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規模只是公募頂流"入場券"?這些中型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2020-12-25 網易新聞

2020年,結構性牛市給公募行業整體帶來了極佳的發展機遇,但強者恆強、馬太效應等關鍵詞也貫穿於這一年的行業討論中。頭部公司縱橫捭闔,開疆拓土,佔據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不過,也有一些奮楫中遊的公募基金公司,從自身優勢出發,蓄勢發力,今年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這些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突圍

12月18日,由泓德基金副總經理鄔傳雁管理的泓德卓遠混合型基金宣告「一日售罄」。公開信息顯示,該基金設置了雙重規模上限,即募集總規模50億元、單個投資者認購上限10萬元,但仍擋不住資金的追捧。渠道人士透露,當日認購總規模達140億元左右,為年末的基金髮行再添一抹亮色。

爆款背後,體現是公司通過長期業績積累獲得的投資者的認可。統計數據顯示,鄔傳雁所管理的泓德遠見回報自2015年成立以來回報超過200%,今年以來回報接近70%。成立於2019年的泓德豐澤單位淨值也站上了「2元」。除了他以外,泓德旗下基金經理王克玉、秦毅今年發行的新基金均實現超募並進行比例配售。

數據來源:Wind數據,截至2020.12.21

Wind統計顯示,截至12月21日,泓德基金的非貨幣資產管理規模已經突破千億元,其中權益資產管理規模從年初的237億元躍升至年末的860億元,增幅超過3.5倍。

無獨有偶,作為全國首家「私轉公」基金公司,鵬揚基金在2020年也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截至12月21日,鵬揚基金年內已經成立17隻新基金,管理總規模超過1200億元。依傍公司的固收投資優勢發展起來的「固收+」業務風生水起,截至三季度末,鵬揚旗下「固收+」產品存量規模已排名行業第7。

老牌基金公司銀河基金,今年5月也成功躋身「千億俱樂部」。

憑藉著近三年的積累蓄勢,銀河基金今年在電商渠道實現了實質性的突破。據悉,銀河基金的電商銷售規模比去年年初增長近7倍。而近兩年回報達186%的「網紅基金」銀河創新成長也憑藉著出色的業績和話題性,三季度末規模超過170億元。

憑藉著主動權益、固收+以及特色產品,泓德、鵬揚、銀河這三家基金公司各類資產管理規模均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功躋身中型基金公司行列,而這只是個開始。

考驗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44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元,合計管理規模達16萬億元,佔全行業的86%。

也就是說,對於中型基金公司而言,千億規模僅是通往頭部公司的「入門標準」。

展望未來,如何才能在公募大時代佔據一席之地併力爭上遊,對公司掌門人的眼光和應對提出了更高的考驗。

以主動權益投資見長的泓德基金,已經堅定了在權益投資、價值投資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泓德基金總經理王德曉表示,回顧過往,有一個感受是深刻的:資本市場的每一次興衰不盡相同,但它向著更貼近經濟基本面方向演進的道路卻異常清晰。「2016年以來,價值投資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最具實戰意義的體現就在於:市場在經歷了幾次慘烈的下跌之後,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皆賺取了滿意的回報,這或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下一個十年的開篇。而這個開篇,也讓在價值投資這條路上上下求索了數十年的我們倍受鼓舞。」

固收優勢突出的鵬揚基金,也找準了自己的方向。

「我們的目標是,圍繞我們在固定收益方面的核心能力布局,建立鵬揚在債券投資方面專業、穩健的形象和口碑,同時逐步提升股票方向的主動管理能力,不斷拓寬產品線,譬如引入CTA策略、主動量化策略等。」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告訴記者。

在國企的環境中憑藉著市場化改革艱難「破局」的銀河基金,也將「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化導向,樹立長遠戰略並通過精細化管理來落實」作為發展道路上的燈塔。

銀河基金董事長劉立達在公司成立18周年專訪中表示,未來幾年要力爭兼顧權益類基金的投資業績和規模,同時要出現一些收入頗為豐厚的核心骨幹,公司資源進一步向優秀人才傾斜,渠道方面要進一步大力加強,包括電商和直銷,要增加統籌性和規劃性,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設計,然後一步一步推進落實。精細化管理要一以貫之,在蓄勢的基礎上實現突破。

編輯:黃淑慧

(原標題:千億規模只是公募頂流「入場券」?這些中型公司是如何突圍的……)

(責任編輯:鍾齊鳴_NF5619)

