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指洗衣服嗎

2020-12-15 自說文史

李白的名氣不用多說,即便是沒到上學年齡的孩子,大概也會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從小學到大學,單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就至少出現過10首李白的詩,包括《蜀道難》《夜宿山寺》《行路難》《贈汪倫》《峨眉山月歌》等等。

除此之外,很多人應該還知道李白的《子夜吳歌》,這首詩只有六句,開頭兩句是「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我之前曾經看過一些書,有一位作者在解釋這兩句話時,是這麼說的:長安城中,月色明亮,千家萬戶都趁著月色在洗衣服,城中傳來一陣陣錘洗衣服的聲音。乍一看,這麼解釋沒毛病,因為很多人印象中,古人洗衣服都是捶打的。

受一些古裝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古人洗衣服就像電視劇裡那樣,把衣服放在河邊的石頭上,浸溼之後,婦女拿個棒子不斷捶打。實際上,這種理解是不對的,至少,唐詩中的「搗衣」不是洗衣服。

首先,洗衣服也不會在晚上

衣服浸溼後,加上洗滌劑,反覆捶打,確實可以洗乾淨,但這種方法很損傷衣服,古人幾乎不用。因為質量不好的衣服,捶打就爛了;而質量好的衣服,更捨不得捶,那會損傷衣服顏料和材質。

最重要的是,要想洗乾淨衣服,必然要在白天,這樣才能看得清。倘若在月夜,恐怕是很難看清的。還有一點,所謂「萬戶搗衣聲」,可見有很多家,難不成唐朝還有晚上洗衣服的習俗嗎?這沒有道理。

其次,「搗衣」中的「衣」,不是衣服而是布料

「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有便憑將金剪刀,為君留下相思枕。」李白的《搗衣篇》中,這幾句很關鍵,為何搗衣之後,還要剪下一塊做枕頭呢?很明顯,搗衣的「衣」,不是衣服,至少不是成品,所以能裁剪。

所以說,搗衣之「衣」,不能理解成衣服,「搗衣」也不能理解成捶打衣服或者洗衣服。古人洗衣服只會說「浣衣」,這與「搗衣」有著本質的區別。

為什麼古人要搗布料呢?這和當時的衣服材料有關。宋代之前,棉花還沒在中國傳播,所以當時普通人穿的衣服,其布匹都是用葛、麻等製成。這種材料製成的布匹,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粗糙,如果直接穿會很不舒服,甚至會傷到皮膚。

那怎麼辦?咱們祖先自有解決辦法,那就是搗衣!

搗衣可以把布匹錘得鬆軟平整,便於裁減和穿著。另外,古人製作的衣料也要進行染色和上漿。捶打之後的布匹柔軟光滑,也便於染色等處理。唐代名畫《搗練圖》,其實就是當時女子倒錘布匹(練就是布匹)

凡布縷緊則堅,緩則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質膩者,石不發燒則縷緊不松泛……廣南為布藪而偏取遠產,必有所試矣,為衣敝流,猶尚寒砧搗聲,其義猶是也。——《天工開物》

從這段話還可以發現,錘搗布匹還可以讓衣服變得經久耐用,不過「碾石」有講究,必須要用江北那種涼石頭。

因為搗衣能完整捶打就行,不需要看清,所以當時的婦女選擇在晚上進行。另外,因為必須放在涼石頭進行捶打,所以要選擇在秋天的夜晚,因為秋季天涼,石頭涼,不會捶打一陣子就發熱。這樣還能節省燈油,還能捶打好布匹,所以後來就形成了習俗。

