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施工中的馬夾浜河道駁岸「垂直流溼地」。
老新村人行道能否小雨不溼鞋大雨不積水?收集的雨水能否灌溉小區綠地?黑臭河整治後能否不再返黑?上述問題都一一得到肯定的答覆。記者日前了解到,無錫市海綿城市建設讓宜居住區改造、河道整治、城市綠化更添「智慧」。
從市住建部門獲悉,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區域主要位於老城區古運河一帶,總面積20.71平方公裡,涉及住宅小區、道路、廣場、河道水系和公園綠地項目共98個。其中,位於古運河沿線的興隆苑、禾嘉苑、豐澤苑、中星苑、金宇苑、錦明苑6個老新村作為試點小區將配合宜居住區改造,全面進行海綿化設計提升,梁東路西延、北濱路作為道路試點,建成後將成為我市「智慧」海綿道路的樣板,馬夾浜將上馬「垂直流溼地」,試點依託海綿設施優化區域水系治理。
記者走進廣瑞路邊的豐澤苑小區,小區8號樓下一排車庫前的人行道鋪設格外引人注目,從側面看,最下層是20釐米的透水混凝土,中間是5釐米碎石,最上層是10釐米透水磚,磚之間還留著0.5釐米的縫隙。「這是模仿生物自然透水效果,在混凝土中還埋藏著許多盲管收集雨水,經過層層過濾進入雨水井,還能用來澆花灌溉。」梁溪區海綿辦負責人介紹,這種結構性透水改造相當於在小區內鋪設了連片的「海綿」,過濾去汙還能循環利用。
在豐澤苑,像這樣的「智慧」海綿措施還有許多。相關負責人表示,雨汙分流後,每棟樓的雨水管在地面處都進行了斷接,通過暗埋在地下的滲排網管進行收集利用,有的直接成了小區噴泉的水源;施巷浜是環繞小區的一條河,沿河的人行道邊設置了隱蔽的溢水井,大雨時,路面上的雨水不會直接匯入河道,平時看起來卻是一排綠植花壇。
河流、道路和公園綠地等海綿化改造也進入「密集施工期」,98個海綿試點項目讓老城區更「智慧」。在運河東路邊的馬夾浜河畔,兩塊「垂直流溼地」即將開工建設,通過在駁岸增加滲濾植被提升河岸消納過濾能力,打造道路、岸線、水邊一體化生態系統。以梁東路西延為例,通過在道路兩側構建連續的植被緩衝帶,形成海綿體,讓雨水降落地面後能緩慢消納一部分,減輕瞬時排水壓力,工程預計明年4月竣工。
據悉,我市從今年新開工的海綿改造項目中選取了15個重點項目,打造海綿城市的「樣板」,6個老舊小區海綿改造項目預計年內完工,屆時,老新村將煥發「年輕態」,會「呼吸」、能「循環」的宜居住區將給居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孫倩茹、雷穎 圖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