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在剛剛閉幕的第4屆法國電影展成都展映活動上,《樂隊之椅》導演丹尼爾·湯普森吸引了記者注意,這位貌不驚人的女士堪稱中國觀眾「最熟悉的陌生人」:她的父親熱拉爾·烏裡,正是著名電影《虎口脫險》導演,當年僅20歲的她和父親一起寫出了這一傳世經典電影的劇本。
1966年,父女倆打造的《虎口脫險》成為法國電影史上一部裡程碑式經典作品。1700多萬觀眾人次令它佔據法國影史票房冠軍寶座32年。《虎口脫險》的影響超越國界,超越時間。丹尼爾·湯普森在蓉向記者回憶起了那段塵封往事。
一句對話促成經典
丹尼爾·湯普森的父親熱拉爾·烏裡,1919年出生在巴黎一知識分子家庭,17歲時他決心當演員,在法國國家戲劇學院500選5人的新生招考中脫穎而出。畢業後,他活躍在話劇舞臺和大銀幕上。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二戰」爆發,有著猶太血統的他為逃脫蓋世太保的追捕,被迫帶著自己的奶奶、母親和已懷孕的妻子逃到瑞士,在日內瓦偷偷地繼續表演事業,這一經歷可以在他日後的作品《王中王》中找到影子。「二戰」結束後,烏裡開始嘗試劇本寫作,1960年改行當導演,但他的前三部電影反響平平,年近半百的熱拉爾·烏裡鬱悶彷徨。一天,在與片場一位跑龍套的小配角聊天時的一句話,讓他突然頓悟,「你實際上是個喜劇片作者,只有承認這點,你才能真正的表現出你自己。」說這句話的是他的朋友路易·德菲奈斯(《虎口脫險》中指揮家扮演者)。烏裡繼而轉攻喜劇片,1964年他自編自導的《暗渡陳倉》大獲成功,主演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喜劇名角布爾維爾和「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德菲奈斯,「黃金三角」組合由此形成。
一部經典改變命運
從跑龍套到喜劇之王,路易·德菲奈斯這個小個子、神經質的喜劇大師,因《虎口脫險》永遠被中國觀眾記住,只要說起「指揮家」,觀眾就會浮現出會心的笑容。鮮為人知的是,在拍該片前,德菲奈斯已50多歲,從影20年參演電影120部,但幾乎全是群眾演員或跑龍套。命運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他建議導演烏裡拍喜劇片,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德菲奈斯在《暗渡陳倉》裡第一次擔任重要角色,曾因自己的戲份少於絕對主角布爾維爾而鬧過一次罷工,直到導演答應為他專門補一場戲才罷休。《虎口脫險》上映時,他的片酬已達100萬法郎,還有票房分紅,讓老來成名的德菲奈斯感慨良多:「靠這部電影我賺了不少錢,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與一部電影票房分紅,1.4%。」
《虎口脫險》令德菲奈斯一夜成名,影片連續9周佔據法國票房榜冠軍。影院為招攬觀眾,紛紛拿出德菲奈斯的舊作重映,哪怕是那些他擔任小配角的老電影。德菲奈斯從「跑龍套的」變成喜劇之王,此後又接連拍攝了《瘋狂的貴族》《警察的故事》系列等許多喜劇經典。
一部藝術電影創造歷史
1966年5月,經過8個月籌備,《虎口脫險》正式開機。1400萬法郎的投資令該片成為當時法國電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虎口脫險》在宣傳上打出「一部藝術實驗電影」旗號,影片拍攝精益求精。拍攝油漆桶濺到德國軍官身上那場戲時,道劇組用煉乳代替白油漆,這段戲共拍了12條才過關。每條拍完後後,軍服還要送去蒸汽熨燙,僅為這個鏡頭就花了3萬法郎!對細節的苛求最終保證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對導演烏裡來說,最大的難題是布爾維爾和德菲奈斯的對手戲,他在回憶錄中記載:「有的演員是那種上來第一條就發揮很好的,就像布爾維爾,你反覆越多,他的感覺反而越差,而德菲奈斯恰恰相反。於是兩人一個越演越糟,另一個卻越演越好。幸好這種狀況沒持續很久,在互相了解後,他們各自都作了些調節,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
德菲奈斯指揮大樂隊的那場戲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為學好指揮,他事先接受了專門培訓。不過實拍那天,當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專業樂師面前時仍感到一絲怯場。當《匈牙利進行曲》樂聲響起,他立刻投入角色。烏裡在回憶錄中寫到:「他的動作瀟灑自信,絲毫沒有落後於樂聲,他像真正指揮那樣帶領樂隊演奏。一曲終了,他向樂隊鞠躬致意,所有樂師自發地全體起立為他喝彩。這時德菲內斯轉過身,我看見了他眼中的淚光,我也一樣。」