相關焦點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它這個「搗衣」如果按照現在的思路來看,就很容易理解成洗衣服時用木杵拍擊衣服,使之髒水流出,進而變得乾淨。但這裡的「搗衣」,卻是有著另外截然不同的意思。首先,「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是李白組詩作品《子夜四時歌四首》中的第三首。《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裡「搗衣」指什麼?很多人想錯了
    在古詩詞中,我們經常能讀到「搗衣」一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裡寫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王昌齡寫「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望文生義,「搗衣」是拿著棒子搗衣服,再加上受古裝劇的影響,相信不少人一讀到這些搗衣的詩句,第一反應就是婦人拿著棒子在河邊石頭上洗衣服的情景。但,這些詩句裡的「搗衣」真的是洗衣服的意思嗎?如果是洗衣服,那為什麼「搗衣」時都有月光?為什麼要在半夜洗衣服?其實,很多人想錯了,搗衣並不是洗衣服。
  • 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該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子夜吳歌》起首兩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順手揀來,渾然天成:秋天的夜晚,或許是中秋之夜,明月凌空高懸,明朗的月光灑滿了長安城,千千萬萬戶的婦女們都走出家門,來到河邊,捶洗衣服,那聲音似乎響徹了夜空。
  • 搗衣人:萬戶搗衣聲
    搗衣(唐)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一開篇作者就藉助思婦的口吻說:「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這裡有一個詞叫「清砧」,這是關於「搗衣」的詩歌中一個常見的意象。因為在大多時候,「搗衣」都是在秋天的夜裡進行的。寒冬將至,戍守邊關的丈夫需要換季的衣物,所以在秋天,女人們就要開始為丈夫準備衣服了。白天她們要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到了晚上才有時間。涼風冷月下持續不斷的搗衣聲,在古典詩歌中經常被稱為 「清砧」,又叫「寒砧」或「暮砧」。
  • 《子夜吳歌·秋歌》:賞析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的團圓之願
    見秋,見月陡然而生思念之意為人之常情,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李白的「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等等。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同樣寫秋思的《子夜吳歌·秋歌》。
  •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古代詩人為什麼總喜歡搗衣?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搗衣」,是指用木棒敲打來洗衣服嗎?具體如何?前言古時衣服質地比較硬挺,必須先置石上以杵反覆舂搗,這樣才會柔軟穿起來舒服一點,稱為「搗衣」。後亦泛指捶洗。不過楊慎說後來為了方便,於是變成了坐著搗衣。二、古詩詞的中搗衣南北朝樂府舊題有《搗衣篇》 ,據說這個題目起源於古琴曲《搗衣》。李白就寫過樂府詩《搗衣篇》,不過並不是專門寫搗衣,只是提到了「夜搗戎衣向明月」 。
  • 「萬戶搗衣聲」中「搗衣」是洗衣嗎?詩詞大會百人團一半人理解錯
    但這些意象只是常見和普通的,筆者隨便說一個,看看大家是否能答得上來它的本意,它就是:群龍無首。這個成語如今的意思是一群人沒有首領,是烏合之眾,但在千年前它指的是一群龍不爭著出風頭,剛柔並濟,各取所長,是《易經》中的大吉之兆。除了「群龍無首」,還有不少常見卻被人理解錯的意象,比如本期要和大家重點講的「搗衣」。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描寫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我們隨口就會說出好多: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張若虛的「江月何年初照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等;但是今天小編特意精選了四首帶有月的五言詩來跟大家分享
  • 李白詩中「萬戶搗衣聲」是什麼意思?理解成洗衣可就大錯特錯了
    對於李白,相信我們並不陌生。他的傳說貫穿整個詩壇,他的風採影響了一代代人。不得不說,李白活成了我們最羨慕的樣子。一壺酒,一把劍,一場煙波,羈旅天涯。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至於李白的其他名句在這裡我就不多介紹了,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李白的一首詩。
  • 李白最美的一首秋詩,開頭一句就驚豔世人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便是李白最美的一首秋詩,其中開頭兩句之景就寫的驚豔無比: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這首詩是李白所作的組詩《子夜吳歌四首》中的第三首秋歌,其餘三首分別是春歌、夏歌、冬歌,分別吟詠春夏秋冬之景。春歌寫羅敷採桑之事、夏歌寫西施採蓮、秋歌寫長安戍婦織布搗衣、冬歌則描寫戍婦縫棉衣,四首詩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表達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
  • 李白深夜望月,借用女性的口吻寫了一首詩,被稱為秋天最美的詩
    李白這樣的天才人物不僅能寫情感,更能寫環境,在他的筆下,秋天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所作的組詩《子夜吳歌四首》包含了春夏秋冬四時之景,而這首秋歌最為著名。四首詩都寫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這首詩通過秋日之景寫思婦之情。特別是第一句描寫了當時的環境,非常驚豔:「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通過對月色的描寫,仿佛讓我們看到了當年長安夜晚的燦爛光輝,一片月光下,夜色如此迷人。李白喜歡夜晚,更喜歡月亮。
  • 十首描寫長安的古詩詞,長安一片月,牽掛萬顆心
    君不見,杜牧遠望長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王翰邊塞思鄉,「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孟郊登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李白登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曾經的長安,北風蕭蕭,號角真悽涼;古代的長安,廝殺陣陣,斑駁了斜陽。
  • 古代洗衣服為什麼要用木棒敲打?
    我們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到一個情節,就是洗衣服的時候用木棒敲打,直到近現代時期,我國部分地區依舊保留著這種洗衣方式,這裡不禁要問,這樣真的能夠洗乾淨衣服嗎?其實這種洗衣方式與我國傳統的製衣材料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中國是絲綢之鄉,但是絲綢製品在古代是非常昂貴的,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夠享用,普通百姓主要的衣服大多是由麻布製成。
  • 西江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西江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結緣苗鄉村寨穿街走巷,夜街熙攘人歡,木樓畫扇燭影搖紅。陋巷茶符酒旗風,南腔北調旅情,半盞淺醉天涯客。徐娘風韻猶存,簷下苗族彩裙銀飾,笑隙鶯歌燕舞,一灣激情互動熾熱奔放。風雨廊橋飛虹溢彩,情崖春澗跌瀑激流。
  • 古代有洗衣粉嗎,古代是怎麼洗衣服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早期洗衣是個力氣活兒出於本能,人類很早就發現衣服可以通過清水的洗滌變得重新乾淨起來。已知的有關洗衣的最古老記錄出現在埃及古墓的壁畫上,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又稱搗衣砧,木質,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晉代曹毗的《夜聽搗衣》就有記錄。到了唐朝,廣泛出現於文人騷客的詩句中,如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這種洗衣方式一直流傳至上世紀。
  • 觀四季輪迴,品四季之美,李白的《子夜吳歌》究竟美在哪?
    《陌上桑》寫得很美,但是沒有表現出羅敷女青春的氣息,它採用更多的描寫在羅敷女的美貌上,李白把提籠、秀髮、首飾、衣服的描寫都去掉了,只剩下一個手的動作,一個衣服的大概形式,然而,卻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羅敷女的美,那是因為顏色的加入。
  • 跟著唐朝詩人去旅行·長安篇
    大唐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大都市,還是當時文人墨客心中的「聖地」。我們今天在西安市裡走的每一步,或許都踏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著名詩人的腳印。其中,最值得說的就是李白。他一生走過的地方雖多,然而最讓他放不下的,還是那個承載著他的榮光與夢想的都城——長安。李白曾寫過很多首關於長安的詩歌,表達自己對長安的所思所想。
  • 唐代李白《子夜吳歌·秋歌》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本詩是《子夜四時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長安一片月
    因而這離開家鄉的第一個中秋該是生命歷程中一份多美好而難忘的哀而不傷 李白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多年後我們必將成為母校的遊子回憶起來願你也會為她熱淚盈眶所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過了時的憂傷最美的晨露與夜月應是少年在美好時光裡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