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吳歌·秋歌》:賞析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的團圓之願

2020-12-16 春心孤負

見秋,見月陡然而生思念之意為人之常情,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李白的「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等等。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同樣寫秋思的《子夜吳歌·秋歌》。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夜裡,月光灑在長安城中,照亮了人間的千家萬戶,一片片此起彼伏的搗衣聲浸染了這安靜的夜晚。從描寫手法上看,首句從視覺角度來描寫秋月明朗,第二句從聽覺角度來寫搗衣聲音;從畫面上看,李白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靜中有動的月下搗衣圖。若你走進這如畫的月下長安,就著月光朗朗,沿著街道寬寬,去往各坊間,聽者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砧杵聲,細細品來,哦,原來是思婦們在搗衣。

李白寫月不用「輪」、「道」等等量詞,而是用「片」字形容。一片月的面積有多大?無法估量但是足夠籠罩整個長安城。「萬戶」說明人數之多,也說明搗衣聲音的多和緊促。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夜色中趕製冬用的衣服。這句詩落筆優美,又可以隱隱感受到一種緊迫。要趁著夜色準備寒衣說明時間很緊迫,遠在外地的親人們著急著用,引出下句在邊關戍守的將士們。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秋風吹不盡那懷念玉門關外徵人的深情。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是容易傷感、引發離愁別緒的季節,秋風一起,相思直隨,秋風秋月秋聲,秋夜撩人,思婦懷人。她們在長安城思念遠在玉門關外的徵人,「總是」顯情之深,意之切。換個角度看,玉門關外的徵人們同樣也在思念著遠在長安的家人,他們的戍守,讓百姓歲月無憂,但戰事一日不定,便一日不能回家團聚。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由上一句思婦對徵人的思念,引出思婦心中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玉門關外,徵人們戍守著唐朝國土的大門,抵抗著侵犯大唐的胡人,馬蹄聲狂亂,生死一線間。他們不想回家嗎?他們也想。政局穩定,戰事平息、闔家團圓是思婦的願望,也是徵人的願望,更是天下人的願望。

這首詩從思婦的角度出發,從思婦為關外徵人準備寒衣寫起,引出思婦對徵人的思念之情,進一步表露出思婦心中團圓的美好願望,再引申為古代勞動人民希望能夠過上和平歡樂、團團圓圓的生活。李白這首詩對意境的繪畫、情感的捕捉很是精妙、準確,見不見人,見情不見人。

