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臺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國民黨漸失選票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屏東禮納裡部落街景

  【環球時報赴屏東特派記者 範凌志】 臺灣原住民是不是炎黃子孫?2015年3月26日在「立法院」的一次問答,讓臺灣「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成了爭議焦點,在回答民進黨「立委」陳其邁提出的這個問題時,這位阿美族的「主委」表示:若勉強說原住民是炎黃子孫,會產生把南島與漢藏語系混在一起的感覺,「讓人見笑」,從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角度來看「是不可思議的答案」。

  一年後,《環球時報》記者見到了林江義,再次提起這個話題。林江義坦承,那是他當主委之後,在「立法院」遇到的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這位『立法委員』應該是故意消遣馬英九,因為馬先生之前曾說過『臺灣的鄉親絕大多數都是炎黃子孫』,所以這名『立委』就專門挑這樣的問題來問。結果媒體登得很大,很不好意思,還好第二天開會馬英九沒有問我(笑),我只是回答一件事實。」

  林江義的困擾也側面反映了臺灣原住民的尷尬處境,這是一個樂天派的族群,卻又不得不面對火藥味十足的臺灣藍綠紛爭,在過去的幾十年,經歷了日治、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乃至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的秘密。

  「漢人削尖腦袋想當原住民」

  從機場開往臺北市區的計程車上,漢族司機陳女士眉飛色舞地向《環球時報》記者表達著自己對原住民群體的喜愛:「我真的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原住民很灑脫,今天賺100塊,為開心就花掉80塊,大不了明天吃得差一點嘛!他們還很會唱歌,阿妹啦、張震嶽啦,去大陸參加綜藝節目的歌手很多都是原住民!我都在想,是不是因為他們住在山裡,汙染比較少,所以嗓音才好?」

  陳司機的想法很有趣,不過,雖然大陸習慣統稱臺灣少數民族為「高山族」,但原住民並不只是住在山區。日本學者土田滋曾以語言作為主要的判準,將臺灣的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近幾十年,原居於臺灣北部和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已漸漸融入城市。1996年原住民族委員會成立後,開始對原住民重新認定,截至2014年5月,臺灣當局已經完成認定16個族群。

  想要深入體味這16個民族並非易事,為了對原住民概況有大致了解,記者來到位於屏東縣隘寮溪上遊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這個園區佔地82.65公頃,主要展現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卑南、排灣、阿美及雅美等九族聚落的生活原貌,是臺灣規模最大,山地文物最豐富的野外博物館。

  園區中最能反映原住民奔放性格的是360度環繞的歌舞場,年輕的原住民演員們會教授原住民舞蹈,並邀請觀眾加入。記者了解到,這些青年人多為排灣族,來自附近的村落,一名演員告訴記者,能在家鄉向各地的遊客展示自己民族的舞蹈,很滿足。

  與此同時,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下山,融入城市。屏東原住民資訊協會常務理事盧志良說,因為地處偏遠,所以之前原住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直到現在,原住民大學生的比率還是比都會區要低。「四五十歲的人,大多數還是從事勞力的工作,年輕人的狀況會好一點,可能會從事行政工作,不過原住民從商、從醫以及從事法律行業的人還是比較少,即使是年輕人,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軍警職業,因為在體能上,原住民比較能夠適應。」

  為了改善原住民狀況,臺灣也有很多政策照顧,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表示,以參政比例來講,原住民佔臺灣總人口的2.33%,但參政比達到了5.6%,而漢人卻只有約0.04%。「三四十年前,我們走出來怕被人認出是原住民,會被人看不起,但現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問題不是原住民要放棄自己的身份,而是很多漢人削尖了腦袋想當原住民。」

  當然,原住民的身份確認也有很嚴格的規定,盧志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首先需要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原住民,「如果父親是原住民,那麼就會直接確定原住民身份,如果是母親原住民,就可以根據個人意願來選擇,需要從母姓。但如果只是說我的某個祖先是原住民的話,由於沒有戶口的登記,因此就不能認定你是原住民。」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蔡英文在選舉前曾說自己祖母是原住民。」林江義幽默地表示,「如果可以追溯這麼深的話,那臺灣沒有人不是原住民了。」

