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居無竹,究竟有多俗?

2020-12-18 文化之源
闞玉敏作品《通幽圖》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此句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

全詩為: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闞玉敏作品

於潛是舊縣名,在今浙江臨安境內。於潛僧,名孜,字慧覺。在於潛縣南二裡的豐國鄉寂照寺出家。

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採。

闞玉敏作品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

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

人問其故,他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這「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

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採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闞玉敏作品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

它富哲理,有情韻,反應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

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

這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讚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示警。

闞玉敏作品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說的更嚴重。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強暴,直道而行,卓然為人。

反之,就會汲汲於名利,計較於得失,隨權勢而俯仰,視風向而轉移,俗態媚骨,醜行畢現。

這種人,往往自視高明,自以為得計,聽不進奉勸,改不了秉性。

所以詩人說這種「俗士不可醫」——醫之無效。

闞玉敏作品

「文似看山不喜平」。重開波瀾,另轉新意。

由那種「不可醫」的「俗士」站出來作自我表演,這就是修辭學中的「示現」之法。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這個「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俗士」。

他聽了詩人的議論,大不以為然;他雖然認為「不可使居無竹」是十足的迂闊之論,腐儒之見,但在口頭上卻將此論說成「似高、似痴」,從這模稜兩可的語氣裡,顯示了這種人世故、圓滑的特點。

闞玉敏作品

他絕不肯在論辯中作決絕之語而樹敵,於是蘇開始了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此君」,用王徽之「何可一日無此君」語,即指竹。

「大嚼」,語出曹植《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揚州鶴」,語出《殷芸小說》。

闞玉敏作品

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有的是想當揚州刺史,有的是願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

其中一人說:他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升官、發財、成仙之利。

闞玉敏作品

蘇軾的意思是:又想種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間何處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這等美事?

名節高的人難得厚富,厚富的人難得名高。

做官的人無暇學仙,得道的人無暇做官。

食肉的人無高節,高節的人不食肉。

兩種好處都不能兼得,多種好處就更不能兼得了。

闞玉敏作品

蘇軾在議論中見風採,議論中有波瀾,議論中寓形象。

他極善於借題發揮,有豐富的聯想力,能於平凡的題目中別出新意,吐語不凡,可見一斑。

居無竹之「俗」態,躍然紙上,一覽無餘。妙哉!!

闞玉敏作品

闞玉敏,女,遼寧葫蘆島人。字「閒雲」,「自在居主人」。職業畫家,書法家,圍棋教練,國家一級圍棋裁判,現居北京。現任山海經書院院長,人民畫報社藝術總監,北京東城書協會員,北方工業大學書畫協會客座教授。

所畫竹子,取法於蘇軾的理論,得法於文同、吳鎮的用筆,成法於鄭板橋的韻味。兼學王紱、夏昶。雖學古人,卻為己用。其書法,取法二王,加上是天分的個性發揮,真草篆隸,穿插妙用,瀟灑自如,自成一格。書與畫巧妙結合,融為一體,既有文人畫風採,也蘊含禪機,被禪家稱之為「禪竹」。