相關焦點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這個「可憐」就不是今天可惜、值得憐憫的意思,而是可愛、討人喜歡的意思。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它這個「搗衣」如果按照現在的思路來看,就很容易理解成洗衣服時用木杵拍擊衣服,使之髒水流出,進而變得乾淨。但這裡的「搗衣」,卻是有著另外截然不同的意思。
  • 唐代李白《子夜吳歌·秋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本詩是《子夜四時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子夜吳歌·秋歌注釋: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dǎo)衣聲。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聲。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萬戶:千家萬戶。
  •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裡「搗衣」指什麼?很多人想錯了
    在古詩詞中,我們經常能讀到「搗衣」一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裡寫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王昌齡寫「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我們再來重溫下李白這首經典名作《子夜吳歌·秋歌》,道不盡的萬般深情,都在這短短的三十字中。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自古男兒應豪邁,豈可貪生罷遠徵——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郝乙書法#李白所寫《子夜四時歌》,共四首,寫春夏秋冬四季,描寫的是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思念之情情真意切。但話分兩表,如在《秋歌》中,若不是有豪邁男兒戍邊保國,又哪來「萬戶搗衣聲」?定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了。
  • 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該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子夜吳歌》起首兩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順手揀來,渾然天成:秋天的夜晚,或許是中秋之夜,明月凌空高懸,明朗的月光灑滿了長安城,千千萬萬戶的婦女們都走出家門,來到河邊,捶洗衣服,那聲音似乎響徹了夜空。
  • 「萬戶搗衣聲」中「搗衣」是洗衣嗎?詩詞大會百人團一半人理解錯
    這個成語如今的意思是一群人沒有首領,是烏合之眾,但在千年前它指的是一群龍不爭著出風頭,剛柔並濟,各取所長,是《易經》中的大吉之兆。除了「群龍無首」,還有不少常見卻被人理解錯的意象,比如本期要和大家重點講的「搗衣」。在有一期詩詞大會中,對這個詞的不理解被體現出來了。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描寫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我們隨口就會說出好多: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張若虛的「江月何年初照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等;但是今天小編特意精選了四首帶有月的五言詩來跟大家分享
  • 十首描寫長安的古詩詞,長安一片月,牽掛萬顆心
    賞析:詩人感亂思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無非都是傷心之景,悲哀之情,淺吟低唱,一詠三嘆,讀後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憐憫,這正是陰柔美的表現。長安秋望 唐代:杜牧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 搗衣人:萬戶搗衣聲
    女子們不辭辛苦,傾盡全力捶打,一方面是為了讓丈夫如期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感受到遠隔千裡的真摯愛意;另一方面,她們也將思念之情託付在搗衣聲中,隨風傳遞,希望能讓遠行的丈夫聽見。同樣的心緒,李白在《子夜吳歌·秋歌》裡也提到過:「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李白四首五言詩:寫盡春夏秋冬之景,抒發了四季之情!
    採桑是女子之事,符合《子夜歌》寫女子的傳統。採桑又是春天的活動,符合春歌的要求,自然就拿它來起興了。羅敷正把潔白的手搭在青綠色的桑枝上,她的紅妝映著白日,是那麼新鮮。剪掉了什麼?減掉的太多了,提籠、頭髮、首飾、衣服,所有的細節描寫都減掉了,只剩下一個手上的動作,一個衣服的概貌。問題是,經過了這樣的剪裁之後,羅敷還美不美呢?還是那麼美。為什麼?因為顏色。
  • 李白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指洗衣服嗎
    從小學到大學,單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就至少出現過10首李白的詩,包括《蜀道難》《夜宿山寺》《行路難》《贈汪倫》《峨眉山月歌》等等。除此之外,很多人應該還知道李白的《子夜吳歌》,這首詩只有六句,開頭兩句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古代詩人為什麼總喜歡搗衣?
    偏愁別路搗衣聲。3、唐朝唐朝最有名的」搗衣「有兩首。其一是李白的《子夜四時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雖然在唐宋元三朝默默無聞,可是今天已經成了唐詩的代表作品之一。4、五代馮延巳是南唐的丞相,他的一首詞中也有搗衣。
  • 觀四季輪迴,品四季之美,李白的《子夜吳歌》究竟美在哪?
    《子夜吳歌·夏歌》的美,就在於李白筆下歌頌了西施的一生,他把西施從嬌美寫到了壯美。《子夜吳歌·秋歌》-素潔的美在古人的心目中,秋天的標誌性風物就是清輝萬裡,隨時可見的月亮。秋天是陰的,所以秋天的月夜比秋天的白日更能顯出秋的季節,也顯出了高華的感覺。
  • 唐詩中的長安和京都中的唐詩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今年的中秋節前後,因為參加2019年歐亞論壇第七屆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圓桌會,我來到了素有「絲綢之路起點」之美譽的西安,同時利用會議結束後的時間,還和一起來開會的同事們走訪了位於陝南的安康等地。
  • 李白詩中「萬戶搗衣聲」是什麼意思?理解成洗衣可就大錯特錯了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自古有城,名曰長安。白天車水馬龍,夜晚明月傳情。或許她們的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平靜。一字,彰顯了孤獨的明月掛在天闕,無比寂寥。正如少婦的心,被寂寞填滿。萬字聽起來數量很大,可也只是無數孤單的個體罷了。月也孤獨,夜也孤獨,人更是無處訴衷腸。總字,給人一種肯定蕭索之感,正如很多事已經註定。即便秋風再兇再急,也吹不散對丈夫濃重的思念。
  • 8首長安古詩,讓我們一同領略千年古都!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帘帖雙燕。如果能像比目魚那樣相親相愛,死還有什麼可怕的啊?如果能夠像鴛鴦一樣相愛相隨,忠貞不渝,就是神仙我也不羨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