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事:2019半導體風雲人物,你認識哪幾個?

2020-12-21 OFweek維科網

2019 年註定是不平靜的一個年份,尤其是對於半導體行業而言。據全球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預測,2019 年全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較上一年下滑 13.3%,半導體設計、製造、封裝三大產業環節均收到波及。面對低迷的市場走勢,加上中美貿易戰的雪上加霜,中國「芯」事重重,然國人自古多勤奮,如同在挑戰與機遇中的一次重生,帶給中國半導體行業更多的是希望。而在其中不乏能人志士。

借著與非網推出《記錄 2019》關鍵詞系列的契機,想和大家來數一數這些風雲人物,以銅為鏡,跬步千裡。

巾幗不讓鬚眉,華為海思:何庭波

(女,1969 年生,湖南長沙人,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和半導體物理碩士)

圖源:華為官網

2019 年捲入中美貿易戰,華為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芯」守衛者,因此擇一人上榜「2019 半導體風雲人物」無可厚非,有人說該是掌舵人任正非,站在科技產業的立場上,我們敬仰任先生,然更欽佩奮戰在半導體第一線的女中豪傑「何庭波」。

在美國總統川普 5 月宣布針對華為的制裁之後,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迅速發布《致員工的一封信》,備胎一夜「轉正」,令無數國人熱血沸騰。也許這是第一次「何庭波」這個名字被億萬中國人知曉,但此時,她已深耕晶片行業十多年。從 1996 年北郵碩士畢業進入華為到被委以重任,從 K3V1 的失敗到麒麟 990 系列的熱銷,是面對冷嘲熱諷時的堅持,是挺進時的瘋狂,而作為海思掌門人的何庭波,絕對的中堅力量,中流砥柱。作為首屆福布斯 「中國科技女性榜」(Women in Tech)入選者,何庭波實至名歸。

中國 DRAM 量產領頭羊,合肥長鑫:朱一明

(男,1972 年生,江蘇人,清華大學本科、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碩士)

圖源:清華大學

長江存儲、合肥長鑫與福建晉華被稱為中國存儲三劍客,長江存儲主攻 NAND 快閃記憶體,合肥長鑫與福建晉華主攻 DRAM 存儲器。然而 2018 年對於福建晉華來說並不平靜,因與美光的訴訟糾紛,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名單,隨之而來的便是臺灣聯電的技術斷供,一度陷入停滯狀態。於是合肥長鑫成了那棵獨苗苗,未來幾年內中國本土 DRAM 打破美日韓壟斷尬局的唯一希望。

舉著這樣的壓力,朱一明辭職兆易創新 CEO,接任合肥長鑫存儲及睿力 CEO,並承諾「在項目盈利之前,不領取一分錢薪酬和獎金。」這一人事變動也被大家看作是合肥長鑫正式從建廠草創期進入以設計研發量產為主導的新階段的標誌。不負眾望,2019 年,在朱一明帶領下的合肥長鑫,站在奇夢達(Qimonda)的肩膀上,完成了自主製造項目的投產,開始生產基於 19nm 工藝的 DDR4 內存,目前月產能約為 2 萬片晶圓,預計將於 2020 年第一季度上市。此外,預計到 2020 年底,其 10nm 級工藝技術的產能為 12 萬片晶圓(12 英寸),媲美 SK 海力士在中國無錫的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繼 9 月與紫光展銳 CEO 楚慶一同加入全球半導體聯盟董事會(Global Semiconductor Alliance,以下簡稱 GSA)之後,朱一明又入選了 2019 年度中國經濟新聞人物,實力可見一斑。

接手重啟塵封的「DRAM 計劃」,紫光集團:刁石京

(男,1962 年生,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學歷)

圖源:中國快閃記憶體市場

2019 年 6 月,在日韓爭端致存儲市場失控之際,紫光集團發布消息宣布組建 DRAM 事業群,任命刁石京為董事長,高啟全為 CEO,算是繼長江存儲 3D NAND 計劃後的再度重拳出擊。

