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臺灣原住民的「政治觀」 統一意願度僅次外省人

2020-12-23 環球網

【環球時報赴屏東特派記者範凌志】臺灣原住民本是樂天派族群,卻不得不面對島內火藥味十足的藍綠紛爭,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日據、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以及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秘密。

「漢人削尖腦袋想當原住民」

為了對原住民概況有大致了解,《環球時報》記者來到位於屏東縣隘寮溪上遊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該園區佔地82.65公頃,主要展現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卑南、排灣、阿美及雅美等九族聚落的生活原貌,是臺灣規模最大、山地文物最豐富的野外博物館。

園區中最能反映原住民特色的是360度環繞的歌舞場,年輕的原住民演員們在那裡教舞蹈,並邀請觀眾加入。《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些青年多為排灣族,來自附近村落。當地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下山,融入城市。屏東原住民資訊協會常務理事盧志良說,「原住民相當一部分從事軍警職業,因為在體能上,原住民比較能適應。」

《環球時報》記者此行的重點是禮納裡部落,與印象中原住民儉樸的居住環境不同,這裡均是嶄新的二層小樓,街面整潔,家家門前都種有鮮花,更像是都市郊外的別墅區。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破壞了當地的原住民村落,政府幫他們建造了這些永久屋。不過,屏東禮納裡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王雅馨表示,「對原住民來講,以前大家可以互換物品,但來到這裡後,很多東西只能用金錢交易。人們開始為生計奔波,生活水準上升了,但舒適感下降了。」

為了改善原住民狀況,臺灣有很多政策照顧,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表示,以參政比例來講,原住民佔臺灣總人口的2.33%,但參政比達到5.6%,而漢人卻只有約0.04%。「三四十年前,我們怕被認出是原住民,會被人看不起,但現在,很多漢人削尖了腦袋想當原住民。」原住民的身份確認有很嚴格規定,盧志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父親是原住民,可直接確定原住民身份,如果母親是原住民,可根據個人意願來選擇,需要從母姓。但如果只是某個祖先是原住民的話,由於沒有戶口登記,因此不能被認定是原住民。」

支持國民黨的比例在下降

「其實在臺灣,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以及外省人這四大族群,外省人是最向心於大陸,僅次於外省人的就是原住民,因為原住民接受國民黨的照顧很多。」 臺「總統府國策顧問」、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前主委華加志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臺灣光復前,原住民小孩都沒有鞋子穿,衣服也嚴重不足,我七八歲還在穿羊皮。」對於自己的「國族認同」,華加志說,「國民黨來臺時,我還小,接受的都是國民黨的教育。如果有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我一定回答『臺灣人』;如果問我『是不是中國人』,我一定說『是』。中華民族的臺灣、雲南、內蒙古、福建都是一樣的。但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就不一定了。」

華加志向《環球時報》記者描述了這樣的趨勢:「在解嚴以前,原住民中支持國民黨的與支持『黨外』的人數大概9∶1,慢慢地這個比例就被拉近了,到上次縣市長的選舉,大概是7∶3,今年年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比例又到了6∶4。民進黨上臺後可能會繼續經營,將來拉平也不一定。」

然而情況並不是完全悲觀的,2009年「莫拉克風災」,大陸與港澳地區捐資近40億元新臺幣。走訪原住民學生佔相當比例的大仁科技大學時,《環球時報》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師生們對大陸及港澳同胞的幫助表示感謝。近年,該校還多次參加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舉辦的「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一名曾多次到大陸交流的原住民學生說:「第一次聽說要去大陸交流時,有種恐懼感,因為聽人說那裡很落後,親眼看到之後,才發現我們的認識是多麼有偏差。我已經決定,畢業後去大陸找工作。」

