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年仲秋 知音不再 伯牙在鍾子期墓前決絕地摔琴絕弦

2021-01-18 羋後傳媒

穎子

皓月當空,山高水清,兩千多年前的一個仲秋之夜,俞伯牙和鍾子期相遇了,這樣的相遇,讓伯牙驚喜萬分,原來他久久尋覓的知音不在廟堂之高,而是在山間、在水旁。鍾子期是個樵夫,不會鼓琴,但他和伯牙一樣,心中裝著山的堅、水的韌,琴聲是媒介,他們的心由此相知相惜,伯牙的琴聲因子期而煥發生命力,唯有子期才會讀懂其中深意。

天妒知音。來年仲秋,知音不再。伯牙在鍾子期墓前決絕地摔琴絕弦,「瑤琴摔碎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我仿佛聽到了伯牙在心中的嘆息:世上已有過了這樣一個知音,人生於世,夫復何恨!

伯牙與子期,美則美矣,卻覺仍有未盡之處,若有一個人,不但懂他的心音,還能與他互相唱和……

在金大俠的《笑傲江湖》裡就有這樣的兩個人,一個是正派高手劉正風,一個是魔教長老曲洋,因為正、邪不兩立,這兩個人本是絕無交集的可能,但知音的相遇是如此奇妙。劉正風從魔教長老琴中聽出原來他「性行高潔、大有光風霽月的襟懷」,劉正風對他不但欽佩,抑且仰慕,遂與他一見如故,傾蓋相交。

這樣的相交不容於世間,他們想要合奏一曲,卻付出了親人弟子盡皆殉難的代價。終於,在朦朧的月光下、在轟鳴的瀑布旁,他們合奏了「笑傲江湖曲」,「只聽琴音漸漸高亢,簫聲卻慢慢低沉下去,但簫聲低而不斷,有如遊絲,隨風飄蕩,卻連綿不絕,更增迴腸盪氣之意」,這極高極低,看似向兩個完全相反的方向走去,但搭配在一起,卻又如此和諧,在和諧中又生出許多的繁複變幻,「便如有七八具瑤琴、七八支洞簫同時在奏樂一般」,每個聲音卻又抑揚頓挫,悅耳動心。

唯有兩顆相知相融的心,才能演繹出變化萬千。一曲絕唱後,劉正風與曲洋人攜手大笑,震斷心脈而亡。「世間已有了這樣兩個人,已有了這一曲」,所以,沒有悲傷,只覺盪氣迴腸。

有時,對手也可以成為知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真正懂得你的人,恰恰是堪與你匹敵的那個人。

《三國演義》中「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毛扇」的諸葛亮和統領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在「空城計」中相遇, 諸葛亮以一曲琴音「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兩軍對壘中,一個彈、一個聽;一個穩如泰山、琴聲悠揚,一個側耳諦聽、細心忖度。而這個場面的背景,一鬧一靜,城外是人喊馬嘶的十五萬大軍,城內滅火熄炊,靜得像幾百年沒人走過的山谷。司馬懿聽出:「嗬,這琴彈得美呀!」因為是知音,所以明白:諸葛亮心不虛,否則琴音必定顫顫巍巍、哆裡哆嗦。因為聽得懂,所以司馬懿退兵。

司馬懿心中也是有過猶疑的:諸葛一生惟謹慎,斷不會以一座空城敵我這十五萬大軍。諸葛亮也算好:司馬懿更謹慎,斷不會貿然出兵。諸葛亮心中的「穩」通過琴音傳遞出來,敵過了司馬懿的猶疑,司馬懿聽懂了琴音,卻未聽懂弦外之音,只算得半個知音。

當然,在看到南宋的辛棄疾與陳亮相交時,知音的境界蔚然寬廣,他們的友誼以懦弱苟安的南宋為背景,「看試手,補天裂」是他們共同的夢想,他們都是軍事地理大家,做的是治國安邦、行軍打仗的真學問。他們彼此惺惺相惜,從他們相互唱和的詩文中可以感受到這種熱烈的情感,辛對陳亮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說他風流儒雅,好似陶淵明再世;滿腹經綸,又如諸葛重生。陳亮對辛棄疾也是珍惜得要命,虔誠地祝願道:「但莫使伯牙弦絕。」我倆都要保重啊,少了一個,另一個只能摔琴孤獨終生了。

這年冬天,陳亮46歲,辛棄疾49歲,千山暮雪,陳亮來赴一場遲到了十年的約,兩顆相互渴慕的心終於碰撞在了一起,他們頂風冒雪,攜手同遊鵝湖,他們高歌痛飲,圍繞「抗金復國」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暢聊十天。江山滿目瘡痍,他們胸懷著「萬裡江山」的夢想,「鐵」的心起著共鳴,聲清亮而餘音嫋嫋。

