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名氣不用多說,即便是沒到上學年齡的孩子,大概也會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從小學到大學,單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就至少出現過10首李白的詩,包括《蜀道難》《夜宿山寺》《行路難》《贈汪倫》《峨眉山月歌》等等。
除此之外,很多人應該還知道李白的《子夜吳歌》,這首詩只有六句,開頭兩句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我之前曾經看過一些書,有一位作者在解釋這兩句話時,是這麼說的:長安城中,月色明亮,千家萬戶都趁著月色在洗衣服,城中傳來一陣陣錘洗衣服的聲音。乍一看,這麼解釋沒毛病,因為很多人印象中,古人洗衣服都是捶打的。
受一些古裝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古人洗衣服就像電視劇裡那樣,把衣服放在河邊的石頭上,浸溼之後,婦女拿個棒子不斷捶打。實際上,這種理解是不對的,至少,唐詩中的「搗衣」不是洗衣服。
首先,洗衣服也不會在晚上
衣服浸溼後,加上洗滌劑,反覆捶打,確實可以洗乾淨,但這種方法很損傷衣服,古人幾乎不用。因為質量不好的衣服,捶打就爛了;而質量好的衣服,更捨不得捶,那會損傷衣服顏料和材質。
最重要的是,要想洗乾淨衣服,必然要在白天,這樣才能看得清。倘若在月夜,恐怕是很難看清的。還有一點,所謂「萬戶搗衣聲」,可見有很多家,難不成唐朝還有晚上洗衣服的習俗嗎?這沒有道理。
其次,「搗衣」中的「衣」,不是衣服而是布料
「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有便憑將金剪刀,為君留下相思枕。」李白的《搗衣篇》中,這幾句很關鍵,為何搗衣之後,還要剪下一塊做枕頭呢?很明顯,搗衣的「衣」,不是衣服,至少不是成品,所以能裁剪。
所以說,搗衣之「衣」,不能理解成衣服,「搗衣」也不能理解成捶打衣服或者洗衣服。古人洗衣服只會說「浣衣」,這與「搗衣」有著本質的區別。
為什麼古人要搗布料呢?這和當時的衣服材料有關。宋代之前,棉花還沒在中國傳播,所以當時普通人穿的衣服,其布匹都是用葛、麻等製成。這種材料製成的布匹,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粗糙,如果直接穿會很不舒服,甚至會傷到皮膚。
那怎麼辦?咱們祖先自有解決辦法,那就是搗衣!
搗衣可以把布匹錘得鬆軟平整,便於裁減和穿著。另外,古人製作的衣料也要進行染色和上漿。捶打之後的布匹柔軟光滑,也便於染色等處理。唐代名畫《搗練圖》,其實就是當時女子倒錘布匹(練就是布匹)
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石不發燒則縷緊不松泛……廣南為布藪而偏取遠產,必有所試矣,為衣敝流,猶尚寒砧搗聲,其義猶是也。——《天工開物》
從這段話還可以發現,錘搗布匹還可以讓衣服變得經久耐用,不過「碾石」有講究,必須要用江北那種涼石頭。
因為搗衣能完整捶打就行,不需要看清,所以當時的婦女選擇在晚上進行。另外,因為必須放在涼石頭進行捶打,所以要選擇在秋天的夜晚,因為秋季天涼,石頭涼,不會捶打一陣子就發熱。這樣還能節省燈油,還能捶打好布匹,所以後來就形成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