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特佳董事長「桃色事件」背後:涉多家醫藥上市企業,公司早已切割?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拇指醫藥

作者|張銳

主編|戴鷺

9月10日,深圳老牌創投高特佳突然成為焦點。公司董事長夫人在網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控訴高特佳董事長蔡達建的「情婦醜聞」。

公開信落款為「金惠麗」,信中自稱是高特佳董事長蔡達建的原配夫人,二人結婚已有33年。公開信中除了描寫她和蔡達建三十多年的夫妻感情之外,主要記述了她發現「小三」的過程,以及蔡達建在醜聞暴露後的種種表現。

「金惠麗」指,今年1月30日全國疫情最嚴重的時期,蔡達建非要去香港。夫妻二人起了爭執,蔡達建不得不承認:他在香港「另有一個家」,與高特佳的員工、蔡達建原來的秘書張某已經有了一個五歲的女兒,並且二人還在泰國通過代孕機構準備在9月份生下一個兒子。

▲蔡達建

在公開信的描述中,蔡達建「敞開心扉」後徹底放飛自我,與「小三」的關係公開化,在家裡也不避諱地與張某視頻聊天,並且通過法院起訴要同「金惠麗」離婚。

公開信中引述蔡達建的話稱:

「優秀男人就要分享給很多女人享用,還要到處撒種,通過徵服女人來證明自己的成功,這是動物的本能!外面的女人排著隊等我離婚。」

9月11日,高特佳方面回應稱:公開信所涉及董事長家庭私事部分,公司不便回應。但2020年初,高特佳已經設立「高特佳弘瑞投資平臺」負責募、投、管、退全部業務,建立了以黃青為董事長的新領導班子。蔡達建在新平臺不擔任任何職務,不參與具體經營事務。

不過,「金惠麗」在舉報信中提到的一件小事,倒可能成為高特佳的命門。

被舉報「包養情婦、謀取私利」

高特佳成立於2001年,創始人就是公開信的主角蔡達建,國泰君安是高特佳的發起單位。準確的說,高特佳是由原來的君安證券投行部一批元老出來創業成立的。

1999年國泰證券和君安證券合併,在君安做投行業務的蔡達建拉來了雲內動力、赤天化等企業的啟動資金,在深圳共同發起成立了高特佳。因此在公開信中,「金惠麗」稱公司高管中有一大批從老君安時代一路走過來的人。

作為本土最老牌的創投企業之一,高特佳一直是資本市場上一支活躍的力量。公司官網顯示,目前高特佳管理資金規模200億元,投資企業140家。

高特佳在成立的早期參與過一些重工業項目,包括鄭煤機、蒙特利化工等。不過給外界印象最深的,還是它在2009年左右大舉在在醫藥領域的投資。作為國內最早成立醫藥專業基金的創投公司之一,高特佳和九鼎、啟明等是國內醫藥風投的第一批探路者。

「金惠麗」在公開信中說,2010年開始她就辭去了在一家香港公司的職務,回歸家庭。而蔡達建開始出軌就發生在這段時間。

按照公開信中提供的時間線,蔡達建在2010年前後就與張某有不正當關係,十年來從上下屬的工作關係發展到非法同居,並在2014年生下一個女兒。此後,蔡達建安排張某到香港工作,名義是為高特佳集團赴港整體上市打前站。

大概在2012年前後,高特佳就開始謀求集團整體上市,對標的是黑石、KKR這樣的國際級私募。但國內沒有純投資公司上市的先例,高特佳瞄準了香港市場。公開信中的說法與這一背景相符合。

公開信指出,張某在香港工作期間,寫字樓租金、豪宅費用以及一應生活開支是否合理,是否涉及到高特佳公司的錢,建議合伙人和股東認真核查。

從信中的描述看,1964年出生的蔡達建當時已經年屆五十,與「金惠麗」生有兩個女兒。信中說,他與張某又生了個女兒後,因重男輕女想要個兒子,於是才有了今年年初「借腹生子」導致事情敗露這一幕。

張某似乎不安心做一個「備胎」。公開信中指,張某幹預蔡達建對公司的管理決策,對公司高管及同事評頭論足、指手畫腳。而且,蔡達建多次在聊天中向張某許諾:「讓你成功託管高特佳,成為平臺和孩子們的託付!」

不僅是張某,公開信還說蔡達建還與多名女下屬有染,利用職務之便為情婦們謀取利益。

對於這些說法,高特佳方面表示,董事長的私事不便表態,但對於其中涉及公司經營相關問題,公司已責成相關調查小組正在核實中。

收購丹霞生物的難言之痛

公開信中指出的高特佳經營問題之一,正是近期被熱炒的博雅生物。

2017年4月6日,博雅生物發布公告稱,將與控股股東高特佳一起設立併購資金,收購廣東丹霞生物。

江西博雅生物是高特佳2007年就介入的一家生物製藥企業,主營產品是市場上的稀缺資源:血液製品。當時被投資界視作「外行」的高特佳選擇了控股博雅生物的方式,打算把它培養成公司其他被投企業的上市平臺。

