝像系統,當體驗者站在攝像機前,設備便自動將綠色背景變換成演播廳背景,同時,電視屏幕上顯示體驗者的表演畫面,讓人身臨其境感受直播的氛圍。而除了「當主播」,綠色背景還可以變換成著名旅遊景點等,幫助體驗者與世界各地景點「合影留念」。
「大多數文化館都是靜態展示,這裡引入科技手段,文化產品的呈現更加形象、立體,訪客可以深度體驗,享受文化的樂趣,不得不點讚。」唐強說。
數位化後,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擴大了很多。北碚區文化委副主任、文化館館長董進波舉例說:「以前,受時間、場地限制,文化館一次只能對兩三百人開展舞蹈教學,如今,文化館建立了遠程輔導培訓系統,通過遠程交互教學、視頻點播教學、視頻回放教學、現場直播等方式,一次教學可覆蓋三四千人,而且更加經濟便捷。」將文化館的展示、體驗、傳播等功能數位化,就如同建了一口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井」,董進波希望,數位化的文化館可以更好地為訪客服務,為更多訪客服務。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8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