相關焦點

  • 公募基金2020年一季度規模排行榜出爐!
    來源:東方財富網01、公募基金(非貨幣)規模大幅增長截止2020年4月22日發稿,公募基金2020年一季度規模數據出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全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達144家,管理基金總數6380隻,管理規模超16萬億。
  • 公募基金公司如何突圍
    作為率先獲得試點資格的公募基金雙向出擊,在相關業務已開展的基礎上,加大基礎產品提供力度,積極輸出投研能力。首批試點公募開始運作易方達、南方、華夏、嘉實、中歐等5家基金公司最早獲得基金投顧試點資格,目前相關業務已經開展起來。
  • 基金公司大打「年終規模戰」!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公募基金總規模已升至18.42萬億元,從單個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來看,排名前三的天弘、易方達、匯添富強者恆強,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非貨基方面,規模已超11萬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4.15萬億元,前二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達7.74萬億元,分別佔全行業的40%和60%左右。
  • 專題|榮盛、藍光,房企規模突圍戰的不同邏輯
    榮盛和藍光兩家房企分別起家於河北廊坊和四川成都,處於四大派系之外;但憑藉各自不同戰略路徑先後於2018、2019年邁入「千億陣營」,其實現規模突圍的邏輯有何異同,未來發展潛力分別如何? 本文,我們將圍繞榮盛和藍光兩家房企,從發展歷程、業績表現、多元化戰略、土地投資總量與質量、土地拓展方向等多角度進行異同點的比較分析,突出兩家房企差異化突圍路徑的出發點、形成過程及落腳點,並對兩家房企千億之後的發展空間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做出提示,對其他有規模突圍訴求的房企形成一定借鑑意義。
  • 規模此消彼長 券商資管進入公募賽道
    此外,截至2018年12月底,券商資管規模為12.91萬億元,同比下降23%。同期公募基金規模則上升至13萬億元,增長12%。對於上述券商資管產品規模此消彼長的格局,業內人士認為,有主動壓縮的成分,也有被動遭受擠壓的成分。「券商資管與公募基金的市場份額爭奪將會更激烈。隨著大集合改造的落地,公募化後的大集合可能風光不再,同時還要與現存的公募產品競爭。」
  • 公募基金規模創新高!基金規模越大越好嗎?多大的規模比較...
    公募基金規模創新高!基金規模越大越好嗎?多大的規模比較合適?】今年2月份,儘管國內市場飽受疫情衝擊,但依然不改公募基金的蓬勃發展之勢。截至2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總只數達到6685隻,公募基金總規模創新高,14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達到16.36萬億元,較1月增長了8662億元,其中貨幣基金增長了5000多億元。關於基金規模,真的越大越好嗎?對於這個問題呀,我們要一分為二的來看。
  • 公募或將收縮券商分倉名單 中小券商如何破局?
    公募或將收縮券商分倉名單,戰場火藥味越來越濃,中小券商如何破局? 網傳華南兩家頭部公募計劃縮減研究所合作名額,中小券商或首當其衝。6月12日,網傳華南兩家頭部公募基金計劃收縮分倉準入清單,限制在25家券商研究所以內,這一消息攪動了分倉江湖。券商中國記者嘗試向可能符合條件的四家公募求證,但對方均表示否認。
  • 冰與火之歌:3萬億新紀錄即將誕生 這些公司卻顆粒無收
    「公募基金管理規範,長期業績向好,今年吸引來了大量居民儲蓄資金,這是長期趨勢。同時,爆款基金頻頻出現,也使得一些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了大幅增長。」17家公司「顆粒無收」但楊德龍也說到,今年的基金髮行市場分化嚴重,在爆款基金頻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基金髮行失敗的現象,個別公司甚至「顆粒無收」。
  • 2019年基金公司規模排行
    無論是從增量角度還是存量角度來看,公募基金的規模、收益數據均透出亮眼表現。Wind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國已發公募產品的基金管理公司達140家,管理基金數量共6084隻,管理規模總計14.81萬億,規模較去年(2018-12-31)增加1.77萬億。其中非貨幣理財基金資產規模總計7.39萬億,較去年增加2.52萬億。
  • 2017年券商基金託管座次排定:國泰君安公募託管規模第一;招商公...
    國泰君安託管公募基金規模 538 億元,在證券公司中排名第 1 位;招商證券公、私募基金託管家數排名第1。國泰君安公募託管規模第一2013年《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暫行規定》出臺,之前由商業銀行一統基金託管業務的局面被打破,券商重獲「入場券」。
