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2020-12-15 情不知所起1995

引言:古代書上所說的神,或者描述神的世界,是我們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體現,除了自身生活的環境,還有其他的部分組成,這是人認為的世界,書中常說的古希臘羅馬的神,那是一種人類精神的象徵,它們包括很多,就比如追求的夢想,罪惡,以及為止等等,它們都是古代文學藝術的源泉,就算到了如今,我們都可以找到很多書籍,音樂等等,描述的內容都跟這種神相關聯,總而言之,古羅馬的神,就是歐洲文化的源泉土壤之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羅馬的神,會被後來的基督教給取代了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以下的觀點吧。

觀點一:教會神秘主義的局限

說起歐洲中世紀前期,大多數的神判風俗,其源頭都是對蠻族的一種崇拜。在神權非常鼎盛的時候,國王會因為宗教要開除自己的教籍而寢食難安,徹夜不眠。在那時候的教廷,是憑藉這政治勢力來介入政治紛爭博弈的,這就好比我們古代的東周天子。在這場紛爭中,他們會有失有得,教會最慘的結果,無非就是分成兩部分,到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都要找到可以依靠的君王來當靠山,在那個時候,法王權力的延伸就是教會,他們的一部分的責任就是幹擾皇帝,教會這種神秘主義,很大程度上來說出現了一定的局限。而基督教是脫離了教會的神秘主義,這就導致了教會的衰敗,古羅馬的神,被基督教取代的一大重要因素了。

觀點二:基督教能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

隨著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多神的信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而國家的日漸衰落,這時候的人們精神變得空虛難耐,思想也得不到應有填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為了去乞求神諭,寧願放棄勞作也在所不惜,這就意味著,希臘羅馬的信仰,已經逐漸被社會淘汰了,可以用和平法傳播的基督教,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多,而且異常複雜,也許是它自身擁有的自我救贖的教義,這種就有更加強大的包容性,以及普適性等特徵,成功的讓風靡一時的多神信仰土崩瓦解,或者可能是因為,當時繁多的災害,以及戰神,讓處世的人覺得萬物有靈根本是一派胡言,在宗教流行的年代,基督教更能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所以的就倒向基督教這邊了。

觀點三:受到個人主義文化的衝擊

其實,後來也有學者對此進行了解釋,在解釋羅馬宗教同化,以及基督教等等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基督教之所以後來能成功便成國教,這就好比古代中國的獨尊儒術,研究了當時的經濟歷史,就能發現一系列問題,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取代,那時候的時代背景是,羅馬帝國剛處於統一的時期,國內一片腐敗和衰落,君主強權,各地官僚掠奪人們的財富,上流社會卻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奢侈,就連孩子的出生率都大幅度下降了,若是要打仗的話,沒有引進外族勞動力作為補充的話是很危險的。而正是這種「交流」為主的社會結構,以及經濟,形成那時候的個人主義文化。

在這裡大家必須要知道的是,在個人主義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宗教裡面的神,也被當時的人給人性化了,人性的欲望,侵略性以及排他性被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導致自我價值的實現達成成為主體,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敗,同時也給眾人一個啟示,那就是統治階級要想避免重蹈覆轍,那就要對這種狀態進行改變,後來興起的基督教教義,就具有很好的政治化優勢,為想要改革的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就好比神愛世人這是核心,但殊不知,這看似平等的教義,卻是基督教強調集體主義的「工具」,讓個人主義更好的受制於集體主義,有力於強化集權的統治。

觀點四:流行的宗教由社會結構決定

而且眾所周知,經濟基礎往往決定著上層建築,所以說當時的社會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那麼就會流行什麼樣的宗教,基督教能夠在後來取代了古羅馬的神,也是通過了分裂以及殘酷的競爭才能成功的,這種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宗教,剔除了存在局限性的早期宗教,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或許這樣說有些難以理解,舉個例子吧,這種早期的宗教,就好比我們以前使用的功能手機,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需求的增多,這種功能手機的功能,今天增加了音樂的軟體,明天增加了強大的拍照的作用,時間一久,這種手機功能就慢慢的健全了,這時候,令人們眼前一亮的智慧型手機橫空出世,就會受到更多人們的追捧,一樣的道理,當時的基督教,就好比智慧型手機,它擁有著全套的生態系統,教導你生活的方式,拜神的方式,你拜的神,最後的結果什麼,這種一站式的服務更吸引人們朝拜。

