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脫險》 經典是這樣煉成的

2020-12-26 搜狐網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在剛剛閉幕的第4屆法國電影展成都展映活動上,《樂隊之椅》導演丹尼爾·湯普森吸引了記者注意,這位貌不驚人的女士堪稱中國觀眾「最熟悉的陌生人」:她的父親熱拉爾·烏裡,正是著名電影《虎口脫險》導演,當年僅20歲的她和父親一起寫出了這一傳世經典電影的劇本。

1966年,父女倆打造的《虎口脫險》成為法國電影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經典作品。1700多萬觀眾人次令它佔據法國影史票房冠軍寶座32年。《虎口脫險》的影響超越國界,超越時間。丹尼爾·湯普森在蓉向記者回憶起了那段塵封往事。

  一句對話促成經典

  丹尼爾·湯普森的父親熱拉爾·烏裡,1919年出生在巴黎一知識分子家庭,17歲時他決心當演員,在法國國家戲劇學院500選5人的新生招考中脫穎而出。畢業後,他活躍在話劇舞臺和大銀幕上。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二戰」爆發,有著猶太血統的他為逃脫蓋世太保的追捕,被迫帶著自己的奶奶、母親和已懷孕的妻子逃到瑞士,在日內瓦偷偷地繼續表演事業,這一經歷可以在他日後的作品《王中王》中找到影子。「二戰」結束後,烏裡開始嘗試劇本寫作,1960年改行當導演,但他的前三部電影反響平平,年近半百的熱拉爾·烏裡鬱悶彷徨。一天,在與片場一位跑龍套的小配角聊天時的一句話,讓他突然頓悟,「你實際上是個喜劇片作者,只有承認這點,你才能真正的表現出你自己。」說這句話的是他的朋友路易·德菲奈斯(《虎口脫險》中指揮家扮演者)。烏裡繼而轉攻喜劇片,1964年他自編自導的《暗渡陳倉》大獲成功,主演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喜劇名角布爾維爾和「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德菲奈斯,「黃金三角」組合由此形成。

  一部經典改變命運

  從跑龍套到喜劇之王,路易·德菲奈斯這個小個子、神經質的喜劇大師,因《虎口脫險》永遠被中國觀眾記住,只要說起「指揮家」,觀眾就會浮現出會心的笑容。鮮為人知的是,在拍該片前,德菲奈斯已50多歲,從影20年參演電影120部,但幾乎全是群眾演員或跑龍套。命運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他建議導演烏裡拍喜劇片,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德菲奈斯在《暗渡陳倉》裡第一次擔任重要角色,曾因自己的戲份少於絕對主角布爾維爾而鬧過一次罷工,直到導演答應為他專門補一場戲才罷休。《虎口脫險》上映時,他的片酬已達100萬法郎,還有票房分紅,讓老來成名的德菲奈斯感慨良多:「靠這部電影我賺了不少錢,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與一部電影票房分紅,1.4%。」

  《虎口脫險》令德菲奈斯一夜成名,影片連續9周佔據法國票房榜冠軍。影院為招攬觀眾,紛紛拿出德菲奈斯的舊作重映,哪怕是那些他擔任小配角的老電影。德菲奈斯從「跑龍套的」變成喜劇之王,此後又接連拍攝了《瘋狂的貴族》《警察的故事》系列等許多喜劇經典。

  一部藝術電影創造歷史

  1966年5月,經過8個月籌備,《虎口脫險》正式開機。1400萬法郎的投資令該片成為當時法國電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虎口脫險》在宣傳上打出「一部藝術實驗電影」旗號,影片拍攝精益求精。拍攝油漆桶濺到德國軍官身上那場戲時,道劇組用煉乳代替白油漆,這段戲共拍了12條才過關。每條拍完後後,軍服還要送去蒸汽熨燙,僅為這個鏡頭就花了3萬法郎!對細節的苛求最終保證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對導演烏裡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布爾維爾和德菲奈斯的對手戲,他在回憶錄中記載:「有的演員是那種上來第一條就發揮很好的,就像布爾維爾,你反覆越多,他的感覺反而越差,而德菲奈斯恰恰相反。於是兩人一個越演越糟,另一個卻越演越好。幸好這種狀況沒持續很久,在互相了解後,他們各自都作了些調節,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德菲奈斯指揮大樂隊的那場戲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學好指揮,他事先接受了專門培訓。不過實拍那天,當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專業樂師面前時仍感到一絲怯場。當《匈牙利進行曲》樂聲響起,他立刻投入角色。烏裡在回憶錄中寫到:「他的動作瀟灑自信,絲毫沒有落後於樂聲,他像真正指揮那樣帶領樂隊演奏。一曲終了,他向樂隊鞠躬致意,所有樂師自發地全體起立為他喝彩。這時德菲內斯轉過身,我看見了他眼中的淚光,我也一樣。」

