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鼎】
易之卦象,各承其義。革,去故。鼎,取新以去故,則宜制器立法以治新也。鼎,所和齊物生成新之器也,故取象焉。《序卦》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所以革卦次鼎。
鼎卦,巽下離上。辭曰:鼎,元吉,亨。革去故而鼎取新,取新而當其人,易故而法制齊明,吉然後乃亨,此所以為鼎者,成變之卦也。
革既變矣,則制器立法以成之焉。變而無制,亂可待也。法制應時,然後乃吉;賢愚有別,尊卑有序,然後乃亨,故先「元吉」而後乃「亨」。
鼎者,器之名也。自火化之後鑄金,而為此器以供烹飪之用,謂之為鼎。亨飪成新,能成新法。然則鼎之為器,且有二義:一有亨飪之用,二有物象之法,故《彖》曰「鼎,象也,明其有法象也」。《雜卦》曰「革去故」而「鼎取新」,明其亨飪有成新之用。此卦明聖人革命,示物法象,惟新其制,有「鼎」之義,「以木巽火」,有「鼎」之象,故名為《鼎》焉。變故成新,必須當理,故先元吉而後乃亨。鼎烹熟以養人,猶聖君興仁義之道以教天下也,故謂之鼎矣。此所以示眾生者,所謂問鼎者,必革新而除舊,如鼎之烹生而至熟。故聖人教化天下,是為鼎之道也。
鼎卦《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古祭之大者莫過於上帝,賓之大者莫過於聖賢。享帝貴誠,用犢而已,故言亨。聖賢備饔飱牢醴之盛,故言大亨。此以卦體釋卦名義也。以卦象言,則內巽而五為鼎耳。此心順巽則入乎義理,耳目聰明則審乎事幾,有其德矣。以卦體二象釋卦名義,因極其大而言之。享帝貴誠,用犢而已。養賢則饔飧牢禮,當極其盛,故曰大亨。大享謂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賢之能者,稱聖人矣,此明鼎用之益。言聖人既能謙巽大養聖賢,聖賢獲養,則憂其事而助於己,明目達聰,不勞己之聰明,則「不為而成矣」。以柔進上行,體已獲通,得中應剛,所通者大,故能製法成新,而獲「大亨」也。此所以示眾生者,大器非器也,大亨非亨也。所謂國有聖賢,則君位定而天命固矣。以天之德,生物不可見,既生而剛強之者可見也。以聖人之德創業,其所以創之者不可見,其成就熟好,使之堅凝而不壞者可見也。所以能問鼎天下者,於成功之前,莫不忍其寂寞,剛強自我,以待機也。
鼎卦《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凝者,嚴整之貌也。鼎既成新,即須製法。製法之美,莫若上下有序,正尊卑之位,輕而難犯,布嚴凝之命,故君子象此以「正位凝命」也。木火相因,金在其間。調和五味,所以養人。此即鼎之象也。然鼎為重器,故有正位凝命之象。所以經曰:鼎者,國之重寶,君位之所寄也,得其道以正其位,則命可凝。然若德不稱位,則命去而鼎隨去矣。
德如木,命如火。有木則有火,木盡則火亡。有德以正其位則命凝,德亡則命亡,故曰惟命不於常也。此所以示眾生者,德者,命之基;命者,德之果。所以語云德不配位必生災殃者,是為無德而居其位者,其命必亡也。故讀易者當誡之。
鼎卦初六曰: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初六居鼎之始,以陰處下,則是下虛上實,而鼎足倒矣。趾,足也。否者不善之物,鼎之倒趾,失其所利,鼎覆而不失其利,在於寫出否穢之物也。妾者側媵,非正室也。施之於人,正室雖亡,妾猶不得為室主。妾為室主,亦猶鼎之顛趾,而有咎過。妾若有賢子,則母以子貴,以之繼室,則得「無咎」。舊有否惡之積,因顛而出去之,有利出否之象。而六以陰居初不正,是為有妾之象。趾不宜顛而利以出否,妾得不足貴而以得子,是因敗以為功,因賤以致貴也。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 「利出否」,以從貴也。顚趾者,悖矣。可以出否,則未悖。從貴者,去鼎中否之可賤,以從珍羞之可貴者也。故曰顛趾如得妾,出否如得子,母以子貴,因其子而知得妾之未悖,因出否而知顛趾之有功也。故聖人之於人也,責其身不問其所從,論其今不考其素,而擇之太詳,求之太備,則天下無完人。所以從其子之為貴,則其出於妾者可忘也,故可以棄舊而納新也。此所以示眾生者,萬事略其不利,用其利者,即避其短而見其長,如妾位不正,然有子則貴也。又如沛公用平,是取其才也。若唯求全責備,則天下本無完人,故必無人可用也。
鼎卦九二曰: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九二以陽之質,居鼎之中,「有實」者也,故曰「鼎有實」也。有實之物,不可復加也。加之則溢,而傷其實矣。困於乘剛之疾不能就我,則我不溢,得全其吉也。故以剛居中,有實之象。我仇,謂初。陰陽相求而不相得,所謂怨耦曰仇也。二以剛中自守,初雖近而顛趾,不能就之。有我仇有疾,不我能即之象,故吉。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有實之鼎,不可復有所取。才任巳極,不可復有所加。自此以往,所宜慎之也。雖有實而不愼所之,則為仇所即而有尤矣。有實而不慎其所往,則為仇所即而陷於惡矣,則宜慎所之矣。此所以示眾生者,所謂滿招損,謙受益,鼎中滿物則不可復加,加之則溢。所以又剛滿之態者,須慎其言行也。
