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好銀行卡和對公帳戶,中國的反詐騙事業就沒有春天!

2020-12-15 新餘網警巡查執法

電信詐騙的手段千變萬化,成功的標誌只有一個:把錢弄到手

把錢弄到手的方式有千種萬種,必須依賴的載體只有一個:銀行卡

使用銀行卡洗錢的技巧千奇百怪,最保險的辦法只有一個:對公帳戶

1

11000多張銀行卡與1800多個對公帳戶

在詐騙界和「水房」(洗錢)圈,有這麼一個說法:誰掌握的「白戶」銀行卡最多,誰的資金就最有保障。誰掌握的對公帳戶最多,誰的資金就最安全。

因為,無論用什麼方式轉帳,都必須依託銀行卡,而那些沒有納入監管視線的普通銀行卡(「白戶」卡)很難被風控發現,所以資金安全就有保障。

有了對公帳戶,就等於擁有了一家公司的背景轉帳權限,不但更容易蒙蔽受害人誤以為是正規公司,也能夠多筆、大額轉帳,給警方查詢凍結止付製造重重障礙。

所以,詐騙團夥、水房集團對銀行卡和對公帳戶的需求非常大,行情也逐年水漲船高。一套包含有身份證件、銀行卡、手機卡、U盾的銀行卡「四件套」,在東南亞能賣到3000元左右。而包含有「對公銀行卡、U盾、法人身份證、公司營業執照、對公帳戶、公章、法人私章、對公開戶許可證」的對公帳戶八件套,可以賣到15000元左右。

警方繳獲的銀行卡、手機卡、企業對公帳戶等涉案物品

高利誘惑之下必有「莽夫」。有些頭腦稍微靈活點的,在嗅到商機後,開始組織人去批量開設銀行卡、對公帳戶,辦好後再層層轉賣到詐騙集團手中,賺取高額差價。而那些只顧今天不顧明天的「三和大神」們,則以辦卡開戶後出租、出售做為謀生的手段。有的甚至還要去境外做「人質」,確保自己名下的銀行卡和對公帳戶絕對安全。

近日,公安部指揮偵破了「3.26」特大買賣銀行卡案,抓獲犯罪嫌疑人600多名,繳獲銀行卡11000多張、企業對公帳戶1800多個。據央視新聞報導,僅在靠近越南的廣西憑祥市抓獲的5名犯罪團夥中,就查獲銀行卡、對公開戶資料27箱220餘公斤,而這220公斤只是其中一個犯罪團夥一個星期的戰果,足以可見地下銀行卡、對公帳戶買賣之猖獗。

央視新聞畫面

但是,諸多媒體對案件成果和犯罪鏈條報導得非常詳細,但卻很少有人關注:

哪些銀行的涉案銀行卡最多?嫌疑人是怎麼能夠順利開辦的?

本來是要正規公司才能辦理的對公帳戶,為什麼一輩子沒出過村的農民或者「三和大神」,都能輕易辦到?

2

誰辦的這些銀行卡?

經辦案部門統計,供地下買賣的11000多張銀行卡共涉及183家銀行,其中排名前20的銀行卡佔了總數的92.5%。這20家銀行中,既有中、農、工、建、交等大型商業銀行,也有中信、招商、光大、民生、浦發、渤海、廣發、興業、浙商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也不乏晉商銀行、吉林銀行等小眾銀行。

僅排名前三的農行、工行、建行的涉案銀行卡數量,就佔了總數的53%,特別是農業銀行,以2466張的數量一騎絕塵,比第二名超過500多張。

製圖:終結詐騙

當然了,這些銀行之所以涉案銀行卡多,一方面是因為確實網點多、覆蓋面廣,方便就近開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部分銀行的風控機制可能有問題,辦卡中介發現這家銀行開卡成功率高,就會「吃定」你。所以,榜單上的銀行都應該想一想,同樣是大銀行,為什麼農行、工行、建行「遙遙領先」?同樣是小銀行,為什麼晉商銀行、吉林銀行擠進了榜單?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目前銀行卡的辦理制度存在很大漏洞。