不過高特佳運氣並不好,收購的第二年,博雅生物就爆出免疫球蛋白產品注射後致7人死亡的惡性事件。

這場遠比長生生物嚴重100倍的事故當時竟被大事化無,高特佳也算躲過一劫。但是活罪難逃,當時國內資本市場上血製品龍頭天壇生物、華蘭生物已經上市,博雅生物有望緊跟上海萊士成為第四家血製品上市公司。經此事後,博雅生物幾乎上市無望,業界都認為高特佳投下去的1個多億算是打了水漂。

然而資本市場總是健忘的,2012年博雅生物峰迴路轉,成功登陸創業板,高特佳成為公司控股方。

知情人士介紹,2017年高特佳發起、由博雅生物收購丹霞生物,本是一筆毫無懸念的交易。

丹霞生物也是血液製品企業,當時在廣東省內擁有25個單採血漿站。2017年博雅收購之前,高特佳就已經知道丹霞生物因生產嚴重違規,將被勒令停產並收回GMP證書。

對於血製品企業來說,最核心的資源是血漿站。由於在民間印象中與「賣血」劃上等號,因此各地對新開血漿站的審批非常嚴格。貴州就在2011年下文,大批關閉血漿站,原因就是「提升貴州省對外形象」。

丹霞生物雖然生產被叫停,但漿站運營正常。高特佳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計劃出資收購,指望將丹霞生物作為博雅的血漿來源。丹霞當時的25個漿站一年總的採漿量在500噸左右,已經是博雅的近一倍。按照高特佳對博雅生物的管控能力,丹霞生物每個血漿站的年採漿能力將能提升到40-50噸,總量超1000噸。博雅生物整體上將能超過血製品龍頭華蘭生物的採漿水平。

血製品行業對血漿的利用效率是盈利關鍵。同樣一份血漿能產出更多種類的血製品,收益自然更高。丹霞生物當時只有2個血製品批文,血漿利用率很低,博雅生物則有7個品種。高特佳收購已經停產的丹霞生物,其實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然而2017年博雅生物收購丹霞生物完成之後,博雅在3年時間裡累計向丹霞生物支付了8.17億元的血漿採購預付款,卻沒買來一分錢的血漿。這正是近期媒體詬病高特佳,以及「金惠麗」公開信中指出蔡達建「疏於管理」的核心原因。

事實上,博雅自從買下丹霞生物後,從廣東運輸血漿到江西加工血製品的許可證就一直沒批下來。由於血漿站是稀缺資源,血漿跨省調撥需要審批,這考驗高特佳在兩地的政府關係。

廣東省內,並不缺有能力吃下丹霞生物漿站資源的企業,雙林生物、廣東衛倫生物等其實對丹霞生物也是覬覦已久。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延緩了丹霞生物交貨的進程。

直到今天,丹霞生物也沒能實現調漿到博雅。

後蔡達建時代的高特佳

企查查資料顯示,在高特佳的譜系裡,公開信中提到的張某有大量涉及,在高特佳睿亨、高特佳菁英、高特佳睿寶,以及深圳健康君鴻等公司中都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儼然是高特佳的核心人物之一。

而蔡達建於今年年初退出了高特佳的管理一線,目前僅保留公司董事長的名號,實際的業務都轉到新成立的高特佳弘瑞名下,歸同為公司元老的黃青負責。

今年新成立的高特佳弘瑞,中期工作會議,主題之一是「蛻變」。

投資界近幾年風雲際會,冒出來一大堆醫藥投資新銳。今年8月,高瓴一次性就拿出了10億美元投資百濟神州,醫藥行業的單筆投資開始接近百億規模。投資成本越來越高。這對偏重於中後期投資的高特佳來說並不是件好事情。

2012年開始,隨著新一輪醫改的深入,中國醫藥市場開始進入高增長。尤其是在熱門的生物製藥領域,2015年啟動的藥品審批制度改革極大地刺激了各類資本湧入,投資創新藥,一下就抬高了企業的估值,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

而且,由於大量生物醫藥企業並沒有產品上市,所以國內投資圈按在研藥物的研發進度形成了一套估值體系,並且越估越高,有時候甚至出現preIPO輪比上市後還貴的局面。而從2018年開始籌劃的「百億規模醫藥基金」至今也沒有消息,這些對於創投圈老兵高特佳來說,都是新問題。