嫋嫋餘音穿越千年,你心中若是裝著山的堅、水的韌,就能聽懂它……

相關焦點

  • 鍾子期墓在安徽省鳳陽縣,與固鎮縣伯牙墓遙遙相望
    鍾子期墓的前後均有廢棄的採石坑,前面的採石坑裡存滿了水,成了墓前的照池。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撫琴。
  • 「伯牙子期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
    12月3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伯牙子期傳說」赫然在列,成為蔡甸區第一個國家級「非遺」。其中,共有30項民間故事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選,「伯牙子期傳說」成為其中之一。這不僅標誌著蔡甸區非遺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而且對弘揚知音文化精髓、打造知音文化品牌,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伯牙子期傳說」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以古代音樂人物為主體的傳說故事,基本內容為人熟知。晉國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國,行船至馬鞍山一帶撫琴自娛,與當地樵夫鍾子期結為知音,約定來年再聚。
  • 探尋鍾子期墓:知音亭有龍頭魚身的龍太子闢邪
    據悉,早在2006年,武漢就開始將「伯牙子期傳說」申報國家級「非遺」,但數度落敗而歸。其原因,「伯牙子期傳說」是民間故事,沒有這段傳說的完整證據鏈。而此前「伯牙子期傳說」的申報,只有明代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一孤證。其中雖然詳細記載了故事的地點在「漢陽江口」,但評審委員們認為「漢陽江口」,可能是小說作者安插的一個虛構地。
  • 山青青,水長長,高山流水覓知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段小古文,是出自《呂氏春秋》的《伯牙絕弦》。《呂氏春秋》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組織門下賓客們合編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傳世巨著。全書的內容比較雜,包含了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裡面還有我們熟悉的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等故事。
  •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你知道「知音」二字的來歷嗎?
    這時,只聽崖上有人高聲答話,自稱乃是山野樵夫鍾子期,月夜荒山聽到伯牙琴音不俗,故而駐足。那俞伯牙一介上卿,怎信這荒野中會有懂琴之人,只是聽那人對答如流,起了結交之意,便請上船來,卻仍以布衣代之,慢慢以樂理考問,鍾子期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 高山流水覓知音,為一人絕琴聲,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這樣的一對知交好友,他們的相識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必然,因為只有他們懂得彼此。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知音難覓,想要尋找到一個懂自己欣賞自己的人是很難得的。伯牙和子期是很幸運的,他們遇見彼此,後來鍾子期過世之後,俞伯牙也因為他將琴摔了,從此不再彈琴。
  • 高山流水尋知音 不見當年鍾子期 馬鞍山上留遺冢 好向蒼天問古今
    鍾子期墓坐落在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馬鞍山南麓鳳凰咀上,面朝南湖,形成背山面湖形勢。經修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近代被毀。1980年修復。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杆。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
  • 中國舞蹈十二天之《伯牙絕弦》,帶您領略別樣的古風之美!
    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新銳季—青年藝術人才北京舞蹈學院展演系列2018北京舞蹈學院秋冬演出季國家大劇院 2019「夏季演出季」中國舞蹈12天項目演出地點:國家大劇院  小劇場演出時間:2019年7月18-19日,共2場《伯牙絕弦
  • 高山流水覓知音,俞伯牙和鍾子期,因為音樂相知相識!
    我們常用「高山流水覓知音」來形容知己難得、知音難覓的心情。其實最早「高山流水」的典故見於《列子·湯問》中,逐漸這一典故衍生出七十餘個經典形象和數不盡的典義,有時還被用於正話反說的意思。《高山流水》實際是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
  • 俞伯牙為鍾子期摔碎名貴的瑤琴,到底值不值?「知己」二字抵萬金
    當真的看到鍾子期是一個砍柴人的打扮,而且只給他作揖卻不下跪,俞伯牙心中有些不滿。俞伯牙說那我考考你,正在問話,船頭便來回稟「雨停了,可以開船了。」俞伯牙說:「先不要開」。鍾子期說:「我的話有點多,耽誤大人順風行舟就不好了。」俞伯牙說:「如果講得有道理,就算是不做官也不是什麼大事,何況是行路的速度」。
  • 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們需要怎樣的良師益友?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已經流傳兩千多年,鮑叔牙與管仲之間管鮑之交亦是千古佳話。此四人之間相互的友誼或者情感,古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莫過於此。人,首先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一生之中必然需要良師益友。俞伯牙善於撫琴,但是曲高和寡,知音難覓。有一次順江而下,在船艙中撫琴,琴音遍布大江山野。在江邊砍柴的鐘子期聽到了琴音,伯牙彈琴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兩人由此成為知音密友。
  • 《戲碼頭探秘》十二折: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樂侯曾侯乙……戲曲裡...
    荊地楚天為梨園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寶藏,中國戲曲裡也流傳著許多閃耀荊楚、聞名全國的湖北故事。今天這一折《戲碼頭探秘》裡,讓我們一起徜徉在荊楚文化的殿堂,共同聆聽戲曲裡的那些多姿多彩的湖北故事吧!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在這裡偶遇鍾子期,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視子期為知音,並相約一年後重臨此地。不料,一年後伯牙依約回來,卻得知子期已經病故,伯牙悲痛之餘將琴摔壞,決意不復鼓琴,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為我何求,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
    然世間茫茫眾生何處覓知音?一如《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山中撫琴,樵夫鍾子期偶然路過竟然能領悟曲中深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從此這兩個地位懸殊之人成為好友。鍾子期死後,俞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世上唯一的知音之人已經不在,對於俞伯牙來說,琴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