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中國,各大佛教名山最後都變成了風景區一樣,在日本,神社的演化也是如此。
一方面,因為曾經是精神的信仰,所以人們會花財力物力去維護,也會花心思去創新,於是建築本身自然就帶著整個當地信徒社群的文化印記。
另一方面,既然是精神中心,自然就在人類的重大事件中充當著引領者和見證者的角色,從最遠古的祭祀,到權力的演化和象徵,在到利益的分配,最後演化到人們的紅白喜事。
這兩點,讓這些宗教中心自帶魅力屬性,在這裡你不僅能夠了解人們的生活習俗,還能夠窺視一下他們的一些精神內核。
當然更重要的是,用心維護的地方建築風格和規模自帶觀賞性。
所以去日本,神社是繞不過去的景點,全日本有9.1萬個大大小小的神社,出名的比如京都的稻荷大社,鎌倉的八幡宮還有神奈川縣箱根神社等等,不出名的你隨便住一個地方,三公裡以內都能找到一個小神社。
在中國,佛教影響下的整個鄉土文化,它演化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出生和死亡,比如婚姻和工作,比如財富和姻緣,佛道融合的實用主義信仰體系都在裡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身為浙江中部農村出來的娃,從小就能感受到這種氛圍,個人生老病死姻緣財樂求各種佛,而村落的風調雨順求本地的山神土地。
不同的信仰體系,扮演著不同的作用。
日本的神社也是如此,不同的職能有不同的大神,比如最出名的稻荷大社就是從農事發展而來,在農耕社會自然是農事最重。
再比如臭名昭著的靖G神社,就是專門為軍國主義的精神所設立的,當然還有他們的創世大神boss天照大神。
關於天照大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他非常單薄,而且名氣不顯?完全沒有華夏、古希臘和北歐神話體系那麼出名和體系化?
因為日本的創世神體系,是幾乎從零編出來的,咱們的三皇五帝在夏之前就有了傳說,然後流傳,然後司馬遷一個個考證整理,然後出《史記》,西方編撰《荷馬史詩》也是一樣的過程。
但是天照大神,他是在公元700多年,應統治者需要,由太安萬侶所融合中國傳過來的佛、道的體系,然後在加上本身的散亂的原始崇拜體系,最後編撰出來的,它不是來源於祖先們的演化,而是來源於個人的創造。
所以看起來很完善,但是知名度很有限,因為往前推幾千年,其他文明根本沒機會聽到這個。
回到神社,除了供奉這些專職神的神社以外,剩下的就是各種本地的小神了,這些原始自然神系裡,它可以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東西,比如烏鴉、青蛙、蚯蚓,一棵樹,一隻雞,一隻猴子,甚至一塊石頭。
這些神,有的來源於某個歷史人物的故事配角,也有可能來源於一個傳說故事,當然還有可能和本地的物產,本地的地貌,本地的環境有關係。
一個本地的小神廟,承擔了本地生活的人們的方方面面的信仰,只要帶有未知,帶有不確定性,必然會有它們的一席之地。
關於未知的那些恐懼,它們可以給予安寧。
關於不確定的個人未來,比如財富、地位、姻緣,它們可以給予方向。
中國有花錢敲個鐘,日本也有這種行為儀式帶來內心安寧感的方式,反正只要發出了聲音就行,昨天去奈良,我也花了200日元,敲了一下,搖了一下。
還有祈福和求籤,人們對於精神上的需求全世界都一樣,只是負責的神不一樣,解決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而神社裡每年非常熱鬧的春日祭,其實回頭想想小時候正月裡我們也有,只是現在只記得是唱大戲。
每年正月,為了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村裡都會抽籤舉辦一場儀式,先籌錢,然後由出錢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組成隊伍,去山神廟裡請山神到宗族的祠堂裡,進行祭祀。
把山神伺候好了,山神就會在新的一年保佑村裡風調雨順。
這裡有一套非常複雜的分工和儀式流程,迎接隊伍裡每一個角色都是地位的象徵,而祭祀的規格和順序也代表著對於山神不同的起球。
日本的春日祭,夏日祭祈求和儀式也是差不多,隊伍裡最前面是引路者,手裡拿著代表神力的紙幡,然後是日使,巫女,細男,奏樂的,騎馬的等等,每一場祭順序和人數都得一樣。
這麼長一個隊伍,走完一整套流程,有煮飯分食,有跳舞祈禱,還有必須有特定身份的人得坐在一棵大松樹下做一些特定的事情。
這一方面是一種慶祝,另一方面又是一種祈福,全世界各地的節日都一樣。
這隊伍裡,印象比較深的是巫女,每一幅圖裡巫女都是五個,而且巫女還不能落地,要麼被背著,要麼騎著馬,因為巫女是神聖和純潔的。
這裡就有點疑惑,為什麼與神明溝通這個事情,歐洲是神父,佛教是和尚,道教是道士,在男權主義如此嚴重的日本,與神溝通卻變成了女性?
畢竟,連如來佛主來到日本以後,不得不演化出鬍子哈。
在奈良的博物館裡,佛主畫像演化史裡,佛像慢慢的出現了鬍子,這個一下子讓我懵了一會兒,佛是要慈悲,大愛的,需要沒有殺傷力的溫和臉。
但是有了鬍子,那種大愛就打了折扣了,但是男權社會,不允許精神信仰女性化?
也許,對於巫女這個事兒,可能更多的像印度聖女的角色差不多,既然神是男權的象徵,那麼服務神的自然只能是女性了。
不知道為什麼,看春日祭的時候自然而然想起了《你的名字》裡的女主角,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