對 DRAM 的渴望,紫光不是第一次有動作,早在 2015 年,紫光就曾公開表示願意以 230 億美元收購美光,同時也向美光遞交收購意向書,結果以美國政府不放行而告終。一心打造「存儲帝國」的紫光,暫時在 DRAM 領域找不到突破口,轉而主攻 3D NAND 技術,並成立了長江存儲。而 5 年後的紫光看到了機遇,選擇重啟「DRAM 計劃」。話說回來,紫光的 DRAM 技術來自於西安華芯,它的前身是 2003 年在西安成立的德國英飛凌科技存儲器事業部,2006 年英飛凌的存儲事業部又拆分上市成為奇夢達科技,因此與合肥長鑫算是一母同胞,都源於德國 DRAM 大廠奇夢達(Qimonda)。

從團隊組成來看,刁石京則擁有超過 30 年的 ICT 行業工作經驗,曾任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等職,負責國家電子產業規劃、產業政策制定、基礎電子與信息通信行業經營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我國科技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18 年入職紫光集團,出任長江存儲董事長,主要負責紫光晶片業務的規劃與發展。2019 年,長江存儲 32 層 3D NAND 快閃記憶體晶片實現全速量產,9 月 64 層 3D NAND 快閃記憶體晶片已經開始生產。目前月產能約 2 萬片,2020 年將爬坡至 5 萬片。

而此次重啟的「DRAM 計劃」,與他一起掛帥的是有「臺灣存儲教父」之稱的高啟全,如此陣容,或許將為國產 DRAM 增添了一股新勢力。

半導體技術狂才,中芯國際:梁孟松

(男,1952 年生,中國臺灣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圖源:網絡

兜兜轉轉,從臺灣臺積電到韓國三星,再從三星回到大陸的中芯國際,記錄了半導體技術狂人梁孟松的半生。

有人說他是「叛將」,我倒覺得他是位「技術痴」,哪裡有更適合技術萌芽的地方,他就去到哪裡,才不管他是臺積電、三星還是中芯國際。

他的才華從他在美國學習、工作說起,一畢業,梁孟松就加入了美國處理器大廠 AMD,據美國的專利局的資料顯示,梁孟松個人參與發明的專利半導體技術有 181 件。1992 年加入臺積電,2003 年與蔣尚義一起,以自主技術擊敗 IBM,一舉揚名全球的 130nm「銅製程」,為臺積電立下汗馬功勞。2009 年,因被差別對待離開臺積電。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度過三年競業限制期後,於 2011 年,梁孟松正式加入三星集團,帶領三星在 14nm 製程上領先臺積電半年時間,並實現了量產。迫於臺積電以洩露老東家營業秘密為由的控訴結果,不得不在 2015 年 12 月 31 號之前離開三星,且在限制結束之後,也不能到臺積電的競爭對手公司工作。在與三星的合同結束之後,梁孟松收到了國內中芯國際的邀請,並在 2017 年 10 月加入。面對此時中芯國際的一盤散沙,梁孟松僅僅用了 298 天的時間,中芯國際直接從 28nm 跨越到 14nm,並將產品良率提升到了 95%。2019 年 10 月,中芯國際又傳來消息:12nm 晶片已經進入客戶導入階段,下一代晶片正在研發。

轉戰系統代工的蔣爸,武漢弘芯:蔣尚義

(男,1946 年生,中國臺灣人,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

圖源:新思

2019 年 6 月底,73 歲的臺積電前共同營運長、長年掌管臺積電研發兵符的蔣尚義出任武漢弘芯 CEO,震驚臺灣半導體行業。

承諾「絕不做與老東家臺積電競爭或傷害臺積電的事」的蔣爸,常被形容為「無欲無求」,在圈內人緣甚好,如此一人,又達 73 歲高齡,為何要選擇武漢弘芯,從零開始呢?我想這和當年他從美國惠普研發主管的崗位上請辭,選擇回臺加入臺積電,從本質上是相同的,他愛半導體行業,還想在這個領域做點事。

當然,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半導體行業的 40 年中,蔣尚義曾參與 CMOS、NMOS、Bipolar、DMOS、 SOS、SOI、GaAs 雷射、LED、電子束光刻、矽基太陽能電池等項目。在臺積電,他牽頭了 0.25、0.18、0.15、0.13 微米,還有 90、65、40、28、20、6 納米 FinFET 等關鍵節點的研發,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稱讚他將臺積電的技術水準,從國際間的二軍拉到一軍地位。如今,他選擇武漢弘芯,轉戰系統代工領域,輔助武漢弘芯在邏輯工藝生產和先進封裝方面加速前進。

