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菜是漢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徐州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帝堯時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彭祖是我國烹飪界公認的始祖,相傳在堯之時,彭祖因擅烹飪野雞湯,得到帝堯的讚賞而受封,在徐州一帶建立了大彭氏國。大彭氏國是江蘇境內最早有國家雛形的氏族部落,歷經夏、商,滅於商紂王時期。
徐州菜的特點以鮮為主,兼蓄五味,華而實、麗而潔,清而不薄、濃而不濁,擅長炸、烹、爆、溜、燒、蒸、扣等,取料廣泛,注重食療,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
徐州的菜點秉承有大彭風味,製作考究,風味獨特,自成體系,幾乎每一道菜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彭祖——廚行的祖師爺
羊方藏魚
羊方藏魚是徐州菜的名菜之一,其因將魚置於割開的大塊羊肉中,文火同燉而得名。相傳,彭祖的小兒子夕丁喜捕魚,彭祖恐其溺水堅決不允。一日,夕丁捕魚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讓其母剖開正在燉著的羊肉,將魚藏入其中。彭祖回來吃羊肉,感覺異常鮮美,於是如法炮製,便產生了「羊方藏魚」這道菜。據傳漢字中的「鮮」字即源於此。
雉羹
彭祖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所創的雉羹、羊方藏魚、麋魚雞、雲母羹等名菜名湯流傳至今。其主要貢獻在於把人類飲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將飲食與養生相結合,創出了藥膳、食療等飲食的新天地,對發展民族飲食文化,增強民族體質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易牙把徐州的烹飪之道傳到全國
沛公狗肉
春秋戰國時期,曾「烹子事主」的易牙來到彭城,求教彭祖的烹飪之道,終成烹調大師。商殷之際,彭祖後裔紛紛遷往山東、河南、四川、浙江等地,將飲食文化推向全國各地。漢時徐州在烹調技術上已有較大發展, 「牝雞抱蛋」、「沛公狗肉」、「鴛鴦雞」等名菜相繼產生,同時面點如燒餅、饊子等也相繼出現。
韓愈、白居易豐富了徐州的飲食元素
東坡肉
釀筍尖
唐宋時期,韓愈好飲食,曾親自創製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魚」,在徐州廣為流傳。隨父來徐州的白居易,愛吃一種鴨子,因其字「樂天」故稱「樂天鴨子」。自稱「老饕」的蘇東坡,創意製作的四道菜被譽為「東坡四珍」(東坡肉、釀筍尖、羊方藏魚、霸王別姬)流傳至今。由於這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使徐州的飲食日漸豐富,發展得很快。
近現代徐州飲食文化跟全國各地交流日益增多
芙蓉肉
清代和民國時期,徐州的飲食更加豐富多彩,凍豆腐、酥魚、蹄卷、芙蓉肉、糟豬耳、攪瓜等普遍食於民間。經學大師康有為品嘗到細嫩的彭城魚丸時,高興地賦詩讚譽「彭城魚丸聞遐邇,聲譽久持越南北」。 近代徐州烹飪業發展更為迅速。
彭城魚丸
傳統技藝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改革開放以來,徐州的飲食文化與全國各地擴大了交流,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兼收並畜各地烹飪之長,相繼推出了川菜、粵菜、鎮揚菜等風味名菜;陝西、河南、安徽、山東等地的風味食品也遍布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