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想必大家都會有個困擾,第一次去西餐廳到底該怎麼樣去選牛排呢?並不是所有的牛排都適合三分熟,點全熟未免也有點暴殄天物。那麼就看看小編是如何在西餐廳選牛排的。
作為西餐文化的經典代表,牛排儼然就是西餐的代名詞。一說到吃西餐,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伴隨著優雅的小提琴曲,在暗暗的燭光下細嚼牛排,慢慢地品著紅酒,所以說我們要感受西式文化,從牛排入手準沒錯。但是第一次去吃的小夥伴難免有點小尷尬。
被各種各樣的西冷牛排、菲力牛排等等弄得不知所措,而那些牛排的熟度更會讓我們第一次吃牛排的小夥伴傻傻分不清,最後點了一份不適合自己的牛排可以說是一次很差的美食體驗。不管是問服務員還是自己一個個地去品嘗很明顯都不算是極好的做法。我們先來聊聊牛排的歷史。
首先牛排是中世紀的時候興起於歐洲王公貴族的一種食物,在某些特殊的聚會場合才會吃得到,所以說牛排本是一種比較珍貴、奢華的肉,而牛排剛開始製作的時候使用的胡椒粉和香辛料也同樣金貴,普通人家是吃不到這些東西的。後來發現新大陸,歐洲便出現小規模的移民。
而牛排也在這個時候隨著移民來到了美洲,但是三分熟的牛排可並不是在這時候出現的。這時候的牛排有九成便是全熟牛排,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出現了吃半熟牛肉的新吃法,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幾分制」。講究的美國人也算是把牛排開發到了極致,牛的部位也被逐漸細分。
菲力牛排(Fillet),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
這種牛排換成通俗一些的說法就是嫩牛柳、牛裡脊肉,來源於牛的腰部分。您可能覺得腰上的肉那應該有很多,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每頭牛上面只有一小條,因為牛的運動很少,所以菲力牛排也是牛脊上最嫩的肉。肉質精瘦,幾乎沒有肥膘,口感非常好。
而菲力牛排也是菜鳥第一次吃西餐的首選,非常容易被大眾接受哦。不過由於這類牛排的肉質瘦嫩,嚼勁就很不足了。烹製過頭會變得老澀,口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惠林頓牛排所用的牛排就是菲力,非常適合要保持體形的女孩子們還有牙口不好、消化功能偏弱的老人和小朋友。
西冷牛排(Sirloin),三分熟、五分熟:
西冷牛排又稱沙朗牛排或者「紐約客」,是目前最常見的牛排,就連必勝客都有這道牛排。西冷牛排一般取自於牛脊背的嫩肉,和菲力牛排很相似,都是牛腰部裡脊上的最嫩的那塊肉來進行烹製。不過西冷牛排的肉質要比菲力更粗一些,肉中還有一些肥油和嫩筋,口感多汁有嚼勁,非常適合牙口好的吃貨哦!
T骨牛排(T Bone),五分熟、七分熟:
又稱「丁骨牛排」,取自牛後腰部後面帶骨頭的肉,T形的骨頭把肉一分為二,肉比較偏多的一面是有嚼勁的西冷牛排,另一邊肉比較少的一面是軟嫩精細的菲力牛排,點一份可以吃到兩種口味的牛排哦!不過這樣的一份牛排不僅分量大,而且比較貴,適合食量大的吃貨小夥伴們!
肋眼牛排(Rib Eye),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
這道牛排就比較算是進階版的牛排了,很多牛排行家都喜歡吃。取自牛身上第6——12根肋骨間部位肉,俗稱「骨邊肉」,一般我們所聽到的霜降牛肉指的就是這塊地方。這部分的肉油花十分豐富,口感肥嫩相間,偶爾還會夾雜著一些嚼勁、多汁。牙口好、飯量大的青壯年一定不要錯過這道肋眼牛排哦!
牛小排(Short Rib),全熟:
適合全熟的牛排真的很少,但牛小排絕對是其中的翹楚。這道牛排的肉取自牛胸腔第6——7根肋骨之間,這部位肉的特點是帶骨帶筋、肥嫩鮮美,多汁又非常的耐嚼,哪怕是不喜歡吃生食的小夥伴也可以享用到牛排的美味哦!也因此很多西餐廳會專門採購一些牛小排,以備所有的客人都可以吃到心儀熟度的牛排。
那麼熟度又是如何來進行區分的呢?難道我們要隨身攜帶溫度計?當然不需要,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肉眼所見來進行辨別:
一分熟的牛排因為煎制時間不超過4分鐘,所以其中間有超過75%的血紅色的肉,還會有血水滲出,內部溫度也很低,近乎於生肉;
三分熟的牛排煎至時間在7分鐘左右,裡面的紅肉佔比達到50%,且肉呈桃紅色,有少量的血水且內裡溫度並不會特別低;
五分熟的牛排煎制時間在10分鐘左右,紅肉佔比僅剩25%左右,是非常適合菜鳥食用的一種熟度,此時牛排的外表已經呈現出深褐色,裡面肉的顏色為深紅色。此時的肉比較老,需要多咀嚼幾口才能咽下;
七分熟的牛排煎制時間在12分鐘以上,裡面只剩不到10%的紅肉,此時的牛排近乎全熟,裡面的肉紅色也只會有隱隱約約的感覺,不會很明顯。
結語:不過牛排的點法還要根據店家的菜單為基準,畢竟有很多西餐廳都會給牛排取一些花哨的名字,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讓服務員推薦,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牛排哦!麻煩各位動動小手給小編點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