第一是銀行間的數據不共享。雖然2016年人民銀行出臺的261號文規定,「每一個公民在一個銀行只能開始1個I類帳戶」,但是全國有3000多家銀行,每個人理論上最多可以辦理1.2萬張銀行卡。而各個銀行出於發展客戶的利益考慮,互不共享數據,對辦卡者基本是來者不拒。在這次「3.26」專案中,其中就有1個嫌疑人開辦了12張銀行卡售賣,而名下有幾十張、上百張銀行卡的人也大有人在。

第二是開卡的門檻過低。雖然各銀行基本落實了「實名制」的要求,但開辦銀行卡特別是借記卡一般只要求「年滿16周歲持有有效身份證件」即可,而在香港和日本等地,除了這些,一般還要提供三個月以上的居住證明或工作證明,如水電費繳費單、繳稅單等。

滙豐銀行(香港)借記卡申請條件

過低的辦卡門檻使得很多辦卡中介肆意到農村「掃村」、到人才市場成批招聘「兼職人員」,拉到外地的銀行批量開卡。下面這張圖是成都大學生兼職群發布的廣告,以300元一張的價格招聘人員辦理銀行卡,發出後,響應者甚多。真可惜了這些大學生,還沒走出校門,自己的徵信已經和犯罪掛上了鉤。

終結詐騙粉絲供圖

3

為什麼能輕易開到對公帳戶?

對公帳戶開立是需要苛刻條件的,必須要有營業執照正副本原件、法人身份證、開戶申請資料、開戶許可證以及公章、財務章和法人章等資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營業執照,因為首先得是一家公司才行。

在以往,開辦公司需要各種前置審批,非常繁瑣和困難,可是得益於近兩年在全國鋪開的商事登記改革制度,把以前的「先證後照」(先去申請各種證才發營業執照)改為了「先照後證」(先發營業執照再去申請其他許可),而且註冊資本「實繳制」變為了「認繳登記制」(不用花1分錢可以註冊一個註冊資本為幾十億的公司),申請營業執照變得異常簡單。

最關鍵的是,申請營業執照只需有銀行卡和U盾以及法人資料,就可以全流程網上辦理,足不出戶拿到郵寄上門的「營業執照」。但是,很多人都忘記了商事登記改革是將「重審批輕監管」變為「輕審批重監管」的初衷,後續的監管甚至連實時的監管都跟不上,出現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件。

近幾年來,諸如善心匯、龍愛量子等公然搞傳銷的騙子公司,動輒把註冊資本填報為數十億,騙取大量群眾信任乖乖交錢。有不少人發現自己丟了一次身份證之後,莫名成為了多家公司的董事長,想去註銷才發現比登天還難。上周,甚至出現了福建晉江一家洗浴中心的地址登記在公安局廁所的笑話。

晉江青陽卓江山洗浴服務中心的登記地址是晉江市公安局廁所。網絡圖片。

正因為營業執照的辦理非常容易,所以很多辦卡中介在組織人開辦了銀行卡「四件套」之後,會篩選一部分人準備其他材料辦理對公帳戶,賣個更高的價錢。

「3.26專案」中的對公帳戶涉及幾十家銀行,其中前10名的銀行佔了總數的80%。遙遙領先的是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與涉案銀行卡最高前三名一致。而在這張榜單裡,我們還發現了泰隆商業銀行、中原銀行等新面孔。

製圖:終結詐騙

涉案銀行卡不多但是對公帳戶卻多,按比例來說,是不是審核機制不夠嚴格呢?據辦理專案的民警講,銀行對開設對公帳戶的審核標準千差萬別,某個銀行甚至允許同一個人在同一個網點開設八個對公帳戶,你們的營業員是腦子高度近視聽不清嗎?

若這些虛假企業和虛假對公帳戶再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綁定在一起,就更加威力無窮了。以支某寶平臺企業帳戶為例,每天每個帳戶和下屬的10個子帳戶,可以轉帳2200萬元。騙子使用一次,幾天賺來的錢就瞬間轉移了。雖然這些第三方支付平臺也有各類風控手段,能夠發現和管控虛假對公帳戶,但遠遠抵不過虛假對公帳戶開設、買賣、流轉的速度!