  • 公募基金新發份額突破3萬億,爆款基金持續「刷榜」 衝刺規模大決戰
    臨近年末,公募基金新產品發行依舊持續發力。根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到18.31萬億,這也是公募管理規模首次突破18萬億。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7日,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超過1330隻,合計發行總份額突破3萬億份,刷新往年記錄。
  • 中原英石基金高管接連變更 公募規模僅為同期公司1/5
    中國證監會公示數據顯示,該公司近期連發2則高管變動公告。  具體看來,10月30日中原英石發布公告顯示,公司原董事長石保上因工作變動離任,離任日期為10月28日,離任董事長後將繼續擔任公司董事。而接替石保上擔任公司董事長的是中原英石基金打股東中原證券的總裁周小全。與此同時,中原英石基金的法定代表人也由石保上變更為周小全。
  • 公募基金規模年內增3萬億元 百億元級爆款基金多達40隻
    3.06萬億元、1408隻、超1倍增長,公募基金新發市場的發展軌跡在2020年註定不平凡。在當前「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內外雙循環」宏觀經濟背景下,公募基金新發市場正在推動權益類基金大發展,強化頭部基金公司「強者恆強」的格局,驅動公募產品結構多樣化發展進程。
  • 冰與火之歌:3萬億新紀錄即將誕生 這些公司卻顆粒無收_基金動態...
    「公募基金管理規範,長期業績向好,今年吸引來了大量居民儲蓄資金,這是長期趨勢。同時,爆款基金頻頻出現,也使得一些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了大幅增長。」  17家公司「顆粒無收」  但楊德龍也說到,今年的基金髮行市場分化嚴重,在爆款基金頻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基金髮行失敗的現象,個別公司甚至「顆粒無收」。
  • 公募基金最新持倉曝光 平安格力招行被減持最狠!猛加倉一大板塊
    雖然疫情影響下一季度市場震蕩調整,但不妨礙公募基金規模節節攀升。同時,公募基金市場亮點紛呈:廣發、易方達、華夏在扣除貨幣和短期理財基金後,規模大幅增長,抓住了一季度市場風口。而目前超千億基金公司達到27家;權益類基金進一步新增規模向行業龍頭集中的趨勢明顯。
  • 香港:公募「出海」的橋頭堡
    對公募基金而言,這裡既孕育了一場掘金夢,又背負了市場對其投資價值和能力的持續考驗。  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尋訪這些公募基金公司,可以從它們迥異的投資軌跡中看出相似的熱誠,也折射出香港與內地的血肉聯繫。  劍指「獅子山下」  內地公募業務全面對資管機構開放時,基金公司看到了布局香港市場對加速「出海」的意義,「赴港產子」漸成潮流。
  • 公募管理規模重返17萬億,債基三連降
    8月26日晚,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7月份公募基金市場數據,129家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7.69萬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吸金能力強勁,規模繼續上升,達4.97萬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增長5402.1億元,環比增幅超20%。
  • 股市震蕩5個月 貨幣ETF規模增長超1000億
    全年規模增量接近1500億元,增幅高達113.11%。  其中,華寶添益ETF下半年以來規模激增563.05億元,最新規模達到1459.43億元;銀華日利ETF近期規模首度站上千億關口,最新規模1030.06億元,同期增長415.64億元;兩大貨幣ETF龍頭下半年規模增幅皆超過60%。  在下半年的市場震蕩中,貨幣ETF總規模持續增長。
  • 公募基金最新持倉大曝光,平安格力招行被減持...
    而目前超千億基金公司達到27家;權益類基金進一步新增規模向行業龍頭集中的趨勢明顯。雖然股市受到疫情影響在一季度波動幅度較大,但主動偏股基金倉位只是小幅減倉,更多精力放在調倉換股上,其中邁瑞醫療、中興通訊、恆瑞醫藥、永輝超市、順豐控股位列基金增持榜前五位,中國平安、格力電器、招商銀河、美的集團、中國國旅則位列基金減持榜前五名。
  • 保險系公募再添華泰基金 規模排名上升迅速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目前保險系公募基金隊伍中已有多個成員,包括平安大華基金、國壽安保基金、安邦基金、泓德基金及浙商基金,而早在2015年上半年,泰康人壽旗下子公司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獲得監管機構批准,成為業內首家獲批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險資資管公司,以公募事業部的方式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