高特佳在2014年提出「健康醫療產業投資生態圈」,布局生物醫藥、體外診斷等醫藥行業專業領域。據稱高特佳內部醫藥投資團隊也進行了大幅調整,老的一批人幾乎全部離開,現在的醫藥團隊幾乎都是2015年以後進公司的新人。

整個調整過程中,蔡達建的參與程度一直就不高。高特佳近年來在各種場合描繪生物醫藥投資邏輯時,出面的更多是李秋實等其他高管,而不是蔡達建。

高特佳官方強調:目前高特佳弘瑞已經是「獨立經營運作」,「蔡達建事件」對公司業務及經營運作不會造成影響,對投資者利益不會造成影響。

相關焦點

  • 「桃色風波」後續:蔡達建疑隱瞞博雅生物實控人身份 突擊與妻子...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近期,蔡達建旗下多家公司股權出現變動,大股東疑似變成此前發公開信對其舉報的妻子金惠麗,是婚變後的財產分割,還是欲「洗脫」高特佳集團實控人身份?   誰的博雅生物?   今年9月初,一封《致每一位高特佳人的公開信》在市場「刷屏」,深圳市高特佳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高特佳集團」)董事長蔡達建遭妻子金惠麗「控訴」其因個人問題影響公司經營,一度站上風口浪尖
  • 莆田系醫院要上市,背後神秘人物有誰?
    2016年魏則西事件轟動全國,憤怒的群眾把百度推到了風口浪尖口。 當時媒體指出涉事醫院「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背後有莆田籍陳新賢、陳新喜兄弟的影子,而一個神秘的群體---莆田系頓時成為大眾議論的熱點。 時間已過去兩年,如今另一對陳氏兄弟再次成為了聚焦中心。
  • 科創板200家公司背後:民企挑大梁,未盈利上市企業...
    生物醫藥公司從25家增長至45家,涵蓋了生物製藥、化學製藥、體外診斷、醫用材料等領域,而且科創板對龍頭企業的吸引力不斷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200家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佔157家,佔比接近80%,已經挑起科創板大梁。
  • 中國醫藥上市企業家峰會召開!漢森榮獲「最具價值醫藥上市企業」
    上市醫藥公司作為行業增長的重要動力,代表了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行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的交流,本屆「成長論壇」首創的中國醫藥上市企業家峰會於11月15日召開,湖南省醫藥行業協會會長、漢森製藥實際控制人劉令安在峰會致辭,並對首屆峰會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 智同生物三換券商再啟上市輔導 曾險被收購
    據IPO早知道消息,河北智同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智同生物」)已於11月11日同西部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並於近日在河北證監局備案。這已是智同生物第三次謀求上市。早在2018年年底,智同生物就與中信證券籤署了輔導協議,但雙方於今年2月21日公開終止協議說明,原因為「智同生物對公司上市計劃及節奏進行調整」。
  • 賽科希德、泰格醫藥上市;14家企業融資
    億歐大健康本周投融消息,血液學體外診斷領域製造商賽科希德在科創板上市,綜合生物製藥研發服務提供商泰格醫藥在港交所上市。 另外,國內9家企業、國外5家企業披露融資消息,融資企業業務領域覆蓋CRISPR診斷服務、基因療法、新藥研發等。
  • 請回答2020:哪些魔幻現實刷新了你對A股上市公司的認知?
    該事件迅速在網絡發酵,華創證券回應電話會議邀請的專家實際上早已離職。02|中電電機高管翻牆股價竟然大漲2020年4月18日,中電電機創始人、董事、總經理王建裕翻過牆頭進入競爭對手華永電機廠房,偷拍生產線結果被抓現行送到派出所。有人調侃稱,「上市公司創始人都這麼拼命,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買他股票?」
  • 557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熱關注據記者統計,截至2012年6月27日,A股約有2422家公司,其中董事長兼總經理有557家,佔比23%,其中有近400家公司集中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北京某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專家向記者指出,董事長兼任總經理,雖然便於掌握公司的直接情況,減少了決策環節,加大執行董事會決議的力度,但是容易形成一言堂,削弱董事會的職能。
  • 上市公司董事長下海辦新媒體,曾是知名財經記者
    44歲那年,周遠徵毫無徵兆的幹了票大的,完成了一次華麗轉型,出任某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這在媒體圈是件大事,轉型的媒體人不少,去企業的媒體人也很多,但空降當董事長的還真只有周遠徵一人。這件事又是怎麼促成的?還沒完,董事長幹了不到兩個月,周遠徵又突然遞交了辭呈,創辦《徵探財經》。資本界熱議的是,董事長辭職不新鮮,辭職去做新媒體還是頭一回聽說。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2019界面中國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薪酬榜發布,方大炭素原董事長楊光...
