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裡「搗衣」指什麼?很多人想錯了

2020-12-16 讀書燈下

在古詩詞中,我們經常能讀到「搗衣」一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裡寫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王昌齡寫「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望文生義,「搗衣」是拿著棒子搗衣服,再加上受古裝劇的影響,相信不少人一讀到這些搗衣的詩句,第一反應就是婦人拿著棒子在河邊石頭上洗衣服的情景。

但,這些詩句裡的「搗衣」真的是洗衣服的意思嗎?如果是洗衣服,那為什麼「搗衣」時都有月光?為什麼要在半夜洗衣服?其實,很多人想錯了,搗衣並不是洗衣服。

搗衣

我們再來重溫下李白這首經典名作《子夜吳歌·秋歌》,道不盡的萬般深情,都在這短短的三十字中。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李白這首詩出自其組詩《子夜四時歌》,沿用樂府舊題,寫思婦對遠戍徵夫的思念與盼歸之情。詩以寫景開始,描繪秋夜長安城中一片寂靜無聲的月華,寒風中千家萬戶傳來砧杵搗衣的聲音,聲聲含情。

這裡所謂搗衣,其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指洗衣服,而是古代製衣的一個步驟:將布帛放在砧上,用杵將其搗得平順熨帖,以便裁製衣服。詩詞裡常見到的「寒砧聲」,也是指此。

秋月

宋元以前,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大多用葛和麻製成,《詩經·葛覃》裡就有採葛製衣的描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而在縫製衣服之前需要「搗」這個步驟,也是因為用葛麻做成的布比較硬,需要將之搗得柔和平順。

而搗衣聲之所以常常出現在秋夜,也是因為秋冬轉換天氣轉寒,在此時縫製冬衣,為遠方徵夫送去溫暖。

下兩句也很經典,「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詩人從景寫到情,情景交融,使詩中人、詩外人都籠罩在這片濃鬱的情緒之下:秋風吹不完的,是那對玉門關外的人的思念之情,綿延不盡,拂之還生,如月光,如寒砧。

搗衣

李白前,魏晉時溫子升有作《搗衣詩》——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香杵紋砧知遠近,傳聲響何悽涼。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蠮螉塞邊逢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月明風清,秋夜裡這月光下搗衣的寒聲,正如燈光下密密縫的針腳,一聲聲,一針針,都寄託著對遠行人綿長而惆悵的思念。

