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秋,見月陡然而生思念之意為人之常情,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李白的「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等等。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同樣寫秋思的《子夜吳歌·秋歌》。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夜裡,月光灑在長安城中,照亮了人間的千家萬戶,一片片此起彼伏的搗衣聲浸染了這安靜的夜晚。從描寫手法上看,首句從視覺角度來描寫秋月明朗,第二句從聽覺角度來寫搗衣聲音;從畫面上看,李白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靜中有動的月下搗衣圖。若你走進這如畫的月下長安,就著月光朗朗,沿著街道寬寬,去往各坊間,聽者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砧杵聲,細細品來,哦,原來是思婦們在搗衣。
李白寫月不用「輪」、「道」等等量詞,而是用「片」字形容。一片月的面積有多大?無法估量但是足夠籠罩整個長安城。「萬戶」說明人數之多,也說明搗衣聲音的多和緊促。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夜色中趕製冬用的衣服。這句詩落筆優美,又可以隱隱感受到一種緊迫。要趁著夜色準備寒衣說明時間很緊迫,遠在外地的親人們著急著用,引出下句在邊關戍守的將士們。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秋風吹不盡那懷念玉門關外徵人的深情。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是容易傷感、引發離愁別緒的季節,秋風一起,相思直隨,秋風秋月秋聲,秋夜撩人,思婦懷人。她們在長安城思念遠在玉門關外的徵人,「總是」顯情之深,意之切。換個角度看,玉門關外的徵人們同樣也在思念著遠在長安的家人,他們的戍守,讓百姓歲月無憂,但戰事一日不定,便一日不能回家團聚。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由上一句思婦對徵人的思念,引出思婦心中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玉門關外,徵人們戍守著唐朝國土的大門,抵抗著侵犯大唐的胡人,馬蹄聲狂亂,生死一線間。他們不想回家嗎?他們也想。政局穩定,戰事平息、闔家團圓是思婦的願望,也是徵人的願望,更是天下人的願望。
這首詩從思婦的角度出發,從思婦為關外徵人準備寒衣寫起,引出思婦對徵人的思念之情,進一步表露出思婦心中團圓的美好願望,再引申為古代勞動人民希望能夠過上和平歡樂、團團圓圓的生活。李白這首詩對意境的繪畫、情感的捕捉很是精妙、準確,見境不見人,見情不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