  1966年12月,《虎口脫險》在香榭麗舍高蒙影院舉行首映式。電影放畢,劇組上下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無數觀眾湧過來向他們表示熱烈祝賀,從第一排座位走到到放映廳出口的14節臺階,他們足足用了30分鐘。隨後,法國觀眾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來迎接這部傑作。該片接著在義大利、比利時、英國、德國等連連打破票房紀錄,橫掃歐洲,風靡全球。

  譯製片黃金時代 《虎口脫險》來到中國

  《虎口脫險》誕生16年後,該片終於來到中國。1982年7月,《虎口脫險》經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在國內放映,萬人空巷。

  影片在中國獲得的巨大成功,除影片本身的魅力外,還要歸功於完美的譯製。這部影片的中譯版誕生於中國譯製片黃金時代,上譯廠尚華為「指揮先生」配音,於鼎傳神地演繹了「油漆匠」,而「納粹將軍」童自榮、「修道院嬤嬤」丁建華、「動物園管理員」喬榛……陣容強大。

  據該片的譯製導演蘇秀回憶,影片中土耳其浴室接頭那場戲哼唱了一段被影迷傳唱的小調:「鴛鴦茶、鴛鴦品,你愛我、我愛你……」但原文中歌詞「Teafortwo」最初被譯為「情侶茶」,雖然意思不錯,但怎麼唱怎麼彆扭,老廠長陳敘回家想了半天,第二天到廠裡把「情侶茶」改成「鴛鴦茶」。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這部譯製片在配音藝術上的精益求精,《虎口脫險》也因此成為中國電影配音標杆之作。

  丹尼爾·湯普森 最熟悉的陌生人

  「您知道中國觀眾最熟悉和喜愛的法國電影是哪一部嗎?」「我知道。」丹尼爾·湯普森像孩子般開心地笑了,「上周《虎口脫險》又在法國電視臺20∶30黃金時段放映,據說超過100萬人收看。這次到中國我很感動,有這麼多中國眾喜歡這部電影。」以《虎口脫險》為話題,丹尼爾·湯普森敞開心扉,向記者講述了這個電影世家三代人的電影傳奇。

  偉大的父親 驕傲的兒子

  背景:父親當導演時與湯普森合作了7部電影劇本(包括曾在我國公映的《王中王》《傘中情》等),而她當導演後,又找來兒子克裡斯託夫·湯姆森參與編劇和演出。

  記者:父親對您的電影創作有哪些影響?

  湯普森:這就像麵包師教他的子女學做麵包一樣,我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就入門了。父親深刻地影響了我的創作。20歲時候能夠參與《虎口脫險》創作,是我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我真是太幸運了。通過參與這部大製作,我的夢想實現了。而在我的幾部電影中,我都有意讓兒子參與劇本創作和演出,就像當年我父親曾幫助我那樣,我想幫助他進入這個領域。我不是強迫他,而是想讓他試一下。

  優秀的編劇 遲到的導演

  背景:湯普森是法國最為搶手的劇作家之一,也是得獎專業戶。《表兄表妹》獲得了1975年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1994年《瑪戈皇后》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而導演處女作《聖誕蛋糕》獲得了2000年凱撒獎的眾多獎項,最新喜劇《樂隊之椅》獲得今年凱撒獎5項提名。

  記者:您20歲就寫了這麼優秀的劇本,為何57歲才當導演?

  湯普森:我一直覺得寫劇本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而我的腦袋裡又有太多故事需要寫出來,我簡直忙不過來。比如《初戀》就是我根據女兒的故事創作的。那時我害怕做導演,因為寫作是一個人的事,而做導演需要和許多人合作。而8年前當我第一次當導演後,發現自己能夠適應這份工作,所以就接著做了。

  女兒的故事 蘇菲的選擇

  背景:1980年,湯姆森根據自己女兒的故事為創作了電影劇本《初吻》。該片不僅連奪坎城金棕櫚和柏林金熊獎,更造就了一代偶像蘇菲·瑪索。

  記者:《初戀》是如何找到蘇菲·瑪索的?