4

反思與呼籲

11000張銀行卡和1800多個對公帳戶,只是一個專案的查處量,雖然戰果空前,但在卡戶出租出售的地下江湖裡,簡直不值一提。如果開辦銀行卡和對公帳戶的漏洞封堵不上,案件的查處只不過推高了銀行卡和對公帳戶的售賣價格,對切斷整個黑產鏈條起不到多少作用,甚至可能因為媒體的報導而讓更多人鋌而走險。

因此,小編鄭重建議:

1.請人民銀行牽頭制定規範,加強銀行間信息共享,規定每人只能在國內開辦銀行卡的數額(以滿足大部分人使用為準,比如5張),彌補1個人可以在3000多家銀行開卡的漏洞。

2.請參照香港、日本等銀行做法,提升銀行卡開辦門檻,除了年滿16周歲、持有有效身份證件之外,還應該提供居住證明、繳稅證明、社保證明等,證明開辦銀行卡確有必須。

3.請儘快研究生物識別認證辦法,在使用銀行卡(包括登錄網上銀行)時加入聲紋、人臉、指紋等生物識別認證技術,真正把「實名制」變為「實人制」,確保濫用銀行卡行為得到遏制。

4.請商事登記改革主管部門針對當前存在的漏洞研究監管政策,真正領略中央開展商事登記改革的意圖,不要以比拼本地區開辦公司數量為榮,而要以比拼本地公司開辦公司質量為榮,或者以不出現啼笑皆非的登記監管問題為榮。