  原住民對災後重建態度複雜

  記者此行的重點是禮納裡部落,於印象中原住民儉樸落後的居住環境截然不同,這裡均是嶄新的二層小樓民居,街面整潔,家家門前都種上鮮花,更像是都市郊外的別墅區。

  這裡為什麼這樣新?記者了解到,這和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有很大關係,那場風災幾乎把附近的瑪家鄉瑪家村、霧臺鄉好茶村及三地門鄉大社村摧毀。三村的災民遷至瑪家農場這邊的永久屋裡,這裡結合了魯凱族和排灣族,取名為「禮納裡」,意指「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屏東禮納裡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王雅馨表示,這些永久屋最大程度確保了舒適性、美觀和原住民傳統的平衡。「這些房子看起來有點像,但又不太一樣,房子剛建好時,其實設計公司只做了70%,留下30%的空白給居民自己去完成。原民會補助每戶十萬元(新臺幣),自行裝修家屋外牆圖騰裝飾,所以原住民會覺得這是『自己的房子』,更有歸屬感。」

  在禮納裡,考慮到魯凱與排灣之間文化差異,設計單位利用大馬路來做部落「界線」。「脫鞋子的好茶部落」就在馬路的另一邊,好茶一詞意為「雲豹的傳人」,之所以叫「脫鞋子」,是因為按照部落禮儀,進入別人家房間前廳時一定要脫掉鞋子,否則就是失禮的表現。

  在一戶漂亮的民居前,王雅馨讓記者辨認這家有何特殊之處,記者很快注意到,這家門口右側有馬英九的籤名。「馬先生在災後連續兩年來視察重建,就住在這家,一天早上起來他感覺這裡風景和小木屋都很美,就給禮納裡取了一個有趣的別名『臺灣的普羅旺斯』。」

  記者突然記起來,馬英九當年這番「普羅旺斯」的話一出,有些災民聽了很不舒服,更引發了網友及綠營的撻伐:「與『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有何兩樣?」這也成為了馬英九「說錯話」的典型案例。

  原住民更喜歡現在漂亮的永久屋還是過去山上的住所?在王雅馨看來,還是喜歡山上多一點,「對原住民來講,家不只是家務的空間,還包括田園、獵區以及鄰裡關係的融洽。舉個例子,以前大家可以互換物品,但來到這裡後,很多東西都需要用金錢來交易了。6年來,很多人開始更顧自己的生計,而不太關注部落裡的事情了。生活水準上升了,但舒適感下降了。」

  「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

  王雅馨告訴記者,禮納裡的災後永久屋在爭取民意方面「有得有失」。幾十年來,國民黨也在這樣的「得失」裡,失去了相當比例的原住民選票。臺「總統府國策顧問」、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前主委華加志向記者描述了這樣的趨勢:「在臺灣解嚴以前,原住民中支持國民黨的與支持『黨外』的人數大概9:1,慢慢地這個比率就被拉近了,到上一次縣市長的選舉,大概是7:3,2016年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比率又到了6:4。民進黨上臺後可能會繼續經營,將來拉平也不一定。」

  然而情況並不是完全悲觀的,2009年臺灣「八八風災」,大陸與港澳地區捐資近40億元新臺幣。走訪原住民學生佔相當比例的大仁科技大學時,記者不止一次聽到了師生們對大陸及港澳同胞對他們的幫助,近年來,大仁科技大學還多次參加澳門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舉辦的「中華民族文化周」活動。

  一名原住民學生曾多次到大陸交流訪問,他對大陸的印象轉變非常明顯:「第一次聽說要去大陸交流時,有種恐懼感,因為聽人說那裡很落後,親眼看到之後,才發現我們的認識是多麼有偏差。我已經決定,畢業後去大陸找工作。」

