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淨宗法師
一枚起請文
(《大正藏》第83冊第236頁)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
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以兩手印為證。
淨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紙為至極;源空所知,此之外全無別義。為防滅後之邪義,所知記畢。
源空 御判
壹. 簡非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簡非」有兩種:非觀念,非悟念。
01
非觀念
「非中國、日本諸智者所言觀念之念佛」。
淨土宗說的念佛,不是中國、日本這些有智慧的人宣揚的觀念念佛。
要觀念的話,一定要有智慧,以智觀境,而且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世間智慧,乃是出世無漏智,這是不容易達到的。如果這麼理解念佛,就難了,我們都做不到。
淨土宗講的念佛不是觀念的念佛。
像《觀經》十六觀裡就有觀念的念佛,也有稱念的念佛。一般人都覺得觀念的念佛更殊勝,因為更難,也要求更有智慧,可能功德也更大。
其實,這不是淨土宗彌陀本願規定的行法。
02
非悟念
「亦非學文悟念心之念佛」。
也不是廣學經文教理、大開圓解、能悟明心性的念佛。
前面觀念的念佛,就整個大範圍來講,還屬於淨土宗之內的一種行法,但是只有智者才能做到。
這裡的「學文悟念心之念佛」就是聖道門各宗所講的,比如禪宗開悟自心自性,所謂「自性清淨佛性觀」,也算一種觀;還有天台的止觀,唯識宗的唯識觀,這都屬於念佛的內容。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把它稱為「念自佛」,也屬於念佛,是念自性佛。
貳. 顯是
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這就是淨土宗的念佛,不是為了開悟,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目標。
方法呢?
唯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觀念。加了一個「唯」字,有「排除」的意思,就是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而已,不是其他的。「而無疑」是代表安心。
「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重新說一下信行。「思『決定往生』」,這是內在的信心;「而稱念」,外在就稱念彌陀佛名,除此之外沒別的事了。
其實這句話很好懂,淨土宗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方法就是稱念這句名號,安心就是沒有懷疑,知道決定往生,做的事就是口稱彌陀,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事。
前面說「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般人還容易做到;後面說「無疑,思『決定往生』」,這要多多聽聞才能決定,不然的話決定不下來。
如果決定不下來,就不能做到「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覺得這樣不夠,還要修點別的功德來補充,讀誦經典,拜懺,這樣就不單純,會鬧出很多事。
叄. 釋疑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
可能有人還有懷疑,「只是稱念,除此之外就沒別的事了。但是,其他的先不說,不是還有『安心、起行、作業』,還有『三心、四修、五念』嗎?」所以下面就解釋。
「但,所謂三心四修者」,淨土宗的經文和祖師的法語都說到「三心、四修」,不過這當中要正確理解。
「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我們只要心中有這樣的想念,知道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這樣三心、四修都含在裡面了。「三心」是安心,「四修」是作業。
我們知道《一枚起請文》很短,才一百多字,如果再濃縮的話,其實就是第二段「為往生極樂,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而無疑,思『決定往生』而稱念之外,無別事也」。
如果再濃縮的話,就是十一個字「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
如果再濃縮的話,簡稱就是四個字「稱念定生」,也就是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裡說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八個字。
肆. 誡勸
01
誡
此外若存深奧,則外於二尊之憐愍,漏於本願。
「誡」是誡止,不要在這之外。
很多人都願意把事情複雜化,深奧化,「像這樣就能把淨土宗的核心要點抓到了?」是的。如果在這之外,另外存在什麼深奧的道理、高妙的修行,結局將是「外於二尊之憐愍」。
「二尊」是釋迦佛和彌陀佛。
本來釋迦如來和阿彌陀如來憐憫我們這樣無智、罪業深重之人,我們沒辦法修行高難度的觀念、悟念,沒辦法廣學多聞等,所以才把一切功德聚於六字名號當中,賜予我等,但只稱念,決定往生。
結果我們不甘平凡,認為在這之外還別有深奧,這就沒有正確理解兩土世尊的慈悲,而漏於彌陀的本願救度。
這就是「誡」。
對淨土門,就是以很單純的心來接受彌陀的救度,單純地稱念名號,除此之外沒有深奧。
再怎麼深,會比六字名號更深嗎?會比彌陀本願更深嗎?
所以,不要複雜化,不要高深化,那都是凡夫自己心地的思量,以凡夫之心來測量佛智,一定會漏於彌陀本願。
02
勸
欲信念佛之人,縱使能學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如同無智之輩,勿現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這句話真是過來人講的,力量特別大。因為法然上人自己就是這樣的,他八宗兼學,當時被稱為全日本第一名的智者。
但是他說,想相信念佛法門,想入念佛法門得其真髓,哪怕根機上根利智,釋迦牟尼佛一代講經說法都可以修學,「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
一般人如果是這樣,就覺得不得了了,被別人認為是古佛再來,覺得非常珍重。往往會讀《楞嚴咒》,都捨不得放下,「我誦了多少經,我怎麼捨得?」
但是法然上人說,「能學一代之法」,這些都不重要,都如同無,如同零,清空了。
為什麼?
「亦成一文不知、愚鈍之身」。因為一代之法跟六字名號相比等於是文句,六字名號才是摩尼寶珠。
話說回來,果真是智者,真正了達一代之法的究竟目的,最後還是歸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兩相比較,六字名號才是一代佛法的根本結晶。
並不因為學了一代之法,學富五車,就起驕慢,認為自己很有智慧;反而能看清自己,如同一文不知,好像一個大字都不認識的愚痴人一樣,而不要顯示自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一代之法都歸於一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只要能一向念佛,哪怕一個字都不認識,就已經總攝一代教法了。
這段法語確實特別慈悲,特別簡潔有力,可以反覆讀,自然就明白了,非常簡單明了。
伍. 印證
以兩手印為證。
蓋上手印來證明「淨土宗的教法就是如此,這是我親筆所寫」。
陸. 付囑
淨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紙為至極;源空所知,此之外全無別義。為防滅後之邪義,所知記畢。
有關淨土宗如何正確安心,如何起行,這張紙上記載的已經達到頂點了。我源空知道的都在這張紙上。
為防止我死後有人誤解,或者有人以我的名義錯誤地宣揚,我把自己知道的記載在這裡。
「源空御判」,這是法然上人親筆寫的。「御」就是親自,是他親自判示的。
慧淨法師譯《一枚起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