5.請儘快完善法律法規,推動買賣銀行帳戶入刑,加強對出租、出售或者組織辦卡人員的懲處力度,讓這些想不勞而獲靠出賣自己信用謀生的人斷了後路。

來源:終結詐騙

相關焦點

  • 揭秘電信詐騙受害人資金被轉內幕 銀行卡和對公帳戶海量買賣
    如果受害人一旦把錢打過去,詐騙分子就會迅速地把這個銀行卡裡的錢取走。銀行卡號是從哪裡來的呢?前不久,公安機關偵破一個在境內辦卡、境外實施詐騙的特大買賣銀行卡犯罪網絡,繳獲了大批銀行卡和對公帳戶,所有的帳戶都是「成套」出現。
  • 對公帳戶=「洗錢帳戶」?
    1哪裡來的這些空頭對公帳戶?今年4月9日,我市抓獲一名販賣對公帳戶犯罪嫌疑人,據交代,該犯罪嫌疑人在網上發現有人求購公司營業執照、對公帳戶,於是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註冊了3家公司,並開設了對公銀行帳戶,轉手以1000元的價格賣出。
  • 這樣使用銀行卡、對公帳戶涉嫌違法犯罪
    對公帳戶本是用於企業之間資金往來的,但有人卻在網上公開兜售,賣給從事電信詐騙的人員,逐漸形成了一條網絡黑色、灰色產業鏈條。▼對具備團夥性質的由市反詐中心牽頭進行統一打擊,其中芝罘分局根據反詐中心推送的線索迅速抓獲以尹某為首的5名犯罪嫌疑人。經審訊,2019年以來尹某與「合伙人」鄭某在青島、煙臺註冊多家公司,辦理對公帳戶,並把這些對公帳戶進行買賣,而這些對公帳戶的「買家」就用這些帳戶實施網絡詐騙,涉案金額已達100餘萬元。
  • 買賣對公帳戶涉嫌犯罪
    案例三:犯罪嫌疑人王某,自2018年起夥同他人在天津和長春、哈爾濱等地販賣工商執照及對公帳戶56戶,從中獲利2萬餘元,現嫌疑人已經被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長春反詐中心在偵辦大量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時發現,當前不法分子轉移詐騙資金使用的帳戶,出現從銀行個人帳戶向對公帳戶轉移的趨勢。
  • 西安4人團夥販賣對公帳戶、銀行卡用於電信詐騙或洗錢被抓獲
    2019年7月2日,公安長安分局接到上級批轉的「公安部關於對『1.07』特大販賣對公帳戶和銀行卡案件開展偵查工作的通知」,涉及長安轄區四條線索。分局領導高度重視,確定由喬軍鋒副局長負責,刑偵大隊具體落實核查偵破工作。
  • 對公帳戶緣何成了詐騙「幫兇」 長沙多部門將聯合強化管理
    「中間商」 低價收購後,高價賣給詐騙團夥和陳陽一同被刑拘的還有17人,其中既有不少和他一樣的「公司老闆」,也有買賣對公帳戶團夥的頭目王某倫和申某。參與辦案的開福公安分局刑偵大隊反詐中隊民警劉碩告訴記者,王某倫原本自己就是個出賣自身信息為別人辦對公帳戶的無業人員,見這一行賺錢之後,當起了買賣對公帳戶的「中間商」。
  • 福建泉州:晉江一男子利用對公帳戶賺黑錢,抓!
    買也違法賣也違法銀行卡、營業執照、對公帳戶網上公開售賣對公帳戶詐騙團夥「升級」手段務必警惕用自己的身份證申辦營業執照、註冊對公帳戶,還能買賣賺錢,這「生意」看似乎是個香餑餑。現不法分子詐騙手段升級將目光瞄準對公帳戶,利用購買的對公帳戶、營業執照實施詐騙活動。連日來,晉江公安抓獲多名買賣銀行卡、國家機關證件牟利的違法犯罪嫌疑人。
  • 多名金融、通訊業「內鬼」因非法辦理對公帳戶和手機卡被刑拘
    星辰在線5月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舒展 通訊員 劉彬)出售販賣手機卡、銀行卡及對公帳戶為各種電信詐騙犯罪提供了便利,已經成為助推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的「黑灰產業」, 甚至有部分行業內部人員受利益驅使,以身試法,與此類「黑灰產業」違法犯罪團夥勾結,為其非法辦理手機卡、銀行卡及對公帳戶提供便利
  • 揭秘對公帳戶買賣「產業鏈」
    註冊營業執照,在銀行開立企業對公帳戶,帳戶經非法買賣轉手至犯罪團夥從事電信詐騙、博彩業洗錢活動……今年以來,非法買賣對公帳戶的事件已引起監管部門和各地警方的關注。《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發現,非法買賣對公帳戶的行為屢禁不止,而且已發展成一條「產業鏈」,主要有註冊;開立帳戶及準備相關資料;中介轉手;被犯罪團夥用於詐騙、洗錢四個環節。
  • 冬季攻勢|非法買賣對公帳戶,抓!
    劉某強從網絡兼職群了解到有人想要收購成套的企業營業執照和對公銀行帳戶,並許諾每套3500元的收購價。劉某強蠢蠢欲動,認為自己找到了輕鬆賺錢的門路。並立即落實行動,劉某強聯繫了邱某、彭某作為工作人員,由劉聯繫辦證公司工作人員,邱、彭負責指導和安排招募來的無業人員操作辦理證件,一個分工明確的團隊就這樣成立了。
  • 買賣、出借對公帳戶、銀行卡、電話卡等是違法行為,普陀警方...
    千萬不能行動,否則你就攤上「大事」了……近日,普陀警方在「斷卡」行動中,經縝密偵查,迅速搗毀一個專向電信網絡詐騙分子提供銀行卡的「販卡」團夥,相關涉案人員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圖說:犯罪嫌疑人劉某到案。普陀公安分局供圖。2020年12月初,普陀警方在偵辦一起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中,發現多筆被害人被騙資金均通過段某名下的5張銀行卡轉帳,涉及金額達35萬餘元。