此外,武漢弘芯方面也表示,公司主要運營邏輯先進工藝、成熟主流工藝、以及射頻特種工藝,並持續研發世界先進的製程工藝。據悉,首臺 ASML 光刻機已於 2019 年 12 月 22 日搬入其製造產業園。

中國刻蝕機之父,中微:尹志堯

(男,1944 年生,北京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化學博士)

圖源:womenbooks

中國半導體行業起步較晚,半導體設備製造行業更是被美國和日本等極少數發達國家壟斷,已經成為牽制本土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最短板,木桶效應帶來的劣勢不可忽視。

2004 年,尹志堯放棄了美國百萬美元的優厚待遇和早已習慣的西方生活,衝破美國政府的層層審查,在所有的工藝配方、設計圖紙都被美國沒收的情況下,選擇歸國創業,那一年他 60 歲。

「給外國人做了這麼多年嫁衣,是時候給祖國和人民做點貢獻了。」這就是尹志堯給出的歸國答案。

與他一起回來的還有 18 位在矽谷主流半導體設備公司或研究機構工作多年的資深華裔工程師,同年,尹志堯與其中的 15 位工程師一起創建了中微。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2018 年,正式宣布掌握 5nm 刻蝕技術;2019 年,在首批上市的科創板企業中,中微以 170 倍的市盈率摘下首批科創板企業的「貴」冠。此外,中微公司還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成立後投資的第一家公司,也是美國《確保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長期領導地位》國情諮文中唯一提及的中國公司。

不過尹志堯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中國本土的集成電路公司,中微的產品是比較容易進入的,中微的產品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也還不錯。但進入國外市場不會像進入國內市場那麼快,在國際市場,真正做到相當好的佔有率,還需要一段時間努力」。

國內虛擬 IDM 投產功臣,粵芯:陳衛

(男,廣州人,中山大學半導體學士,後留學英國深造)

圖源:中山大學

2019 年 9 月消息,國內首座以虛擬 IDM 為營運策略的 12 英寸晶片廠粵芯半導體項目第一階段的生產線正式投產。據悉,粵芯半導體項目投資 100 億元,達產後,粵芯半導體將實現月產 40000 片 12 英寸晶圓的生產能力,採用 130nm 到 180nm 工藝節點生產,產品包括微處理器、電源管理晶片、模擬晶片、功率分立器件等,滿足物聯網、汽車電子人工智慧、5G 等創新應用的模擬晶片需求。

而這波操作的背後藏著一位功臣,他就是陳衛,前華虹宏力副總裁,現廣州市半導體協會會長,粵芯半導體總裁兼 CEO。設計、製程、封測一條龍的服務並非易事,而粵芯半導體在投產滿月時,12 英寸晶圓的月產量已可達 4 萬片目標,他功不可沒。

半導體產業領路人,國家大基金:丁文武

(男,1962 年生,寧夏人,合肥工業大學半導體與微電子技術碩士)

圖源:CEPEM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要靠有拼搏精神的企業家,也要靠睿智的投資人,達到產業融合的最佳狀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總裁丁文武在 2019 集微半導體峰會表示。

國家大基金一期於 2014 年成立,是為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設立的,基金重點投資集成電路晶片製造業,兼顧晶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實施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2019 已進入回款期。此外,國家大基金二期已於 2019 年 10 月 22 日註冊成立,註冊資本為 2041.5 億元。除了重點投資 5G 領域外,二期基金將對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領域已布局的企業保持高強度的持續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做大最強,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裝備產品。

作為國家大基金的掌舵人,丁文武先生認為在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下,大基金二期的責任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使命更加神聖。同時他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大基金一期投的是企業,二期應該是產業,三期則會使事業,如果三期投完,那就是完成國家大業。

寫在最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詩經·小雅》中的這句最能體現作為一個科技從業者的我對他們的敬仰之心,雖不及萬一,卻仍舊希望像她(他)們一樣,擁有一份對待技術的執著,對產業發展的熱情。