1966年12月,《虎口脫險》在香榭麗舍高蒙影院舉行首映式。電影放畢,劇組上下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無數觀眾湧過來向他們表示熱烈祝賀,從第一排座位走到到放映廳出口的14節臺階,他們足足用了30分鐘。隨後,法國觀眾也以前所未有的熱情來迎接這部傑作。該片接著在義大利、比利時、英國、德國等連連打破票房紀錄,橫掃歐洲,風靡全球。
譯製片黃金時代 《虎口脫險》來到中國
《虎口脫險》誕生16年後,該片終於來到中國。1982年7月,《虎口脫險》經上海電影譯製廠譯製在國內放映,萬人空巷。
影片在中國獲得的巨大成功,除影片本身的魅力外,還要歸功於完美的譯製。這部影片的中譯版誕生於中國譯製片黃金時代,上譯廠尚華為「指揮先生」配音,於鼎傳神地演繹了「油漆匠」,而「納粹將軍」童自榮、「修道院嬤嬤」丁建華、「動物園管理員」喬榛……陣容強大。
據該片的譯製導演蘇秀回憶,影片中土耳其浴室接頭那場戲哼唱了一段被影迷傳唱的小調:「鴛鴦茶、鴛鴦品,你愛我、我愛你……」但原文中歌詞「Teafortwo」最初被譯為「情侶茶」,雖然意思不錯,但怎麼唱怎麼彆扭,老廠長陳敘回家想了半天,第二天到廠裡把「情侶茶」改成「鴛鴦茶」。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這部譯製片在配音藝術上的精益求精,《虎口脫險》也因此成為中國電影配音標杆之作。
丹尼爾·湯普森 最熟悉的陌生人
「您知道中國觀眾最熟悉和喜愛的法國電影是哪一部嗎?」「我知道。」丹尼爾·湯普森像孩子般開心地笑了,「上周《虎口脫險》又在法國電視臺20∶30黃金時段放映,據說超過100萬人收看。這次到中國我很感動,有這麼多中國眾喜歡這部電影。」以《虎口脫險》為話題,丹尼爾·湯普森敞開心扉,向記者講述了這個電影世家三代人的電影傳奇。
偉大的父親 驕傲的兒子
背景:父親當導演時與湯普森合作了7部電影劇本(包括曾在我國公映的《王中王》《傘中情》等),而她當導演後,又找來兒子克裡斯託夫·湯姆森參與編劇和演出。
記者:父親對您的電影創作有哪些影響?
湯普森:這就像麵包師教他的子女學做麵包一樣,我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就入門了。父親深刻地影響了我的創作。20歲時候能夠參與《虎口脫險》創作,是我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我真是太幸運了。通過參與這部大製作,我的夢想實現了。而在我的幾部電影中,我都有意讓兒子參與劇本創作和演出,就像當年我父親曾幫助我那樣,我想幫助他進入這個領域。我不是強迫他,而是想讓他試一下。
優秀的編劇 遲到的導演
背景:湯普森是法國最為搶手的劇作家之一,也是得獎專業戶。《表兄表妹》獲得了1975年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1994年《瑪戈皇后》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而導演處女作《聖誕蛋糕》獲得了2000年凱撒獎的眾多獎項,最新喜劇《樂隊之椅》獲得今年凱撒獎5項提名。
記者:您20歲就寫了這麼優秀的劇本,為何57歲才當導演?
湯普森:我一直覺得寫劇本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而我的腦袋裡又有太多故事需要寫出來,我簡直忙不過來。比如《初戀》就是我根據女兒的故事創作的。那時我害怕做導演,因為寫作是一個人的事,而做導演需要和許多人合作。而8年前當我第一次當導演後,發現自己能夠適應這份工作,所以就接著做了。
女兒的故事 蘇菲的選擇
背景:1980年,湯姆森根據自己女兒的故事為創作了電影劇本《初吻》。該片不僅連奪坎城金棕櫚和柏林金熊獎,更造就了一代偶像蘇菲·瑪索。
記者:《初戀》是如何找到蘇菲·瑪索的?
湯普森:這是我根據女兒的故事創作的,但我們到哪去找這樣一個女孩呢?真的很困難。我們讓星探到全國各地去找,在大街上、學校裡找……但快開機了都一直沒找到合適人選,我們後來讓星探把找到的女孩拍一個短片,然後短片資料放進已拍攝部分裡,看到底合不合適。幸運的是,最後我們終於找到蘇菲,那年她剛12歲。
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衛昕 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