  • 非法買賣對公帳戶,4人被山西警方刑拘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王文興 報導註冊營業執照,在銀行開立企業對公帳戶,帳戶經非法買賣轉手至境外犯罪團夥從事電信詐騙、博彩業洗錢活動……12月21日,記者從公安萬柏林分局了解到,小井峪責任區刑警隊打掉一個藏匿在萬柏林區買賣對公帳戶的黑灰產業犯罪團夥。目前,該團夥4名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 老許說電詐丨買賣手機卡、銀行卡、銀行帳戶能賺錢?後果你可能承受...
    阿哲向警方交代,他用自己的身份證辦了10張手機卡給小元,還推薦小威也參加,他之前接觸過購買支付寶、銀行卡、手機卡的人,知道買這些都是用於詐騙洗黑錢。阿哲賣卡的1000元同樣沒有到手,卻為了區區百元「推薦費」把朋友小威也坑了。還有更「坑爹」的。
  • 經濟低迷銀行卡詐騙增多 英華媒籲華人盯緊帳戶
    Lloys TSB銀行個人銀行業務經理沙比那·阿麥德分析,兩名遭盜刷的用戶都曾使用沒有晶片的saving卡到ATM機取錢。她說,相比晶片卡(debit卡都是晶片卡),無晶片卡用磁條記錄編碼信息,磁條信息更易被複製到假卡上,被詐騙分子在那些還沒有升級到使用晶片密碼系統(chip and PIN)的地方盜刷。
  • 只因他們販賣對公帳戶助紂為虐……
    案例三:犯罪嫌疑人王某,自2018年起夥同他人在天津和長春、哈爾濱等地販賣工商執照及對公帳戶56戶,從中獲利2萬餘元,現嫌疑人已經被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這些對公帳戶用來做什麼? 警方在偵辦大量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時發現,當前不法分子轉移詐騙資金使用的帳戶,出現從銀行個人帳戶向對公帳戶轉移的趨勢。
  • 爺爺奶奶堂兄弟和嫂子開公司,倒賣對公帳戶,警方行動抓了425人
    據悉,買賣對公帳戶犯罪是電信網絡詐騙的上遊犯罪,嫌疑人通過買賣個人信息,註冊企業獲取營業執照和對公帳戶,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提供便利條件,嫌疑人開辦的每一個對公帳戶都是用於詐騙群眾錢財。合肥警方在偵辦多起買賣對公帳戶信息案中發現,該類犯罪已經將「犯罪之手」伸向親人、伸向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損害的更是廣大不特定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
  • 「反詐」進行時|「網絡詐騙」高發,揭秘中國電信反「詐騙」背後的...
    網絡詐騙是一種遠程非接觸性犯罪,其作案手段頻繁更新、新技術加速迭代、詐騙劇本花樣百出,如同「九頭蛇」,「砍掉一個頭」後,又不斷冒出新「頭」,屢打不絕。為此2020年10月10日,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斷卡」行動,即斬斷電話卡、銀行卡的黑色買賣鏈條。對此,中國電信多番強調,要把網絡安全作為健康發展的基石,責任重大、任重道遠。
  • 海口警方聯合銀行中止4964個涉案對公帳戶支付服務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5月6日訊(記者 徐培培)記者5月6日從海口警方獲悉,為進一步加大對買賣銀行對公帳戶人員和涉案銀行帳戶的打擊力度,全鏈條嚴打電信網絡犯罪,海口警方聯合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集中開展打擊整治涉詐銀行對公帳戶違法犯罪行動。
  • 三個犯罪團夥為電信網絡詐騙提供對公帳戶
    東北網4月14日訊(滕宇飛 記者 包海多)用自己的身份證申辦營業執照註冊對公帳戶,「划算」生意的背後是違法犯罪。近日,哈爾濱市公安局賓縣分局打掉3個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提供對公帳戶的犯罪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56名,凍結對公帳戶83個,扣押工商營業執照37份、公章111枚,扣押、凍結涉案資金120餘萬元,涉案金額600餘萬元。犯罪團夥使用的「五件套」。 圖片由警方提供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獲。 圖片由警方提供警方查獲的涉案物品。
  • 千萬不要出售出租身份證、電話卡、銀行卡!武漢警方嚴打詐騙黑灰...
    ,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電話卡和銀行卡。武漢警方介紹,在公安機關嚴厲打擊下,電信網絡詐騙仍然猖獗。詐騙團夥為了便於作案、逃避打擊,滋生出與之配合的黑色、灰色產業鏈。如,個人銀行帳戶在資金流轉時有額度限制,而對公帳戶沒有,可以進行大額交易,犯罪團夥為了快速將受害人的資金分流,需要大量對公帳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