「大陸遊客也越來越喜歡到原住民地區旅遊。」原民會主委林江義提到。

「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

臺灣原住民是不是炎黃子孫?去年在「立法院」,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向原住民主委林江義提出這個問題,林江義說:若勉強說原住民是炎黃子孫,會產生把南島與漢藏語系混在一起的感覺,「讓人見笑」。一年後,《環球時報》記者再次向林江義提起這個話題。林江義坦承,那是他在「立法院」遇到的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那位『立委』應該是故意消遣馬英九,因為馬先生曾說過『臺灣的鄉親絕大多數都是炎黃子孫』。」林江義向《環球時報》記者解釋說,「炎帝和黃帝是約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兩個很大的部族領袖。而臺灣原住民居住在這個島嶼,至少是六七千年前的事。說『炎帝和黃帝是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就好像說『在座的各位是秦始皇的祖先』一樣,邏輯上講不通。但無論是漢藏語系的民族還是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應該懷著一顆寬容與互相尊重的心。」

與林江義的謹慎不同,華加志的態度非常堅決:「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這句話他20多年前就說過:「一次,在南寧舉辦全國民族運動會,萬裡委員長特別請我們臺灣團吃飯,我就坐在他右邊,我們唱《高山青》《我們都是一家人》,還一起跳舞,我就講『報告委員長,看樣子,兩岸統一要我們山地同胞和少數民族先來。』大家聽了都很贊同,萬裡先生也很高興。」華加志說,臺灣原住民沒那麼重的政治心機,比較看得開,跟大陸同胞很快就打成一片。