這思念,從採葛開始,到煮葛織布,到砧杵搗衣,再到「裁用中刀,縫為萬裡衣」,直到度過萬裡秋風,穿在遠行人身上,化為驅寒的暖意,或許,才有片刻的安慰吧。

古時的思念,是真的很慢很長,也很含蓄。

相關焦點

  •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裡「搗衣」指什麼?很多人想錯了
    在古詩詞中,我們經常能讀到「搗衣」一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裡寫月在「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王昌齡寫「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望文生義,「搗衣」是拿著棒子搗衣服,再加上受古裝劇的影響,相信不少人一讀到這些搗衣的詩句,第一反應就是婦人拿著棒子在河邊石頭上洗衣服的情景。但,這些詩句裡的「搗衣」真的是洗衣服的意思嗎?如果是洗衣服,那為什麼「搗衣」時都有月光?為什麼要在半夜洗衣服?其實,很多人想錯了,搗衣並不是洗衣服。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如白居易《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這個「可憐」就不是今天可惜、值得憐憫的意思,而是可愛、討人喜歡的意思。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它這個「搗衣」如果按照現在的思路來看,就很容易理解成洗衣服時用木杵拍擊衣服,使之髒水流出,進而變得乾淨。但這裡的「搗衣」,卻是有著另外截然不同的意思。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何意?很多人理解錯了
    但這裡的「搗衣」,卻是有著另外截然不同的意思。首先,「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是李白組詩作品《子夜四時歌四首》中的第三首。,萬戶搗衣聲。然後,我們便來看看這裡「搗衣」的意思。其實「搗衣」,在古代是指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杵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且多於秋夜進行。所以李白在詩的開篇便以「長安一片月」,盡情展示了秋夜皎潔澄明的月色。不過在古詩詞中,悽冷的砧杵聲又稱「寒砧」,如李煜《搗練子令》中的「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 李白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指洗衣服嗎
    李白的名氣不用多說,即便是沒到上學年齡的孩子,大概也會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從小學到大學,單是初中語文課本上,就至少出現過10首李白的詩,包括《蜀道難》《夜宿山寺》《行路難》《贈汪倫》《峨眉山月歌》等等。
  •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是什麼意思,為何要搗衣?
    ,萬戶搗衣聲。《秋歌》是李白這組詩中最出名的一首,這首詩寫法又有所不同。明月高懸,萬戶搗衣,給人一種空靈寂寞感,明月和搗衣最能引起人的相思之情,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也說:「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杜甫《搗衣》詩中說:「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
  • 「萬戶搗衣聲」中「搗衣」是洗衣嗎?詩詞大會百人團一半人理解錯
    這就像上學時的閱讀理解題:「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或許作者並沒有那麼想,真正多想的是我們。可見要賞好詩詞,就要猜得準、猜得有依據,於是掌握一些古詩詞的經典意象、典故就很有必要了。很多詩詞迷們或許覺得,經典意象和典故自己已經了解了很多了:紅豆代表相思、鴻雁代表音訊、長亭表示送別、落花表示傷春等等。
  • 「萬戶搗衣聲」中「搗衣」是何意?很多人「理所當然」就理解錯了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自古有城,名曰長安。月也孤獨,夜也孤獨,人更是無處訴衷腸。總之,給人一種肯定蕭索之感,正如很多事已經註定。即便秋風再兇再急,也吹不散對丈夫濃重的思念。何字是她們的企盼,如若天下太平,丈夫自然不必遠行參軍,她們也就不會如此想念,牽腸掛肚。
  • 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該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子夜吳歌》起首兩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順手揀來,渾然天成:秋天的夜晚,或許是中秋之夜,明月凌空高懸,明朗的月光灑滿了長安城,千千萬萬戶的婦女們都走出家門,來到河邊,捶洗衣服,那聲音似乎響徹了夜空。
  • 「萬戶搗衣聲」中「搗衣」是洗衣嗎?詩詞大會百人團一半人理解錯
    這就像上學時的閱讀理解題:「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或許作者並沒有那麼想,真正多想的是我們。可見要賞好詩詞,就要猜得準、猜得有依據,於是掌握一些古詩詞的經典意象、典故就很有必要了。很多詩詞迷們或許覺得,經典意象和典故自己已經了解了很多了:紅豆代表相思、鴻雁代表音訊、長亭表示送別、落花表示傷春等等。
  • 搗衣人:萬戶搗衣聲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生活在今天,很多古代特有的勞作工種已經難得一見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搗衣」。古時候,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大多是葛麻織的,質地非常硬,必須經過捶搗才能使它變得柔軟一些。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子夜吳歌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註:1.一片月: 一片皎潔的月光。2.萬戶: 千家萬戶。3.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將洗過頭次的髒衣放在石板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4.吹不盡: 吹不散。5.玉關: 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6.平胡虜: 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 《子夜吳歌·秋歌》:賞析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的團圓之願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夜裡,月光灑在長安城中,照亮了人間的千家萬戶,一片片此起彼伏的搗衣聲浸染了這安靜的夜晚。從描寫手法上看,首句從視覺角度來描寫秋月明朗,第二句從聽覺角度來寫搗衣聲音;從畫面上看,李白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靜中有動的月下搗衣圖。
  •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古代詩人為什麼總喜歡搗衣?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搗衣」,是指用木棒敲打來洗衣服嗎?具體如何?前言古時衣服質地比較硬挺,必須先置石上以杵反覆舂搗,這樣才會柔軟穿起來舒服一點,稱為「搗衣」。後亦泛指捶洗。李白就寫過樂府詩《搗衣篇》,不過並不是專門寫搗衣,只是提到了「夜搗戎衣向明月」 。我們能看到的關於搗衣的詩篇在南北朝就出現了。
  • 《子夜吳歌·秋歌》:賞析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中的團圓之願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夜裡,月光灑在長安城中,照亮了人間的千家萬戶,一片片此起彼伏的搗衣聲浸染了這安靜的夜晚。從描寫手法上看,首句從視覺角度來描寫秋月明朗,第二句從聽覺角度來寫搗衣聲音;從畫面上看,李白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靜中有動的月下搗衣圖。
  • 古詩詞欣賞:李白子夜吳歌四首(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子夜吳歌四首(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作者:唐·李白)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生於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託克馬克附近)。
  • 青雲計劃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長安一片月▓ 王宜早王宜早書李白《子夜四時歌•秋歌》子夜四時歌•秋歌★ 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開頭的景物描寫,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不是寫一家一戶一人一事,而是讓一片如水的月光籠罩整個長安城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古代的人用什麼洗衣服的?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又稱搗衣砧,木質,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晉代曹毗的《夜聽搗衣》就有記錄。到了唐朝,廣泛出現於文人騷客的詩句中,如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這種洗衣方式一直流傳至上世紀。
  •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古代詩人為什麼總喜歡搗衣?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搗衣」,是指用木棒敲打來洗衣服嗎?具體如何?前言古時衣服質地比較硬挺,必須先置石上以杵反覆舂搗,這樣才會柔軟穿起來舒服一點,稱為「搗衣」。後亦泛指捶洗。李白就寫過樂府詩《搗衣篇》,不過並不是專門寫搗衣,只是提到了「夜搗戎衣向明月」 。我們能看到的關於搗衣的詩篇在南北朝就出現了。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詩是如何反映府兵制的演變的
    「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徵。李白這首《子夜吳歌》描繪了自魏晉至唐代一個普遍的現象———搗衣。秋夜裡搗衣聲也已經成為後代詩歌裡的一種特殊的符號。李白《子夜吳歌》是最著名的一首搗衣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緊接著詠嘆製衣和寄衣:「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徵袍。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詩中主人公丈夫徵戍邊塞,音信斷絕,雖然不辭勞苦制好寒衣,卻無法送到丈夫手中,一腔情思無由通達,倍覺悲涼。
  •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首最精緻的小詩,寫盡最特別的月亮描寫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我們隨口就會說出好多: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張若虛的「江月何年初照人」,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等;但是今天小編特意精選了四首帶有月的五言詩來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