作者:夏珍

相關焦點

  • 風雲人物歸來!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根據中芯國際相關組織章程,蔣尚義須於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上接受公司股東重選,而如獲重選後,其後須按照公司之組織章程細則至少每三年一次輪值退任。蔣尚義已非首次牽手中芯國際,他曾於2016年12月20日至2019年6月21日擔任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在此之前,蔣尚義在臺積電亦先後擔任研發副總裁、營運長(COO)等職。
  • 【頭條】芯和半導體:不做「Me too」的事 下一個十年做大國內EDA...
    (校對/零叄)2.芯和半導體:不做「Me too」的事 下一個十年做大國內EDA「拼圖」經過幾次培訓,周祖成基本上入了門,也讓他認識到了差距:「確實我們要學,要追,要拼!」5、從資料消化成講義   一步步建立教材、課程和實驗室上個世紀70~90年代,由於對半導體產業規律的認識不足,以為「只要有了設備就能生產」,於是從國外引進了大量二手和淘汰的設備建立生產線,由於缺乏晶片設計能力以及運營管理能力,最後這些生產線未能發揮價值。
  • 投資1280億元行業大牛當總經理 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如今卻爛尾?
    投資高達1280億元,作為武漢市明星項目上馬,並邀請到曾經履職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的半導體行業風雲人物蔣尚義擔任總經理,如今卻被傳出停工甚至可能爛尾的消息。近期,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引發行業震動。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危機的曝光源於一份官方文件。
  • 中芯之後,又一龍頭盛美半導體即將回國
    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情況下,眾多海外上市的半導體企業開始回國,作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先進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昨日在科創板申購,對於提振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包括長江存儲、華虹集團、中芯國際、合肥長鑫等中國最主要的幾個晶圓製造以及封裝企業都是盛美的客戶,可以說這一條從晶圓製造到清洗封測的產業鏈,在後續如果中美脫鉤愈演愈烈,就是支撐下遊消費終端以及華為海思、寒武紀等眾多晶片設計廠商的基石。
  • 芯和半導體:不做「Me too」的事 下一個十年做大國內EDA「拼圖」
    芯和半導體聯合創始人兼工程副總裁代文亮博士談起公司十年的發展歷程,感慨決定創業做公司「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如今,芯和已經成為國內EDA行業的領導者,集首創革命性的電磁場仿真器、人工智慧與雲計算等一系列前沿技術於一身,提供覆蓋晶片、封裝到系統的全產業鏈仿真EDA解決方案。
  • 中國猛追!半導體年投入近千億超歐日總和,誰是耽誤中國芯元兇?
    110億美元是個什麼概念?簡單來說,超過了歐洲與日本企業在半導體行業的投入總和。更關鍵的是,不要以為中國半導體近些年才開始發力,其實,早在1950年代,國家就發出號召,集結科學家「組團」攻堅。遺憾的是,中國社會發生變化,半導體產業被迫「暫停」,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慢慢恢復。當中國再次向半導體行業進擊,卻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二三十年。1977年,全國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一年集成電路總量只相當於日本一家大型工廠產量的十分之一。對此,鄧公痛心疾呼:「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搞上去,一年,行嗎?」
  • 中芯國際VS 英特爾——中美半導體製造之「巔峰對決」
    而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之後,連累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那時的中國也是投入了巨額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並拉動國內消費。同樣的情況似乎也在半導體產業發生著,2018和2019年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低谷年。
  • 2016中國半導體「金像獎」出爐 中芯(00981)、華虹(01347)來年或...
    近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十大企業」,「2016年中國半導體製造十大企業」、「2016年中國半導體封裝測試十大企業」、「2016年中國半導體功率器件十強企業」、「2016年中國半導體MEMS十強企業」、「2016年中國半導體材料十強企業」,「2016年中國半導體設備五強企業」名單。
  • 「芯力量」印義言:勇挑時代賦予的使命,半導體「老驥」志在國產...