    界面聯合億安保險經紀共同發布2019中國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薪酬榜。我們將2018財年年薪超過100萬元的董事長為對象編制本榜單。目前,已經披露高管薪酬的上市公司有3581家,其中有889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年薪過百萬,佔總數的24.8%。
  • 魯抗醫藥收土地補償信披不及時 董事長彭欣等收警示函
    對於該重大事件,魯抗醫藥未及時予以披露,直至2018年2月26日方才召開董事會進行審議並披露。  魯抗醫藥的上述行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三十條的規定。郭琴作為公司時任董事長、彭欣作為公司總經理、田立新作為公司董事會秘書,三人的行為違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三條的規定。
  • 首超美國,21家醫藥企業上榜500強;2020誕生22家千億企業;中國速度...
    整理 |宇哲本周(2020.8.8-8.14)重要醫療健康事件如下:國家衛健委開會,嚴打醫藥腐敗;一批品種有望進入2020版國家醫保;500強中國企業數量首超美國,4家藥企新進;中國速度!新冠疫苗可投入大規模生產了;福布斯中國榜,醫療健康富豪50強公布;斬獲FDA優先審評資格,法布裡病創新療法有望明年初獲批;2020年誕生22家千億企業。
  • IPO動態|成立才5年,恆昌醫藥快遞上市輔導
    過去一個月裡,前赴後繼報輔導是湖南擬上市企業的日常。從10月開始,截至11月12日,著手上市輔導備案的新面孔有7家,分別為軍信環保、華慧能源、恆昌醫藥、華翔翔能、崇德科技、湖南昊華和天地恆一。這不是華慧能源初涉資本市場。2016年2月,公司曾掛牌新三板,2018年7月摘牌。天眼查數據顯示,公司實際控制人為董事長顧慧軍,持有華慧能源55.75%股份。
  • 香港股市上市公司排行榜(醫藥類):十大高市值公司
    針對截至4月25日港股市值TOP10的醫藥企業2016年報進行分析,新康界發現,雖然家底豐厚,但在動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中,這些巨無霸照樣不敢鬆懈。事實上,儘管各自方向不同,但依然離不開行業近年最受關注的幾個詞:併購、研發、零售。今天,將奉上港股醫藥企業市值TOP10分析。
  • 同仁堂"信任危機"背後:手持三家上市公司 投資百餘家企業
    同仁堂「信任危機」背後:手持三家上市公司,投資百餘家企業  呂進玉 瞿依賢  近日的一則報導讓百年老店同仁堂陷入輿論漩渦,也揭開了這一中藥行業著名老字號的資本版圖——旗下共有三家上市公司,直接或間接參股167家公司,其中163家與其合併報表,並有12家為2017年投資新設的企業
  • 揭東陽商幫:控股近20家上市公司 四大集團齊聚
    10月9日,總部位於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的花園生物在創業板上市,成為繼浙江廣廈、普洛藥業、橫店東磁、華誼兄弟之後,東陽第5家A股上市公司。  除上述5家註冊東陽的上市公司外,康恩貝董事長胡季強、華策影視董事長傅梅城、鼎立股份董事長許寶星、巨龍管業董事長呂仁高、東陽光科實際控制人張中能等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東陽人。
  • 永澤醫藥及董事長吃警示函 涉關聯交易未披露等六項違規
    二、關聯方及關聯交易未披露  你公司未在2018年年度報告中披露與鄭州市瑞錦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淇縣騰悅醫療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淇縣福萊醫療諮詢服務中心、河南弘遠策劃創意服務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的關聯關係及關聯交易情況。
  • 金字塔頂端的人——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職業分析報告
    A股上市公司大多數都是中國企業的佼佼者,而上市公司的掌門人——董事長,則是中國一群金字塔頂端的人。 更多資訊,請下載Wind資訊金融終端APP 來源:Wind資訊 A股上市公司大多數都是中國企業的佼佼者,而上市公司的掌門人——董事長,則是中國一群金字塔頂端的人。
  • 尋找下一個恆瑞醫藥,2017年醫藥上市公司最具創新的10家公司分析
    最近,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醫藥界·E藥經理人》雜誌與和君諮詢集團共同評選出了「2017年最具競爭力醫藥上市公司20強」及「2017年醫藥上市公司研發創新實力10強」。同時,公司在國際化方面,也早有布局,並實現了跨越。 多年業績證明了管理層的投資能力、布局能力和運營能力。  管理層能力強,公司是有野心的公司,且是在不錯的航道上(成長行業)。  研發投入4億,在上市公司中排前四,研發人數超過1000人(A股僅四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