  湯普森:這是我根據女兒的故事創作的,但我們到哪去找這樣一個女孩呢?真的很困難。我們讓星探到全國各地去找,在大街上、學校裡找……但快開機了都一直沒找到合適人選,我們後來讓星探把找到的女孩拍一個短片,然後短片資料放進已拍攝部分裡,看到底合不合適。幸運的是,最後我們終於找到蘇菲,那年她剛12歲。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衛昕 採寫

相關焦點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經典影片翻譯手稿首度公布
    12月2日,上影集團旗下上海電影譯製廠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當年上譯人為譯製片配音的工作場景(話筒前站立者為劉廣寧)從建組到建廠,上譯廠70餘年來譯製了40多個國家的千餘部進口故事片,並承接了大量的進口電視劇、電視電影等譯製項目及國產原創故事片、動畫片、科教片、紀錄片、電視劇、電視電影等後期製作業務,一部部膾炙人口的譯製片經典在這裡誕生。
  • 一首心酸的備胎之歌,老狼的《虎口脫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樣刻骨銘心的愛情?其實愛情當中,最傷人心的莫過於被所愛之人當成了"備胎"了,那種你可以為了他託付生命,他卻將你玩弄於鼓掌,這種東西是最傷人的。然而留下這樣疼痛的記憶,也是永久都磨滅不去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這首,老狼的備胎之歌《虎口脫險》。這首歌曲是由鬱冬作詞並作曲的一首歌,老狼來傾情獻唱。這首歌被收錄在老狼2002年發行的專輯《晴朗》中。
  • 老狼突圍賽上演「虎口脫險」:後悔來得有點晚
    老狼突圍賽上演"虎口脫險"  搜狐娛樂訊 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本周即將迎來突圍賽,包括張信哲、容祖兒、老狼、趙傳、信、HAYA樂團日前,該期節目已經完成了錄製,走出上周淘汰陰影的老狼以好友鬱冬作詞作曲的《虎口脫險》滿血復活,淳樸自然的演唱輕而易舉感動現場觀眾。而聊起此次參賽經歷,越玩越上癮的他也坦言:「我現在稍微有點後悔來得有點晚,有好多歌想唱還沒來得及唱。」
  • 法式幽默喜劇片《虎口脫險》,一曲「鴛鴦茶」令人捧腹不止
    歡迎來到百家號(明明講影視)我們今天講述的:虎口脫險(法國1966)導演:蓋拉德·歐利主演:路易·德·菲耐斯,安德烈·布爾維爾,克勞迪奧·布魯克笑噴「鴛鴦茶」1966年的法國喜劇片《虎口脫險》,激活了美國作曲家文森特·幼曼斯的名曲《鴛鴦茶》。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這批手稿見證譯製片黃金時代...
    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經泛黃,仔細一看,原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電影翻譯手稿。這批譯製片檔案,其中部分一直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記者獲悉,上譯廠共保存了近萬件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這批檔案近期將參加由上海市檔案局組織開展的第三批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的申報評選。
  • 胖老人「虎口脫險」中圈套!
    胖老人「虎口脫險」中圈套! 胖老人「虎口脫險」中圈套!
  • 群星聚《夢想光榮》 孫遜領銜中國「虎口脫險」
    對於這點,此劇絕對男一號的孫遜也有著深刻的體會,在這個中國版「虎口脫險」的故事中,馬大壯的角色不像「順溜」中的三營長那樣是一個很熱情,招人喜歡、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的人物,可能在角色個性上沒有「三營長」那麼討喜。「馬大壯很衝動,不苟言笑,表達能力有點弱,沒什麼文化,一心想著打仗,但對日本鬼子復仇的拗勁兒和那種單純勁兒深深的打動了我。」
  • 天行九歌69話:衛莊橫貫八方斬斷無情絲,魏庸虎口脫險密謀掩日
    「魏庸虎口脫險密謀掩日」就在二人趕往村子途中,玄翦幾乎殺光了跟「復仇」有關的一切人員,正準備動手殺魏庸時,蓋聶和衛莊及時趕到。也就在此時,天邊烏雲掩日,蓋聶二人感受到了極強的殺氣。但他們知道,此等殺氣絕非玄翦釋放而出,而是由這遮天蔽日的烏雲綿延而出,由此他們判斷,一個可怕之人即將到來。
  • 泰國槍擊案致20死42傷,倆中國公民虎口脫險!使館這句話太暖心
    監控顯示,當地時間8日下午6點,槍手闖入商場(《曼谷郵報》)倆中國公民虎口脫險 總領事館暖心安慰北京時間今天上午10點35分,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官微@領事直通車 發布消息稱,駐孔敬總領館獲悉2名中國公民當時被困事發商場 ,隨即聯繫警方營救