  「其實在臺灣,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以及外省人這四大族群,外省人是最向心於大陸,僅次於外省人的就是原住民,因為原住民接受國民黨的照顧很多。」華加志還拿更早的日治時期來做比較:「臺灣光復前,原住民小孩都沒有鞋子穿,衣服也嚴重不足,我都七八歲了,還在穿羊皮。」

  「大陸遊客越來越喜歡原住民地區當作旅遊目的地。」現任原民會主委林江義講了引發眾人鬨笑的細節:「他們可能來自內地,很少看海,所以很喜歡在花蓮海岸上撿漂亮的石頭,放到行李箱,結果要回大陸的時候都被我們的海關攔下了,幾個月以後,在桃源機場留下的石頭有好幾箱,然後用卡車再送回到花蓮!」

  而對於記者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令他感到為難的問題,林江義是這樣回答的:「炎帝和皇帝是約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兩個很大的部族領袖。而臺灣的原住民居住在這個島嶼,最短也是六七千年之前的事情。如果說『炎帝和皇帝是臺灣原住民的祖先』,就好像說『在座的各位是秦始皇的祖先』一樣,邏輯上講不通。但無論是漢藏語系的民族還是南島語系的民族,都應該懷著一顆寬容與互相尊重的心。」因為還在任上,林江義的回答儘可能做到小心翼翼。不過,他透露自己在520以後不會再繼續擔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不是因為政治因素,個人想法而已。」

  與林江義的謹慎不同,華加志的態度非常堅決:「兩岸統一要從少數民族開始!」這句話他在二十多年前曾跟萬裡委員長說過:「一次,在南寧舉辦全國民族運動會,萬裡委員長中午特別請我們臺灣團吃飯,我就坐在他右邊,我們唱《高山青》、《我們都是一家人》,還在一起跳舞,我就講『報告委員長,看樣子,兩岸統一要我們山地同胞和少數民族先來。』大家聽了都很贊同,萬裡先生也非常高興。」