觀點五:羅馬沒有獨立的學派加以創新

我想古羅馬的神,被基督教取代的很大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羅馬的日益衰敗和腐化,並且還沒有獨立的學派加以創新,在羅馬時期,統治者徵服了大片的土地,甚至可以說是,能徵服的土地已經耗費了當時科技水平的極限,之後古國才開始走向迅速衰落的境地的,上流的群體,開始了享樂主義,縱慾主義等。一些「有道德」的人,覺得這種多神教已經不能填補自己的空虛,這些人於是就去探索古希臘的哲學等,但只是在上面,進行淺而且粗的模仿橙黃早而已,所以真正的羅馬哲學家,真的是非常稀缺,才導致了後面的這一結局。

觀點六:基督教擁有哲學形而上的特徵

說完了古羅馬的神自身衰敗的原因,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能取而代之的基督教,到底有什麼優勢吧。其實說起基督教,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樣,耶穌死了後就有了的,而是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教,一點一點的發展成就的,以猶太人門徒為主的,是在耶穌死了之後的,這就是後世人所熟知的使徒時代,從第二代開始,猶太人就把自己的宗教,改成全世界人民的宗教,選民的身份可以是全部的基督徒,並非局限於猶太人而已,這時候的希臘等人,成了主體,在這之前,這些人已經經歷了希臘哲學的洗禮,後來就慢慢的對基督教進行改造,隨著時間的過去,一種具有哲學形而上特徵的基督教就出現了,而且基督教還不會崇拜偶像,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原因,使得它慢慢滲入羅馬國之中。

觀點七:基督教更有利於帝國的發展

在歷史的潮流中,任何一種文化成為主流,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跟背景,基督教在當時還被人們稱為神教,在控制信仰以及組織建設都發揮著自己強大的作用,而多神教本身就有互不幹涉的局限,這很大程度上,會對總體造成弱化或者分散,所以從這角度來說,基督教就比其他教義強過很多,專業的學者解釋道,這是由於自身天性造成的,簡單來說。就好比現在的政治選舉是一個道理,所以並不是基督教要替代古羅馬的神,而是在時代發展的後期,這種多神教必然會走向分裂的結局,因此對羅馬帝國而言,基督教的興起,並不影響自身的統治,相反,流行基督教,還更加有利於這個偌大的帝國發展

而後來的上層階級也發現了,基督教其實是對自身有利的,對於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其實不用做專門的鎮壓,只要進行官方宗教組織即可,這點可以從《米蘭赦令》可以發現,這是君士坦丁大帝親自頒布的,由於基督教理所應當的成為統治者治理民眾的工具,在以後的很多年的發展中,才能讓自己統治的國家更加順利,所以按照當時歷史的發展趨勢,一神教才更加具有社會的凝聚力,更能讓當時的歷史和文明進步,基督教崛起的模式標誌是,建立了穆斯林世界,那些鬆散的多神教後來都被基督教這種一神教給衝擊了,並且還給同化了,所以說基督教的發展,也是帝國發展的需要。

觀點八:封建統治需要像基督教這樣的教義

其實縱觀整個羅馬帝國,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讓古羅馬神地位下降的教義,除了基督教還有其他的,比如綠教,熟悉這一宗教的人都知道綠教本身擁有的侵略性超強,這個現象,可以從經典中發現,對於可蘭經或者聖經的信徒而言,要是不相信他們的宗教,最後肯定不會有好下場,而這樣的交易,對於封建統治來說,可謂是一副良藥,因為它們更利於封建的統治,在那個時候,社會的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宗教之間的衝突,統治階層的人們,都希望這樣的問題的到解決,而政府掌握這基督教,就可以讓這個危機解除了,君士但丁大帝在當時,就是親自帶頭,並且還在全國內推廣這種宗教,在聖經被壟斷之後的好多年,基督教大放異彩,這感覺就好比看到當年風靡中東地區的綠教一樣。

總結:

希臘多神教的衰退,其實是從亞歷山大建立帝國的時候就開始了的,隨著城邦制度的消失之後,很多多神教想要改革,還沒成功改革的時候,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帝國就已經存在了,與此同時,在自己的領土之內,亞歷山大還讓多種信仰的土地加入而希臘的哲學,其實才是真正隨著帝國建立而成長起來的,在這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哲學」,其實不同於現在人們口中的哲學,這些只是宗教尚未實踐或者改革的理論而已,生存在下層的黎民百姓,正是因為基督教的教義,讓自己空虛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填充,同時,它又在當時那個繁多雜亂的宗教時代中,擁有著當時很先進的獨特的宗教理念,最終成功取代古羅馬的神等,成為風靡一時的宗教。好了,今天的介紹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見解,歡迎你的留言哦。

相關焦點

  • 歐洲文明的三大元素: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基督教和日耳曼文化
    歐洲文明發端之初的三大組成元素: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基督教與日耳曼民族的戰士文化。古希臘是各種智識的發源地,由各個城邦構成,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是通過投票民主表決。而羅馬人在軍事和法律上更為高明,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承認希臘人更有造詣,羅馬人也會送孩子去希臘讀書,去掌握古希臘人的知識。
  • 世界古代文明——古羅馬文明
    古羅馬在在建立和統治國家過程中,吸收和借鑑了先前發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並在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羅馬文明對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貢獻有兩方面:前半期的羅馬律法和後半期的基督教。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古羅馬文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8世紀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為什麼說拜佔庭帝國才是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
    拜佔庭帝國,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同樣是古羅馬帝國的"兒子",西方立馬滅亡,拜佔庭卻延續了一千多年;它地跨亞歐非,長期擁有整個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後來卻戛然而止,不留一絲延續和傳承。歐洲的文明源頭是古希臘文明,而帝國源頭,也就是世俗統治源頭是古羅馬。
  • 在古代,歐洲包養情婦蔚然成風,為什麼卻鮮有像中國一樣納妾
    同時,到了法國大革命時代,「民間黨團」、「民間監督團」等新興階級崛起,那麼歐洲上層階級的貴族權力就會相對受到抑制。如果包養情婦,並任由其在政治上指手畫腳,那就會受到民間新興階級的抨擊。所以,更多時候,古代歐洲貴族及其所包養的情婦,只是一種被默許了的地下情而已。 為什麼古代歐洲貴族不納妾?
  •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古希臘古羅馬
    今天跟大家聊聊四大文明古國,為何沒有古希臘和古羅馬?說起四大文明古國,中國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教科書告訴我們,四大文明古國就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古埃及文明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在公元前343年被波斯徵服。
  • 拜佔庭的文化既有東方基督教特徵,又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的精髓
    文化方面,拜佔庭有著鮮明的東方基督教特徵,但又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精髓。這種「保存」體現在哪些方面,和後來的文藝復興又有什麼關聯呢?我們如果用一個詞概括拜佔庭帝國的文化特徵,那大概就是東西交匯。為什麼會用這個詞呢?
  • 《萬國覺醒》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
    導 讀 「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古國?"
  • 歐洲建築的發展史(1)--古希臘建築和古羅馬建築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是無聲的詩歌」,歐洲歷史燦爛輝煌,歐洲建築精美雄魂,千百建築,千百風情,你見過的和未見過的都在某處靜靜的等你。雖然我不是吃貨,但我還是喜歡用中國的一道名菜來總結歐洲建築的看點,這道菜的名字就是「宮保雞丁」,很多人很詫異為什麼叫「宮保雞丁」?
  • 古代印度和歐洲的神觀念比較