    就以應用最廣泛的高速AD/DA晶片為例,全球ADC/DAC市場主要被ADI、TI、MAXIM等幾家跨國大企業所壟斷,中國高端AD/DA晶片95%以上需要進口。沉痛的歷史告訴半導體人要發展自己的中國芯,但是,做中國芯難,做高端中國芯更是「難如上青天」!
  • 國產半導體雙雄——中芯國際與華力微
    說起國內的晶片代工大廠,大家肯定會想到的是國內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由臺灣著名的半導體業者張汝京一手創辦。經過20年的發展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義大利都有自己的晶圓廠,可以覆蓋0.35um—14nm晶片的生產。可以說中芯國際是國內半導體生產環節的王者。
  • 深圳有什麼「芯」事?-虎嗅網
    不過,深圳發展半導體晶片產業依舊受到「巴黎統籌委員會」的嚴格限制。這個擁有17個成員國的組織於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總部設在巴黎,是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和貿易限制的國際組織,後於1994年4月解散。
  • 半導體產業的突變: 武漢新芯的崛起
    上回我們分析了中國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的失敗原因,這回我們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新興的半導體代工廠企業――武漢新芯(XMC)(註:武漢新芯
  • 芯和半導體完成超億元B輪融資,上海賽領領投
    【獵雲網北京】1月13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國內EDA及IPD濾波器廠商芯和半導體宣布完成超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上海賽領領投,上海物聯網基金增持。芯和半導體創始人、CEO凌峰博士表示:「我們非常榮幸得到上海賽領、上海物聯網基金和其他投資人的認可。
  • 半導體「芯」地圖 說一說荷蘭/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芯」事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正在加速發展,那世界上的半導體產業是什麼情況呢?下面就給大家講一講世界」芯「地圖。先來看看荷蘭、法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地的半導體行業發展情況。荷蘭荷蘭半導體研發水平可謂一直位於世界前列,撫育了恩智浦、阿斯麥(ASML)等世界領先的半導體企業。
  • 芯報丨智光電氣證實,粵芯半導體更先進光刻機已進場
    聚焦:人工智慧、晶片等行業歡迎各位客官關注、轉發每日芯報0604期智光電氣證實,粵芯半導體更先進光刻機已進場近日,有消息稱粵芯半導體更先進光刻機已進場。智光電氣於2019年3月互動平臺曾表示,廣州粵芯半導體公司採購的是荷蘭ASML的光刻機,已於2019年3月中旬搬進粵芯半導體主廠房,目前在做量產前的最後調試準備。2019年3月15日,廣州粵芯半導體在廣州舉行了主設備進場儀式。
  • 中芯國際反覆內訌背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結下的無奈苦果
    12月4日,中芯國際在網絡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明確提到,目前量產的是兩種工藝,一種是2019年四季度量產的第一代FinFET 14nm,另一種是第二代FinFET,但只是小規模量產。結合2019年第四季度財報會議上,梁孟松透露的N+1會在2020年年底量產,可以判定第二代FinFET即為N+1,它是14nm的工藝升級版,即14nm+,相當於12nm。14nm真正的迭代版本應該是10nm。
  • 2019 半導體領袖新年展望(四)| 半導體行業觀察
    鄭勇軍  杭州廣立微電子有限公司總裁   2018年,中國半導體產業發生了幾件對產業影響深遠的大事,在這些事件的背後折射出中國在半導體產業上所面臨困境和挑戰,諸如中國高端晶片及集成電路設備對進口依賴較高
  • 韋爾虞仁榮登頂2019中國芯首富
    韋爾虞仁榮登頂2019中國芯首富 集微網報導(記者 張浩)2019年剛剛過去,這一年裡中國半導體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 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十大新聞
    三、科創板首批名單,半導體企業佔一半在中美貿易升級的形勢下,中國政府也開始鼓勵和支持晶片產業,尤其是中國芯企業。政府的支持讓中國芯信心倍增,晶晨半導體、睿創微納、和艦晶片等企業也隨著科創板備受關注,營收出現大幅度增長,很多初創企業缺的不是技術,是品牌和資金,科創板給了這樣的機會。
  • 半導體大牛蔣尚義重返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請辭
    sjZEETC-電子工程專輯蔣尚義今年74歲,在半導體領域從業45年,是半導體界的領軍人物,曾在臺積電任共同營運長一職。sjZEETC-電子工程專輯根據中芯國際提供的資料,蔣尚義曾參與研發CMOS、NMOS、Bipolar、DMOS、SOS、SOI、GaAs雷射、LED、電子束光刻、矽基太陽能電池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