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平政村位於惠東吉隆蓮花山脈邊,緊鄰鵝埠鎮,自古以來都是從歸善縣進入海豐縣的交通要道。明朝初年歸善縣在此設驛站,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郵遞鋪,清乾隆(1736一1796年)後期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一直為集市圩場,清至民初曾設尊正約。平政村有很多明清時期的建築,在2015年12月1日,獲得了認定為:「廣東省古村落」。
平政古橋全長約50米,橋面用12塊花崗巖長條石架設,石寬在0.4至0.5米間,厚約0.3至0.4米間,長條石下以單石為橋墩承託石條連接處,並以楠木樁固定橋墎,橋的兩端對岸與彼岸各有用石條鋪設的階級。據村民所說,在明代在平政設驛站時就有此橋,由於此處為古代海豐經惠東各地必經之路,古時海豐往來經惠東各地必過之橋。無古不成今,真是年代久遠、現故稱此橋為平政古橋。
平政南門始建於清鹹豐年間,門為方框,花崗巖石條框邊,花崗巖石條皆有孔洞,凹槽,以設柵欄。門的厚度約有1.25米,上部建築己毀,門兩旁己剩石徹殘牆約2米。走進南門,你己經來到了平政村最大的居民建築群,平政圍村。圍內的村裡巷道以南門至列聖宮開闢一巷為中軸,形成一縱八橫巷道,巷道筆直一望到底,路面和古老的下水道均用花崗麻石條鋪就。圍內的村裡房子排列整齊,建築格式基本相同,基本是三間二進二廊樣式,不同的只是房頂有些許不同,如有的房頂是懸山,有的是硬山,有的是鍋耳。房子的牆身有的是夯築,有的是泥坯,有的是青磚配粘土,有的是下部石角砌上部青磚砌。圍內村裡現存有鍾,賴,李,葉,張,陳六姓祖詞堂。
平政東門硬山建築,陰陽瓦夯土牆,面闊,進深6米,平面呈正方形,內中地面以山石鋪砌,門分內外,外門拱頂方框,有門鬥花崗巖框邊,寬1.25米。內門花崗巖卷拱頂,比外門捎寬。東門的門前有一口古井挖建於清代,叫做東門古井。井臺圓形,灰沙臺面微凸,井臺以花崗巖石鑲邊,直徑5米,井口方形,井水清徹,現仍是村民日常生活使用之水。
平政村四角樓,建於清同治年間,為賴氏平政開基六世祖蘭芳,桂芳兄弟歷時五年建成。最充滿古色古香典雅大氣的建築,是惠州市重點保護文物。該建築為「四點金」圍式建築,門匾上題「佩寶含華」四字,坐東北向西南,通面寬36.64米,進深20.40米,磚木夯土二層結構,布瓦硬山項,四角處置二層碉樓,外向置外射擊孔,外牆簷口飾卷草灰紋塑,上置女兒牆。主體建築,由門廳,中廳,上廳組成,各建築之間有用麻石鋪設的天井相隔,天井兩側有右左走廊,右橫屋後天井有一口八角形的水井,大前門用圍牆隔出一個院子,圍牆前方中央置一鬥門。
1940年5月時,該房屋局部遭日本侵略軍燒毀。據聞在抗日戰爭中期,進佔海豐的日軍途經平政村,遭到當然平政國軍領導賴耀庭的伏擊,惱羞成怒的日軍對平政村進行報復打擊,並燒毀了四角樓局部建築。近看四角樓外牆部分牆體,你是否能看見當年國民在此抗日戰爭的痕跡?
平政村部分姓氏祖祠
來自西子湖畔:楊木欽
如果你想了解了惠東更多新聞