其獨創的圍棋書畫,將圍棋藝術與書畫藝術完美結合,別具一格,獨成一家,演繹出新的藝術品類,成為收藏界的新亮點,深受藏家的喜愛。

相關焦點

  • 不可居無竹
    不可居無竹東晉名士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出處是來源於蘇軾,原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i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句話要講的意思,是生活中寧願沒有肉可吃,也不能讓家中沒了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鳥瞰縉雲山竹子,在中國人的文化裡有很多含義,比如節節高升的意象,清雅如竹的潑墨,作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代表著高尚的品格,也獲得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的喜愛。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相比於居所無竹,東坡寧願不吃肉。可見,他更愛竹。那麼他是怎麼描繪的呢?下面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開篇亮明觀點,然後才解釋。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導讀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方竹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 不可居無竹,北方庭院種竹
    不可居無竹,北方庭院種竹花木君整理我國古人稱竹有「剛、義、柔、忠」四德,凝聚了中華民族堅貞、謙虛、曠遠、高達的文化心理,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幾千,竹很自然地被文人雅士當作遣懷寄興的媒介,愛竹、賞竹、慕竹、詠竹、頌竹、畫竹、刻竹的名人佳話絕。古代以竹伴居成風,用於名人的字、號更是不計其數。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但是,農村卻有老話說「門前不栽竹」,意思是很明顯的,就是門前儘量不栽竹子。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 農村俗話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農村俗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農村老話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放在不一樣的場合使用,就不矛盾了。表面看起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互相矛盾,但透徹的理解它,卻不矛盾。
  • 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廋,不俗又不廋,竹筍燜豬肉
    蘇軾一句「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廋,不俗又不廋,竹筍燜豬肉」,詮釋了竹筍燜豬肉的鮮美。竹筍燜豬肉,作為一道家常菜,做法很多,各地的做法也不盡相同。無論什麼樣的做法,喜歡吃的人多了,那就是美味了。從古至今有許多人對這道菜情有獨鍾,因為這道菜不能口味好,唇齒留香,而且歷史悠久。蘇東坡在一次美食派對上用情有獨鐘的竹子和豬肉一起煮而來。且做法簡單,營養價值還高。當然營養價值高是指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因冬筍含有較多草酸鈣,兒童、患尿道結石、腎炎的人不能夠多吃。
  •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和「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就很形象地描述出了竹子的氣節和胸懷,正可謂「一枝一葉總關情」。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試想一下,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因為不能「居無竹」,而情願意「食無肉」,這是需要一點決心和毅力的。
  • 詠竹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與竹有緣——張廷可
    竹緣張廷可我來到這個世上,感到非常幸運,那就是與竹有緣。早在兒時,家裡就懸掛著父親的老師葉桐軒教授的一幅墨竹圖,題款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醫。」父親經常動情地談起作畫的情景和竹子的品格。當兵在南方,看到竹林水鄉,情景交融,好似人間仙境,到處是一片生氣盎然的景象。八十年代,我從部隊回到了家鄉開封。當時在北方很少有竹子。
  • 竹下石上有奇觀--漫讀徐寒
    寫詩,寫竹;往石上寫對聯,寫竹;畫畫,畫竹。造訪其府第,往往見壁間掛著的舊畫新作也多是寫意墨竹。自纂文集號"石竹畫語錄",其中專有一輯稱"竹下詩情",裡面全是"竹"的詩篇。徐寒乃吾蜀中才子。吾蜀九百年前另有一位才子蘇東坡也愛竹,這是並非僅僅蜀人知道的。據某猜想,東坡愛竹,必緣由於那眉山故鄉的竹林和蜀中人的起居勞作均與竹有關,從而自然生長出無窮的詩思。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捲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 墨竹「獨立之路」前傳:竹林七賢居無竹?唐朝之前長期跑龍套
    此後,自五代到北宋間,被畫史記載善畫「墨竹」的畫家們方逐漸多了起來,而這漫長孕育期,正是中國繪畫本身取得大步發展的魏晉、隋唐時期,期間有沒有一些畫家擅長此類題材?從目前流傳下來的有限畫跡看,不僅是墨竹,甚至就連勾勒設色的竹也甚少。
  • 不可居無竹,盤點5種最適合家裡養的盆栽竹,你種了嗎?
    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 不可居無竹,盤點5種最適合家裡養的盆栽竹,你家種了嗎?
    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自古以來都頗受歡迎,而竹子的品種繁多,很多品種並不適合養在室內,但是又有很多花友想要在室內養盆竹,怎麼辦呢?今天小編就盤點了5種適合家裡養的盆栽竹,一起看一看吧!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當竹與泉相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水花?
    這種融合了當地特色、兼具民間生活範本的體驗給大城市裡工作上班的人提供了放鬆身心的好地方,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城市,走進鄉村。竹泉古村,因竹而有韻味,因水而有靈氣。其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北部,距縣城12公裡,面積1800畝,元明時期叫泉上莊,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竹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