相關焦點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原住民主要分布在臺灣「山地鄉」,桃園市復興區、臺中和平區、南投仁愛鄉、高雄那瑪夏區等為原住民主要聚集地,原住民為「藍營」的鐵桿支撐著。
  • 走近臺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國民黨漸失選票
    為了改善原住民狀況,臺灣也有很多政策照顧,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表示,以參政比例來講,原住民佔臺灣總人口的2.33%,但參政比達到了5.6%,而漢人卻只有約0.04%。「三四十年前,我們走出來怕被人認出是原住民,會被人看不起,但現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問題不是原住民要放棄自己的身份,而是很多漢人削尖了腦袋想當原住民。」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臺灣人口中的「外省人/本省人」究竟什麼是外省人?什麼是本省人?
    臺灣是中國的問題。本省人外省人是臺灣的問題。
  • 高金素梅譴責軍國主義 臺灣原住民不是日本人
    ,日本政府「軟禁」臺灣原住民及媒體的行為,是刻意維護日本右翼團體及軍國主義的蠻悍行徑,讓人想起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時期的種種罪行,臺灣原住民表達嚴正的抗議與譴責。靖國神社將加害者和受害者合祭在一起,是對臺灣原住民的侮辱,侵犯了臺灣原住民祭拜祖靈的人權和文化權。她說,原住民不是日本人,原住民的祖先更不會成為日本的神,原住民有自己的祭祀方式,請靖國神社尊重原住民民族的文化,強烈要求靖國神社歸還臺灣原住民的祖靈。
  • 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 為什麼有臺灣人不認自己是中國人?
    和這些島嶼一樣,寶島臺灣也是一個人口組成相當複雜的地區。臺灣的族群可以分成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各自擁有聚居地和經濟文化,構成了臺灣豐富多彩的社會。但來源於中國大陸的這些居民的某些後裔到了今天,卻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今天的文章,我們就順著時間的脈絡,一起來了解臺灣島上的人,找回他們和中國剪不斷的聯繫。
  • 臺灣原住民:「我們的祖先不是日本人」
    「美化殖民、隱藏歷史」、「臺灣原住民不是日本人」、「還我祖靈」……6月14日,一群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中國臺灣原住民喊著口號出現在東京千代田區,他們一直有著一個共同的心願:要求靖國神社歸還二戰中被日本軍國主義強行當作炮灰的中國臺灣原住民靈位,不與曾經蹂躪他們的侵略者並列,以行動解放祖先的靈魂。
  • 【三隆視野】為什麼有的臺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和這些島嶼一樣,寶島臺灣也是一個人口組成相當複雜的地區。臺灣的族群可以分成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各自擁有聚居地和經濟文化,構成了臺灣豐富多彩的社會。但來源於中國大陸的這些居民的某些後裔到了今天,卻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今天的文章,我們就順著時間的脈絡,一起來了解臺灣島上的人,找回他們和中國剪不斷的聯繫。
  • 臺灣最新民調公布,僅10%臺灣人支持「統一」
    但是臺灣有多少人真的願意上戰場?民進黨當局不顧大陸的警告,踐踏兩岸關係的底線,已經讓眾人猜測是不是大陸可能會忽然打過來?而關於兩岸關係,島內居民又是如何考慮的呢?最新的民調結果中51%的民眾都想維持原狀。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臺灣原住民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想把中共的精神帶到臺灣
    【環球時報記者畢方圓】「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2004年,陳志強選擇「西進」,到廣東臺資企業做臺幹,來到大陸,他感到最特別的一點是:「員工都來自五湖四海,有東北的、河南的、福建的,就像一個大家庭,不像我們臺灣,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彼此就很有隔閡,本省人最大,其他族群都要聽他們的。」後來陳志強又了解到大陸的少數民族政策,「有很多扶貧政策,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部落、村莊都很照顧,高考也有加分。共產黨的幹部經常去關心少數民族」。
  • 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講普通話?
    臺灣一直沿用國語一詞至今。  現在臺灣會說國語的人,將近百分之九十。五十歲以下不會說國語的人很少。  在臺灣是怎麼學普通話的?臺灣中小學都實行「國語教育」,老師用國語講課,學生要用國語回答問題,所以從小就學習講國語。  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臺灣會講國語的人並不多。那時候,臺灣人主要講閩南話和客家話。此外,那就是日語。
  • 臺灣大學教授深析外省第二代「不統不獨」心理
    環球網9月23日消息,香港中評社今天發表分析文章探討臺灣「外省第二代」的心理轉向,文章提到,臺灣《聯合報》以社論連篇累牘「鼓吹和平至上」,並提醒統獨雙方「追求統一會造成分裂,追求臺獨會造成戰爭」,表示「只有放棄目的與承諾,接受『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現狀,大家都『不統不獨不武』,如此『最符合臺灣民意』,也『最能讓北京有臺階可下』,然後兩岸可以攜手發展謀福。」
  • 歷史揭秘: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說普通話
    現在臺灣會說國語的人,將近百分之九十。五十歲以下不會說國語的人很少。在臺灣是怎麼學普通話的?臺灣中小學都實行「國語教育」,老師用國語講課,學生要用國語回答問題,所以從小就學習講國語。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臺灣會講國語的人並不多。那時候,臺灣人主要講方言——閩南話和客家話。此外,那就是日語。
  • 臺灣原住民的抗日曆程
    很少有人了解原住民抗戰那段歷史,我原來也不清楚自己民族的歷史  記者:當今的臺灣,有多少人了解原住民抗日的歷史?  高金素梅:在臺灣很少有人了解那段歷史。我有一半的原住民血統,但我從小受的是漢族教育,甚至不會講泰雅族母語。小時候我身邊的夥伴和我一樣,都不清楚自己民族的歷史。  記者:你是從何時開始了解原住民歷史的?
  • 臺灣原住民走過百年滄桑
    編者按:  從生活悽慘到出人頭地,從被「分而治之」到深陷各方政治勢力的「拉扯」,從19世紀末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至今,臺灣原住民已走過了百年滄桑路。  今年10月27日是紀念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日子,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參加了莫那魯道的紀念儀式。
  • 臺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認同國民黨傳統在改變
    臺灣原住民是不是炎黃子孫?2015年3月26日在「立法院」的一次問答,讓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成了爭議焦點,在回答民進黨「立委」陳其邁提出的這個問題時,這位阿美族的「主委」表示:若勉強說原住民是炎黃子孫,會產生把南島與漢藏語系混在一起的感覺,「讓人見笑」,從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角度來看「是不可思議的答案」。
  • 去臺灣觸摸原住民文化
    在臺灣,現有的48萬原住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是臺灣最古老的主人,在不同文化的不斷衝擊下,原住民獨特的服飾、工藝、建築、音樂等文化在頑強地傳承著——在原住民中,這支部落只有萬餘人。對於早年的魯凱人而言,由於沒有文字記述,歷史文化的延續除了口耳相傳之外,最常見的便是藉由雕刻、制陶的方式,可以說,許多魯凱人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當你走進霧臺神山上的天主教堂,就會感嘆魯凱人傳承文化之精妙。這座教堂是原住民信徒親手搭建的,已經有近6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