  • 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
    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在世界動蕩時期,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關於二戰,在此期間不同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經典的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吧,最長的一日美國歷史戰爭的電影《最長一天》是由Ken Annakin執導,理察·貝梅爾、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歷史戰爭題材電影。
  • 《巧奔妙逃》:一場中國版的虎口脫險
    但是在這樣的時代下,這樣的人物卻絕不是虛構的,眾多的小人物為了不同的目的,因為不同的原因,參與到一場本不願加入的戰爭中去,在身不由己的年代裡隨風飄搖,讓人不得不唏噓。藝術無關對與錯,卻更希望綻放在和平的年代裡。 這是一部好片子,與其說是中國版的虎口,不如說就是中國本土的妙逃。加油吧,中國的戰爭片。
  • 【嶺南文史】驚濤萬裡 群英北上 虎口脫險 新京會師
    【嶺南文史】驚濤萬裡 群英北上 虎口脫險 新京會師金羊網  作者:鄧瓊  2019-09-27 千名滯港民主人士在中共護送之下,巧施障眼法分批乘船赴京
  •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經典名著反覆讀感慨萬千!
    經典名著反覆閱讀回味無窮,反覆閱讀經典名著受益頗多,讀一本好書能激發人們無限潛能及奮鬥的激情,你看過哪些經典名著對你的影響很大?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是哺育心靈的母乳,是啟迪智慧的鑰匙。
  •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訪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
    距離基輔市僅50公裡路程的波亞爾卡市是蘇聯時期的著名無產階級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古拉 · 阿列克謝耶維奇 · 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故鄉。雖然館室不大,卻用翔實的文字、圖片以及珍貴的歷史實物,真實還原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和他創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艱難經歷。
  • 解密鋼之鍊金術師鍊金術禁忌——人體煉成,靈魂是不能煉成的!
    提起《鋼之鍊金術師》中的人體煉成,熟悉鋼煉的人都知道那是鍊金術當中的禁忌。一般來說,只要不是不要命的鍊金術師,都不會輕易嘗試,因為在鍊金術史上從沒有人成功過,而且關於人體煉成的記載都是不詳的!人體煉成最大的悲劇,毫無意外就是我們的主角兄弟愛德華·艾爾利克和阿爾馮斯·艾爾利克!
  • 翻譯是這樣煉成的
    60年前的11月17日,毛主席在莫斯科向中國留學生講話,留下了這段經典語錄。一代代新中國外事翻譯工作者在錘鍊中成長。伴隨著祖國的改革開放,我經歷了30多年翻譯職業的歷練,往事就像掠過海面的風,留下浩瀚無邊的小小浪花。  打鐵還需自身硬  1989年冬天,我調到新單位從事日元貸款項目工作。
  • 經典話劇《茶館》是這樣煉成的
    近日,為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經典話劇《茶館》正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火熱上演。「對演出市場而言,這本是淡季,但《茶館》總能讓淡季不淡」,北京人藝原副院長崔寧曾說。自1958年首演至今,《茶館》已走過61個年頭,在海外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蹟」。為何這部戲能跨越時代、民族而經久不衰?這要從1956年說起。
  • 最後一位渣滓洞脫險志士孫重逝世,白公館脫險志士僅存一位
    孫重24歲時越獄脫險(1949年1月27日)。越獄脫險後,孫重在重慶市總工會工作,1986年離休。從獄中脫險後,孫重幾十年如一日義務到機關、學校、工廠等地講述革命經歷。離休後,他重返歌樂山,發起創辦「紅巖英烈史料研究會」,組建紅巖英烈親屬聯誼會,致力於紅巖精神宣傳教育活動,用一生不斷感染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