    神的觀念在世界各國的古代歷史上都存在,是宗教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古代印度和歐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人類迄今為止所提出的許多重要哲學思想、文化觀念有許多最初的形態都是與宗教思想混雜在一起的。這些思想的許多萌芽形態最初就產生在古代印度和古代歐洲。在印度文明和歐洲文明中,宗教文化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 【歸正之窗】中世紀歐洲觀念的基督教淵源
    歐洲自古以來有著同一的文明起源,三面環水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白膚色黃頭髮藍眼睛的歐羅巴人種,共同的母語印歐語系,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被公認為是歐洲文明史的開端。古代猶太人封君王時,按猶太教的習慣,要舉行塗油儀式,祭祀者將羊油塗在受封者的前額、頭髮和鬍子上,以示上帝對君王的承認與派遣。由於古猶太國被巴比倫所滅,猶太人總想復闢,盛傳上帝耶和華將派一位救世主來人間拯救猶太人,基督即上帝派來的救世主。這就是救世思想的來源。難怪恩格斯調侃, 「基督教,是猶太教的私生子」。
  • 為什麼中國古代貴族沒有《冰與火之歌》裡的那種家徽?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貴族氏族沒有設立家徽的傳統? 這個問題,說實話三解在看到之前,還真沒怎麼考慮過,細咂摸味道還真挺有意思,因為日本人有家紋,比如織田信長的木瓜紋、德川家康的三葉葵、真田幸村的六文錢、武田信玄的武田菱,在遊戲裡看得多了,反倒不太當回事。
  • 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阿拉伯藝術的拜佔庭博物館
    拜佔庭藝術融合了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阿拉伯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拜佔庭帝國對人類歷史最偉大的貢獻莫過於在歐洲瀰漫於中世紀神權的黑暗統治時,保存並整理了古希臘的文學、哲學、學術、古羅馬法律等遺產。使得近代歐洲人從中受益,他們繼承並大大發展了古希臘-羅馬文明的人文主義、理性主義,得以在近代五百餘年的全球文明發展中保有領先地位。
  •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在刀光劍影、血與火徵服與擴張的過程中,羅馬城經歷了王政時代、共和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這一時刻的羅馬城,成就了歐洲文明的輝煌時代。而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它多方面地繼承、吸收和借鑑了古希臘文化、伊特魯裡亞文化和周邊各地區的文化後,創建了自己的古羅馬文明。為西方文明發展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 基督教的成神之路
    1 從未有某種宗教,在中世紀的基督一樣強大。 而這種強大的背後,有深刻的歷史背景,也有宿命般的巧合,早期的基督徒怎麼都不會想到,自己信仰的宗教會登上王座。 耶穌出生之前,巴勒斯坦處於羅馬治下。
  • 古羅馬藝術的遺風 | 早期基督教藝術
    雖然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中心是地中海東部沿海城市,但數量最大的存世藝術品在羅馬。這些作品包括地下墓窟的繪畫裝飾,地下墓窟是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葬。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後,興建了許多新的大型基督教建築。尤為重要的是改造古羅馬的公堂形式,使其適應基督教禮拜活動,正如舊聖彼得公堂式教堂。中心式建築的發展同樣重要。
  • 西方藝術史 「唯一的神」:早期基督教藝術與拜佔庭藝術(上)
    在之前的更新中,我們講過了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歷史就是這樣,風水輪流轉,主流輪流當。
  • 最強大的美國為什麼不敢「招惹」最弱小的梵蒂岡?
    美國不敢去招惹梵蒂岡,倒不是梵蒂岡的軍事、經濟讓美國害怕,而是這個全球的國家是基督教的象徵、天主教的世界中心、羅馬教廷的所在地。不止美國,聯合國安理會的另外四個常任理事國也同樣不敢去招惹梵蒂岡,原因就是這些國家都有大量的基督徒。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不怕天不怕地就怕激怒國內的宗教徒,結局往往都是不可收拾。
  • 古羅馬浴場興衰記
    公共浴場金碧輝煌公元前146年,古羅馬與迦太基(位於今突尼西亞東北)之間的第三次布匿戰爭以古羅馬大獲全勝而告終,羅馬共和國獲得了大量財富和奴隸,羅馬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羅馬人開始不滿足於老式浴池昏暗的環境和落後的設施,一些富有的上層人士開始大規模興建更龐大、更奢華的新式公共浴場。
  • 世界宗教研究所董江陽博士:基督教為什麼那麼討人厭?
    2010年12月9日,世界宗教所基督教研究室副研究員董江陽博士以「淺談基督教及宗教系學生的幾點建議」為題,為學生授課。在談到基督教這個話題時,大概分了三個方面給同學們做了概覽式的講述。其內容豐富而精煉。第一方面:我們為何要做宗教研究,應該選擇什麼方向和怎樣選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