相關焦點

  • 臺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認同國民黨傳統在改變
    ­林江義的困擾也側面反映了臺灣原住民的尷尬處境,這是一個樂天派的族群,卻又不得不面對火藥味十足的臺灣藍綠紛爭,在過去的幾十年,經歷了日治、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乃至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的秘密。
  • 細看臺灣原住民的「政治觀」 統一意願度僅次外省人
    【環球時報赴屏東特派記者範凌志】臺灣原住民本是樂天派族群,卻不得不面對島內火藥味十足的藍綠紛爭,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日據、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以及未來的兩岸關係?
  • 透視臺灣政黨選舉策略——爭取青年選票
    整個網站設計輕鬆活潑,符合年輕人的興趣特點。  據島內媒體統計,臺灣有800萬網絡族群,為了得到他們的支持,臺灣政治人物紛紛建立個人網站。2000年選舉時,陳水扁就推出「阿扁網站」,每天大約有5000人次光臨。當時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宋楚瑜也成立了「老宋小鋪」網站,替自己的人氣加分不少。  主持人 李峰:我們觀察臺灣社會發現,它是一個非常講究選舉文化的一個社會。
  • 臺灣「大選」變天 原住民還會繼續支持國民黨嗎?
    臺灣原住民向來被視為國民黨的鐵票倉。在2016年1月的「大選」中,臺灣「變天」了,民進黨以大幅優勢領先國民黨。儘管蔡英文曾表示,若自己當選「總統」,將以「總統」身分對全體原住民族道歉,並將更積極推對原住民族自治政策,讓原住民能「自己作決定」。但「大選」結果顯示原住民「立委」的政黨比例,國民黨仍高達近七成(六位原住民「立委」中有四位是國民黨籍)。
  • 民進黨實現「原住民」立委新突破
    「立委」選舉落幕,伍麗華破天荒地搶下民進黨30多年來首席「山地原住民立委」;而連任成功的「平地原住民立委」陳瑩,也再度擴大政治版圖,「原住民雙東姐妹」讓國民黨的鐵票缺一塊。伍麗華、潘孟安「原住民」選票向來被視為國民黨的鐵票,「原住民」最多的臺東縣,從基層民意代表到縣議員,以及過去的省議員、「國大代表」,到「立委」清一色都是國民黨或親民黨員等泛藍版圖;鄉鎮長、村裡長也同樣。2004年,「原住民」席次有8席(平原、山原各4席)。
  • 港媒:住宅成臺灣的「廉價選票」
    香港《亞洲財經》2015年11月號發表題為《住宅:臺灣廉價的選票》的文章,作者是金麗萍。文章內容如下:  對於臺灣經濟、社會發展,住宅問題像是一顆深水炸彈,它帶著老百姓隨時可能引爆的怒氣。最近,加上大選助燃,政治人物個個都想拆解引信。只不過,這個平民百姓的終身大事,什麼時候可以不再淪為競選道具?
  • 臺灣原住民走過百年滄桑
    編者按:  從生活悽慘到出人頭地,從被「分而治之」到深陷各方政治勢力的「拉扯」,從19世紀末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至今,臺灣原住民已走過了百年滄桑路。  今年10月27日是紀念臺灣原住民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日子,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參加了莫那魯道的紀念儀式。
  • 走近臺灣「高山族」
    ● 歷時2年多,本刊「走進56個民族家庭」大型採訪活動在中國寶島劃上圓滿句號;  ● 大陸記者第一次走進臺灣腹地、走進深山土著;  ● 本刊記者帶你走近「高山族」,一個有12個成員的大家庭;一個崇拜毒蛇的民族,一個喜歡光腳板的民族,一個在傳統與現代衝突下的民族……  走近臺灣「高山族」  □ 本刊特派記者 施曉亮 邱長海/文  □ 施曉亮 林德軍/圖  阿里山連線北京,本刊記者在臺灣向北京直播  2月23日22:00,身處臺灣寶島中部阿里山的本刊記者,通過衛星電話與北京連線,與直播間裡的主持人共同主持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名牌節目
  • 記者走訪臺灣:年輕人低薪 臺北只相當於大陸二線城市
    【環球時報赴臺北特派記者馬晴燕】誰將代表國民黨出徵臺灣地區2020年「總統」選舉? 7月5日開始,國民黨將通過「全民調」決定提名人選:是一鳴驚人的高雄市長韓國瑜,是聲勢漸高的鴻海老闆郭臺銘,還是經驗豐富的政壇宿將朱立倫?而更大的懸念是此次選舉結果。明年1月11日的選舉對島內民眾來說,將是又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擇。
  • 臺灣花蓮縣:閩客權力分配 政黨界線分明
    在人口結構上,存在著典型的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群族,有著深厚的族群意識與省籍情結。其中原住民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是臺灣原住民聚居區高度密集的地方。就選舉區域選民結構而言,北區選民以公務人員與經商者為多,南區以務農為主。  花蓮縣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縣,交通不便。礦產較為豐富,尤以礦石聞名遐爾,盛產大理石。同時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是臺灣觀光旅遊勝地。