鼎卦九三曰: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鼎」之為義,下實上虛,是空以待物者也。「鼎耳」之用,亦宜空以待鉉。九三處下體之上,當此鼎之耳,宜居空之地,而以陽居陽,是以實處實者也。既實而不虛,則變革鼎耳之常義也。常所納物受鉉之處,非有體實不受,又上九不應於己,亦無所納,雖有其器,而無所用,雖有雉膏,而不能見食也。雨者,陰陽交和,不偏亢者也。雖體陽爻,而統屬陰卦。若不全任剛亢,務在和通,方欲為此和通,則悔虧而終獲吉。然鼎耳方革,不可舉移,故有鼎耳革,其行塞之象。承上卦文明之腴而不見應於五,有雉膏不為人所食之象。又變坎為雨,陰陽和剛雨,故三以陽居陽為得其正。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鼎以耳行,耳革行塞,故失其義也。懷道而不思致用,故失其義,猶所云不仕無義,激之使及時行道也。故耳之受炎也,足以廢塞其行而不足以革。此所以示眾生者,以空待物,物方有塞;以虛待實,實方有著。所謂虛懷若谷,可以充物,是所言也。若以充塞自滿,則無所可容,是為失義之道也。故讀易者,當見其象而申其義也。
鼎卦九四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處上體之下而又應初,既承且施,非巳所堪,至四所盛,則巳絜矣。渥,沾濡之貌也。體為渥。沾,知小謀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災及其身。餗,糝也。八珍之膳,鼎之實也。九四處上體之下,上有所承而又應初,下有所施,既承且施,非己所堪。鼎足既折,體則渥霑也。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鼎者,三足一體,猶三公承天子也。三公謂調陰陽,鼎謂調五味。足折餗覆猶三公不勝其任,傾敗天子之美。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才不勝任,無以自信,亦失君上信任之意矣。故孔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方其未及也,必有告之者而不信,及其已信,則無如之何矣。既覆公餗,信有大罪。刑罰當加,無可如何也。不量其力,果致兇災,信之如何?此所以示眾生者,凡事量力而行,不越力強行,知順勢而為,方為智者。
鼎卦六五曰:鼎黃耳金鉉,利貞。黃,中也。金,剛也。鉉所以貫鼎而舉之也。五為中位,故曰「黃耳」。凡舉鼎者,鉉也;尚三公者,王也;金喻可貴,中之美也。鉉鼎得其物,施令得其道,六五非正,故勉以利貞。是為以柔中之君下用剛中之臣,即《彖》所謂得中而應乎剛者也。或以鉉為上九,則與玉鉉重複,且失象意。故其象如此,而利在貞固而已。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以中為實,所受不妄也。五中虛,以得中為實德。又五為鼎耳,而有中德,故其色黃,即以此而養天下,所謂為天下得人者耳。然六五自本無實,特下應九二之剛中以之為實,居中以柔,能以通理,納乎剛正,所受不妄也。此所以示眾生者,中正則無忌,不正則當借其正,是為惟正不失其貞,惟貞而利也。所以剛正不妄,方能成舉鼎之功。
鼎卦上九曰:鼎玉鉉,大吉,無不利。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上九居鼎之終,鼎道之成,體剛處柔,則是用玉鉉以自舉者也。應不在一,則應所不舉,玉又貴於金者。
凡烹飪之事,自鑊升於鼎。載於俎,自俎入口。馨香上達,動而彌貴,故鼎之義,上爻愈吉也。鼎主烹飪,不失其和。金玉鉉之,不失其所。公卿仁賢,天王聖明之象也。君臣相臨,剛柔得節。故曰大吉無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以鼎熟物,人皆能之;至於鼎盈而憂溢、耳炎而不可舉,非玉鉉不能。以金承玉,君臣之節上體乾為玉,故曰「玉鉉」。雖非其位,陰陽相承,剛柔之節也。上九處鼎之終,鼎道之成也。居鼎之成,體剛履柔,用勁施鉉,以斯處上,高不誡亢,得夫剛柔之節,能舉其任者也。而就君臣治道言之,則大約如是矣。此所以示眾生者,陰陽相和,剛柔相濟,是為處世之道。君臣相得,舉任相宜,是為治國之道。凡事舉一反三,則易之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事不在也。故讀易者,不可拘於一言一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