  • 臺北女孩:「老中國人」漸逝,臺灣年輕人迷失方向
    臺媒資料圖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病逝,一些臺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在臺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一些小青年以當今的「抗中情緒」將國民黨、外省與大陸直接綁在一起,忽視了前人所經歷的時代變局,以自己的歷史觀度這些老人家──最後,下了一個「又一個跟不上時代的老人家」之評價。
  • 【曾氏名人】曾永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兼秘書長,臺灣屏東縣鹽埔鄉人
    曾永權表示,雖然最近三年兩岸關係因人為阻礙而停滯不前,但所幸去年的「九合一選舉」期間,臺灣民眾已經用選票充分表達出「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反對意識形態阻礙交流」的意志。曾永權出生於臺灣屏東縣鹽埔鄉,曾任「國大代表」、「立委」、逢甲大學校友總會總會長、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臺「立法院」副院長、國民黨副主席兼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務。在16日的海峽論壇大會上,曾永權自稱是「積極推動兩岸交流的老兵」。
  • 臺灣苗慄縣爆發財政危機,人民日報刊文稱「都是選票惹的禍」
    當然,副作用是財政入不敷出,最終可能債臺高築,但至少誠信上沒失分。實際上,不獨縣市首長選舉如此。以今年5月上任的民進黨當局為例,選後被外界譏笑政策「髮夾彎」,就是因為選前說得天花亂墜,選後根本做不到,只有來個大轉彎。退休金、養老金等基金瀕臨破產,也有選票惹的禍。
  • 解讀:臺灣年輕人為何不喜歡國民黨?趙少康說出殘忍真相
    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就直言,最近兩次選舉蔡英文都獲得了勝利,分析其原因就是因為國民黨已經失去了年輕人,如果國民黨主席候選人不把國民黨發展年輕人問題說明白,那麼無論誰當選,國民黨未來的選舉道路也會非常的艱難。趙少康曾經被視為"政治金童"。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和陳水扁幾乎同時成為"立委"。趙少康在任職期間曾大力呼籲讓國民黨赴臺老兵回家鄉探親。
  • 臺灣「立委」選舉,藍綠都難逃年輕世代反撲
    不只是「大選」這樣,連「立委」選舉都是這樣的趨勢,國民黨派系包袱,與韓國瑜過度靠近的「立委」候選人,幾乎難抵年輕世代的反撲,民進黨在這些選區都拿下勝選,例如臺中派系老大顏清標兒子顏寬恆,雲林張家女兒張嘉郡等是代表著過去國民黨舊勢力。此外,民進黨政黨票不如預期,讓臺灣民眾黨、「時代力量」搶下席次,也代表著世代革命成功。
  • 高雄藍營議員:大陸與臺灣進行交流,國民黨依然是首選
    她認為,未來每一區民代議員、基層村裡長提名,都要給年輕人機會,不能再有現任優先,否則很難會有新人願意出來參選,這樣才能培育青年,擴大青年接觸國民黨的機會,這也是中南部長期以來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出來問題。
  • 臺灣村裡長聯誼會楊鑫坤:國民黨聽不懂年輕人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無黨籍、臺灣村裡長聯誼會總會長楊鑫坤接受訪問時表示,如果2018是藍綠兩黨「期中考」,只能說,國民黨看不到「新人新政」,沒有感受重返執政的決心,跟不上社會脈動,考試可能不容易過關,執政民進黨也一樣,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希望,如果已經準備好執政
  • 這個人打算搶國民黨主席之位
    他表示韓國瑜之所以在上一次的「選舉」中失敗,完全是因為年輕選票。侯友宜能抓住年輕人的想法,這樣在「選舉」中就佔有了相對的優勢。朱立倫也沒有太多可供操作的空間,想要翻身唯有靠著國民黨主席了,想要效法2008年民進黨敗選後,蔡英文如何把民進黨繼續「好好」經營下去,或許國民黨可以說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 蔡英文為選票說瘋話,其他臺灣政客也愛「表演」
    有臺媒近日稱,臺軍計劃把火箭炮部署到金門,搭載神經毒氣彈可打擊大陸沿海城市。不管實力如何,如此直言「武力對抗」,挑動兩岸關係之心昭然若揭。2020年,臺灣地區將迎來新一輪領導人選舉。票選政治刺激之下,為了求得一紙選票,候選人開出「空頭支票」、做出競選承諾,也屬司空見慣。一般而言,候選人多少還有底線,只是會圓滑一些,在關鍵議題上模稜兩可,誰也不得罪。然而,在川普「橫空出世」後,競選承諾「極端化」儼然成了求選票的必殺技,候選人紛紛開始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
  • 臺灣:當選票淪為戲票(聲音)
    當下,臺灣的縣市長選舉火藥味漸濃,臺北市長的爭搶大戰更為激烈。民進黨籍參選人姚文智為了動員支持者,聲稱「選不上就退出政壇」。事實是即使他落選,仍有「立委」桂冠在身,還是政治權貴。臺灣作家桑品載刊文指出,臺灣政治人物天天演戲,選民手中的選民已淪為戲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